古诗中的意象指的是什么意思?
优质回答
古诗中的意象指在诗词创作过程中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化处理诗词意境内涵及外延的手法与技巧。
古诗中的意象指的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理解是:
1、意象指的是外在客观存在的物象,融入诗人主观的情感,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他赋有某种特殊的含义和文学意味。
2、意象是诗的灵魂。诗人通过对客观物象的描写,进而表达内心想要表达的情感。
3、意象有特定的指代。比如:说到世外隐居世外桃源这种洒脱飘逸的情感,一般都会有“南山”这样的具体物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说到送别,一般都会有“柳”这样的具体物象:“浮云玉叶君不知,思君惜去柳依依”;“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离别”……
4、意象更加有利于展现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有了意象的特殊指代,可以让整首诗更加有画面感,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给读者更加丰满的想象空间。
综上所述,就是我关于古诗中意象的相关理解,不尽之处,还望大家相互交流沟通指正。
诗歌中的“意象”究竟是什么?如何通过“意象”来解读他人的诗歌?
优质回答
题主的问题一针见血!
很荣幸,西山诗词客将用20年学诗经验为您解答,希望您能满意!
自五代、初唐以来,意象在诗词鉴赏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并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盛唐之后的时期,随着‘兴象’手法逐渐衰落,‘意象’渐渐取代了诗词六艺中的‘兴’,开始挑起诗词振兴的大任!
有人说,哲学家不可能同时跨入一条思想的长河。但是,诗人是可以的!所以,尽管诗歌‘意象’的定义从古至今都没有确定下来,但并不妨碍诗人们用自己的独特眼光去观察、思索、探究美的真相,并用诗词传承下这门技艺。
诗歌‘意象’从现实中派生,具有诗人赋予的审美价值、情感倾向和意识,是可以意会不可言传的文学智慧结晶
当中国人从古老的智慧中提炼出诗歌‘意象’的大致定义时,西方的哲学家也在研究他们的古典文学,并在与我们的交流中形成一个基本统一的观点:即把意象分为表里,分别定义。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意象是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在“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美国近代著名的’意象派‘诗人埃兹拉·庞德也说:“意象是呈现人们某种智慧和情感的心理反应,是充满动态和能量的意识的集合体。”
如果我们从纯理论的角度去分析、解释,显然是不现实的。
因为,在‘意象’之中不仅包含了中国道家‘有无相生’的哲学理论,还包含着西方世界‘抽象艺术’的审美理念。
比如,现在最流行的“白衣战士”,摘出白衣放在一首赞美的诗中。那么,相信绝大多数都能理解这个“白衣”就是在武汉和全国会战的医护人员。如果有文化底蕴的,还会联想到吕蒙的“白衣渡江”、国外的“白衣天使”等。最后,“白衣”这个词就演化成了意象词,它的意象就是穿着白衣的战士、天使,包含了武汉抗疫、白衣渡江、白衣天使等完整的故事和内涵。
这就是东方哲理和西方审美理念的结合。
下面,我们需要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和实践来一步步发现诗歌中的‘意象’。
当一个没有文化、没有社会阅历的人,在春天看到抽出嫩芽的柳树,他看到的只是绿色的柳。柳,在他的意识和思维中,就是柳,没什么内涵。
当一个没有文化、但又有农耕经验的人走过来,他看到了柳枝,就会有所想法。柳,在他的经验反射中,是春耕的开始,今后要忙起来了。
当一个有文化、又有农耕经验的人走过来,他看到了柳枝,不仅有想法,还会深入思考。柳,在他的文学认知和农耕经验中,不仅是惊蛰复苏、春耕开始,还可以是送别的开始、是闺怨的肇始、是思念的疯长……
虽然,我们从上面的例子里是找不到‘意象’的定义的,但是能找到意象的来源。它源自于现实世界的物,需要我们凭借阅历或经验主动联想,需要有文学的底子。
那么,意象的定义其实就出来了!
意象,是客观世界里诗人与外物交流的媒介,是诗人意念与物象交互作用的主观产物,具有现实和虚拟的双重特征!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需要有系统的认知和能力
解读诗歌的意象需要有物的存在,还需要有经验、有阅历、有学识的诗人!
古人常说“言之有物”。
意象的基础是存在的物 ,当存在于客观世界的‘物’经过诗人结合自己的阅历、经验、学识构建后,就具备了相应的形象、特征,才可以称之为‘物象’。
比如柳树的‘丝’、芙蓉的‘艳’、桃花的‘红’、水的‘一逝不回’,经过融合,物和象统一,才算是具备了‘物象’的完整特征,才可以被诗人拿来做为交流的媒介。
▼所以,要想理解诗歌的‘意象’,你首先要知道‘物象’是如何构成的。而不同的物象又可以寄托不同的内涵,这就需要读者具备相当的学识、阅历和经验。如果诗人寄托‘意象’的物你都不认识,或者看不明白,又如何能进一步去探讨‘意象’呢?
不过,即便是把物象构建起来了,仍不能代表有了意象。还需要诗人在使用于某些诗句和诗歌中时,进行感情渲染和其他形式的二次艺术加工。
比如,当诗人把‘柳丝、芙蓉、桃花、水流’和诗人的主观倾向结合在一起,就可以得出‘柳丝之思、芙蓉之羡、桃花之夭、水流之不舍’,这个时候,物象才能产生埃兹拉·庞德所说‘动态和能量’,才算真正具备了‘意象’的完整特征。
▼因此,要想理解诗歌中的‘意象’,除了掌握‘物象’的构成外,还应对诗人的内心世界、情感色彩、主观倾向和诗歌整体内容有相当的掌握,才能真正了解诗歌的‘意象’。
只有当诗人把自己的审美观、情感和意识倾向注入到‘物象’中时,这个‘物象’才真正进化成为‘意象’,才能在诗词文体中被自由使用。
而为了让‘意象’更普遍的被应用到诗词中,并具有指定的涵义。前人为此做了深入的研究和尝试,分别从一些典故、比兴、物的特征中抽出了具有普遍情感色彩的内涵,固化下来,成为流传至今的‘意象词’,并可以被普遍使用。
比如“红豆”一词,这是从王维《相思》诗中摘取出来的,取其相思之意。而后人一旦在诗歌中使用红豆一词,基本都是指向‘相思’这个情感。
比如“芳草”一词,是从乐府诗“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中摘取的,取其“绵绵不尽、无处不生之意”,代表着离别的愁绪。
比如“柳丝”一词,就是从谐音中取来的,取‘丝’同‘思’的含义,表达思念之意。
比如“莲花”一词,也是从谐音中取来的,取‘莲’同‘怜’的含义,表达怜惜之意。
比如“竹”一词,则是取竹子的外观和生存特征,取其“苍翠挺拔、不屈不挠”之意,用以表达人的志节和情操。
古诗词发展了三千年,意象词积累得也越来越多,上述例子不胜枚举。
▼所以,要想解读绝大部分诗歌‘意象’,不仅要有学识、有经验、有阅历和意识思考能力、审美能力,还应熟知从古至今绝大部分的意象词。通过这些分布在诗歌中的意象词,像解码一样,我们就可以很清晰地辨认出诗人要表达的情感、感悟和意思。
结束语
深入、准确地理解‘意象’的定义,对于诗人的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能教导我们正确地选择可以寄托思想或情感的‘物’、还能让人专于某些‘象’,并让诗人的‘意’更契合‘象’,最终达到天人合一、有无相生的境界。
而要想具备解读大部分诗歌‘意象’的能力,我们除了要掌握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意象词’代表的内涵之外,还应具备与诗人相通的思维能力、审美观点,这样才能比较准确、清晰地解读出诗歌的内涵,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心灵世界。
如果您对我的回答还不满意,请移步本人的文章《西山诗论,正确认识意象,掌握打开诗词殿堂大门的钥匙》,这里有更详尽、更专业的回答。
为诗词大道不孤,西山诗词客与你同行!
一、什么是意象?
意象是意与象两个要素,通过语言这一媒介而进行感应、交融、契合的产物。意象区别于物象,就在于它是经过作者情感的过滤,打上主观情感烙印的产物。意象是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它是诗人传达情感、表现思想、升华意志的基本方式。
二、我们先来看看落花的意象。
“落花”,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
如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中的“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晏殊《浣溪沙》里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等等。
好的意象用在诗中,与其它修辞手法加在一起,给人的感觉是和谐、优美、感人的,我认为《红楼梦》里的“葬花吟”,就是把落花的意象用的最好的一首诗。
其中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让人终身难忘: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如此美妙的诗句,我读一次感叹一次感动一次,沉醉一次……
三、再讲一首大家都很熟悉的诗歌,王昌龄写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首诗是王昌龄贬为江宁丞时所作,诗人送友人辛渐赴洛阳,在芙蓉楼饯别。首句以江南无边的烟雨渲染离别情绪,第二句以孤峙的楚山自比,意象鲜明而新奇。这两句虽然抒写凄黯的心情,却大笔挥洒,境界开阔。三四句,是诗人的自白,他赞誉自己冰清玉洁的品格和操守,并以此昭示远方的亲友,铮铮如金石之声。
四、最后,再简单说说新诗中的意象。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诗人用了云彩、金柳、青荇、清潭、星辉、长篙、夏虫等意象,表达了作者的离别伤怀与不舍。
综上所述,我们在通过意象来理解他人的诗歌时,要了解时代背景,了解作者当时的心情,要仔细的品味,才能走进作者的诗中,更好地理解诗的含义,欣赏诗的美妙。
长醉百草园 2018年12月29日
“葫芦”这一意象,在中国文化中有怎样的地位和作用?
优质回答
葫芦的形状像8.我认为他代表吉祥如意,有好运的像征意义。
爱葫芦·爱生活,朋友们大家好,我是玩葫芦的侯娜。很高兴回答“葫芦”这一意象,在中国文化中有怎样的地位和作用?”这个问题,谢谢。
葫芦谐音“福禄”,代表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季羡林在对刘尧汉先生所著文章《论中华葫芦文化》的评述中提到,“我国民族确属兄弟民族,具有共同的原始葫芦文化传统”。葫芦外形柔和圆润、线条流畅,上下球体浑然天成,符合“尚和合”“求大同”的理念。“左瓢右瓢,可盛千百福禄;大肚小肚,能容天下万物”,葫芦蕴含着多层次的吉祥文化,幸福、平安、和谐、多子等。可以说,葫芦身上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其实,不仅我国人民喜爱葫芦,“一带一路”的许多沿线国家人民都对葫芦与葫芦文化有共同的情感基础。一般认为葫芦的原产地是非洲,我国人民与非洲人民均有源远流长的葫芦种植历史。同时,历史文献表明,印度人民对葫芦“多子多孙”的文化寓意与中国人民有共识,这一点可以由季羡林先生所翻译的印度大史诗《罗摩衍那》第一篇第三十七章第十七首诗所记载的“须摩底呢,虎般的人!生出来了一个长葫芦,人们把葫芦一打破,六万个儿子从里面跳出”,给予证实。蒙古的民间故事《金鹰》同样表明,葫芦在蒙古民间具有繁衍生息的含义。葫芦作为日用品和吉祥工艺品,受到“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广泛喜爱。中亚的阿富汗人惯用葫芦做喜庆场合用的化妆品容器和鼻烟壶。在以色列、土耳其和一些阿拉伯国家,常见葫芦用作烟具和装饰工艺品。甚至在美国、日本、南美洲诸国,均可见到葫芦文化的踪迹。
由此可见,葫芦文化可以成为连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纽带之一。众所周知,尽管“一带一路”的倡议是开放包容的,但沿线涉及许多个国家,且其范围还在不断扩大,各国在政治体制、宗教制度、经济发展模式等方面尚存在较大差异,亟需共同的文化载体作为交流与合作的桥梁。中国与其他各国在葫芦实体、葫芦工艺造型的爱好,以及葫芦文化内涵的审美习惯等各方面均存在共识,这种依附在葫芦载体上的文化“共通性”非常宝贵。以葫芦等传统文化作为切入点,加强民间交流,可以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建立互信、开展合作奠定基础。
中国有着悠久而成熟的传统葫芦文化。在中国,葫芦的种植历史和被作为图腾崇拜的历史十分悠久。距今七千年前的浙江河姆渡遗址,曾出土过葫芦种子,而《诗经·大雅·绵》中有“绵绵瓜瓞,民之初生”的诗句记载。不仅国内学者有大量的葫芦文化研究文献,而且基于中国葫芦文化的影响力,国外的葫芦专家也非常重视研究中国的葫芦文化。如德国的吴森吉著有《葫芦在中国文化上的用途》一文,日本的小南一郎(1991)、田分直一(1981)分别写出关于中国葫芦神话的《壶中的宇宙》与《祭壶村——台湾民俗志》等文章。收藏家等葫芦文化方面的专家。中国葫芦原料的质量与工艺造型技术享誉海外,其文化产品的营销基础较好。中国的传统葫芦文化已被公认为世界葫芦文化中的瑰宝。另外,目前中国葫芦文化产业在资本、市场以及人才方面均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中国的葫芦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存量大,主要包括葫芦栽培、烙画、雕刻等领域的能工巧匠,以及设计师、画家、民俗学家。
古人云,“道生之,德畜之,物行之,势成之”。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的葫芦文化可以发扬光大,和其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起形成合力,增进沿线国家民心相通。
您最喜欢的诗词中所运用的意象是什么?请举例分享一下?
优质回答
谢谢邀请
1、我觉得意象就是作者的情感(喜怒哀乐),借助景像抒发,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技巧,比如说花的凋落,树的枯败,抒发伤感和挫折。梅花和松柏就代表了坚强、不屈不挠的精神。
2、我最喜欢的意象就是那种大气、豪放、向上、无所畏惧的描写,比如苏轼的《定风坡》: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诗的描写非常的豪放,在困难面前是笑着面对,昂着头,挺着胸,吟着诗,勇往向前。这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表达出了作者的笑傲风雨,面对困难轻松无惧的豪迈。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种的景像描写就表达了作者的人生哲理,在寒冷中有温暖,在逆境中有希望,在忧患中有喜悦。这句山头斜照却相迎。,说的是风雨过后,阳光明媚了,虽然是渐西的斜阳,但是仍然温暖,所有的困难都会过去的,阳光总在风雨后。最后的一个总结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心灵进入了宁静的境界,再看生活中的风雨或阳光,哪有什么区别呢?都微不足道。
5、诗词中的意境是可以把诗词升华,把感情表达的更真挚和形象,让读者更加感动。有人说苏轼开创了豪放诗派。确实是,他的诗词慷慨豪情,还有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也是非常的气势恢宏,朋友们可以读一读。
古人写诗往往在写景写物时为了能够更形象地表现事物,常常会作一些比喻,或者为了直抒胸臆,展现诗人的意象,会对诗句加以修辞手法,使文章内容更加生动,达到升华的门目的。 我喜欢的诗词中运用的意象有:拟人手法,比喻手法,夸张手法等。
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其中一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堕九天。就运用了比喻,夸张两种修辞手法,收到了更好意象效果!
再比如:运用拟人修辞的有:贺知章的咏柳中那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又比如:李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用夸张的千尺潭水,比喻诗人与朋友的深厚感情。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意象的作用有哪些】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