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静夜思》表达了诗人什么的思想感情?
优质回答:
唐~李白《夜静思》一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一不是地上的,秋霜,是银色的月光,洒在,我孤独的床前,我抬头,仰望天上的月亮,故乡呀故乡,我低头,不见月亮,只有遥遥把你,念想。这是李白寓居安陆(今湖北境内)小寿山时所作。这是一首家喻户晓,经久为人吟诵的短诗。这首诗短短四句,二十个字,却把旅居外地丶思念故乡者的情怀,惟妙惟肖的描绘了出来。全诗朴素自然,语言如话,构思细致而深曲,脱口吟成却能浑然无迹。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静夜思》这首诗就是一个例子,胡应麟评价它:妙绝古今。
其他网友回答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一个人的深秋之夜静谧苍旷,一轮皓月悬于中天之上;踱步庭院,百无聊赖,皎洁的月光洒在井栏之上充满寒意,使人不寒而栗。
举头仰问明月,你是否能告诉我,我为何来到此处,又要去往何方?故乡啊,你在哪里?儿行千里,你是我永远的乡愁哇!
26岁的李白离开家乡,离开亲人,独自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深秋之夜面对未知的前路,百感交集,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我认为这首诗表面上看是表达诗人思念家乡的一种情怀。如果这样理解的话,这首诗就是一首打油诗,从诗的平仄格律不符合五绝格律要求,以及“月” 字和“头”字在诗中重复出现的情况,也极像一首打油诗。
但是我们俗人怎能读懂诗人的情怀?怎能读懂诗人此时的所思所想?
这首诗之所以千古流传,咏唱不衰,自然是具有打油诗所达不到的境界。我想后人吟诵者应该是对未卜前途的担忧和焦虑这种情感的感同身受,与李白产生了共振、共鸣吧!
其他网友回答
我认为《静夜思》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既逃避又怀念的矛盾心情,以及心中抱负难以施展的踌躇心理。理由有以下几点:
首先,从这首诗的写作背景看,思乡之情并不是它的全部。
李白从小就非常有个性,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受道家文化影响,喜欢“仙侠”生活,18岁就开始了隐居生活,经常“仗剑”云游天下。
《静夜思》是李白26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秋天到了扬州,然后大病一场,生病期间写下的诗词。
独自出门在外,又遭遇身体抱恙,正常人心情都很难免会失落和感到孤独,所以在秋日晚上思念家乡是最正常不过的举动。
但这肯定不是全部,因为既然李白经常出游,这种乡愁对他来说应该早已习惯,那除了乡愁还有什么呢?
其次,从李白的人生阅历来看,故乡是让他既怀念又想逃避的地方。
在李白早年,也就是写《静夜思》之前,李白就已经成名已久,经常参加社会名流组织的活动和被人吹捧。如果他喜欢这种生活,他必定不会独自出来云游。
因此,他对这种所谓上流社会的阿谀奉承、逢场作戏感到厌恶,急切的希望通过隐居来逃避现实生活。
在《静夜思》里的那皎洁的月光或许正是李白心中的“白月光”,让他突然有了种不真实的感觉。然而,又想到了故乡,那个让他怀念,却又让他逃避的地方,真心让他纠结。
再次,从李白之后的人生际遇来看,抱负无以施展是他踌躇的心结。
李白成名是因为他的才华,他的失意也是他的才华。周围的人在意的是他绮丽的诗文,而不是他的治国之才。
写了《静夜思》之后,李白通过各种渠道想入朝为仕,但都不能如愿,后来向唐玄宗献上《明堂赋》受到赏识,终于做了皇帝的御用文人。但显然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于是放浪形骸,又遭人诬陷,官场生涯也就此终结。
以此看来,在写《静夜思》期间,李白是正在积极寻求仕途之路的,但世人对他的认识和态度,与他自己心中的定位差距太远,所以,心中有抱负无以舒展的郁闷。
在看到皎洁的月光时,心里充满了是继续前进还是偃旗息鼓回家乡的踌躇。
以上就是我对《静夜思》所表达思想的理解,希望各位批评指正。
其他网友回答
《静夜思》表达了诗人深沉的思乡之情,让人有回味无穷之感。
其他网友回答
思乡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静夜思》表达了诗人什么的思想感情】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