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简介?
优质回答
康有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长素、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晚年别署天游化人,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清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 康有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祖父康赞修是道光年间的举人,父亲康达初做过江西补用知县。康有为自幼学习儒家思想,1879年开始接触西方文化。1882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没有考取。南归时途经上海,购买了大量西方书籍,吸取了西方传来的进化论和政治观点,初步形成了维新变法的思想体系。 1888年,康有为再一次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借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受阻未上达。1891年后,他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学,弟子有梁启超、陈千秋等人。 1895年,他到北京参加会试,得知《马关条约》签订,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又未上达。当年5月底,他第三次上书,得到了光绪帝的赞许。7月,他和梁启超创办《中外纪闻》,不久又在北京组织强学会。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再次上书请求变法。次年1月,光绪皇帝下令康有为条陈变法意见,他呈上《应诏统筹全局折》,又进呈所著《日本明治变政考》、《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二书。4月,他和梁启超组织保国会,号召救国图强。6月16日,光绪帝在颐和园勤政殿召见康有为,任命他为总理衙门章京,准其专折奏事,筹备变法事宜,史称戊戌变法。后因慈禧太后的干预,维新运动失败,其具体细节目前尚有较大争议。 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被软禁,康有为之弟康广仁被杀,康有为逃往日本,自称持有皇帝的衣带诏,组织保皇会,鼓吹开明专制,反对革命。为获得国际支持,他曾游历列国,会见欧洲各国君主。 辛亥革命后,康有为于1913年回国,主编“不忍”杂志,宣扬尊孔复辟。作为保皇党领袖,他反对共和制,一直谋划清废帝溥仪复位。1917年,康有为和效忠前清的北洋军阀张勋发动复辟,拥立溥仪登基,不久即在当时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的讨伐下宣告失败。 康有为晚年始终宣称忠于清朝,溥仪被冯玉祥逐出紫禁城后,他曾亲往天津,到溥仪居住的静园觐见探望。1927年,康有为病死于青岛。 康有为以其所处的时代,先行看到了国家的危机,并进行了大胆尝试,为孙文领导的辛亥革命做了实践上的指导。
历史上的康有为是怎样的?
优质回答
谢谢先生邀请!评论历史人物是需要大量的史学资料,通过史学资料才能了解历史人物,结合当时社会环境才能看懂历史人物,得出精准答案,康有为是什么样的人,要由历史学家去总结,当下历史学界严重失责,对每一位历史人物的评论都不会准确,学生不敢忤逆历史人物,无法回答先生的问题。抱歉!祝健康平安!
评价历史人物不苛求不盲从,要从当时的历史角度及后来的作用分析。
康有为当时创建“万木草堂”参与“公车上书”参加“戊戌变法”都是进步意义。大体符合时代潮流!
加入保皇党参演复辟闹剧说明思想没有继续开化,强收青年才俊为徒是个人问题。因为手里有大量募捐款挥霍享乐为世人诟病。
康有为先生能被称为圣人吗,为什么?
优质回答
首先,回答“康有为先生能被称为圣人吗”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明确一下“圣人”的概念,即何为“圣人”,具备怎样的品德或者有怎样行为的人能被称为圣人。从文献来看,一些文献中早已经给出对“圣人”这一概念的界定。《黄帝内经》在其《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曾经详细论述了“圣人”的标准,也就是怎样的人能称之为圣人,其原文为“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如果原文难懂的话,这里笔者给做一简单翻译:其次还有被称为圣人的人,这样的人能够安处于和谐的天地万物之间,遵从八风邪正的日常活动规律,其所嗜好的和所欲求的能够与世俗的人们相安融洽,生活中没有什么恼怒和怨恨发生,行为准则不违背一般的世俗规范,穿着普通无华丽的装饰,举动也不是为了讨好世俗或炫耀于世,在外不使自己的形体受到世俗事务的羁绊,在内不使得自己的思想因为妄想而产生压力与困苦,能够以恬静的愉快的生活为终极目的,能够以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为目标,形体不劳累不破败不衰老,精神不涣散不萎靡,就可以长命百岁了。以上所言是理论意义上“圣人”的形象,汉典网亦对“圣人”一词进行了解释,其认为圣人即意味着“德高望重,有大智,已达到人类最高最完美境界的人,有时专门指代孔子”。
第二,圣人的概念已经如上所述够明晰的了,在回答康有为是否圣人这一问题前,还可以再回顾一下,中国历史时期哪些人被称为“圣人”,这里只是勾勒一下,因为已被称为圣人的实在不少,各行各业均有自己约定俗成的“圣人”。(1)尧舜为圣人,《孟子·滕文公下》“尧舜既没,圣人道衰。”即是说尧舜为圣人。另外,正如汉典网所解释“圣人”一词时所说,有时专门指孔子,的确,孔子历代被尊为儒家的圣人,其实《论语》中孔子多次提到周公,周公即是孔子眼中的圣人,而孟子继孔子之后被儒家弟子尊称为亚圣。(2)道家的黄帝、老子与庄子,墨家所称的大禹均是除儒家之外的诸家所尊崇之“圣人”。(3)王喜成主编的《中华十大圣人》中总结了中国历史上的十大领域内的“圣人”代表,其中即有文圣孔子、亚圣孟子、史圣司马迁、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武圣关羽、书圣王羲之、画圣吴道子、诗圣杜甫、茶圣陆羽。其中虽然可能并没有严格根据上文所给出的定义来评定中国历史时期的圣人,也并不能被很多人认同,但文圣孔子、亚圣孟子、武圣关羽、诗圣杜甫、茶圣陆羽基本是学界所公认的。由以上例子观之,历史上被称为圣人的人要么因其思想、道德符合统治者的理想,要么其忠义报国之举符合统治者的理想,要么开创某一文化领域、引领后世潮流、立下旷世奇功。总之,“圣人”如果不能以上文定义的标准来仔细框定,那么一定得像上文所列举的已经被公认的圣人一样开创某一领域的旷世奇功。
第三,看看康有为的所作所为能否够得上定义意义上圣人的标准,或者能否与以上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已经被认定的“圣人”一样,答案肯定是不能,因此康有为不能被称为圣人。康有为所做的政治事情,包括“公车上书”“戊戌变法”,成为“保皇派”反对革命而主张开明专制反对共和,同张勋发动复辟并始终忠于清朝。而其在文化上比较为后世称道者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人类公理》,前两本著作是康有为写作出来为变法服务的,可谓是一个政治野心家的胡乱编造,目的在于为变法服务,为其政治野心服务,而其《人类公理》主要鼓吹其人类大同思想,描绘出一幅无私产、无阶级、无家族、无邦国、无帝王、人人相亲、人人平等的“大同”世界的理想画面,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康有为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就以上的在政治上的所作所为主要为了实现其从政的政治野心,并完全不能服务于现实潮流,不能紧跟时代变幻的潮流,尤其不能清晰的判定政治潮流而固执己见,落入顽固不化的境地。而就其文化上的成就而言,两本留传甚广的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完全没有什么学术上的意义可言,不真实也不客观,撬开孔子的棺材板只是为了能够为自己的变法服务,其内容也真是一通胡言乱语;而其《人类公理》,或称《大同书》也并不是什么新鲜思想,19世纪初西欧的欧文、圣西门、傅立叶的思想中已经包含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而且国内那时已经盛行“无政府主义”思潮,因此,康有为《大同书》思想并不是开创性思想。而其道德行为上的某些缺点也早就风闻于世,自然有这种道德上的污点的人不能称圣,也更于定义意义上的圣人标准相差太远。
综上所述,虽然不能否认康有为的历史地位,尤其在近代政治史上的地位,但康有为也绝对不能被称为“圣人”。如果承认康有为是儒家弟子的话,他能跟儒家的开创者孔圣人相提并论么?或者他能跟儒家的亚圣孟子相比么?再或者康有为能跟朱熹相比较其影响么,朱熹都难以被称为圣人,才只是配享于孔庙,康有为比朱熹尚不能,也不可能配享于孔庙,所以,即便在儒家内部都不可能称其为圣人。总之,上述回答要坚实地证明一个观点:即康有为不能称为圣人,而且是绝对够不上。
笔者以为,如果连康有为都能被称为圣人,那世上“圣人”则多如牛毛,一文不值。虽然康有为与梁启超并列被称“康梁”,康在前,梁在后,但康有为各方面都不及梁启超。康有为虽然博通经史,满腹诗书,但他的理论却近乎乌托邦,严重脱离当时中国的国情。当时国际上共和风起云涌,康有为还在固守他的封建帝制,反对共和,还企图拥立溥仪称帝。早在戊戌年,康有为在翁同和的介绍下走近了光绪身边,政治上幼稚的光绪听信了康有为等人的说教后热血沸腾,酿成了一场血腥的戊戌政变,光绪因此而背了康有为的黑锅,被囚禁在赢台,说来都是一个笑话。戊戌政变失败后,康有为去了哪里?他逃亡日本,并在那里意外地收获一个小老婆。可别忘了,康有为不是口口声声一夫一妻,男女平等吗?据说他有6房太太,这该如何解释?可见,康有为非但不是什么圣人,而是一个言行不一的人!
青岛的康有为故居是否值得看?
优质回答
没什么值不值得的!第一在市区,一大堆旅游景点中间!走两步就到了,不需要刻意去一趟!第二,非旺季的时候几乎没什么人,沿路风景还行,就当没事走两步呗!第三,不要钱。。。。。。。。。。。。
康有为所购西方书籍的来源是什么?
优质回答
康有为所购西方书籍的来源可以从他接触西方书籍的三个阶段展开讨论。
早期:
西方光绪五年(1879年),开始接触西方文化。这一年游了一次香港,使康有为大开眼界。以后续继阅读《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等书,“购地球图,渐收西学之书,为讲西学之基矣“。这一年是康有为从中学转为西学的重要开端。
光绪八年(1882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会试,回归时经过上海,进一步接触到了资本主义的事物,并收集了不少介绍资本主义各国政治制度和自然科学的书刊。经过学习,康有为逐步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比中国的封建制度先进。帝国主义的侵略,清朝的腐败,使年轻的康有为胸中燃起了救国之火。西方的强盛,康有为立志要向西方学习,借以挽救正在危亡中的祖国。从此吸取了西方传来的进化论和政治观点,初步形成了维新变法的思想体系。
中期:
光绪九年(1883年),“购《万国公报》,大攻西学书,声、光、化、电、重学及各国史志、诸人游记皆涉焉“。对达尔文的“弱肉强食”的进化论观点进行批评。可知他购买并阅读过达尔文的相关著作。
后期:光绪十七年(1891年)在广州设“万木草堂“,宣传西方政治文化,又多聚书,多为普通之书及西学书籍。与梁启超倡导维新变法。戊戌之变,其家被抄,其藏书移广雅书院。《广雅书院藏书目》对其所藏书均有著录。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在日本亦搜集图书,撰《日本书目志》15卷,分15门,每门各分子目,数项至数十项不等。
1879年康有为开始接触西方文化。他二十二岁那年离开朱次琦,一个人到西樵山白云洞读书,读了不少经世致用的书,如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等。同年他游了一次香港,使他大开眼界。以后他又阅读《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等书,“购地球图,渐收西学之书,为讲西学之基矣”。这一年是康有为从中学转为西学的重要开端。
1882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会试,回归时经过上海,进一步接触到了资本主义的事物,并收集了不少介绍资本主义各国政治制度和自然科学的书刊。经过学习,康有为逐步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比中国的封建制度先进。帝国主义的侵略,清朝的腐败,使年轻的康有为胸中燃起了救国之火。西方的强盛,使他立志要向西方学习,借以挽救正在危亡中的祖国。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祖父康赞修是道光年间的举人,父亲康达初做过江西补用知县。
1882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没有考取。南归时途经上海,购买了大量西方书籍,吸取了西方传来的进化论和政治观点,初步形成了维新变法的思想体系。
康有为为何一定要谋杀孙中山?保皇派的价值观何在?
优质回答
甲午战后,日本认为清朝一定会亡国,积极在清朝境内寻找下届政府的潜在者。这时,孙中山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无处可走,受到日本欢迎。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康有为辗转来到日本,日本人更加欢迎。
日本需要一个自己能控制的中国政府,不管他是君主制、还是君主立宪。所以在他们看来,康有为的利用价值更大。首先,康有为名气大,孙中山只是个年轻后生,广州起义胎死腹中,根本就没闹出风浪;第二,康有为是光绪皇帝的人,光绪是合法皇帝,当时各国列强为保住自身利益,都不想清朝灭亡,比支持孙中山建立新政府更容易。为了掌利用两人的力量,日本人极力撮合康有为和孙中山。
孙中山的平台小,积极接纳可以合作的各方力量。康有为刚到日本,孙中山就托日本朋友介绍,要与康有为见面,遭康拒绝。康有为说自己有光绪密诏,是朝廷在海外的钦差,孙中山是钦犯,两人不便见面。孙中山亲自登门拜访数次,都被康有为拒绝,日本人虽然面子大,康有为抹不过面子就派梁启超等人代他见面。
当时的革命党,远不是紧握的拳头,事业刚刚起步,就已经出现分裂。广州起义是香港杨衢云的出资并且策划,他认为自己是领袖,革命胜利后应该担任总统。广州起义后孙中山一派在媒体大力宣传孙中山,遭杨衢云一派强烈反对。
康有为并不讨厌革命党。杨衢云一派的人联系康有为,标识要联手干大事,康积极赞成。康有为拒绝孙文,并不是大家政治目标不同,只是他注意到了“孙(中山)派”和“杨(杨)派”之争。“杨派”由香港中上层人物组成,有钱、有组织、有人才,实力更强,而当时连吃饭都成问题的孙中山,自然被康有为看不起。在“孙派”和“杨派”问题上,康有为选择了后者。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康有为简介及生平事迹】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