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官员中有没有哪个官员的级别超过正一品?
优质回答
当然没有。
官员的级别,就是九品十八阶加一个等外品的低级无品见习人员。
所谓超品,是伯爵以上的爵位所有人享有高于正一品官员的政治经济待遇。这是爵位,而非官员的本身级别。
清朝时期,如何区分官员官职的高低?
优质回答
着补子
关于清朝的官员等级制度是怎样的?
优质回答
要了解清朝的官员等级制度,一件古装剧里常露脸的清代饰物,就可完全浓缩:顶戴花翎。
在清代题材的古装剧里,“顶戴花翎”的露脸次数极多,而且常是重量级角色。比如要赏某位官员时,经常就“赏三眼顶戴花翎”,但倘若哪位官员倒霉获罪,更立刻惨遭“摘去顶戴花翎”。简单一句赏或摘,推动惊心动魄的剧情。
而放在真实历史上,这看似小却分量极重的顶戴花翎,也同样是清代的重量级饰物,也是清代官员品级的重要辨识标志。
花翎,又名“孔雀翎”,分为“单眼”“双眼”“三眼”三种。这里的“眼”,指的是花翎上眼状的圆形花纹,一个圆圈就是一“眼”,三个圆圈就是最尊贵的“三眼”。别看在古装剧里,“赏三眼花翎”的台词一掰扯一大把,放在清朝历史上,这事可决不能这么随便。以《旧典备征》的记载:有资格戴三眼花翎者,只有“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及固伦额驸”。属于贵族的专属身份标识。
那么其他类型的“花翎”呢?以《清史稿》的记载,“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驸”可以佩戴双眼花翎,“内大臣”“一二三四等侍卫”“前锋护军各统领”则可佩戴单眼花翎。另外还有一种无眼的蓝翎,可以由“亲军”“护军校”来佩戴。看看这些佩戴者的身份就知道,都是清代皇家人员。古装剧里某些穷小子立大功就“赏花翎”的剧情,也只有古装剧里才有。
而且清代的好些皇帝,也都曾颁布严令,严禁胡乱佩戴花翎,违者就是重罪。甚至哪怕作为皇家人员,有资格佩戴花翎,也不是可以随随便便佩戴。必须要在十岁时接受骑射考核,合格后才有资格佩戴。
如此严格的“准入”制度,也叫清代的“顶戴花翎”,成为官员们眼中的荣耀。以《旧典备征》的记载,乾隆年间起,“花翎”也被用于赏赐有功大臣,比如战功卓著的乾隆年间名将傅桓,就曾被赏赐“三眼花翎”。受赏后的傅将军,却也不敢公然戴出来。乾隆年间至清末,清朝获赏三眼花翎的大臣不过七人,都是李鸿章长龄这类立下汗马功劳的顶级功臣。获赏双眼花翎的大臣也不过二十人。这一百多年里,多少清代忠臣良将,都在为一只花翎奋斗。
不过,也同样从晚清年间起,面对落后挨打的危难朝局,缺钱缺红眼的清政府,却也打起了“花翎”的主意。清朝咸丰年间时,昔日尊贵无比,乱戴就要获罪的花翎,竟被清王朝明码标价,一只单眼花翎售价七千两,“亲军”“护军校”佩戴的蓝翎,也只售卖五千两。原先贵族专享的花翎,此时拿钱就能买到。这以后的花翎“市值”,更是连年暴跌。甚至到清末时,二百两白银,就可以买到一只蓝翎。
一只小小花翎,见证的不止是大清王朝的身份等级,官员的仕途理想,更有三个世纪的兴衰喟叹。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古代官员正五品是什么级别?
优质回答
好的,我来回答!
公元220年(黄初元年),当时的魏国认为汉朝的社会不但用人风气不好,而且制度也不规范和完善,于是由侍中尚书陈群负责制定了“九品官人之法”,这就是有名的“九品中正制”。
把被选的官员按其家世、才能、道德修养,由高到低分成九个品级,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从此,中国的官员进入了量化分类制度。
但魏晋时期,仍旧停留在以门阀士族取才的阶段,以至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只是到了隋唐,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按品级行职权、享官俸的时代。
纵览各个朝代,笼统来说,正五品相当于厅级,从五品相当于副厅级。
1、从五品:与现在的副厅级相当(副市长、市委副书记、军分区副司令、县级市一把手、各部委下辖司局办副主任、副司长等)
2、正五品:与现在的正厅级相当(市长、市委书记、军分区司令员、各部委下辖司局办主任、司长等)
以清代为例: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等。
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分管佐领等。
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等。
五品官的待遇怎么样呢?
先说衣冠:
雍正之前,五品朝冠饰水晶及单眼花翎。
雍正八年(1730年),更定官员冠顶制度,以颜色相同的玻璃代替了宝石(六品或以上):
五品朝冠饰白色透明玻璃及单眼花翎。自六品以下,朝冠上就没有花翎了。
清代的补子则是以青、黑、深红等深色为底,五彩织绣,色彩艳丽,四周加工精细,多采用花边,并具有装饰效果。
清代《钦定大清会典图》规定:文五品官补绣白鹇,有头冠,身体为白色或单色,有三或五条长尾羽且其具有齿状边缘。
武官则是:一品麒麟,二品狮,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犀牛,九品海马。
再说薪俸:
清朝官员的工资,主要包括基础俸禄和养廉银两部分,如果折合成人民币的话,一品官员年薪高达290万,二品官员年薪高达236万,三品官员年薪高达112万,四品官员年薪高达70万,五品官员年薪也有46万,六品官员年薪达到25万,七品官员年薪只有3万。
看来,不算灰色收入,一品官的年户俸抵得上百位县令的收入了。而五品官员每年四、五十万的薪俸,比现在的地厅级还稍高些,搁现在来说也是相当可观了。
跟现在比,不只是古代同样级别的官员收入高,而且更具有稀缺性。
据统计,现在厅局级及以上官员共有五万多人,数量是相当可观的。而在清代,五品及以上的官员不足千人,相比来说,还是更有稀缺性的。
谢谢您的阅读,文中不足之处,还请大家指正。
我国历史上有明确的以品级对应官员等级的记载,开始于《隋书》,《旧唐书》、《新唐书》进一步发展.. …
秦汉时代,国家政权组织相对简单,官风以质朴著称,当时以官员每年的俸禄多寡(换算成每年拿多少粮食)来评定官员的级别的大小,如秦汉时的丞相、太尉就是秩“万石”,像太常、光禄勋、卫尉、廷尉、大司农、少府等九卿,就是秩“二千石”,地方的郡太守也是秩“二千石”。为了与九卿等中央官员的“二千石”相区别,地方的郡太守是“二千石”,九卿等中央政府官员为“中二千石”。当时,地方行政只有两级“郡”和“县”,郡太守和九卿并无官职大小之分,九卿可以到地方任郡太守,郡太守也可以到中央做九卿,中央和地方官员之间平级调动特别正常。因为官级分得少,升转非常灵活,比起今天的中央、省、市、县、乡镇五级行政来说,无疑是简单、质朴的多了。
秦汉之后,三国、魏、西晋以九品中正制作为选拔任用官员的标准。虽然名为“九品”,实际上和唐代及之后朝代的“九品”并不一样,可以说前者是后者得以形成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发展和完善,二者之间有联系,但是区别也非常明显。这是仍然是以每年官员俸禄的多少来评定官员的大小级别,与秦汉时期的官员制度更为接近。
东晋以后,南方是宋、齐、梁、陈,北方是魏、东西魏、北齐、北周,最后统一于隋。这时基本上以门阀世家之高低来选拔任用官员,也就在这一历史时期,以九品中正制为基础,逐渐发展形成了后来的“九品”制度,《隋书?百官志》对此有较为详细的描述。
当时“车骑将军、仪同三司、内常侍、秘书丞、国子博士、散骑侍郎… … 上州长史”为正五品。
这时的正五品,如果对应现代的官员级别,还真是无法准确对应,隋朝时,地方政权实施州县制(文帝时),州又分为上州、中州和下州,上州刺史为正三品、中州刺史为从三品,下州刺史为正四品。正五品为上州长史,长史是刺守下“第一人”。如果非要对应起来,虽然是正五品,但是因为是刺史下第一人,而州相当于如今的一省,正五品的长史名义上品级虽低,实际上相当于今天的副省长,或者正厅级的官员。这是对于地方政府而言的,在中央就达不到这个水平了。
到了唐代,地方政府在州县上又有“道”,宋代没有“道”,但有“路”一级,正五品官员的级别由于行政层级的延长,必然会导致官的品级的下降。比起隋朝时的正五品对应现代的品级,唐宋时正五品就只能相当于现代的副厅级干部了。
明清两代,地方政府已经有“省”一级,并且较元代的“行省”有了较大的发展。这时地方政府自宋代出现了“府”以后一直保留,而府同知属于正五品,其实也就是知府的副职。对应今天,明清两代就容易和简便的多,知府相当于今天的普通地级市市长,正厅级,同知为副职,也就是副市长,也就是副厅级。
当然,明代的大学士,也是正五品,所以明代的内阁大学士虽然职权较重,但其实品级并不高,所以他们通常由六部尚书兼某殿大学士,然后入阁,这才是我们理解中的大学士。
综上所述,古代正五品官员,在中央往往品级和职权都不高,但是在地方大多都是实权派,总体上处于副厅级到副省级水平。这和今天其实差别也不大,毕竟中央部门属于“条条”,地方政府属于“块块”,两相比较,地方政府职权更重。
清朝的文武官员是怎么分的?
优质回答
清朝官吏制度基本沿用汉魏六朝以来的“九品十八级”,每一品正、从两级
然后交代下金字塔顶端和底端的一些官吏
另外还有少部分是属于“超品”
宗室不入八分辅国公、八旗蒙古王公和非宗室封爵伯以上,都视作超品。
还有大部分叫做“未入流”,就是从九品以下的一些编外人员。
两大体系
京官与地方官
文官与武官
京官系统里面文职官员为主,地方官系统里则是文武并存。
品级区分
顶戴(顶子),即作为朝冠的礼帽。
一品是珊瑚加单眼花翎(俗称亮红顶)
二品是起花珊瑚加单眼花翎(俗称暗红顶)
三品蓝宝石加单眼花翎(俗称亮蓝顶)
四品青金石加单眼花翎(俗称暗蓝顶)
五品水晶加单眼花翎
六品砗磲石加无眼蓝翎
七品素金加无眼蓝翎
八品九品都是镂花金顶加无眼蓝翎,前者阴文,后者阳文
发生革职或者降职情况,就会摘去所戴的顶子。
此外帽子也分夏天戴的凉帽,冬天戴的暖帽。
暖帽的圈沿边也有地位体现
皇帝用紫貂
皇室用黑貂
一至三品可以用灰貂
四至九品用黄貂
(补子)朝服
有个成语叫衣冠禽兽,最早就是代指官员的,因为文官身上是禽鸟,武官身上是猛兽。当然这个禽兽不是清朝首创,前朝明就已经开始这么用了。
具体就是:
文官
一品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八品鹌鹑、九品练雀
武官
一品麒麟、二品狮、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素金顶绣犀、八品阴纹镂花金顶绣犀牛、九品海马
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清代文武官朝服的最大区别,在于外褂上的补子。一个基本原则:文官补子上画禽,武官补子上画兽。
清朝的九品属什么级别?
优质回答
清朝时期的九品官职不算高,但也不能说低。
清朝时期,官员品级上,是“九品十八级”,就是官职有“九个品级”,而每一个品级又有着“正从之分”。九品也是分为“正九品”和“从九品”。
在清朝时候,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封建政府体制,在官员的等级区分方面,也是比较完备。在关于清朝的影视剧中,我们能够看到清朝的官员的官服上都有着不同的图案,有鸟有兽,这些图案便是一种清朝官员等级的区分。
清朝官员官服的区分上,大体是“文官为鸟、武官为兽”。
清朝的九品文官
清朝九品的文官,衣服上的补子图案为“练雀”,也叫做“绶带鸟”。这个图案自然不比一品文官身上的仙鹤图案,但练雀也是属于“吉祥鸟”,再者练雀的尾羽比较像古代帝王、官员的佩饰绶带,所以练雀也有着“权力”的象征意义。
清朝的九品文官对应的官职,有司书、县主簿、通判知事等官职,总体在级别上来说,不大,在清朝的官员体系中,也是比较偏下的一个层次。
清朝的九品武官
上面提到了,清朝官员的官服上的补子图案是不相同的,而且“文武有别”,武官官服上的补子图案,为兽类,如麒麟、狮子之类,而九品武官身上的补子图案是“海马”。
这个海马可不是我们当下所定义的那种海中的小海马,而是和陆地上的马一样,不过这种马不仅能在陆地上奔驰,还是在海洋中穿行。“水陆并行”,象征着将领在什么样的地形上都能英勇作战。
清朝的九品武官相对来说职位不多,有各营兰翎长、外委把总之类的官职,相对来说,管辖的范围也不大。
清朝时期的九品官职不算高,毕竟在九品之上还有众多实权官职,毕竟有“九品芝麻官”这一说;但这个九品官职也不能说低,因为九品最起码还有个品级,比九品之下那些不入流的小官职,已经好很多了。
起初,我也没想到清朝真的有“九品”官衔,我以为清代最低官衔是七品,九品不过是王晶和周星驰虚构出来的罢了。但查过一些档案后,我才知道,原来九品芝麻官是真的唉。
九品官到底有多大,又享受什么样待遇呢?
九品在清代时期只能作为县官的从属官员存在,大约等同于副主任科员。至于待遇吗?跟一品官简直是天上地下的区别。清代的一品官员每年大约可以拿到折合人民币700万的工资及津贴,而九品只有不到两万。天呢,这是多么大的区别。
(以乾隆朝为例:一品:总收入约17000两 折合购买力相当于现在的约700万。九品:总收入约 45两 折合购买力相当于现在的约2万)
举凡看过《九品芝麻官》的朋友,都知道周星驰饰演的包龙星原是个清朝的候补知县,他的九品官还是他老爹花了银子给他买到,九品官是有品级官阶中最小的官。这样看来七品芝麻官是个误会,九品才真正是个芝麻官!
而九品的官服也很“低端”,电影《九品芝麻官》中的服装是经过考证的,并非顺便找一件就穿上。包龙星做九品官时,他的官服补服(胸前的动物方块)里的只鹊(至于是练鹊还是蓝鹊分不清),反正就是长尾巴的鹊鸟。事实上,真实的九品官府也是这么一只鹊鸟。鹊鸟是不入流的鸟,也代表着九品是不入流的官。
当包龙星后来担任八府巡按时,他问黄一山饰演的同治皇帝“八府巡按”是几品?同治皇帝告诉他是“一品”。等到他重审戚秦氏灭门血案时,他官服上的补服已经变成了锦鸡,而锦鸡在清朝是二品,虽然也是大官,但并非一品。这一点道具组真的错了。
最后来一张“不会武功的常威”的剧照,常威嚣张的样子很欠揍!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清朝官员等级排名】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