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的路径是怎样的?为什么这么做?
优质回答
您好,我是爱读书喜欢历史的胖哥。郑和是明朝的三宝太监。我国历史上有名的航海家。郑和是明成祖朱棣的铁粉,从年轻就开始跟着朱棣,后来在靖难之役中立了功,升为内官监太监。从1405年(永乐三年)至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郑和六次作为正使太监下西洋。1425年(洪熙元年)后,郑和任南京守备太监,1430年(宣德五年)受命第七次下西洋,在途中于1433年(宣德八年)卒于古里国。至于他航海路径我们接下来分享。
郑和下西洋
第一次:1405年7月11日(六月十五日)朱棣命正使郑和率船队出使西洋。郑和船队从苏州刘家河泛海到福建,再由福建五虎门杨帆,先到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地区),期间张辅讨平安南。此后,郑和向爪哇方向航行。船队到达爪哇时,正值时西爪哇与东爪哇内战,西爪哇灭东爪哇。郑和船队的部族登陆进行贸易,被误认为东王的军队,有170人被杀害。郑和保持冷静,没有贸然兴兵报复,此事得以和平解决。接下来郑和船队到过苏门答腊、满刺加、锡兰、古里等国家。在航行的终点古里,郑和赐其王国王诰命银印,并起建碑亭,树立石碑,碑文称古里国“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嗥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
第二次:1407年(永乐五年),郑和在回国后不久就第二次下西洋了。此次主要访问了占城、爪哇、暹罗(今泰国)、满剌加、南巫里、加异勒(今印度南端)、锡兰、柯枝(今印度西南岸柯钦一带)、古里等国。于1409年(永乐七年)回国。
第三次:1409年10月(永乐七年九月),郑和第三次率船队从太仓刘家港启航,费信、马欢等人会同前往,到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等地。1411年7月6日(永乐九年六月十六日),郑和船队回国。这次路线是从太仓刘家港启航,敕使占城,宾童龙,真腊,暹罗,假里马丁,交阑山,爪哇,重迦罗,吉里闷地,古里,满剌加,彭亨,东西竺,龙牙迦邈,淡洋,苏门答剌,花面,龙涎屿,翠兰屿,阿鲁,锡兰,小葛兰,柯枝,榜葛剌,卜剌哇,竹步,木骨都束,苏禄等国。
第四次:1413年(永乐十一年),郑和率船队出发,随行有通译马欢等。此次航行中,郑和船队绕过阿拉伯半岛,首次到达东非麻林迪。郑和至其国后,宣读诏敕,对国王等进行封赐。也是在这次航行中,郑和率明军及苏门答腊当地武装击败并生擒了阴谋篡位并率部截杀郑和船队的苏干剌。1415年8月12日(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郑和船队回国。这次路线是满剌加,爪哇,占城,苏门答剌,柯枝,古里,南渤里,彭亨,吉兰丹,加异勒,勿鲁谟斯,比剌,溜山,孙剌等国。
第五次:1416年12月28日(永乐十四年十二月十日),古里等国使者回国,郑和第五次受命率船队出发,送还使者并访问诸国,诸国中最远的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国家位于东非。据《郑和行香碑》,郑和曾于1417年5月31日(永乐十五年五月十六日)在灵山圣墓行香。船队于同年秋后自长乐港启程。郑和率船队回国。
第六次:1421年3月3日(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郑和受命送还忽鲁谟斯等十六国使者。这次航行中,郑和船队正式到达祖法儿。1422年9月2日(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日),郑和率船队回到中国,暹罗、蘇门答刺、哈丹等国派使者随船队入贡。
第七次:1430年6月29日(宣德五年六月九日),郑和受命第七次下西洋。1431年1月19日(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郑和船队从龙江关(今南京下关)启航前往福建长乐。1433年(宣德八年),郑和在返航过程中于印度西海岸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去世。这一次郑和到了阿拉伯的麦加。因为郑和是回族,麦加对于他来说是圣地。
郑和的下西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出使过的国家或地区,共有36个:占城、爪哇、真腊、旧港、暹罗、古里、满剌加、勃泥、苏门答刺、阿鲁、柯枝、大葛兰、小葛兰、西洋琐里、苏禄、加异勒、阿丹、南巫里、甘巴里、锡兰山、彭亨、急兰丹、忽鲁谟斯、溜山、孙刺、木骨都束、麻林地、刺撒、祖法儿、竹步、慢八撒、天方、黎代、那孤儿、沙里湾尼(今印度半岛南端)、不刺哇(今索马里境内)。与西洋国家建立良好的外交,在南洋以武力震慑那些小国。让它们了解到大明朝的强大,不敢有非分之心。
以上就是胖哥对于本问题的回答,希望各位同好指正,喜欢胖哥请为胖哥点赞加油,胖哥会更努力为大家贡献精彩内容。
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为什么不往东走,进入太平洋?
优质回答
早在明朝以前,宋朝初知道海上丝路,靠发明不久的指南针,确定,东面洋面发現太大,风险极为不稳,又没有沿岸国家,西面自古逐渐承脉下来知道大大小小许多沿岸国家,且一直关联下来。因此,海上丝路其实沿南海,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再拐过新加坡,马六甲海峡,转过柬埔寨,泰国,缅甸,印度,波斯,伊朗,海湾六国科威特,沙特,埃及,索马里等国非洲沿岸国家。
有传说郑和到过南美洲!那比哥伦布早了九十年!但中国人都不信,可有的外国考据专家言之凿凿!似乎煞有其事!
郑和下西洋如何解决经度问题?
优质回答
把夜空作为参照物,通过观测天上星体到海平面的相对高度,来确定船舶在海上的位置。这种确定船舶位置的方法当时称为“过洋牵星术”,我们现在称为“天文航海”。“过洋牵星术”并不是郑和船队所独创的,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时间的航海实践总结出来的,郑和船队将这种方法继承和发展下来了。在《郑和航海图》上,有四幅“过洋牵星图”,给出了各航线牵星的高度,用来指导船队的航行。在刚才的视频片段里,我们看到:郑和的船队大多数是在近海航行的。
根据《郑和航海图》,郑和使用海道针经(24/48方位指南针导航)结合过洋牵星术(天文导航),在当时是最先进的航海导航技术。郑和的船队,白天用指南针导航,夜间则用观看星斗和水罗盘定向的方法保持航向。由于对船上储存淡水、船的稳定性、抗沉性等问题都作了合理解决,故郑和的船队能够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险恶条件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很少发生意外事故。白天以约定方式悬挂和挥舞各色旗带,组成相应旗语。夜晚以灯笼反映航行时情况,遇到能见度差的雾天下雨,配有铜锣、喇叭和螺号也用于通讯联系。
?郑和的船队自江苏太仓刘家港出发,到苏门答腊岛北端沿途航行用罗盘确定方向。 郑和下西洋的地文航海技术,是以海洋科学知识和航海图为依据,运用了航海罗盘、计程仪、测深仪等航海仪器,按照海图、针路簿记载来保证船舶的航行路线。 郑和航海图是专为指导航海用的地图,有其独特之处: ⑴ 从方便使用出发,从起点开始至终点,图幅呈一字排列展开的连续拼接。 ⑵ 采用“对景图”的画法,绘制山形形象与有方位意义的地物,可把图与实地一一对景,尽快判断出 自己所处的位置。 ⑶ 绘出平潮时的浅沙、礁石和港口、海岛等航海用的地物要素与居民地、山地等。?
郑和船队已经把导航罗盘的应用与航海天文定位结合起来,提高了测定船位和航向的精确度。这种天文航海技术被称为“牵星术”。 这项技术代表了那个时代天文导航的世界先进水平。 用牵星板观星图 水天线 天体 眼到牵星板的距离 牵星板 牵星板是测量星体距水平线高度的仪器,通过牵星板测量星体高度,可以找到船舶在海上的位置。 从龙涎屿向西到锡兰山,更由锡兰向西向北,无论是沿着印度西海岸走,或是横渡印度洋到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北部沿海,除了用罗盘定向外,还配合使用了牵星术。
郑和原本姓马,是云南昆阳人。洪武十三年(1381年),朱元璋派大将征伐云南地区的远超残余势力,此时郑和正值年仅11岁,战乱中被俘后阉割在军中做秀童,19岁时被分配进入燕王朱棣的王府中工作,被带回南京做了太监,之后被分配给了燕王朱棣,开始他辉煌的人生。进入燕王府后,对朱棣忠心耿耿,逐渐得到朱棣的信任。1399-1402年,朱棣为为了争夺皇位,发动了武装政变,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靖难之役,在这一军事政变过程中郑和立下功劳,朱棣登上皇位后按功行赏,郑和被提升为内官监太监。1404年,朱棣为表彰郑和的功绩,亲笔赐姓“郑”,从此更名郑和,史称“三宝太监”。1505年,明成祖朱棣派郑和率船队首下,之后陆陆续续又有6次下西洋的经历,在明朝时,对地球的认知尚停留在天圆地方,四面环水的认识;哥白尼的日心说尚需100多年后的1543年才发表,因此郑和下西洋更多的需要找寻准确的方向问题,而不是经纬度的问题。郑和下西洋的路径主要沿着海岸线,客观上降低了航行方向的难度,同时明朝的科技发展已经有了较为准确的航海仪器,可以应用于远洋航行,相信郑和在下西洋途中是有足够的时间招募航行沿途地区有经验的水手,从而进一步降低风险,最终确保达到目标。
郑和的船队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航海仪器
据记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北斗星并记载的国家,很早就可以通过观察星辰观测所处地区,并判断船舶所处位置。明朝初年已经有“牵星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导航技术。根据《武备志》中的《郑和航海图》记载,郑和下西洋的航程中应用了这项技术,在航行过程中广泛使用航海罗盘、计程仪、测深仪等先进航海仪器。
牵星术:利用天上星宿的位置及其与海平面的角高度来确定航海中船舶所走位置及航行方向的方法,因此又称为天文航海术,代表了那个时代天文导航世界先进水平。
郑和的船队,通过通过先进的技术和仪器确定船舶位置和航行方向,按照海图、针路簿记载来保证船舶的航行路线。航行时确定航行的线路,叫作针路,罗盘的误差,不超过2.5度,足够保证沿海岸线的行进方向和定位。
明朝之前东南亚就有中国移民,便于当地水手的招募
据记载,自汉朝开始就不断有有中国先民由于各种原因移民东南亚,这些人广泛的分布在东南亚各国。而郑和的航行路线基本是沿着海岸线行进的,可以和这些人的进行沟通交流,吸引当地的水手加入郑和船队,通过A地的人熟悉A-B的航程达到B,在通过B地的人熟悉B到C地的航程到达C,这样环环相扣可以极大的减弱航行的风险。
充分利用沿海岸线航行的便利性
郑和下西洋据民间谣传主要的目的在于寻找建文帝,或者官方说法扬我国威,这两种目标的目的地都是要找到有人的地方,不需要跨越大洋航行,加上当时的船动力主要是季风,也不足以支撑跨洋航行,采用海岸线航行,不断补给的方式无疑是最好的选择。通过不断的停靠补给,与熟悉当地海清的人进行交流,掌握更多的信息,同时每个补给站也是很好的航行坐标,避免方向丢失。
郑和下西洋过程中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技术,沿海岸线航行降低了风险,并辅以了解当地海清的水手的帮助来克服方位问题。
郑和为何下西洋,下西洋最远到过哪里?
优质回答
其实根本不是这样的!
朱棣派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树立大明帝国的威望,彰显他的丰功伟绩!
那么为什么不是找建文帝?我们一起来分析下:
1、开始和持续时间;
郑和下西洋开始于永乐三年,那时朱棣的政权都基本稳定下来了,根本没必要多此一举去找建文帝。
而且,郑和下西洋前后七次,历时二十多年。身为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朱棣不可能为了找一个不一定还存在的建文帝而如此铺张!
2、船队规模过大了;
很多人之所以认为他是想去找建文帝,主要是因为郑和船队的规模过于庞大,而且还是一支2.7万人的正规军。这让很多人都相信,朱棣此举是为了找到并且消灭可能遁走海外的建文帝。
然而这是不合逻辑的,如果朱棣真的要找建文帝,没必要只派郑和一支船队出去,而且还如此庞大。他大可以派遣数百甚至上千的侦查船,一次性搜索海外,发现后再派大军一举追捕。
再说,建文帝如果真的遁走海外,也没多少兵马吧,这点朱棣很清楚。因此根本没必要投放这么多兵马,还大张旗鼓的去找。
3、从路线上判断;
如果建文帝出走海外,他有可能去哪里?
舍近求远逃到东南亚、非洲等蛮荒之地,其实这是不合理的!一来这些地方荒蛮落后,条件艰苦;二来这些国家国小落后,根本不敢得罪大明。
因此,建文真的要逃,从南京出海,首选肯定是日本!毕竟日本当时根本就不怕明朝,而且日本也相当要发达得多。
然而,郑和的船队,整个西洋都去了个遍,唯独就没去搜查日本?这是为何?
所以,郑和下西洋根本就不是找建文帝!
而之所以让后人有这样的猜想,主要是因为满清修的《明史》中提出的。但是,满清一贯喜欢篡改历史抹黑明朝。这很有可能是想把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故意嫁接到政权斗争方面,以抹黑中伤朱棣而已……
1丶有充分证据的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今索马里、坦桑尼亚一带)。
2丶也有国人和外国人写书、写文章说:船队最远到美洲大陆。
没有GPS导航的郑和,是如何下西洋的?
优质回答
古人远比你想象中聪明,郑和自有妙计!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几乎人人耳熟能详。
关于“下西洋”的目的,史学界一向众说纷纭,结论扑朔迷离。
但令西奇妹更感兴趣的却是:按照明朝的科技水平,为何开着宝船7次下西洋,到达过37个国家和地区的郑和,没有迷路?
这显然不是“侥幸”两个字能解释。
一:“郑和”是谁?
郑和(1371年?- 1433年?),原本姓马,被明成祖朱棣赐姓郑,世称“三保太监” 。
▲郑和。
“郑和”这个名字出现在《明史》中的次数相当多,关于他的出生,是这样记载的:
《明史》:
“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
马三保童鞋原本也算是一位出生良好的贵族了,因为他的太太太太爷爷是元初名臣赛典赤·赡思丁。
太太太太……爷爷在担任云南地方官的时候因为工作勤勤恳恳,深受百姓爱戴,死后还被元朝追赠为“咸阳王”。这么说来,三保勉强也能算作一位王亲。
但好景不长,在十岁那年,明朝军队攻入云南,马三保没过上几天的好日子便到了头。因为年纪尚小,他保住了脑袋,但某些部位却没保住……
当命运不待见你的时候,要怎么做?
“改名字。”
于是,马太监被分配给了燕王Judy(朱棣),Judy顺手给马太监改了个名字叫“马和”。
这件事意味着:马和人生中的贵人(Judy)出现了。
《七修类稿》:
“永乐丁亥,命太监郑和、王景弘、侯显三人,往东南诸国赏赐宣谕。今人以为三保太监下洋,不知郑和旧名三保,皆靖难内臣有功者。”
在Judy(朱棣)发动靖难之变的时候,马和作为Judy的贴身太监,常常替他出谋划策。渐渐地,马和的军事才能被Judy赏识。最后在在郑村坝之战中,因为马和的妙计,使燕军扭转了颓势。
Judy很高兴,便将“郑村坝”的“郑”姓赐给了他。
再一次的改名,“马和”变成了“郑和”。
从此开启一路高光带闪电的职业航海时代!
二:郑和去了哪里?
1405年(永乐三年)至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郑和六次作为正使太监下西洋。
1425年(洪熙元年)后,郑和任南京守备太监,1430年(宣德五年)受命第七次下西洋。
▲郑和七次下西洋线路图。
那么问题随之而来。郑和先后7次下西洋到底去了哪里?各家说法不一,我们就以二十四史的《明史》为准,郑和去过37个国家和地区,来看资料:
《明史》: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占城、爪哇、真腊、旧港、逻罗、古里、满刺加、渤泥、苏门答刺、阿鲁、阿枝、大葛兰、小葛兰、西洋琐里、琐里、加异勒、阿拨把丹、南巫里、甘把里、锡兰山、喃渤利、彭亨、急兰丹、忽鲁谟斯、比刺、溜山、孙刺、木骨都束、麻林、剌撒、祖法儿、沙里湾泥、竹步、榜葛剌、天方、黎伐、那孤儿,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而和亦老且死。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古时的地名我们未必熟悉,所以小妹按照如今的国家和地区大体翻译一下(有些古地名古国早已融合消失,故无法逐个翻译):占城(越南南部)、真腊(柬埔寨)、暹罗(泰国)、苏门答喇及旧港(印尼苏门答腊)、浡泥(印尼加里曼丹)、爪哇(印尼爪哇岛)、满喇加(马六甲)、锡兰山(斯里兰卡)、溜山(马尔代夫)、榜葛喇(孟加拉)、古里(印度卡利卡特)等……知道你不明白,所以我们还是看地图吧。
▲郑和七次下西洋线路图。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这条线路非常非常壮观。
三:郑和为何没有迷路?
那么可能有小伙伴要问了,明朝的航海技术已经那么强大了吗?郑和7下西洋,来回14次,就没有迷路?古人是依靠什么来辨认航路的?
(1)沿岸航行:
如果我们去观察郑和的航海路线图,会发现宝船几乎都贴着岸边航行,也就是俗称的“近岸航行”。郑和依靠“陆地地形”结合“海图”进行航行定位。
“陆地地形”很容易理解,所谓“海图”,大体就是告诉你沿着什么方向航行多久会遇见一个什么样的标志物,可以用来估算大约位置。
当然郑和或许也想过“远洋航行”,但明代的船只主体大多为木结构,这样的材质在抗浪性和抗沉性上都不算上佳,航速也不会很快。从安全性和可靠性上来看,木船无法适应远洋航行。
(2)天文航海:
▲郑和航海图上注满了“牵星过洋”数据。
▲郑和航海图上注满了“牵星过洋”数据。
那么你要问了,难道郑和就没有一点“黑科技”吗?
“还是有的。”
“观星”。
观星航海在我国的历史中源远流长,我们来看史料:
《淮南子》:
“夫乘舟而惑者,不知东西,见斗极则寤矣。”(西汉)
《佛国记》:
“大海弥漫无边,不知东西,唯望日月星辰而进。”(东晋)
从这些资料中可以发现当古人在海上“不知东西”的时候,会抬头看星星。
随着天文学的进步,可以通过观测天上的恒星,通过辨识天空中特定位置亮度的天体来指引航向与方位。
不过,按照明代的天文水平,天文航海定位的精度也不太高,只能作为一种参考。
且天文航海有一定局限性,那就是——没有星星的夜里。
阴天雨天时,要怎么办呢?
▲
(3)指南针:
没有星星的夜里,我要如何去航海?
“用指南针。”
其实古人已经告诉我们答案了,来看资料:
《萍洲可谈》: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或以十丈绳钩,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北宋)
郑和所处的时代是明代,明代时,指引方向的神器已经从“司南”进化为“指南针”,可靠性有了很大提升。来看资料:
《明史》:
“指南针,术人用以定南北,辨方正位咸取则焉。”
《殊域周咨录》:
“世子虑闽人不善操舟,特遣看针通事一人率夷水手至,代充其役。’看针者,舶中司指南针者也。”
可见“指南针”在明代已经是比较常见的导航用具了。
虽然当时的“指南针”仍有很大改进空间,但也会在郑和的航海事业中起到一定作用。
西奇妹说:世界很大,我们去看看!
所有人类的进步,似乎都伴随着同一种规律——在迷失中探索,在探索中创造!
而郑和下西洋,探索的不仅仅是航海技术,还有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之路。
勇于探索未知、开拓历史,这是一位真正的勇士!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给西奇妹,发表你的想法。
——————————————————-
作者:西奇妹
参考文献:
张廷玉等:《明史》、
郎瑛:《七修类稿》、
刘安及其门客:《淮南子》、
法显:《佛国记》、
朱彧《萍洲可谈》、
严从简:《殊域周咨录》。
本文由西奇博物馆原创发布。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中国的郑和下西洋比西方早半个多世纪,为什么中国没能就此进入大航海时代?
优质回答
所谓大航海时代,其实也就是开启了列强征服世界,让世界各地成为他们殖民地的时代。郑和下西洋起始于1405年,终止于1433年,比西方大航海时代早了半个多世纪。
西方是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才开启的大航海时代,为何当时的大明朝没有提前开启大航海时代呢?
很显然物质条件已经成熟,当时朱棣也已经称帝,大明王朝一片祥和,难道明朝统治者就没有考虑过通过大航海去征服世界各地吗?
01郑和下西洋和西方大航海的目的完全不同。
朱棣打下了天下以后,很多人还是觉得他这是在篡位。他的确是篡位了,但是必须要纠正当时所有人的想法。为此他发动了郑和下西洋的行动。
郑和下西洋的真实目的,其实我们现在不能调查清楚,因为真正的秘密,永远隐藏在朱棣和郑和两个人的心里。不过大致可以猜测一下,可能有这么几个目的。
第一,打造万国来朝的太平盛世。朱棣希望把大明王朝,尤其是自己统治下的这个时期,打造成远迈汉唐的太平盛世,重塑唐太宗时期万国来朝的景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第二,彰显合法的继承权。朱棣是朱元璋的儿子,完全有资格继承皇位。可是西洋诸国还不清楚这是怎么回事,郑和这一趟出去,就是为了告诉大家,建文帝下台了,朱棣上岸了。
第三,寻找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靖难之役后,一把大火把南京皇宫给烧了,朱允炆本人却不知所踪,有人说他下西洋去了,为此朱棣派遣郑和前去西洋寻找朱允炆的下落。
这三个目的,可能同时存在,又或者只有其中一到两个。反正朱棣手里有钱有人有技术,自然是为了达到目的,不折手断了。
而西方大航海是为了什么呢?当时欧洲诸国正值文艺复兴时期,可是西方国家的地盘资源都非常少,他们迫切地希望能够和东方大国进行交流往来。
三年遣中官郑和使其国。明年,西王与东王构兵,东王战败,国被灭。适朝使经东王地,部卒入市,西王国人杀之,凡百七十人。西王惧,遣使谢罪。帝赐敕切责之,命输黄金六万两以赎。六年再遣郑和使其国。西王献黄金万两,礼官以输数不足,请下其使于狱。帝曰:“朕于远人,欲其畏罪而已,宁利其金耶?”悉捐之。自后,比年一贡,或间岁一贡,或一岁数贡。中官吴宾、郑和先后使其国。—《明史》
贸易交换、资源掠夺、土地占领、开辟一个新国度等等这一系列的目的,才是西方诸国开启大航海的真正目的。
他们是务实主义者,出去一趟花费巨大,需要依靠豪族们的捐赠才能做到。为此他们回来的时候必须要给予投资者足够的回报,这样下一次航行才能具备充足的资金。
02当时大明朝经济发达,资源丰富,且是农耕社会,没有必要对外扩张。
相比较西方诸国地盘小、资源匮乏的状况,大明王朝完全没有这方面担心。因为大明朝地大物博,而且有相当充足的劳动力,完全可以保障整个国家的运行。
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而和亦老且死。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明史》
对外的贸易活动对大明朝来说,其实没有实质性的作用。为此大明王朝根本没必要开启大航海时代,他们就算是出去,那也是扶贫之路,而不是掠夺之路。
大明朝不愿意开启大航海时代,具体来说,也有这么几点原因。其实每一点,都跟当时大明朝的国情有着重要关联。
第一,大明王朝的经济发达,没有必要浪费精力出去搞贸易。郑和下西洋走了一趟,大多数都是亏本的买卖,所以大明朝觉得根本就划不来。
第二,大明王朝以农耕经济为主,粮食产量足够全国人吃用,而且地盘太大,耕地众多。他们完全没有必要到海外寻找什么新的根据地。
第三,大明王朝资源十分丰富。当时不需要石油之类的资源,所以但凡有需要的资源,大明王朝自己都能开采,而且量很充足,根本不需要出去费力寻找。
由此可见,大明王朝选择在郑和下西洋以后,结束航海任务,不再开启大航海时代,是有着自己重要的现实条件的。
朱棣时期,曾经尝试过大航海,郑和下西洋就是最好的证明。可是撒了很多钱出去以后,却没能够换回相应的回报,这让明朝统治者十分苦恼。为此明宣宗朱瞻基只好停掉了郑和下西洋的活动。
03闭关锁国的国策到来,终结了这一时代的开始。
1433年,郑和下西洋结束的这一年。明宣宗朱瞻基放弃了下一次航海的计划,在他看来这完全是吃力不讨好的活动。
自己的爷爷和父亲热衷于此,那是有客观原因的,可是朱瞻基必须要冷静看待这件事,毕竟地主家的傻儿子就算再傻,也必须要知道地主家也没有太多余粮可以这么撒了。
明宣宗一方面宣布海禁,一方面又开始延续自己祖父、父亲们的工作,继续修筑长城。这一系列措施,正儿八经地告诉我们,大明王朝开始闭关锁国了。
很多人认为清朝才是闭关锁国的开始,其实从明宣宗时期,大明朝已经开始了闭关锁国。既然出去没什么好处,而外面的人还想进来捞点好处,为什么不锁上门呢?
此后大明王朝又遇到倭寇这一强大的侵略者,所以他们对海禁更加严格,彻底实行了海上封锁,从此彻底成了闭关锁国的国家。
西方大航海在这段时间已经初具成效,他们从世界各地掠夺大量资源、人力,从而壮大了自己的经济实力,得以在日后称霸世界。
若奸豪势要及军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违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潜通海贼,同谋结聚,及为向导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已行律处斩,仍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其打造前项海船,卖与夷人图利者,比照将应禁军器下海者,因而走泄军情律,为首者处斩,为从者发边充军。—《大明律》
可是明朝却不愿意去看这些事情,他们似乎觉得这些国家不足为虑,根本就威胁不到自己庞大的帝国。反倒是北方的对手和倭寇更让他们担心。
总结:大航海时代成就了西方,东方一度落寞。
其实不仅大明王朝闭关锁国,后来日本在丰成秀吉一统天下以后,德川幕府也实行了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
可以说当时的东方强国,都采取了这一统治措施,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普通人逐渐开智,封建统治已经无法稳健地鱼肉百姓了。
只有将整个国家封锁起来,再采取高压政策,让百姓为了活下去,只能拼命干活,最后再收获那么一点点报酬,他们没有时间思考,没有机会走出去瞧瞧。
最终封建统治者的目的的确达到了,可是东方强国们,也一个个都被西方列强给远远甩在了后面。
日本和清朝相继被大炮轰开了国门,德川幕府和满清政府两百多年的统治相继结束。大航海时代对西方人的眷顾,使得东方大国在那个时期一度落寞。
参考资料:
《明史》
《大明律》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郑和下西洋路线地图】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