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教案一等奖(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国家级一等奖)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句儒家经典名言,该怎么理解?

优质回答

大道不为私,利万物,为众也,故成其私。而人孝仿之。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语出《礼记》礼运篇:言偃在侧,曰:”夫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与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该段大意是:当时子游在旁边问道:”老师为何叹气呢?”孔子说:”大道通达于天下的时代和夏商周三代德才出类拔萃的几位当政的时代,我都没有赶上,无法看到,所看到的只是一些记载了。大道通达于天下时,把天下作为大家所共有的。选举贤能之人,讲究诚实,重视亲睦,所以人们不只是爱自己的亲人,不只是把自己的孩子当作孩子,要使社会上的老人安享天年,壮年之人能贡献自己的才力,年幼的人可得到抚育成长,鳏寡孤独和残废,有病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人尽力于自己的职分,女人各有自己的家庭。 首先要搞懂其中的古词用语:1、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又指放之四海皆准的通理或真理。2、天下为公——把天下作为大家所共有,表达一种大同的理念社会。3、之行——施行。4、讲信修睦——讲求信用,调整人与人之问的关系,使之达到和睦,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5、亲其亲——前者亲为名词意动用法,后者亲指父母亲。6、子与子——前者子为名词意动用法,后者子指子女。7、其所终——能够颐养天年,符合年纪的能得到照顾和安排。8、有所用——能够为社会效力。9、有所长——指能够健康成长。10、有所养——能够被供养。11、鳏——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子。12、寡——年老无夫或丧夫的女子。13、孤——年幼丧父或无父母的孩子。14、独——年老无子女的老人。15、废疾——残废人以及病人。16、男有分——分指工作,职业、职守、职务。17、女有归——归指归宿,亦指女子出嫁。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一生以弘扬”天下为公”为己任,致力于”除去人民的忧愁,替人民谋幸福。”孙中山先生最喜欢题写的内容可能莫过于”天下为公”了。在他的题词中用”天下为公”就达32件。可见孙中山对”天下为公”情有独钟。 党的十九大报告结束语中有一句既古老又新鲜的豪迈话语:”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当代中国大道之行的大道,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欢迎交流并与关注。

《礼记》里面说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你是如何理解的?

优质回答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语出《礼记·礼运》篇。原意为“至高的道理是‘天下是属于全天下人共有的天下’”;君王位子不是某一家一姓的私有财产;天子之位应传贤而不传子。因为该句后面还跟着讲到“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意为: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这就是一种理想的、美好的社会。

个人认为,“大道”者,“天下的最高道理、社会运行的根本规律”之谓也。这种观点是理想、愿望的表达、也是对社会运行根本规律的描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观点契合科学社会主义关于人类发展规律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五种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是迄今为止对人类社会运行发展规律最为科学的表述。这五种社会形态的初始阶段和最后归宿,即“原始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都是天下人共有的天下、都是“天下为公”的。

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理想,展现的是一幅关于人类社会的最崇高美好的超越性的理想和愿景。但中国古代先贤有梦不唯梦,也并不幻想可以跨越时代一步登天、实现大同社会的终极理想。因为,他们面对的现实和后来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客观现实是“父传子、家天下”。帝王都是把“天下”视为私有财产,实行专制统治。 “天下为公”观点就站在这种“家天下”的对立面。所以,“天下为公”观点其性质是与王权根本对立的;是反封建专制的。自古以来,它作为一种正义的灯塔照亮了无数仁人志士投入到反黑暗、反邪恶、抗暴政的斗争道路。每一次的反抗甚或改朝换代都或多或少地打击了专制暴政,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天下为公”理念的产生,本身就具有巨大的审美价值和现实意义。既然“天下为公”,那就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就可以直接推导出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既然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那么这一口号就具有巨大的号召力。在此理念感召下,多少古代先贤反侵略、赴国难、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流芳百世。苏武、岳飞、诸葛亮、文天祥、林则徐……一个个闪光的名字在历史的星空熠熠生辉。

中国近代以来,从具体客观的历史进程看,无数仁人志士以此“天下为公”作为追求目标,上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

康有为作《大同书》,反应了中国人民对公正幸福的理想社会的渴望。大同社会自然契合“天下为公”。康有为、梁启超的君主立宪主张在那个时代是进步的,开风气之先,引社会潮流。

孙中山大力提倡“天下为公”。首先自己身体力行,以“国民公仆”自诩;一生曾多次题写“天下为公”条幅。从其著述和实践来观察,意蕴更深邃、更宽广。在演讲中他自问自答:“何谓三民主义呢?简单地说,便是民有、民治、民享。详细地说,便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设的,是为人民求幸福的。”就是说,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照这样的说法,人民对于国家不只是实行共产,而且一切事权都属于公共事务,都是要共管的。也即是说,孙先生及其政党的纲领背后的理念就是“天下为公”。

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一路走来,她正是“天下为公”的最好践行者。从成立之日起就将最高理想设定为“共产主义社会”。后来的革命奋斗过程,围绕着“土地革命”为核心内容和基本手段而展开。须知,在一个农业社会,土地是基本的谋生资料,所以,“平分土地”、“土地还家”是一个基本的“天下为公”,满足了广大农民的心理渴求,也得到了农民的拥护,注定取得了最后胜利。建国后经过短暂的稳固政权阶段,很快追求并达成了更高程度的“天下为公”——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天下财富真正的“共有共享”,是真正的“天下为公”。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及“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大会上,他对一生追求“天下为公”的孙中山先生给予了高度评价,“我们要学习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心系民众的博大情怀。孙中山先生有着深厚的为民情怀,一生坚持以‘天下为公’为最高思想境界,致力于‘除去人民的那些忧愁,替人民谋幸福’,对此矢志不移、无比坚定。”总书记的话像灯塔指引着党和国家的前进道路。

“天下为公”的理念必将照耀着中华民族不断进步,将鼓舞着炎黄子孙不断取得新的辉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其中说到的“大”通“太”,指太阳。“道”是指测量天文中标记阴影线。“行”,运用,目的。“公”意思同等,同样。句子原意:测量太阳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和处理天下之间因其出现的气候季节,影响着事物产生现象及因其出现的问题。由此,引申下文选拔人才的道理。因为人才是影响整个社会进程好坏的主要决策阶层,人才就像太阳产生的气候季节左右万物万事生长。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大道之行也教案一等奖】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