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离别时为什么折柳,折柳送别有何深意?
优质回答
谢邀,试答之。
折柳,其意有三:
一、代指篱笆,比喻最脆弱的防守设备
《诗·齐风·东方未明》:“折柳樊圃,狂夫瞿瞿。” 毛传:“柳,柔脆之木;樊,藩也。折柳以为藩,无益於禁矣。”
东晋·葛洪《抱朴子·讥惑》:“大楚带甲百万,而有振槁之脆;强秦殽函袭嶮,而无折柳之固。”二、原为《折杨柳》曲的省称
《折杨柳》曲属于古横吹曲之一,据西晋·崔豹《古今注·音乐》所载,传说西汉时期的张骞从西域传入一首《德摩诃兜勒曲》,李延年因之作新声二十八解,以为武乐。魏晋时期,该古辞亡失;西晋太康末,京洛又有《折杨柳》曲,辞多言兵事劳苦。南朝梁 、陈和唐人多以此为题,含伤春、惜别之辞,而怀念征人之作尤多(词牌名《杨柳枝》亦名《折杨柳》)。
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三、折取柳枝
北朝时期的《乐府诗集》所收篇目——《折杨柳歌辞》中有这样一句:“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写得是行客告别亲友远行之际,上马理当挥鞭启程,可他却“不捉鞭”,反而探身去折一枝杨柳。柳者,留也,在古代习俗中是作为惜别的象征。
在咱们中国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者、行者常折柳互赠留念;不惟如此,在思念亲人、怀念故友时,也会折柳寄情。
“折柳”一词明确用作赠别或送别,语出《三辅黄图·桥》:“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霸桥即灞桥,《开元天宝遗事·销魂桥》卷下:“长安东灞陵有桥,来迎去送皆至此桥,为离别之地,故人呼之销魂桥也。”
唐·王之涣《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唐·韩翃《章台柳》:“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往日依依)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唐·王翰《凉州词之二》:“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唐·权德舆《送陆太祝》:“新知折柳赠,旧侣乘篮送。” 明·陈汝元《金莲记·郊遇》:“暗怜衣带,不胜折柳之怀。”
“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有什么典故吗?
优质回答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春风都到不了的肃杀之地,更吹不走满目的悲戚和苍凉。
和这首诗相关的典故到是有一个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人把妹撩妹的典故旗亭画壁
唐玄宗开元年间,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无奈他们命运都不太顺畅,仕途艰难,而生活的经历又颇多相似之处。一天,冷风飕飕,微雪飘飘。三位诗人一起到酒楼去,赊酒小饮。忽然有梨园掌管乐曲的官员率十余子弟登楼宴饮。三位诗人回避,躲在黑暗的角落里,围着小火炉,且看她们表演节目。一会儿又有四位漂亮而妖媚的梨园女子,珠裹玉饰,摇曳生姿,登上楼来。随即乐曲奏起,演奏的都是当时有名的曲子。王昌龄等私下相约定:“我们三个在诗坛上都算是有名的人物了,可是一直未能分个高低。今天算是有个机会儿,可以悄悄地听这些歌女们唱歌,谁的诗入歌词多,谁就最优秀。”
一位歌女首先唱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就用手指在墙壁上画一道:“我的一首绝句。”随后一歌女唱道:“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高适伸手画壁:“我的一首绝句。”又一歌女出场:“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王昌龄又伸手画壁,说道:“两首绝句。”
王之涣自以为出名很久,可是歌女们竟然没有唱他的诗作,面子上似乎有点下不来。就对王、高二位说:“这几个唱曲的,都是不出名的丫头片子,所唱不过是‘巴人下里’之类不入流的歌曲,那‘阳春白雪’之类的高雅之曲,哪是她们唱得了的呢!”于是用手指着几位歌女中最漂亮、最出色的一个说:“到这个小妮子唱的时候,如果不是我的诗,我这辈子就不和你们争高下了;果然是唱我的诗的话,甭客气,二位就拜倒于座前,尊我为师好了。”三位诗人说笑着等待着。
一会儿,轮到那个梳着双髻的最漂亮的姑娘唱了,她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得意至极。(《集异记》唐·薛用弱著)
又是一年毕业离别季,折柳攀花送别诗,向古人学学,如何告别?
优质回答
谢谢邀请,这个问题你应该问毕业学子才对,本老太太会说什么,简单说几句吧,
同学们高中毕业了,马上进入各自考取的大学,在这分手的時候,都希望把肺腑之言留到永远,没有粉饰,没有虚假,没有一絲一毫的矫揉造作和逢场作戏,希望直言不讳,思念更是溢而难藏,都想写一首佳篇巨著,虽不是名垂青史,却震心肺腑,大家终于散了,各奔各的去处。
为毕业学子写顺口溜,
十年寒窗苦读书,
就为金榜标姓名,
今日此地一为别,
不知何日再相见,
含泪赠诗互告别,
友谊刻骨铭心记,
不忘当年同学情,
好好学习创未来,
七绝《送别》
三妹折柳赠小六,
但愿金榜得题名。
同窗千日济风雨,
不是杏黄便梅青?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古人折柳送别的典故】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