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诸葛亮写《出师表》的意义何在?
优质回答:
诸葛亮写《出师表》意在表达自己的忠诚,劝说刘禅放心让自己去北伐!不过,把《出师表》与《三国志》对照读,就可以看出诸葛亮的虚伪!因为《出师表》中所列举的事例与《三国志》中的史实完全不服!
其他网友回答
简单来说应该有两方面的意义:—、是对自已皇上表忠心,让皇帝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所理解,从《出师表》剖心沥肝等表明心志的言语,足以说明老臣虽手握重权,仍忠心耿耿服务于皇帝,据正史中记载,刘禅并不积极举兵北伐。二、是对自已不在朝期间的朝政人事作了周祥的安排。处处显示老臣谋国的良苦用心。
其他网友回答
诸葛亮的《出师表》大家都知道,甚至大多数人都能背诵几句甚至全篇,但实比《出师表》更加实用,很适合大家在工作中运用,但《出师表》还有一个姊妹篇《后出师表》。值得大家读读。
为什么说《后出师表》更具实用意义呢?其实通读全文后不难发现,如果放在高考中,《后出师表》是一篇几乎满分的议论文,论点明确、论据充足、论证有力。同时,整篇文章在论述的同时,又有情感支撑,在情、理两方面都极具说服力。它的实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戴高帽
《后出师表》开篇即用先帝(刘备)之口提出要去北伐的论点,此表是给谁看的,是给刘禅及一众不同意北伐的文臣和将领们看的,“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这个战略是先帝定下来的,不是我孔明要一意孤行。
二、卖人设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在有了先帝这个后台之后,开始卖惨,表明自己为了光复汉室,为了报效先帝的心意。
三、举例子
在大方向和基调已经确定后,连续用六点“臣之未解也”的反问式论据,有力的证明了为什么要去北伐,以及不去北伐会发生什么恶劣的情况。
四、推责任
《后出师表》最后一句,“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在表明自己会竭尽全力、鞠躬尽瘁的心意后,又说至于能否成功等等不是他自己能够预见的,用这种说法,给自己留了一条后路。
从这几点来看,《后出师表》里面的种种技巧非常适合在职场中运用,哪怕只是学会其中一两点也可以让我们在日常工作中更加的游刃有余了。
但是这么实用的文章为什么热度却没有《出师表》高呢?我觉得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
一、教材的助力
人教版初三语文的必修里,《出师表》是比较重要的一篇文章,是被要求背诵全文的,只要是接受了义务教育的人,都会接触这篇文章,它的粉丝量自然要比《后出师表》更多。
二、内容的价值观
《出师表》更多表现的是诸葛亮对刘禅的种种嘱咐以及一些告诫,这些告诫和嘱咐所表达的内容和核心思想是非常适合用来做教育的,同时《出师表》中的诸葛亮更符合尽职尽责,鞠躬尽瘁的形象,而在《后出师表》中,如前文所述,因为它更适合成年人来运用,通篇文章也是议论文的形式,在情感和教育意义上远没有《出师表》出众。
三、人们对于诸葛亮的固有印象
提到诸葛亮,除了足智多谋以外,人们对他的印象多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和“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上,《出师表》更符合这种调性,《后出师表》更多凸显的是诸葛亮的“老奸巨猾”。
其他网友回答
具体的说,一是叙述了诸葛亮对出师北伐后国内政事做了具体的安排。诸葛亮与后主刘禅之间即是君臣关系,又是辅政者与被辅政者的关系。诸葛亮此次北伐中原时,刘禅只有20余岁,治国没有经验,沉迷玩乐,昏聩无能。因此。出师后的国内政局就成了诸葛亮最放心不下的问题。诸葛亮深刻意识到,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要有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因此,诸葛亮在这边表文里劝勉刘禅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从善如流,知人善任。其次,出师表里表明了诸葛亮出师北伐的理由,文中,诸葛亮抒情言志,把”北定中原”看做自己”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其他网友回答
西南地区的叛乱已平定,蜀汉内部也比较安定,而此时(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病死,子曹睿即位,曹魏政局发生了变化,诸葛亮认为这是北伐的一个好时机。经过一番准备,在第二年春天,诸葛亮亲率军队,北驻汉中,伺机进击曹魏。临行前,他向后主刘禅上了一篇奏章,这就是著名的《出师表》。
《出师表》中,谈到了北伐的目的,表示了自己要不辜负先帝刘备的嘱托,努力去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建议刘禅广泛听取群臣的意见,采纳忠益之言,不要偏听偏信;要赏罚公平,使宫廷内外执法如一。同时,诸葛亮在表中还推荐了许多贤能的大臣,要刘禅遇事多同这些人商量,然后施行。《出师表》集中地反映了诸葛亮的政治思想和主张,倾注了他对蜀汉政权的忠心和期望。写得挚切诚恳,感人肺腑,是后世流传久远的名篇。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诸葛亮写《出师表》的意义何在】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