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全套《明朝那些事儿》,你有什么读后感?最震撼你的是哪个人哪件事?
优质回答
读完“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我主要的读后感是:在这个世界上,不都是宵小之辈,还有很多像王阳明、左光斗一样的人,愿意相信“天理良知”,并且可以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化育更多的人,从而使世界变得更好一点。比如王阳明教出了一个真君子“陈九川”。陈九川笃信圣贤之学,刚正直谏,因得罪权贵,数次被罢官流放,名列“江西四谏”。后来他家逢变故,父母兄弟俱亡,精神颓丧,晚景凄凉。但他仍然坚持游历讲学,一生清白正直。
再比如“万历六君子”之一的左光斗更是教出了“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史可法!下面,就谈谈最震撼我心灵,令我读之怆然泪下的、东林党的铮铮铁骨“左光斗”。
首先,要谈左光斗和史可法的师徒深情。《明朝那些事儿》中是这么描述的:当史可法进京赶考时,因为家境贫寒,只能寄宿在一个破旧古庙中。一个风雪之夜,时任学政的左光斗微服出巡,途径古庙意外结识了史可法。当时,左光斗欣赏史可法的才志,特意解下自己的御寒外衣为这个初次见面的穷书生披上,令史可法感动不已。
由此可见,左光斗不势利、爱惜人才。与史可法的这次相遇,完全是君子之交淡如水,但却可以清晰地令读者感受到:几百年前的那个风雪之夜,孤身异地的穷书生所感受到的、来自于一个陌生老者的脉脉温情!虽然只是一件小事,但若设身处地的一想,真的非常令人感动。
其次,再谈左光斗在临死前展现出的君子气节。书中写到:左光斗因为参与弹劾魏忠贤,被关进牢狱,严刑拷打,其用刑过程真可谓挫骨剜肉,残忍至极!等史可法冒着危险前去狱中探望恩师时,只见左光斗脸部焦烂,无法辨认,小腿上的皮肉全部脱落,露出血淋淋的骨头。但即使是这样,左光斗至死也没有屈服,保留了自己的尊严和气节。而且他还耗尽心力,保护学生,对史可法骂道:“糊涂!这是什么地方,你来干什么!国家已经沦落至此,我是活不长了,你再跑到这里来,倘若让人害了你,还有谁来继承我!”
看到这里,我当时鼻子一酸,流出了泪水,这一幕永远刻在了我的脑海中。我相信,这一幕当时同样深深地刻在了史可法的脑海中。试问,几十年后,史可法为什么能够宁死不降,彰显汉人气节,成为民族英雄呢?这一身不惧粉身碎骨的勇气,这一腔风清月明的胸怀,不正是来自于其恩师左光斗的言传身教吗?以前,我并不相信真的能够以“天理良知”来教育别人,但是看了这一段之后,我真的信了。
最后,再谈谈史可法是如何继承恩师之志的。对于恩师左光斗,史可法评价道:“吾师乃铁石铸造的肺腑。”由此可见,左光斗对于史可法造成的影响和震撼是极其巨大的!试想,如果你亲眼看到自己的老师,被人挫骨剜肉,宁死不改气节,那么你老师曾经教育你如何为人处世的那些话,有没有说服力?还值得轻视和怀疑吗?
于是在左光斗死后的二十年后,史可法督师扬州,面对清军的团团包围,他“传檄各镇援军却不一至”,最终依然选择拒不投降,以死明志。虽然历史功过难评说,但是史可法的君子气节,是可歌可泣的。同时,他最后的选择也成全了与其恩师左光斗的这段可歌可泣的师徒佳话,证明了什么是儒家君子的气节风骨。
《明朝那些事儿》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好书,它讲的不是冷冰冰的历史,而是令人感同身受、带有人情味的历史。通过阅读此书,我们能体会到凡人的伟大。人类的世界和历史,并非都是苟且,而是真的存在过一些好人,一些君子,一些伟大的人物!
以上就是我对于《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的主要读后感。左光斗、他和史可法的师徒之情、以及两代人之间气节传承的故事,堪称本书最震撼人心的故事。另外,明孝宗朱佑樘,在好心的太监和宫女们的帮助下,靠着吃百家饭,在恶毒皇后的眼皮子下偷偷长大,体现了普通人的善良,也是很震撼人心的故事!
《明朝那些事》中的20句名经典名言,句句都有大智慧
1.风萧萧兮易水寒,欠了债兮你要还。
2.必须亮出自己的獠牙,才能有效地控制住所有的人,即使是皇帝也不例外.
3.观点斗争是假的、方向斗争也是假的,只有权力斗争才是真的。
4.其次,我们知道,但凡高水平的打群架斗殴,都有固定的行动计划,逃跑路线,事前统一分发兵器(如菜刀,木棍等),事后找人出来背黑锅,一应俱全才开始行动.
5.这就是传说中的”官话”,俗称废话。
6.哭是为了发泄情绪,流泪是最为重要的,而闹事要的就是声势,低声哭没啥用,一定要做到雷声大雨点小,以最小的精力换取最大的效果。
7.纵使憨直,诚然不屈,这就是明代官员的气节。
8.没有竞争的完全市场只存在于理论想象之中——引自微观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9.要知道,越接近心脏的部位越能得到血液,同理,天天见皇帝也着实是个美差,甭管表现如何,混个脸熟才是正理。
10.请大家务必相信,长得帅除了好找老婆外,还容易升官,这条理论应该是靠得住的,夏先生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11.世界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事实证明,一对一的政治单挑已经落伍了,为适应潮流的发展,政治组织应运而生,大规模的集体斗殴即将拉开序幕。
12.人无耻到这个地步,是不容易的。
13.不知为什么,这位皇帝继位十年,却一直没有儿子,原因不详,这种事向来都是绝对隐私,一般也是大娘大婶街头谈论的热门话题,换到今天也得偷偷摸摸地上医院,更何况在那万恶的旧社会。
14.所谓以天下为己任,通俗解释就是天下都是老子的,天下事就是本人的私事。
15.活着是我的人,死了是我的死人,化成了灰还要拿去肥田!
16.其实统治王朝就是经营企业,只不过治国这一摊生意更大而已,做一般生意要交税、还要应付工商检查、安全检查、消防检查,逢年过节还得上贡,流年不利还会亏本破产。
相对而言,建立王朝这笔生意就好做得多了,除了启动资金过高(要敢拚命),经营周期不定(没准明天就牺牲)外,只要一朝成功,就立马鸟枪换炮。从此不但不用交钱,还可以收别人的钱,想收多少自己说了算,除了你管别人,没人敢管你。
因为开政府比开公司的利润更大,前景更广,所以自古以来,无数人都跃跃欲试,但成功者寥寥无几(就那么几个朝代)。
17.所谓神秘,就是搞不清,摸不透,整日捧着道经,四处搜集奇怪的材料,在烟雾缭绕的丹炉前添柴火,然后看着那炼出的鬼都没胆吃的玩意手舞足蹈,谁也不知道这帮人一天到晚到底在干嘛。总之一个字:玄。
18.这实在是让人悲痛的事情,一般到这种时候,都会有固定剧本:跳出来一大帮亲戚朋友,说些什么不要悲伤、要正常发挥水平、告慰先人之类的话,然后主人公擦干眼泪,抬头望天,握拳作苦大仇深状,
毅然踏上前进的道路。
19.在清除敌人首脑之前,必须先扫除一切外围和帮手,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所谓掺沙子、挖墙脚是也。
20.一个二十岁的青年人是不会懂得这些的,他们太天真,太幼稚,他们或许能够在考试中得到一百分,却不可能真正了解其中的含义。所以他们虽然手握真理,却无法使用,满怀热情地踏入社会,却被撞得头破血流。
看过《明朝那些事儿》后有什么感受吗?
优质回答
一谈到历史,我眼前就浮现出一身青衫,读书摇头晃脑的秀才;或者一高手在千军万马中穿梭,探囊取物般取上将首级;再或者就是一身龙袍的胖子身边围着无数美女饮酒取乐的场景……历史要么很无聊,要么很荒诞,历史离我们真实的世界似乎很远很远。我总是觉得历史是缺少系统逻辑的,并非是说它荒诞,而是因为几百上千年来,人们只凭借史书文献和偶尔从土里挖出的一些埋了N年的陶陶罐罐就可以知道当时人的思想和社会关系?这个结论说实话其实很玄,一个不靠谱的故事是不值得去在意的,更不用说被感动、被记忆了。
我不了解历史,但我对历史却是很有兴趣的。从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从玄得没谱的传说、野史,从破破烂烂的文物、古迹,甚至从那些” 之乎者也” 之中,我都能很强烈地感受到中华文明令人叹为观止的厚重感。然而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却真的不知道该如何来判断” 中国人”.所谓” 文化” ,似乎就是冥冥之中说不清道不明的那种感觉。它有时候像正统的儒道家倡导的” 礼、信、仁、义、孝” ,有时候又充斥着市井小人的奸诈和虚伪;有时候你会觉得死板无聊,有时候你又不得不佩服其中蕴含的机智和幽默;有时候兵戈铁马攻城掠地豪气万丈,有时候明争暗斗谨小慎微压抑万分……总之,一直以来,我都不知道为什么总被这些零散的感觉吸引着,影响着。它就像一堆沙子,偶尔闪出金子的光芒,但很快又没于无形。
这些年以来,断断续续读了《明朝那些事儿》(以后简称《明朝》),因为工作繁忙并未系统的通读,直到新冠疫情宅居在家,终于有功夫细细品读。可是,看完之后,这套以幽默见长的历史书却让我怎么也笑不出来。回想起以前看书的感觉,甚至很多时候我都有控制不住想哭的冲动。我不快乐,我很悲伤,但我要感谢当年明月,他让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历史。
战争。《明朝》以战争开始,又由战争结束,历史离不开战争,战争推动了历史。朱元璋和朱棣时期的战争那是意气风发,当年明月写得也很能详细,看得人也毛孔变大,飒爽。这时候猛将如云,怎么打怎么有,打不赢还有老天相助,万历年间打小日本,当年明月时不时幽一默,看得也很爽。大抵那时明朝处于强盛,写作的重点也放在了战术、阵型和战争细节的介绍,狠狠加强了民族自豪感。然而,土木堡之战、萨尔浒之战、宁远战役、松锦大战,还有与起义军你追其赶的战争中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情景——民不聊生、血流成河、哀鸿遍野,那些个名将战死沙场、身首异处。无奈,叹惜,除了叹惜就是无奈。或许战争还是战争,但国家的衰落却还原了战争本来的颜色。
权斗。《明朝》中不乏权斗,从朱元璋清除权臣到” 胡惟庸” 、” 蓝玉” 案件;从明成祖” 靖难之役” 到” 朱高煦造反” ;从嘉靖帝议礼之争、” 血溅左顺门” 到万历帝宫廷之争,王权的争夺成为对人性欲望赤裸裸的写照。历史没有正恶,只有成败,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因为权斗,朝代得以更替,历史有时因为人性的真实而变得真实。正如《明朝》中所写:” 观点斗争是假的、方向斗争也是假的,只有权力斗争才是真的”.党争。党争是权斗的延续,是权斗的扩大。《明朝》几乎用了一半的篇幅来写官员为了获得权力结党营私、排除异己,而且更是造成明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难怪崇祯皇帝自尽时感叹” 诸臣之误朕也”.”正义和道德是值得景仰的,值得膜拜的,值得三拜九叩的,但是,正义和道德不能当饭吃,不能当衣服穿,更不可能掌控政权。因为掌控政权的唯一方式,就是斗争。” 像这样的评论,《明朝》中还有很多。
通过对” 党争” 的学习,我有一点认识的提高是不得不提的。利用从厦门坐火车回家的空隙,我草草看完了传说中的《杜拉拉升职记》。这本堪称现代职场教育的必备书除了介绍一些职业生涯规划之外,引人入胜的职场斗争情节是一大亮点。可惜我看《明朝》在先,对比《明朝》中嘉靖皇帝、严嵩和除阶的高手过招,《杜拉拉升职记》只能算是小小巫,甚至和文革时的劳神劲相比也明显不在一个档次。可见和古人相比,现代人是变得越来越简单了。中国人的这些聪明后来有人写了本书——《厚黑学》,局限于教人做人,却也卖得名垂千史。
我尽力归纳《明朝》的内容,大抵都是这些东西。但这些东西实在太过表面,太过寻常,哪个国家的历史没有这些,哪本历史书,哪部无厘头的古装剧没有这些?所以,我要说的重点不在这些,而是下面的内容,也是我的感触。
气节。
看《明朝》最令我难忘和敬佩的是杨继盛。记得我看杨继盛那一章时,整晚失眠,那也是我看《明朝》的第一次流泪,第一次感觉到历史的沉重和不朽。杨继盛,号椒山,嘉靖年间进士,自幼家贫。经严嵩推荐,官至武选司(兵部员外郎)。后死劾严嵩,被诬下狱,备受严刑摧残,至死不屈。正史记载,诏狱期间,他曾受廷杖一百,腿肉打掉,血肉模糊,已近昏迷。后狱中伤口恶化,他用破碎
碗片刮肉疗伤,始终没有吭一声。
临死前,他赋诗一首: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恩,留作忠魂补。
当年明月在《明朝》中这样写杨继盛:” 历史是喜欢开玩笑的,这个被所有人忽视的人却最终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伟人,当李春芳、殷士瞻、王世贞这些昔日的风云人物,被历史的黄沙掩没,被无数人遗忘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历史教科书都记下了他的名字,他的光芒只有张居正堪与比拟。
杨继盛,即使再过五百年,这个名字仍将光耀史册。他不受严嵩的收买,不听朋友的劝告,明知毫无胜利的希望,却依然押上自己的一切,以死罪弹劾严嵩,因为他的目的很明确:只求一死。用死来表达他的愤怒,用死来唤醒胆怯的人们,如同春秋时的铸剑师那样,杨继盛用他的生命铸就了那柄斩杀奸邪的利剑。
而后作者引出了” 气节” :” 明知不能成功,明知必死无疑,依然慷慨而行。一般说来这种行为有着很多称呼,比如愚蠢、不自量力、飞蛾扑火等等,而在西方人的眼中,这更是一种不可思议的违反逻辑的行为。而在中国古老的哲学中,这种行为有着一个恰如其当的名称: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我深信,这正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魂魄。
纵使憨直,诚然不屈,这就是明代官员的气节。” 看到这里,我失眠了,流泪了。
中国的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人,宋代岳飞、文天祥、杨业;明代于谦、卢象升、孙承宗;近现代鲁迅、秋瑾……他们是历史的传道者,历史可以很真实,很残酷,很死板,但历史是值得被记住和传承的!
《明朝》中有对这些人的总结,摘抄部分如下:黄道周:每次看到这里,我都会想起黄道周,想起后来的卢象升,想起这帮顽固不化的人,正如电影集结号里,在得知战友战死的消息后,男主角叹息一声的那句台词:老八区教导队出来的,有一个算一个,都他妈死心眼。黄道周和孙承宗应该不是教导队出来的,但确实是死心眼。
这种死心眼,在历史中的专用称谓,叫做——气节。
孙承宗:按照寻常的规矩,应该是推出去杀掉,成全对方的忠义,比如文天祥等等,都是这么办的。?
然而清军对于这位折磨了他们几十年的老对手,似乎崇拜到了极点,所以他们决定,给予他自尽的权利。孙承宗接受了敌人的敬意,他整顿衣着,向北方叩头,然后,自尽而死。
这就是气节。
卢象升:他的火炮、箭矢已经全部用尽,所部人马所剩无几。但他依然挥舞马刀,继续战斗,为了他最后的选择。然后,清朝官员编写的史料告诉我们,他非常顽强,他身中四箭、三刀,依然奋战。他也很勇敢,自己一人,杀死了几十名清兵,但他还是死了,负伤力竭而死,尽忠报国而死。相信很多人并不知道,卢象升虽然位高权重,却很年轻,死时,才刚满四十岁。他死的时候,身边的一名亲兵为了保住他的尸首,伏在了他的身上,身中二十四箭而死。他所部数千人,除极少数外,全部战死。
我再重复一遍,这就是气节。
价值。
也许有很多人会认为所谓” 气节” 只不过是死脑劲的一种,此种说法我深以为然。如果整个中华史只有那么一两个” 极端分子” 如此,倒也罢了,然而上下五千年,成千上万者一起死脑劲,中华民族历经千年磨难依然屹立不倒,所以这应当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我想这是历史的价值。
《明朝》中写到:” 有人曾对我说,文明的灭绝是正常的,因为麻烦太多,天灾人祸、内斗外斗,所以四大文明灭了三个,只有中国文明流传至今,实在太不容易。我想想,似乎确实如此,往近了说,从鸦片战争起,全世界强国(连不强的都来凑热闹)欺负我们,连打带抢带烧带杀,还摊上个「量中华之物力」配合人家乱搞的慈禧,打是打不过,搞发展搞不了(洋务),同化也同不了(人家也有文明),软不行,硬也不行,识时务的看法,是亡定了。然而我们终究没有亡,挺过英法联军,挺过甲午战争,挺过八国联军,挺过抗日,终究没有亡。因为总有那么一群不识时务的人,无论时局形势如何,无论敌人有多强大,无论希望多么渺茫,坚持,绝不妥协。
面对冷酷的世间、无奈的场景,遇事妥协,不坚持到底,是大多数人、大多
数时间的选择,因为妥协,退让很现实,很有好处。
但我认为,在人的一生中,至少有那么一两件事,应该不妥协,至少一两件。因为不妥协、坚持虽然不现实,很没好处,却是正确的。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至少有一点。
《明朝》最后结尾:” 是的,这就是我想说的,这就是我想通过徐霞客所表达的,足以藐视所有王侯将相,最完美的结束语: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这些是我看《明朝》的一些感想,最后看到崇祯自尽殉国,心中总是充满伤感和不平。但是当我看到《明朝》最后的结尾时,我似乎明白了,崇祯是位成功的皇帝,他按照自己的方式,度过了他的一生,成全了他的气节。虽然他无力回天,最终自尽殉国,但历史对他的评价仍然不失为一代明君,他是明朝历代皇帝中我最敬佩的一位!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800字】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