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从军,是文学创作,还是确有其人其事?
优质回答
史书并没有记载她的丰功伟绩,甚至连她姓和籍贯都没有详细记载,也不排除她是一种虚拟人物。
她的传说是由民间编辑的歌曲广泛流传,初中学过的《木兰辞》很好的体现出她替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而归,后被唐代皇帝追赠为“孝烈将军”
为何木兰会替父从军,课文中写了花木兰的父亲年事已高,不适合在去打仗,弟弟又年纪尚小,家中又没有其他男丁在适合出征,于是就有了“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按照个人思维逻辑,买个东西至于到处去买,为何不在一个地方买,或许是为了曲调好记,所以才有了东西南北市挑选东西
在战场上她英勇善战,毫不逊于男子气概,一举打败柔然,(我还记得小时候看电视剧,花木兰居然和柔然王子有私情,说柔然撤兵是为了花木兰,这完全颠覆了历史真实性)大获全胜的她,回到朝廷,知晓她是女儿身,女子是不许进军营会被斩杀,考虑到她为国打仗,做出了许多贡献,赦免她欺君之罪,又认定她很有才华,赐她官爵,花木兰都没有同意,只说家中有年迈的父亲和弟弟需要照顾;还有一种说法是皇帝看上了花木兰想纳她为妃,花木兰宁死不屈,最后只得自尽了事。
为何木兰在军中十多年,没有人认出来他是个女人,有人猜测她是少数民族,本来长得就黝黑,加之年少跟父亲习武,身体很是敏捷,这是其中一个原因,另一个就是有同乡的人认识她,但是并没有上报她是女儿身,还为花木兰做掩护,许多将士不知道她是女儿身这很正常
一代巾帼英雄深刻进入老百姓心中,为了赞颂她保家卫国,还将她的事迹拍成电影
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甚至被美国拍成动画片,使其走向世界。而花木兰作为中国古代巾帼英雄,其忠孝节义,代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而流传千古,俘获了众多人的心。那么历史上花木兰真的存在吗?她的结局又是如何呢?
花木兰最早出现于南北朝一首叙事诗《木兰辞》中,该诗约作于南北朝的北魏,最初收录于南朝陈的《古今乐录》。僧人智匠在《古今乐录》称:“木兰不知名。”长300余字,后经隋唐文人润色。明代文学家徐渭将《木兰诗》改编为《雌木兰替父从军》,可知木兰的父亲叫花弧,姐姐叫花木莲,弟弟叫花雄,母亲是花袁氏。
北魏时期,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断南下骚扰,北魏政权规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但是木兰的父亲年事已高又体弱多病,无法上战场,家中弟弟年龄尚幼,所以,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从此开始了她长达十几年的军旅生活。从军之后,花木兰靠着自己的坚持的毅力与耐性,通过了许多困难的训练与考验,然而去边关打仗,对于很多男子来说都是艰苦的事情,而木兰既要隐瞒身份,又要与伙伴们一起杀敌,这就比一般从军的人更加艰难!可喜的是花木兰最终还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数十年后凯旋回家。皇帝因为她的功劳之大,赦免其欺君之罪,同时认为她有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职.然而,花木兰因家有老父需要照顾拒绝了,请求皇帝能让自己返乡,去补偿和孝敬父母。而后被唐代追封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中国古代并没有为单纯虚构的文学人物建造庙宇的传统,即使文人可能对花木兰从军的故事有所渲染,但在中国的历史人,也一定存在着花木兰的原型人物。
然而,又有很多人疑惑为什么花木兰从军12年,却没有人发现她是女儿身,以此怀疑花木兰故事的真实性。在多年的征战中,她之所以能够不被人发现,跟她体型有很大关系,花木兰是鲜卑族人,从小就习武,体格不逊寻常男子,也不像女子那样娇弱,因此,女扮男装不容易被识破。其次,跟兵种原因也有关系,据木兰辞中介绍,花木兰在军中应该是侦察,或者是传令之类的兵种。她不会与其他普通士兵同住,有自己的专属营帐,所以一般情况下士兵们难以察觉到她其实是女儿身。
其实,在战乱中,男子征兵不够,会让女性充当战士。在汉末到唐初,社会震荡,战乱多起。最严重时,人口锐减85%!所以招收女兵的情况是有的,虽不多。木兰只是其中普通一员,至于原因不得而知。木兰被后人描述的那么传奇,只是为了在男权社会给女性适当追求的美好愿望。然而不管怎么说,正如《中国文学发展史》所言:“考证这些无稽之谈,实在没有一顾的价值,我们只要知道花木兰是一个北方英勇女性的代表就够了。
花木兰的事迹传至今,主要应归功于《木兰辞》这一方民歌的绝唱,是这篇长篇叙事诗歌颂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作为一个中国南北朝时期传说色彩极浓的巾帼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壮的英雄史诗。我们相信,一代巾帼传奇女子花木兰在历史上确有其人的,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也是真实存在的。并且花木兰为国拓雄图,为父替从军的礼孝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木兰辞》中为什么称父亲为阿爷?
优质回答
爷,在古代指的是父亲。
前面加一个阿字,应当是源于汉朝。汉朝的时候,称呼父亲为阿翁,称呼母亲为阿母。称女儿为阿娇,所以“金屋藏娇”中的陈阿娇不是她的本名。
阿爷,查一下资料即可知。
《梁书·列传·卷五十六》中记载:“景曰:“前世吾不复忆,惟阿爷名标。”大意就是,侯景说从前的事情我有些记不清了,只记得我的父亲叫侯标。同样的事件也记载在《南史·列传·卷八十》之中。而侯景登基是在公元551年,追认祖先也当然会在这一年。
也就是说,最晚在公元551年,就已经存在阿爷这个称呼了。
经上网查询,查到《冥祥记》中也有“阿爷”这个记载,“指语祖母曰:阿爷飞上天,婆为见不?”其作者为太原王氏王琰。
王琰生卒年不详(或者我没有查到),但他是佛门名士,而且曾经与范缜争论。范缜反佛辩论的时间大约在公元489年,而王琰当时已经是佛门名人,所以著书应当就在前后,因此可拟定为在公元500年左右。
查询《木兰辞》资料可知,木兰辞大约产生于北朝后期,而北朝时期是公元386年至公元581年,以后期而论应当在公元490年以后,是北齐与北周,显然符合这个时期。
而且,在资料中明确说明,《木兰辞》不晚于陈朝,陈朝是公元557年立国,向前推正好与前面的判断相符。
据学者后来考证,《木兰辞》不是北朝作品,应当是随朝至唐初时期。如果是这样,那简直更符合了!
因为在隋唐的时候,人们称父亲为爷。
谢谢邀请!
1、阿爷”并不是什么特殊的词汇,在古汉语中“爷”本来就有“父亲”的意思,加一个“阿”是表示亲切,不影响词义。
2、现代鄂东的黄冈黄陂一带,至今依然称父亲叫爷,而喊父亲的父亲为爹。花木兰这位巾帼英雄也许是鄂东人氏。
历史上花木兰从军,花木兰代表哪个国家和谁作战?
优质回答
木兰
“北朝人。姓或作花,或作朱。相传曾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而归,人无知其为女子者。”
据《湖北通志》、《黄陂县志》、《木兰古传》称:花木兰乃黄陂西陵人,本姓朱,父名寿甫,母亲赵氏。她从小生得魁梧,貌若男童,爱好武艺,又好打抱不平。上青狮岭,铁冠道人、靖松道人收她为徒。
木兰练得一身本领,还特别会使花枪,故人们改叫她为花木兰。后替父从军,疆场杀敌,屡建奇功,乡人乃将青狮岭改为木兰山,在山上建有木兰殿,殿中塑有巾帼英雄木兰像,四时祭祀。
又据《中国老年》1986年第六期记载,河南虞城周庄村乃花木兰故里。周庄村在虞城县南七十里,有木兰祠遗址,面积7200平方米,建筑物一百多间,巍峨崔巍,奇丽壮观。祠院内外有唐槐翠柏,苍劲古雅。每年四月初八在祠前举办古会,祭祀花木兰,热闹非凡。1943年被毁,现有石碑两统。碑文云:花木兰本姓魏,隋代人,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立战功。当凯旋时,帝封官嘉奖,木兰不受,恳请省亲。当知木兰为女身,帝欲纳诸宫中,木兰以死相拒,帝敬悯,封之为孝烈将军。
又据《中国青年报》1985年2月6日载:在陕西延安风景秀丽的万花山麓,新建一座木兰陵园,相传木兰冢墓即在此处。并说木兰是延安尚义村人,山上跑马梁乃木兰当年跑马习武之地。不论传说多么分歧,无不是以崇敬的心情来怀念这位女英雄的。南北朝乐府民歌中的《木兰辞》把花木兰刚强勇敢的性格和不爱功名富贵的品德,刻画得淋漓尽致,使这位代父从军的传奇人物,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木兰辞》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北朝无名氏
咱们应尊重古者的劳动成果,没有必要去瞎编乱造或改编版本再或历史,必定咱们不是1400年前的古辈。我们只是通过古籍以及传说或电影电视剧了解到花木兰其人,我们这些后辈并没有太多真相可寻,唯一可寻的就文中这些介绍。花木兰或朱木兰其历史中真实人物肯定是存在的,不然怎可有木兰民间传说以及《木兰辞》的完美叙述?
花木兰《隋唐》中人物,取材 于《木兰辞》与民间传说。其父花弧曾任西魏千夫长,自幼教她开弓射箭。她喜欢识字,讲究兵法,不肯拈针弄线。十七岁时,长得象一个男子汉,时常骑马。曷娑那可汗征召其父,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可汗杀刘武周与唐结好,一同攻王 世充。秦王见她相貌魁伟,做人伶俐,升做后队马军头领。可汗被窦 建德手下范愿拦截,危急之际,她冲入阵中将其救出。自身被窦线娘 女兵以挠钩套索擒住,说出自己来历,线娘敬重她的一片孝心,与她结成兄妹。窦建德为唐所擒,她与 线娘一起束身自缚,衔刀面见唐帝,求得宽宥。后归家,见父死母嫁,不胜伤心。不料曷娑那可汗听 说她是女人,差人要选入宫去。她将线娘写给罗成的信托付给妹妹又兰,到其父坟上自刎而死。与《木兰辞》比较,小说增加了许多情节来描写她,但由于作者过多地强调了 她的“孝”,其形象反不如原诗感人。
▲《南北朝》
南北朝时代统称。从元熙二年(公元420年)东晋灭亡,至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灭陈,其间一百七十年,中国历史上形成南北对峙局面,史称南北朝。南朝据有南方之地,自晋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宋武帝刘裕代晋称帝,至后主陈叔宝祯明三年(公元589年)陈灭亡,历宋、齐、梁、陈四代。北朝自太延五年(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始,至孝武帝永熙三年(公元534年)分裂为东、西魏;后东魏为北齐所代、西魏为北周所代,北周又灭北齐,大定元年(公元581年)北周为隋所代,最后,隋灭后梁及陈,中国复归于统一,南北对峙局面乃告结束。
▲附南北朝简表:
关于历史不是看一个片段或看一个段落,而要看它的全部整史,它的前世今生后续。炎、黄、唐、虞、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楚(楚、汉)』、汉、『三国(曹魏、蜀汉、孙吴)』、『晋(西晋)、(东晋)』、『十六国(前赵、西蜀、成汉、前凉、后赵、前燕、前秦、后秦、后燕、西秦、后凉、南凉、南燕、西凉、胡夏、北燕、北凉、冉魏、西燕、西蜀)』、『南北朝·南朝(萧齐、萧梁、南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周、后汉、后周)』、『十国(前蜀、后蜀、杨吴、南唐、吴越、闽国、闽国、马楚、南汉、南平、北汉)』、(宋、辽、大理、金、西夏)、元、明、清(清末太平天国发动内战、英法联军发动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中日甲午战争、清军阀混战、外蒙走向分裂)、公元1912年成立中华民国(民国·军阀混战、外蒙古独立、日军侵华、国共内战)、公元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走向统一。
一个统一的民族到分裂的民族,再从分裂的民族再到统一的民族,这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民族血泪史。
木兰生逢乱世一个军阀混战的年代,她并没有代表任何一个军阀政权,唯一代表的是她的亲情。
借这问答,告诫那些不懂历史的人,我国没有少数民族!唯一的族群只有”中华民族”。
从宏观上看来,这是一场中国的内战,是政权和民族内部的战争,只是由于我国的史书中一般都称呼为“国”,实际上和今天的主权国家有很大的区别。所以,严格说来木兰是代表北魏政权和南方政权以及北方游牧民族之间进行作战。
基本上花木兰的故事都是出自北朝民歌和民间故事,存在一定的夸张和神化的色彩。所以不能够视之为信史,视之为野纪杂文更为合适。实际上北朝的军事力量一直很强,而且审查极为严格,不仅细化到每个士兵的籍贯,甚至连士兵的民族都搞得一清二楚。比如北魏在进攻时,经常是以汉族人在前,鲜卑族骑兵在后。这样的调查之下,花木兰女子的身份不可能不暴露。更不要说是多年的军旅生涯,不可能一直无人知晓,所以木兰辞中应该有很强的杜撰色彩。
在当时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北方先后有五胡十六国,南方也有宋齐梁陈四朝相继。所以,在这个时间段内是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的时期,虽然他们都自称为国家。但是,他们始终是中国内部的地方政权。现代国家的含意是进入到近代之后才逐步确定下来,主权国家、民族国家都是现代的概念,不能向上追溯。
有学者说木兰诗的作者是女子,花木兰从军抨击的是男尊女卑的社会制度,你认为呢?
优质回答
作者佚名不可考,难定性别,从语言口气上感受有女人的自豪劲儿,或者就是花木兰本人吧,民歌嘛,口语传播,然后后人在传承过程中会有所修补,最后收辑于书的作者肯定有点修改。所以应不是一个作者了。十六国北朝时期社会动荡,特别是游牧民族,哪有什么男尊女卑的说法,女子与男人一样的。花木兰代父出征表现的是孝道。全文是叙事诗,描写的是从社会背景到战争结束后的事迹。
中国的女权意识在近代才开始出现,远远迟于木兰诗的写作时间。木兰故事反映的是古代有识女性的一个梦想,是从社会最底层传出的痛苦呻吟,根本提不上反抗男尊女卑的制度的高度。
“花木兰替父出征”算是历史故事,还是文学作品?
优质回答
《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乐府诗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璧”。见于北宋郭茂倩编纂的《乐府诗集》中,但木兰姓氏名谁、具体朝代,并不见于史传。是不是史书上没记载的人物历史上就不存在了呢?这不见得。
首先说史书,是记载帝王政绩、王朝历史,人物传纪和经济、军事、文化、地理等诸方面情况的书籍。隔代修史,当代修志。所选取的历史事件、人物与编撰者的编撰目的、原则、喜好有很大关系。再说,木兰是替父从军,有“欺君之罪”,即使皇帝赦罪,也不便大张旗鼓宣传。所以史传上没有的人或事,并不代表不存在。
其次,文学作品是现实生活的反应,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当然,我国文学早期也有神话传说,但《木兰诗》并没有写木兰具有超人特质,所以属于现实主义的作品。
由此,我认为木兰这个人物是存在的,是她家乡的人传颂的大勇大孝的奇女子。也许在传颂中有些夸张,如“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数字是虚的,也许木兰从军了有五六年。也许立功授奖也没有“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这种夸张在文学作品中是允许的。
今天我们研究《木兰诗》没必要考证木兰这个人的存在与否,她已经成为符号,一种精神,她表现出的是孝顺长辈、热爱国家,英勇顽强、淡泊名利精神永存。国难面前那些坚毅的逆行背影不就是当代花木兰吗?
应该算是历史故事,关于花木兰替父从军一事,历史上是没有记载的,是文人根据民间传说,经过加工逐步成型的故事,但故事编的人人相信,愿意看,迎合了民间猎奇心理,流传久了都以为是真的了。花木兰多年替父从军守边关,她的女性生理特征,是掩盖不了的,最基本的说话声音,难道表现不出来吗,睡觉与男兵在一起,男兵不可能发现不了,所以我们不必细究真假,只当是真的行了,让花木兰的美好形象,永远留在人们的脑海里,一万个人有一万个不同的花木兰,只要大众喜欢,就让这个故事继续流传。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木兰辞出自哪部诗集】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