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写惠崇春江晚景的写作背景(惠崇春江晚景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物?诗中哪些意象能够表明这一季节的特征?

优质回答

谢邀!对于古代优秀诗词,无论是学习解读,还是精心赏析,总是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诗词传达出的信息,去加以分析领会。

题主根据苏轼《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所提问题,其实是一个很表面很容易弄懂的问题。因为答案就在诗里。这是作者明示的信息。什么季节的景物?标题就是,诗歌内容就是。早春冰河已解冻了,晴朗几日,春江水暖了,何以见得呢?你看那鸭子在江水中已游得很欢了。江滩蒌蒿满地,芦芽粗壮。这时节也是美味河豚欲上时。这样的理解,没有添加任何东西,我们一读便知,作者清楚明白地告诉我们的是什么,他所表达的就是那份观察早春景象时的喜悦心情。

好的诗文,其实就是如此。不必晦涩难懂,故作高深。道我所见,道我所闻,情真意切,晓畅明白就好。

《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描写的是早春季节的景物。诗中“桃花”、“春水”、“鸭子”、“蒌蒿”、“芦芽”、“河豚”等意象表现早春的景物特征。

我们可以以想象进入早春美景之中。

天刚蒙蒙亮,有五分晨光又有五分夜色。这时透过窗户,可以看到竹林外面,几棵桃树,有两三枝花开,艳红醒目,令人激动。这是春的信息,诗人有点不敢相信这一事实。就起来去寻找更多的春天的信息。走到小河边,开流水流动,封已解冻,有几鸭子在游戏中。身在水中,应切实体验水的温暖程度,应是不凉了吧。你看河边岸上的蒌蒿满地青色,有时可以看到短小的芦芽冒出地面。按照往年的经验。这个时节正是河肠逆流而上,来咬子繁殖的时候。

感谢邀请,这首诗抓住了早春的桃花,游戏的鸭子,岸上的植物,蒌蒿和芦芽。还有自己的回忆联想。无一不扣住早春时节。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春的萌动。树上,水里,鸭子,蒌蒿、芦芽。还有意念中的河豚。万物复苏,水暖花开,鸭戏豚上,芦生蒿长。这些都足以说明,春天来了,春姑娘花枝招展地走来。燕子回时,造窝筑房,早飞寻食。春面不寒杨柳风,可见梢头木已青。处处春光已明媚,春种春锄春情浓。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怎么描写春天的?

优质回答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题写在画作上的诗,是北宋文学家苏轼题惠崇的《春江晚景》所创作的组诗。第一首诗题“鸭戏图”,再现了画中的江南春景,融入诗人合理的想象,“正是河豚欲上时”进一步突出了一个“春”字,给整个画面注入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

第二首诗题“飞雁图”,对大雁北飞融入人的感情,从侧面表现了江南春美。

两首诗的切入点都是“候鸟”,把对春天比较敏感的鸭子、河豚、飞雁融入到诗中,比纯粹描写春天景色的诗作更有新意,构思更加新颖,意境更高。

这是二幅流传千年的名画。有详细的年代,画家的名字。它是北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由北宋著名九僧之一惠崇大师所画。连大文豪苏轼都喜欢有佳。因为都是诗画大家,心有灵犀,欣然为画提笔作诗,成为诗画合壁的佳话。让人留连,凝视而思绪万千。你是否心动,是否想了解这两幅画的内容。告诉你它就是〈惠崇春江晚景二首〉。也告诉你〈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怎样描写春天的?

一、第一个告诉你的是,由于时间垮度太大,惠祟大师的佳作已失传。但大文豪苏轼题名的诗,一直都在流传,让我们欣慰,得到心灵的满足。下面就把两首〈惠崇春江晚景〉送上;

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其二;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目春

觉得诗是不是很美,很清新。一幅早春的画卷。诗人是怎样描写春天的?

二、诗人通过静态、动态景象的描写,来体現诗的静和灵动。挺拨的翠竹,鲜艳的桃花,还有萎蒿和芦芽。静中含动。翠竹和桃花。萎蒿和芦芽,是生长的阶段,静中让人感到动的感觉。灵动的是鸭子的脚,是肥美的河豚。北归的鸿雁。是感觉和嗅觉。尽管几样景物之间关系不大,但没有给人以零乱的感觉,是二幅十分紧凑幽美的画面。是否有现在三维设计的感觉。

二、诗人用丰富的想象力和意趣盎然的笔触,给静止的景物以生命,弥补了画面上达不到意境。不是画鸭子的姿态,而是触鸭脚。让你体验到春的脚步。写到北归鸿是依依还是。诗人经过细致的观察、提炼、加工。想象力丰富。是一种形象思维,把真景和实情交织在一起,一幅和谐的自然春光。

四、对春天的描写,采取动用了视觉,嗅觉、想象、拟人的手法。全面调动阅读者的思绪,让人有无尽的想象空间。这样让后面归鸿欲破群,有了时空的联系。更依依系江南,有了多留几天的感想。

五、这是诗画融入一体的杰作,虽然画早已失传了,诗人的题画诗。却单独流传。成为人们喜爱的作品。如果你是画家,渴望你能把画描绘。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写了怎样的景象?

优质回答

苏轼一一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竹子外面有三两枝桃花,春天来临,江水升温,鸭子最早察觉到。遍地长满蒌蒿,芦笋才抽出一点点。这正是河豚端上餐桌,供人品尝的季节。

根据画面中景象,描述江南初春风物,力求展现季节特征。河豚是六朝开始流行的一道美食,惠崇未必画到,可能出于诗人的联想。

据说苏轼谪居常州时,一户人家善于烹制河豚,专门请他品尝。苏轼食后,能吃到如此美味,死也值得,可见他对河豚的喜爱。难怪会"无中生有"地写入咏画诗中。

苏轼一一惠崇春江晚景(其二)

两两归雁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它是一幅北归飞雁图上的题诗。北飞的大雁,就像那向北归去的人一般,依依不舍,差一点掉队离群,这隔千里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谢邀。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写了怎样的景象?

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非常有名,特别是第一首: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每个小孩子都会背诵的作品。

这首诗写了怎样的景象?看诗题就清楚了。《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有些版本作《春江晓景》,但是不论晓景还是晚景,肯定是在春天,江边的景色。至于为什么不知早晚呢?因为苏轼可能也不知道。

背后的一些内容

这是两首题画诗。写这两首诗的时间节点比较关键,是宋神宗元丰八年。这个点,长期贬谪在外的苏轼回到了京城。因为宋哲宗继位,高太后垂帘听政,司马光重掌大权,开始了对王安石变法的全盘否定以及对新党的全盘清算。而早年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被污以“乌台诗案”,差点被杀,并被贬黄州、汝州,自然在司马光眼中属于旧党肱骨。所以苏轼被召回京城,在朝半月,升为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再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几个月内连升三级,仕途一片大好。

也就是在这个时间点上,苏轼才会有资格为惠崇的画题诗。当时惠崇已经过世近八十年,我们用脑子就能想到,一个近百年前有名的画家作品,得多大的面子才会让后世的文人在上面题诗?不久之后,苏轼看穿旧党本质,开始对旧党执政作出批判,渐渐不容于朝堂,成为新旧党都不待见的人物。

惠崇是什么人?惠崇是北宋初期著名的“九僧”中文采最高的人,也就是个和尚,但是会写诗,会画画,和宰相寇准关系还非常铁。九僧的诗风沿袭了晚唐诗的特色,关注山林、花鸟虫鱼,表达的是闲适、隐逸的心境,多用五言律诗,气格不高。可偏偏寇准写得一手好晚唐诗,加上身份特殊,成为了九僧诗团的宗主。这也是“太平盛世,和尚下山”说法的起源,僧人们的活动范围从山林转向朝堂,从陋巷转向街区。

九僧之所以出名,是和寇准交往甚密有关的。

惠崇是九僧中的领军人物,诗歌中佳句很多,更有本事的是一手好画工。《春江晚景》这幅画已经失传,但是能让苏轼这样的大文豪动笔赋诗,可见绝非泛泛之作。他的作品留下来不多,现在收藏在辽宁博物馆的《沙汀烟树图》就是国宝,我们大概能通过《沙汀烟树图》的画工和苏轼的题画诗二首来想象《春江晚景》的景色。

这就是文字不同于画的灵动性。画和照片类似,直观、细腻、所见即所得,而文字作品,则发于眼前,动则悠远,言在诗外,意在诗外。文字赋予人的想象力是远超一幅画作的,虽然好的画、艺术作品同样能给人想象空间,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文字的能力更普及,更容易发散——这就是为什么人人能诗、人人能歌,却没几个能读懂后现代主义画作的原因。

说了这么多背景交待,实际上就是说,苏轼这两首诗写的景色,我们是无法通过观看来还原了,只有通过读他的文字来想象。

第一首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是一首仄起入韵,押平水韵“四支”部的七绝。平仄格律在宋朝已经是诗人的教科书内容,不会有出律现象,相关知识本人专栏有详细讲解,我们这里就不多说了。

主要看内容。

“竹外桃花三两枝”。稀疏的竹林外,摇曳着几株桃花。这说明什么呢?这是早春,还没有桃李争芳,艳色如海的感觉。俗话说:“红配绿,看不足”,桃红配上竹绿,正是这种稀疏下的鲜艳让人知道了春意的来临,同时又避免了大面积颜色描写给人带来的艳俗感。

“春江水暖鸭先知”。这画上必然有水有鸭子。虽然名为《春江晚景》,也一定是有鸭子出现,苏轼才会提到。而鸭子感觉到春江水暖,这就绝对不是画能传达给观众的,是苏东坡的想像。鸭子戏水是画面,但是通过鸭子的触感为整首诗带来温暖的感觉,就是诗人的灵感,为整幅画的春水潋滟也增加了动感和思考。

至于有些人认为这是“不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哲学思考,那还是算了吧。灵感的事情,虽然也是思考,但是我们不要把一首题画诗搞得那么无趣,人为拔高最致命。

“蒌蒿满地芦芽短”。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这里还是画中景色描写,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芦芽:芦苇的幼芽,可以食用。惠崇的画里面自然能看出芦芽,但是河滩青草是不是蒌蒿呢?那可不一定。因为这是苏轼的诗,自然带入了苏东坡的味道。

苏东坡什么味道?好吃。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面对这些新鲜可食的辅材,苏东坡的味蕾激活了。

“正是河豚欲上时。”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从蒌蒿,芦芽联想到河豚,正是吃货食客的清奇文雅思路。给一个普通人,可能会想到,但是很难用诗句表达这种口食之欲的联想,而一个对美食没有那么多讲究的文人,可能根本不会让思维往吃食方面去发散。

这就是苏轼的烟火文采,也是他深得老百姓喜爱的原因。既紧扣生活,又不失高雅。

第二首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第二首的名气就小多了,但同样是不可多得的好诗。只不过因为头一首太合文人和普通老百姓的口味,所以很多人就忽略了第二首。其实从文学角度来说,这首比前首毫不逊色。

这还是一首仄起入韵的七绝,押平水韵“十一真”部。值得注意的是首句尾字“群”属平水韵“十二文”部,是邻韵。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孤雁出群格”,在格律规则中是允许的,并不是出律。

还是看内容,景色吧。

“两两归鸿欲破群”,这自然还是惠崇画中实景。这说明《春江晚景》的上半幅天空中画了北归鸿雁。第一首是写地上、江中,苏轼写到河豚,可能意犹未尽,吞了口口水,往上看到天空中还有景色,就有了这第二首。

这还不是普通的归雁,本该是排列得整齐的大雁,却有两只好像要掉队了。这就是画的细节描写,通过这种细节描写,我们很容易在脑海中想象出这幅画的样子。

为什么会掉队呢?

“依依还似北归人”,看样子它们就像当年我从杭州北归一样,对江南的美景依依不舍啊。这里就带入了个人感情。我们前面说到,他当时是在黄州、汝州飘迁之后奉旨进京,并飞速得到提拔。而苏轼对江南美景和美食的眷恋也就在这里面若隐若现。

“遥知朔漠多风雪”,继续解释为什么大雁留恋南方。即使远隔千里,也知道北方天寒地冻,风雪袭人。这里是不是指中央朝廷水深火热的党争呢?不得而知,但是苏轼不久就自请外放,离开了政权中心。

“更待江南半月春”。让我在江南再多停留一会吧,优哉游哉,岂不快哉?

这第二首诗就只拣选了《春江晚景》中天空中的几只大雁作了细致描写和感情抒发,这种将大雁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惠崇的画由平面变得立体,甚至活了起来,使大雁北飞的情景充满着人的情感,是颇有新意的。

总的来说,第一首有谐思,巧妙地描写了画的内容,而第二首拣选重点,融入感情,更隐藏了诗人的自身意志。所以这两首,还真是缺一不可,连贯起来,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苏轼看到惠崇的画,想起江南美景、美食的感触,以及期望尽早脱离风暴中心那种不能明言的心思。

当然,你也可以说他啥也没想。不过作为一个诗画都绝的文人娇子,想得多是必然的。

《惠崇春江晚景》的上表示什么?

优质回答

抒情诗歌,描述春暖花开的风景。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苏轼写惠崇春江晚景的写作背景】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