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思潇
哪里有吴思先生的《隐蔽的秩序》这本书的电子版?在线阅读也可以
问题补充:哪里有吴思先生的《隐蔽的秩序》这本书的电子版?在线阅读也可以。如果可以附上《潜规则》和《血酬定律》就更好。谢谢
隐蔽的秩序-拆解历史弈局(吴思著) http://www.77txt.com/txt_183985/《潜规则》 http://www.77txt.com/txt_74846/ 血酬定律 http://www.77txt.com/txt_8170/更多在百度去找!
思埠集团吴召国首次云微商公开课探讨2016年新模式云微商和传统微商怎么玩
问题补充:思埠集团吴召国首次云微商公开课探讨2016年新模式云微商和传统微商怎么玩
2016是双创的崛起之年,无论哪种微商模式,都逃不掉“传统网络向移动网络转型期”过渡品的角色,非直销企业,超过3级的分销模式,就是不受法律保护的如果不想让自己的努力白费,还是谨慎选择吧国家不会保护非法企业的。
遥遥千里来西蜀,欲問荆州那日還,劉叔不言双涙下,自思無策转吴間。《古人:魯肅索荆州》谁懂历史?
问题补充:遥遥千里来西蜀,欲問荆州那日還,劉叔不言双涙下,自思無策转吴間。《古人:魯肅索荆州》谁懂历史?
第四十七籤 占验古人 鲁肃索荆州(中平)原本籤文:遥遥千里来西蜀,欲问荆州那日还;刘备不言声泪下,自思无策转吴间广东俗语有谓「刘备借荆州,一借冇回头」。据《三国演义》所述,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割据,刘备以种种藉口,向东吴暂借荆州之地来立足,应允得到另处安身之所就立即归还。(《三国志》另有说法。这是另话。)直到魏、蜀、吴三国鼎立多时,刘备仍以种种藉口拒绝归还荆州。这支籤的主角是鲁肃,他是东吴方面的重臣,深受吴主孙权信任,而他又是负责联络孙、刘两家合力抗曹的外交人员,私底下与刘备方面关係较好。但鲁肃难忍自家国土被人长期强佔,这样也使其不容于东吴阵营之内,定然会遭受政敌的围攻。理论上,鲁肃是最努力向刘备追讨索还荆州的。但实际上,鲁肃每次追讨行动都是失败的。例如,鲁肃以为得到刘备、诸葛亮签订契约,答允取得西川之地就归还荆州,不禁欢天喜地,回到东吴有意为自己表功。但是,大都督周瑜早就看出这是废话!指出刘备、诸葛亮等根本有心耍弄鲁肃。因为,刘备何日取得西川,若今年不取,今年就不归还荆州;明年不取,明年又不归还。那一纸公文契约根本毫无约束力,形同废话!正是如此,导致正在病中的周瑜,欲以假途灭虢之计,表面上帮助刘备取西川,暗中准备一举歼灭之。但诸葛亮将计就计,成就了「三气周瑜」的第三气,将其活活气死,使东吴顿失栋樑之材。之后,鲁肃仍为荆州之事奔波多年,总是徒劳无功,不是被刘备的眼泪攻势化解,就是被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所识破。再到后来,刘备不但取了西川,更建立了汉蜀,仍然未肯归还那荆州之地。最后,这个问题还是诉诸武力解决,由东吴新一代足智多谋之士如吕蒙、陆逊等,巧施妙计奔袭荆州,使勇冠群雄的关公败走麦城,完成吴主孙权索还荆州的多年素愿。但说到底,鲁肃作为最初主张(起码不反对)借出荆州的吴国大臣,无论他生平立下多少汗马功劳,在这件事上,他确实是失分的,是令孙权感到失望的。谋事:多谋少成,毋须寄望。自身:勤力不等如必胜,徒劳多年也无功。财运:莫存幻想,无谓做梦。子女:后浪推前浪,子女胜家长。出行:奔波劳碌难免,早作心理准备。学业:不断提升自己,总胜閒坐无聊。事业:不算坏也不算好,凭勤劳职位可保。姻缘:风波不免,避免争拗。家宅:难得有机会回家,差点连家也遗忘。病情:慢性病须长期治疗,宜多运动增强体质。启示:若与周瑜、吕蒙、陆逊等人相比,鲁肃无疑才华稍逊,但他自有其生存之道,虽则揹黑锅很多,仍然深得吴王信任,箇中原因宜好好参详。再者,这只是《三国演义》经过戏剧化的鲁肃,据正史记载的鲁肃,并没那麽窝囊,而是有才有德的东吴功臣。
《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吴思
问题补充:前几天看到吴思写《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出了修订版,这本书怎么样,看过的朋友介绍一下!
我没看过,我也不知道怎么样。要不你买一本看看吧?咯咯
吴思先生说:所谓的“潜规则”,便是“隐藏在正式规则之下、却在实际上支配着中国社会运行的规矩”。
问题补充:吴思先生说:所谓的“潜规则”,便是“隐藏在正式规则之下、却在实际上支配着中国社会运行的规矩”。
潜规则无处不在,任何国家都一样,权力越高,潜规则越厉害!
吴思的提出“潜规则”和李宗吾提出“厚黑学”,两个“理论”是不是风格相似,内容互补?
问题补充:吴思的提出“潜规则”和李宗吾提出“厚黑学”,两个“理论”是不是风格相似,内容互补?
厚黑学跟潜规则差不多都是教人如何利用心术不择手段以达目的的书籍。两者各有特色,可相似亦有互补,但要真正完全的参透两本书实属不易啊。
吴思——《潜规则》,求评价。
问题补充:吴思——《潜规则》,求评价。
读《潜规则》时除了忍俊不禁,在掩卷之余,也还有一种莫名的失落感。我在吴思先生的“潜规则”研究中没有感受到应有的人文价值的力量。我过多地看到了潜规则对官员的支配作用,而他们对潜规则的真实态度与情感则没有被充分表现。这是否意味着吴思先生在揭示一种历史真实的同时,无意中弱化了另一种真实?作为一种深入中国历史的研究,似乎不该如此表现。吴思先生似乎也意识到这一点,因此在书中加了一些正面研究以便平衡,诸如对雷锋的研究。然而坦率地说,这些正面研究远远不能发挥平衡作用。至少我对书中的正面研究印象不深,感受不强。说这些并不是希望吴思先生在“潜规则”研究中生硬地加几句空洞的道德批判话语,而是意在指出“潜规则”的研究尚有可以深入的地方。以我的疑问为例,我希望知道贪官污吏们对“潜规则”的基本态度是什么,无奈屈服的因素大不大?这些官吏从正面教育中得到的道德因素到底退缩到什么地步,有没有重新表现出来的可能?他们对有切身利害的事,和与己无关但性质相同的事的态度是否有区别?他们在对子女的教育中是如何处理正面教育与“潜规则”教育的关系的?……?这些问题吴思先生并没有系统地研究过。但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会有助于丰富和加深我们对个人道德操守与“潜规则”既妥协又冲突的复杂关系的认识,也会给正面价值一些表现的空间,从而进一步增强这本书的真实感和吸引力。 正是上述《潜规则》的一些研究荒原的存在,它的社会影响,似乎充满了复杂性。它对每个读者都是开放的,每个对它感兴趣的人都会从中“获益”。老百姓看了会更深刻地认识腐败;新官可能会以教科书视之,从中吸取经验;决策者看了能更周详地考虑防微杜渐,既治标又治本。但就学习的实际效果与认识态度来讲,各类人是不同的。老百姓虽多了些理性认识,似乎也只多些谴责的角度而已,甚至可能会对正面教育中的理想与信念产生些消极的想法。腐败堕落者也许现学现用,更好地利用潜规则为自己谋利。而正直的官员看了会有怎样的感触?是妥协,还是为可能到来的悲壮命运做好心理准备? 吴思先生对于《潜规则》一书的写作,采取了一种比较感性的手法,而且似乎对它致用于当代社会所寄予的期望要高于对它所产生的学术影响的期望。顺便提一下,和笔者交情甚笃的朋友中有一位是研究明史的程博士,还有一位是研究教育的赵博士。赵博最早知道吴思先生其人其文,我次之,程博又次之。这似乎是在从小角度暗示《潜规则》的影响可能首先从非专业的读者群开始?因此我曾经考虑过从明史专业角度来评论《潜规则》的不足是否恰当。不过为了使读者能有一个更广阔的参照系,评价它学术上的不足仍是必要的。就整体而言,《潜规则》的研究路径是一角独起,不及其余。仍以《万历十五年》为对照,黄仁宇先生为著《万历十五年》,单是通读《明实录》就两年有余,这是许多研究明史的学者难以企及的。除此之外,黄先生还“参考奏疏笔记、各地方志、搜寻国内外有关的新旧著作,费时更多”。在写作上,他以当时的国际环境为衬托,将有明一代宫廷与社会鲜活的历史,悬系于一载,大家气度十足。而《潜规则》所用史料大都是常见的,而且研究的范围以官场为主,没充分展现更具广泛基础的社会文化生活以及其中的潜规则。这是它不足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