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太后
说说冯太后和拓拔(元)宏的事迹?
问题补充:
冯太后(442-490) 北魏文成帝皇后,北魏有作为的女政治家,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人。文成帝死后,她捕杀图谋反叛的丞相乙浑,临朝听政。后又迫使献文帝禅位给儿子孝文帝,以太皇太后身分再次临朝称制,前后执政25年。孝文帝前期改革多由她亲自主持。她先后实行俸禄制、三长制、均田制等项改革措施,进一步推进拓跋政权封建化,巩固了北魏王朝的统治,增加了国家收入。为孝文帝进一步改革奠定了基础。死后谥文明太皇太后。
陆贞传奇太后戴冯太后的簪子在哪一集
问题补充:陆贞传奇太后戴冯太后的簪子在哪一集
在第17集,不过纠正一下哦,冯太后的是凤冠,并不是簪子。因为太后和萧贵妃都想要十二步摇,而十二步摇正在陆贞所在的司宝司,这其实也是萧贵妃故意为难陆贞,她想让陆贞得罪人,而陆贞发现了冯太后的凤冠,便给了太后,太后带上凤冠后受到群臣的叩拜。具体剧情如下: 萧唤云在那里大吵大叫,指责皇上竟敢白日宣淫。皇上生气的指责贵妃太过分了,并说她令自己太失望了。贵妃指责皇上心里压根就没有自己,而且她今天就是要杀掉陆贞,看皇上能拿她怎么办?此时皇上不禁又犯病了。 贵妃拔出了剑要杀掉陆贞,皇上令陆贞赶紧跑,侍卫在贵妃的命令下拦下了陆贞,贵妃下令将陆贞杖毙。皇上走过来阻止,并说她执意要杀掉陆贞的话,那么就先杀掉自己。 陆贞回到青镜殿哭个不停。青蔷向太后说起,贵妃知道错了,无论她怎么敲门,皇上就是不见她。太后一听便乐了,得知陆贞的头被砸伤了,不禁命青蔷给她拿过去一瓶雪蛤膏。青蔷说这陆贞能入得了太后的法眼,也是她生修来的福气。青蔷命令腊梅,把陆贞挨打的事情在修文殿好好的传传。 皇上独自一人在那里喝酒,高湛走过去向皇上问起陆贞的消息。因为陆贞一直把自己锁在司宝司,所以高湛不禁有些担心。元福告诉高湛,陆贞除了头受点伤之外,身上其它地方都没事。皇上让高湛去看看陆贞,可是高湛却说陆贞是那么心高气傲的人……皇上不停的在那里自责,同时建议高湛把她送出宫去。高湛决定从今以后再也不会让陆贞受委屈了。看着陆贞和高湛的感情,皇上感叹,为何自己跟唤云就不能这样呢? 因为皇上一直不肯原谅贵妃,所以萧唤云十分的生气。王璇上前建议,让贵妃低下头向皇上服个软,等这事情过去之后,再想办法慢慢收拾陆贞。在王璇的建议下,贵妃命阮娘把凤印交给皇上。皇上匆匆的去找了贵妃,并承认是自己的错误。 玲珑向陆贞说起,明日各宫的女司大人都要跟太后还有贵妃一起,去商议元旦祭天的事情。往年的祭天仪式都由太后主持,可今天却换成了萧唤云,为此太后非常生气的命令叫礼部尚书过来,看看他到底收了萧唤云多少银子?萧唤云说祭天仪式都是后宫最尊贵的女人主持,想之前自己也是堂堂梁国的公主,总比太后那个贱祖父要好吧。太后一听此便气得咳嗽了起来。 青蔷向太后建议,宫里还保存着开国赵皇后在祭天时候戴过的镇国十二步摇,等祭天的时候让她堂堂正正的戴上。贵妃娘娘下旨,命司宝司将十二步摇交到含光殿。 陆贞在那里左右为难,因为这次是贵妃娘娘故意要治自己的,如果将十二步摇交给贵妃,那太后肯定会治自己的罪。突然陆贞想到一个好办法,命玲珑将十二步摇埋到土里六个时辰,之后再拿出来,同时命她将那个累金的凤冠翻新一下。 陆贞带着陈旧的步摇还有亮丽如新的凤冠去见了太后,经过陆贞一番话后,太后非常欣喜的接受了凤冠,并命她将步摇拿回去。 当太后得知眼前的这位女官就是陆贞时,不禁夸奖她比贵妃还要漂亮几分。祭天大典上,贵妃正在那里得意的时候,太后戴着凤冠走了过来。大臣们见状不禁高呼倍当(鲜卑语万岁的意思)。 王尚仪在那里向贵妃说起,这次本想着让司宝司交给步摇得罪太后,怎料陆贞却暗陈仓。贵妃得意的说,自己倒要看看是那个陆贞厉害,还是自己厉害。贵妃想到了一个办法整治陆贞,那就是元旦三朝命妇朝贺之时,自己要馈赠他们钗环首饰,而这个任务交给司宝司去做。 高湛去见了陆贞,质问她步摇的事情是不是她做的?陆贞承认,并说贵妃老是欺负自己,自己不能每次都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吧,况且太后已经承诺,有什么事情让去找她呢。高湛一听便拉住陆贞的手质问她怎么跟太后扯上关系了?同时高湛命令陆贞,以后离太后远点,为此他们两个吵了起来。
阅读上述材料 思考冯太后在孝文帝中究竟发挥了什么作用
问题补充:阅读上述材料 思考冯太后在孝文帝中究竟发挥了什么作用
大力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北魏官吏旧无俸禄,中央官吏按等级得到战争中获得的财物和劳动人口,地方官只要上交一定数量的租税和绢帛等实物,就可以任意搜刮百姓,结果吏治黑暗,贪污成风,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后果,直接威胁到北魏政权的稳定。为澄清吏治,巩固统治,484年,实行俸禄制。诏书说:“故宪章旧典,始班俸禄。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均预调为二匹之赋,即兼商用。”(《魏书·高祖纪》)俸禄制就是由国家征收统一的租调,筹集禄银,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同时将班行俸禄与严惩贪赃紧密地联系起来,规定了在“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的严厉惩治措施。孝文帝实行的俸禄制,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整顿吏治、惩办贪污,使北魏吏治状况开始明显好转,为北魏政权进行各方面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比较有利的政治局面,成为推动北魏王朝走向兴盛的重要因素。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良吏传序》)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形的。 (2)推行均田制 北方自西晋后期八王之乱、永嘉之乱以来兵戈不息,百姓流亡,以致“千里无烟”,土地大量抛荒,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这就使得均田制的推行成为可能。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赋税收入,485年,冯太后、孝文帝采纳大臣李安世的建议,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不种则由政府收回。同时,鼓励开垦荒地,发展生产。均田制的推行影响深远:首先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农民有了安居乐业的可能,生产积极性提高,同时大片荒地被开垦出来,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从而积极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其次,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利益,一方面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另一方面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北魏的统治;再次是均田制的推行极大地推动了北方内迁各族改变原先落后的游牧生活而向封建农民的转化,推动了这一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出现;还有,均田制对后代田制也有很大影响,先后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这一制度的选择、推行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3)设立三长制 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486年,朝廷采纳大臣李冲的建议,实行三长制。规定:五家设一邻长;五邻设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选择本乡“强谨”的人充当。三长制是北魏基层行政组织。其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的推行一是健全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地控制,二是有利于推行均田制。 (4)推行新的租调制 在实行三长制的同时,颁布与均田制相适应的新的租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粟二石,帛或布一匹。这一制度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许多受庇于豪强的农民也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这些改革措施以发展生产,缓和矛盾,巩固政权为目的,形成了以均田制为中心的一整套政治经济制度。这些制度彼此影响,互相作用,有力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490年,冯太后病逝,孝文帝亲政,北魏改革进入新阶段,为继续推进改革,孝文帝首先确定迁都洛阳。 北魏建都平城,不利于社会发展的需要。首先,在政治上,平城是鲜卑贵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相当深,而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迫切需要汉族地主的合作,所以在旧都平城,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遇到重重阻力;其次,在经济上,平城偏北地寒,六月风雪,风沙常起,当时有人作《悲平城》诗说:“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流行的歌谣也这样唱道:“纥于山头(今山西大同市东)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恶劣的气候环境,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而且又无水陆漕运,在人口日益增加的情况下,粮食供给经常出现困难;再次是军事上,与北边的柔然相比邻,时受骚扰,很不安全;还有从地理位置看,平城偏北的位置更不利于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基于以上认识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为保证迁都顺利进行,孝文帝进行了周密的部署和安排,以“南伐”之名行迁都之实。495年,北魏正式将都城迁到洛阳。 着迁都的进行,大批鲜卑人源源不断地涌入内地,北魏政府又面临着许多新问题:鲜卑人的习俗是编发左衽,男子穿袴褶,女子衣夹领小袖,多数人不会说汉语,这些都不符合中原的习俗;且新迁之民初来洛阳,居无一椽之室,食无担石之储,不擅农业,人心恋旧。如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将会严重地阻碍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不利于北魏政权的巩固。在王肃、李冲、李彪、高闾等汉族士人的支持下,迁洛之后,孝文帝立即着手改革鲜卑旧俗,全面推行汉化。主要措施有: 易服装。495年十二月二日,下诏禁止士民穿胡服,规定鲜卑人和北方其他少数族人一律改穿汉人服装。孝文帝自己带头穿戴汉族服装,并在会见群臣时,“班赐冠服”。建议教师利用教材中《北魏掌衡武士》和《北魏文官俑》两幅图片,让学生对比指出鲜卑族服装款式有何变化,这种变化有何意义?使学生从鲜卑族服装变化的感性认识出发,进而形成对孝文帝“易服装”改革措施有力推动了鲜卑族向中原农耕文明的转化和发展意义的理性认识。 讲汉话。孝文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六月,正式发布诏令:“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下令官员上朝时要讲汉话,但30岁以上的官员一时难改,可仍讲鲜卑话,暂不处罚;30岁以下官员必须严格执行法令,否则要降职。 改汉姓。太和二十年(496)正月,孝文帝下令改鲜卑复姓为单音汉姓。他在诏令中说:“自代郡迁到洛阳的诸功臣旧族,姓或重复,都要更改。”于是,当时,他带头将拓跋氏改为元氏,因为北人称土为拓、称后为跋,魏主认为他们祖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就姓了拓跋。而土是黄色的,它是万物之元,所以改姓为元。其余鲜卑姓氏也改为汉姓。改姓以后,鲜卑族姓氏与汉姓完全相同。他还参照汉族门阀制度的做法,来确定鲜卑族的门第高低,并按照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 通婚姻。为使鲜、汉两族进一步融合,孝文帝还大力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他带头纳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陕西李冲等汉族大士族的女儿以充后宫,并亲自为六个弟弟聘室,六个王妃中,除次弟之妻出于鲜卑贵族外,其余都是中原的著名汉族大士族。通过这种联姻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巩固统治。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对比汉代“和亲”政策,进一步加深理解这一改革措施对加强民族联系,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融合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并进而认识“政治联姻”是处理民族关系和政治矛盾的一种重要策略。 改籍贯。孝文帝发布诏令,规定迁到洛阳的鲜卑人,死后要葬在河南,不得还葬平城。于是,从代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开始经营起小块土地,筑起数间房屋,逐渐成为中原地区的个体农民。自从魏孝文帝建都洛阳起,先后有四位北魏皇帝葬在洛阳北郊邙山一带,即有魏孝文帝的长陵,魏宣武帝的景陵,魏孝明帝的定陵,魏孝庄帝的静陵。 孝文帝崇尚中国文化,实行汉化,禁胡服、胡语,改变度量衡,推广教育,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是西北地区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汇,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触龙说赵太后 冯谖客孟尝君 出自哪一本书
问题补充:触龙说赵太后 冯谖客孟尝君 出自哪一本书
触龙的故事出自《战国策》,那里面全是类似的文字。例如苏秦以连横说秦(成语前倨后恭的出处)冯谖客孟尝君(成语狡兔三窟、高枕无忧的来源)赵且伐燕(成语鹬蚌相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渔翁之利的来源 )邹忌讽齐王纳谏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唐雎不辱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