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诗集(闻一多的诗)

《春江花月夜》被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妙在何处?

优质回答

《春江花月夜》,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令无数读者为之倾倒。”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正是文学家闻一多先生给予它的最高赞美。想必读过此诗的人,亦能够感受到它的唯美。春、江、花、月、夜,五种事物,恰恰正是人生中最美好事物的集中体现,因而读来引人入胜。

全诗分上下两篇。虽然围绕春、江、花、月、夜,但个人认为还是以月为主体。因为诗中皆以“月”字为流转,15个”月”字通贯全文。或许作者也是觉得,只有在月光的照耀下

,拉开”春江花月夜”的整幅画卷,才能呈现给读者高雅的意境,使人沉醉吧。

诗中上篇,从”春潮江水连海平”到”但见长江送流水”,已经写尽五种事物。所以下篇,作者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落叶摇情满江树”,写满了男女相思的别绪离愁。而它的更妙之处在于,诗人用”花林”、”流霜”、”白沙”、“江月”创造出的美妙仙境,让人不尽联想到那极具幽静之美。”落花”、”江水”、”流春”、”斜月”,衬托出的离人凄苦的孤寂心情,同样让人觉得情韵袅袅,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张若虚,中宗神龙年间以文词俊秀驰名。可其存世的诗作仅两首,而这首也就成为了他脍炙人口的代表之作。

题外话

《春江花月夜》,妙处很多,读后会让你联想很多。它的热烈深沉,回环反复,层出不穷,即婉转又优美,堪称绝唱。本人也是写至此还有些意犹未尽。又恐篇幅过长,造成您的视觉疲劳。止于此吧……

《春江花月夜》被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妙在何处。回答了:《春江花月夜》是初唐诗人张若虚的佳作。它妙就妙在“幻影离情,缥缈悠逸,流畅婉转,精美绝伦。”说它是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一点儿也不为过。

《春江花月夜》篇幅很长,不妨给大家分享一下:“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明月。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染,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板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祝落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月落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这首诗,虽然篇幅很长,但仔细分析。全诗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写景,第二部分写人。四句为一章节,每节一转韵,节节见章华。开篇:“春江潮水连海平,”四句为第一节。这节从月出写起,它的妙处是把描写的重点放在月色下的春江。春江水满,江海相连,月出潮生,在海天月色的衬托下,春江浩渺壮丽,美不胜收。紧接着第三句潮水,明月。。。春江在月光下波光粼粼,跳跃远逝,邈远迷茫。“何处春江无明月。”这一问,从景色,到人物的转折,给人遙思遐想,为下文探讨宇宙人生,月下游子,闺房怨妇,相思苦闷,埋下伏笔。

“江流宛转绕芳甸,”四句是第二节,呈上启下,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由春江,转到江流,芳甸,花林。。花林月色,相交不定。花光烁烁,如霰洁白,如霰闪闪,似真似幻,色彩迷离。。。。。天地,江月,景色与人,浑然一体,融合在一起,大自然景色纯净无瑕,作者的心情舒畅快慰。分不清楚,是大自然欣赏人,还是人欣赏大自然。这种无以伦比的美感意境,确实达到极致中的极致,顶峰中的顶峰 。

“人生代代无穷已”四句,诗人观景有感而发,目光从月亮移到江水,“但见长江送流水 ”诗人感叹人生短暂,轻轻的喟叹,淡淡的惆怅。因为作者,心中有爱,有期盼,所以虽忧伤而不绝望。

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开始,就是第二部分。主要是写月下游子,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可怜楼上月徘徊”写月下闺情。“此时相闻不相见。”游子想他的心上人,心上人也在想游子。望月思人,心有期盼,与心上人儿,早点儿能相见会面。

“不知乘月几人归”诗人感叹:如此花月良宵夜,有多少离人虚度了,又有几人能回家。“月落摇情满江树,”月有情,,树有意。此情此景,缠绵缱绻,无尽期。而人却天地分离俩相望。。。

江水流,夜将尽,花已落,月西斜,雾漫漫,春,江,花,月,夜。。。此情此景,正如清代人王尧衢对《春江花月夜》的评价:“余情袅袅,摇曳于春江花月夜之中,望海天而杳缈,感今古之茫茫,伤离别而相思,视流光而如梦。千端万绪,总在此情字内,动摇无己,将全首诗情,一总归纳其下,添不得一字,而又余韵无穷。”

我想,以上就是《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绝妙的地方。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不妥之处,请您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以闻一多先生的“诗歌三美”理论为标准,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能不能算诗歌?

优质回答

二位是民国留学海外都学习美术的现代著名诗人,诗歌风格却大相径庭

闻一多和艾青两位先生都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有趣的是,他们其实都是学美术的,闻一多先生毕业于清华大学,然后留学美国学习美术,艾青先生则是毕业于杭州国立西湖艺术院,学习美术,之后赴法国留学,学习油画。但最后他们的成就却都在诗歌上。在诗歌的风格上,他们却大相径庭。闻一多先生倡导新格律的现代诗,而艾青先生却是创作更自由的现代诗。

1、闻一多先生除了是诗人,也是著名学者,他提出了著名的“诗歌三美”理论,”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这是他系列诗论中的核心内容。他认为“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这一新诗“三美”主张成为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和新月派的新诗主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运动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

2、诗人艾青,本名蒋海澄(1910—1996),笔名“艾青”据称是“海澄”的谐音。艾青写作《大堰河──我的保姆》是有时代背景的,他留学归国之后,在上海与江丰等从事左翼美术运动,不慎被捕入狱。这首诗正是1933年1月作于狱中,是一首诗人带有自传性质的诗,也是艾青的代表作。狱中处境艰辛,牢房窗外飘起大雪,艾青看到雪想起了自己的身世,想起了长眠于地下的乳母,便写下了这首《大堰河──我的保姆》。该诗以一个孩童的视角,深情讲述“我”的乳母大堰河的故事,从社会阶级的角度,解构了传统家庭伦理,重构了父母、兄弟关系,具有革命思想,一时享誉中国。

3、但如果以闻一多先生的“诗歌三美”理论为标准,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能不能算诗歌?是值得讨论的话题。诗歌三美具体而言,“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绘画美”强调词藻的选择要秾丽、鲜明,有色彩感;每一句诗都可以形成一个独立存在的画面。“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其主要目的是在诗的内容和诗的格式上都拥有美。让我们先来看看这首诗的开头部分。

《大堰河——我的保姆》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

  她是童养媳,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我是地主的儿子;

  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

  大堰河的儿子 。

  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

  而我,是吃了你的奶而被养育了,

  大堰河啊,我的保姆。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A、闻一多先生认为诗歌的音乐美是最首要的。他声称,诗所以能激发情感,完全在它的节奏;节奏便是格律。因为世上只有节奏比较简单的散文,决不能有没有节奏的诗。如果按照闻一多先生音乐美的理论要求,艾青这首诗是没有音乐美的严格格律的,称之为散文更恰当,而不能称之为闻一多理论上的诗。这首诗虽然也在重复咏叹大堰河,我的保姆,但其他诗句并没有整齐的字句,以及调和的音节韵脚。

B、闻一多先生认为诗歌的绘画美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是指诗的词藻的选用, 即诗歌语言要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诗画同源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从这条要求来看,艾青的这首诗是一首好诗,因为诗意画面感非常强,每一句表达,都让读者眼前是大堰河,我的保姆那勤劳又苦难生活的画面。

C、闻一多先生提出诗歌的建筑美理论是根据汉语的特点提出来的,主要是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虽不必呆板地限定每行的字数一律相等,但各行的相差不能太大,以求齐整之感。艾青的这首诗又不能称之为诗,因为行与行、节与节之间均不齐整,字数参差不齐。是随自由情感的发挥而成。

4、闻一多先生自己写诗歌在艺术上追求严谨,使得他的诗歌大多富有浪漫气息的幻想,严谨奇特的构思,火山爆发式的激情,一咏三回环的语势,以及比喻、夸张、象征、反复等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等特点。但也不能因为艾青先生的《大堰河》不完全符合闻一多诗歌三美理论,就否定艾青这首感人至深的现代诗。这首诗既写实又有虚构,情绪饱满而深沉,也是一首值得反复咏诵的优秀诗篇。大家觉得对否?愿闻其详。

诗歌三美由闻一多先生提出,是新月派的新诗主张,“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具体而言,“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绘画美”强调词藻的选择要鲜明,有色彩感;每一句诗都可以形成一个独立存在的画面。“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其主要目的是在诗的内容和诗的格式上都拥有美。《大堰河——我的保姆》是现代诗人艾青于1933年1月14日写的一首诗,以平白质朴的语言讲述了农妇大堰河的一生,诗歌中多次描写大堰河作为保姆日常所做的工作,表达了作者对大堰河的思念,对社会不公的呐喊。如用诗歌三美的标准,逐句分析艾青的现代诗,该诗在音韵上缺乏强烈的平仄和韵律感;该诗语言平淡质朴,充满人间烟火气息,不具有特别鲜明的色彩和华丽的辞藻;在铺排结构上,段落间没有特别强的均齐感。因此,以闻一多先生的“诗歌三美”理论标准,《大堰河——我的保姆》不能算诗歌。

为什么说《代悲白头翁》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宫体诗的救赎?

优质回答

那是因为在刘希夷写这首《代悲白头翁》之前,宫体诗多是格调低俗的淫词艳曲,肚兜、枕席、被衾、烛台、花草……不管看见什么,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写出来都是男女之间在床上那点事儿,而且毫无道德底线地赞美不伦之情,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发展到顶峰时甚至出现了和今天一小部分三观不正的自媒体一样的标题党,怎么吸引眼球怎么来,譬如《和徐录事见内人作卧具》。

而刘希夷这首诗的出现,打响了文化领域反三俗的第一枪,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写宫体诗的人并不都是吃大蒜的,你看我老刘这不就喝咖啡了吗?

但是刘希夷是用蒜臼子冲的咖啡,没有彻底去掉蒜味儿,比起同时代流行的大蒜原浆来,毕竟好的太多了。所以说他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对宫体诗的救赎。

真正彻底把蒜臼子扔了,将宫体诗带上高雅文化道路的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尽管刘希夷对宫体诗救赎的并不彻底,但这首诗有一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脍炙人口,流传至今。也因为这一句写得太好,他被亲舅舅宋之问用土袋活活压死,去上帝那里报到,把自己彻底“救赎”了。

《七子之歌》指哪七个?分别是怎样丢失的?

优质回答

问题:《七子之歌》指哪七个?分别是怎样丢失的?前言

《七子之歌》闻一多先生在1925年,所创作的一组诗。

诗人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我们被列强逼迫下割让、租借的其他地区比喻为七个孩子。

他们是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岛、旅顺和大连。如今,除了台湾,均已顺利收复。

这组诗,受到《诗经·凯风》的影响,《凯风》是儿子歌颂母亲并深感自责的诗。因为《凯风》中写到”有子七人“,因此闻一多这首诗也写作七子之歌,而不是六子或八子之歌。其中旅顺和大连归为一子,香港和九龙各为一子。

《七子之歌》是一组现代诗,闻一多旧体诗和现代诗都很擅长,不过,他的名作都是现代诗。

一、七子之歌·澳门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1553年,葡萄牙人取得澳门的居住权。1887年,葡萄牙与清政府签署《中葡和好通商条约》,澳门成为葡萄牙殖民地 。1928年合约到期后,葡萄牙政府并没有归还澳门主权。

1999年12月20日,我国重新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二、七子之歌·香港

我好比凤阙阶前守夜的黄豹,香港岛。母亲呀,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

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三、七子之歌·九龙岛

我的胞兄香港在诉他的苦痛,母亲呀,可记得你的幼女九龙?

自从我下嫁给那镇海的魔王,我何曾有一天不在泪涛汹涌!

母亲,我天天数着归宁的吉日,我只怕希望要变作一场空梦。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以自由贸易的理由,用坚船利炮为其侵略行为作挡箭牌。

1860年,中英签署《北京条约》, 1898年,清政府被迫签署《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香港九龙,租给英国99年。

1997年,我国收回整个香港(含九龙)

看到闻一多先生百年前的这首诗,在想想如今的xg。深深感受到殖民文化对于几代人的毒害。但是相信我们这一代人能够肃清之中遗毒。

四、七子之歌·旅顺·大连

旅顺大连租借地我们是旅顺,大连,孪生的兄弟。

我们的命运应该如何地比拟?–两个强邻将我来回地蹴蹋,

我们是暴徒脚下的两团烂泥。母亲,归期到了,快领我们回来。

你不知道儿们如何的想念你!母亲!我们要回来,母亲!

1898年3月,俄国逼迫清政府签订《中俄旅大租地条约》 与《续约》,旅顺、大连及其附近水域租与俄国,为期二十五年。

五、七子之歌·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中日甲午之战,从陆地打到海上,清陆军一溃千里,北洋水师几乎全军覆没。1895年,李鸿章赴日签署了《马关条约》,台湾及琉球群岛割让日本 。

1945年10月25日,陈仪将军作为在台湾受降的代表,与日本陆军第10方面军司令官安藤利吉,举行”台湾对日本的受降典礼”。标志被日本殖民统治五十年的台湾回归。

六、七子之歌·威海卫

再让我看守着中华最古老的海,这边岸上原有圣人的丘陵在。

母亲,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将,我有一座刘公岛作我的盾牌。

快救我回来呀,时期已经到了。我背后葬的尽是圣人的遗骸!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威海卫在我们山东半岛的最东端,在1898年,中英签署《订租威海卫专条》,被迫租给租借给英国25年。

1930年10月1日 ,外交次长、接收威海卫专员王家桢,与英国驻威长官庄士敦举行了交收威海卫典礼。租借32年后,威海卫回归中国。

七、七子之歌·广州湾

东海和硇州是我的一双管钥,我是神州后门上的一把铁锁。

你为什么把我借给一个盗贼?母亲呀,你千万不该抛弃了我!

母亲,让我快回到你的膝前来,我要紧紧地拥抱着你的脚踝。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广州湾,不是指广州,是现在的广东湛江市,”东海和硇州”,即湛江的东海岛和硇洲岛。

1899年,中法签署了《广州湾租界条约》,湛江市被迫租让给了法国。

二战时期,1943年广州湾被日本占领。1945年8月18日,中法政府在重庆签订《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与法国临时政府交接广州湾租借地条约》,广州湾归还中国。

8月22日,广州湾租借地定名“湛江市”。1949年12月19日湛江市解放。

结束语

闻一多先生如果在天有灵,一定会为今天的中国而骄傲。老街曾经写过一首七言律诗,作为这篇文章的结束语吧:

四万万人同泪潸,当年遗恨割台湾。舟倾堤溃干戈里,母弱家贫虎豹间。鸣凤涅槃真子弟,卧薪猛醒旧河山。汉唐气象乘风起,七子长歌相与还。

@老街味道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闻一多诗集】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