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是什么意思?(夏至是什么意思含义及寓意)

夏至到了,农村俗语“夏至雷响,打破梅娘”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优质回答

农村民间流传下来的俗语有很多,有些是具备现实意义的,总结的很精辟,但也有一些是需要分情况来看待,可能放到现代社会,就有点差强人意,说不过去;

那么,现在已经进入了夏至时节,“夏至雷响,打破梅娘”这句农村老话说的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夏至打雷到底是好还是不好?

?

对于南方地区而言,过了夏至以后,就会进入梅雨季节,雷暴天气较多,持续的阴潮天气,不仅影响人体的身心健康,也会导致作物发霉,例如江淮地区即将成熟的梅子就会受到影响,收成会不好;

?

夏至下雨打雷,雨天就会停,梅娘就是指南方的梅雨天气,这是民间长期总结下来的经验。

?

总体来说,可能古时,人喜欢观天象做农事,并且,还真的就是有那么一点道理,符合现代社会的气象分析逻辑。

夏至雷响,打破梅娘——夏至是否打雷,对未来的天气有一定的指示作用。夏至雷响,打破梅娘。这是浙江地区谚语。古人根据当地夏至气候变化总结的经验。

很多当地的谚语都是很有作用的,这是古人几十上百年的经验之谈。

什么叫夏至?夏至有什么讲究?

优质回答

夏至,日光长至,日影短至,因此为夏至。

夏至这一天,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所以,夏至要去吃碗面哦!

强烈推荐华清宫里的面食,色香味俱全,一定要来品尝一次!

夏至未至,明天就是夏至日了,关于夏至的诗词有很多,此外同时还有一个九九节气歌,你知道吗?

一、夏至简述

夏至日,在每年的6月21日~22日期间,太阳到达黄经90度。夏至日,太阳的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这个区域,因此,北半球出现白天最长而夜晚最短的一天。这是极其具有标志性的一天。

据宋代《文昌杂录》记载,从夏至之日始,百官们可以放假三天。“祠部休假,岁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天庆节、上元节同。天圣节、夏至、先天节、中元节、下元节、降圣节、腊各三日”;元日、寒食节、冬至节、上元节、天庆节这五个大节放假七天,而夏至、中元、腊日等七个重要节日则放假三天。

又“立春、人日、中和节、春分、春社、清明、上巳、天祺节、立夏、端午、天贶节、初伏、中伏、立秋、七夕、末伏、秋社、秋分、授衣、重阳、立冬,各一日,上中下旬各一日,……百司休务焉”。即立春、立夏等普通节日则放假一天,每月的上中下旬又各放假一天。

可见,在宋代以前,夏至是被列为国家的重要节日的。

1 夏至日的时与度

夏至度数信:以五月中为周期律中的空间之度和时间之数,以土德能量之气依时而至为信

阳历时间:每年6月21日~22日

黄道位置:太阳到达黄经90度

节气序列: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0个节气,实为第13个

前后节气:芒种,夏至,小暑

夏至的黄经度数

2 夏至天气气候

一年里,我们在年周期律中经历了秋凉、冬寒、春暖,以及立夏后的初热,到了夏至,才意味着真正进入炎热的季节,正如人们常说的,“不过夏至不热”。夏至后,气温将继续升高,并在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进入伏天。

伏天也称三伏,为一年中最热的日子,它分为三个阶段,即初伏、中伏和末伏。民间把夏至后的15天分成3“时”,一般头时3天,中时5天,末时7天。这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需水较多,缺水将产生干热风,影响作物生长。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故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当然,雨水过多也会造成一些损失和伤害。

宋人周遵道的《豹隐纪谈》中载有一首《夏至九九歌》:

夏至后:

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

三九二十七,吃茶如蜜汁;

四九三十六,争向街头宿;

五九四十五,树头秋叶舞;

六九五十四,乘凉不入寺;

七九六十三,入眠寻被单;

八九七十二,被单添夹被;

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壑。

最能反映大部分地区气候特点的,是刻在湖北老河口市一座禹王庙大梁上的《夏至九九歌》:

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

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

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

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

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

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

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

八九七十二,子夜寻棉被;

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早在几千年以前,人们在内文明的实证经验中,就已经对自然环境中火与水的平衡关系、降雨的重要性有了明确的认识。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指出:“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只有表现出了能量上水火阴阳的征兆,万物才开始进入到“三生万物”的状态,并且历代相传,治人事天,治物事天,顺应天地自然的规律与秩序。

《夏至九九歌》有很多版本,告诉我们夏天气象的变化和热量的变化特点。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至第四个庚日的十天为初伏,第四个庚日至立秋后初庚的十天为中伏,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又称为初庚,立秋后初庚起的十天为末伏,《夏至九九歌》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入伏后从炎炎酷暑到逐渐秋凉的天气变化。这些变化其实在我们体内,都是有所对应的。

二、夏至三候

中国古代将夏至的十五天分为三候,如《礼记·月令》:“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

一候鹿角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夏至,五月中。《韵会》曰: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鹿角解(音骇)。鹿,形小山兽也,属阳,角支向前与黄牛一同;麋,形大泽兽也,属阴,角支向后与水牛一同。夏至一阴生,感阴气而鹿角解。解,角退落也。冬至一阳生,麋感阳气而角解矣,是夏至阳之极,冬至阴之极也。”

糜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当然,现在的鹿角大部分都是被人工锯掉了。糜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其角才脱落。

二候蝉始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蜩(音调)始鸣(《月令》注疏作蝉始鸣)。蜩,蝉之大而黑色者,蜣螂脱壳而成,雄者能鸣,雌者无声,今俗称知了是也。按:蝉乃总名,鸣于夏者曰蜩,即《庄子》云‘蟪蛄不知春秋者’是也。盖蟪蛄夏蝉,故不知春秋。鸣于秋者曰寒蜩,即楚辞所谓寒螀也。故《风土记》曰:蟪蛄鸣朝,寒螀鸣夕。今秋初夕阳之际,小而绿色声急疾者俗称都了是也。故《埤雅》各释其义,然此物生于盛阳,感阴而鸣。”

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蝉鸣,是因为它感知到了乾卦里面的一阴之气开始生成了,这是一个重要特点。

三候半夏生:《象说卦气七十二候图》:“上爻动,乾变为兑。五上两爻为半离,离为夏,故曰半夏。离为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半夏生。半夏,药名,居夏之半而生,故名。”

三、夏至的民俗文化

夏至和冬至一样,都属于民间庆典祭祀感恩的重要节日。夏至有很多称谓,古时又称“夏节”或“夏至节”。甚至有些地方“夏至节”的热闹程度都超过了端午节。

在《辽史·礼志》中记载:“夏至之日,俗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彩扇可以用于纳凉,加入药粉的香囊可以除去汗臭,带来清新一夏。

1 各地食俗

《帝京岁时纪胜》记载:“京师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谚云:‘冬至馄饨夏至面。’”传统饮食习俗中,京城的节日热闹非凡,民间的百姓家家户户在夏至当天都要吃夏至面,有的地方还要吃用新麦做的饼、馍等面食,谓之尝新。

即使时至今日,各地在夏至节仍然还保留着各种趣味盎然的饮食习俗。

如:北京人在夏至日这天讲究吃面,并且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山东也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

而在江苏等地,夏令时却有三鲜之说,其中还分为地三鲜、树三鲜、水三鲜等。地三鲜是苋菜、蚕豆和杏仁,树三鲜则是樱桃、梅子和香椿,水三鲜指的是海丝、鲫鱼和咸鸭蛋;而在陕西等地夏至则喜欢食粽子,等等。

2 祭祀感恩

夏至日,正是土运开始的时节,古时人们常常通过乐舞祭地、祭王母等方式祈求灾消年丰。

《周礼·春官》里记载:“以夏日至 ,致地方物魈。”《史记·封禅书》亦曰:“夏至日,祭地祇。皆用乐舞,而神乃可得而礼也。” 祭地风俗,见于《周礼·春官宗伯》中的记载:“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若乐六变,则天神皆降,可得而礼矣。……夏日至,于泽中之方丘奏之,若乐八变,则地祇皆出,可得而礼矣。”这些记载都说明,传统节日期间,祭祀感恩由来已久。

又载:“凡以神仕者,掌三辰之法,以犹鬼神祇之居,辨其名物。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致地祇物魅,以禬国之凶荒、民之札丧。”并且这种祭祀感恩活动还做得细致周详,不仅“辨其名物”,还分别层次,冬至祭祀感恩“天神人鬼”,夏至祭祀感恩“地祇物魅”。

当然,周代夏至祭地,还为了清除疫疠、荒年与饥饿死亡。到了夏至这一天,各地的农民都在忙着祭天,北求雨,南祈晴。所以,从周代起,夏至日就已经有了祭神仪式,一直到了清代还仍被视作“国之大典”。

另外,夏至还有祭王母的习俗。《管子·轻重己》记载:“以春日至始,数九十二日,谓之夏至,而麦熟。天子祀于太宗,其盛以麦。麦者,谷之始也。宗者,族之始也。同族者人,殊族者处。皆齐大材,出祭王母。天子之所以主始而忌讳也。”可见,祭王母是在立春后约九十多日的夏至,正值麦子成熟的时节。

《清嘉录》记载:“夏至日为交时,曰头时、二时、末时,谓之‘三时’。居人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可见古人在夏至时节,全民敬天爱地,尊道贵德,“慎起居,多忌讳”,祭祀感恩,是普遍遵从的习俗。

关于夏至的诗词与节气歌,欢迎你在下方留言评论

别忘了点在看支持德慧智哦!

文章选自《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夏》 中央编译出版社 熊春锦先生著

国学 | 亲子 | 食品安全 | 健康 | 慢性病 | 心灵疗愈| 排毒 | 达人 |乐活| 断舍离 | 爱动物 |正能量 | 食谱 | 公益 | 助农| 身心灵 | 养生 |

新人关注领红包,天天有免单!

明日立夏,农谚“立夏见夏”是什么意思?立夏与夏至有何区别?

优质回答

“立夏见夏”从字面来理解就是“立夏节气后就可以明显感觉到夏天的来临了,气温上升,穿短袖短裤了。

今年2019年的“立夏”节气就在明天5月6日,农历的四月初二了。

而2019年的“夏至”节气是在6月21日,农历的五月十九日这一天。

立夏与夏至的区别主要有:

1、气温差别大,夏至气温要不立夏气温高,一般要高8摄氏度左右,是可以很明显感觉到的,而且夏至后就是小暑和大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三伏天,足以可见其气温高。

而立夏节气还有农作物播种的,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而且立夏节气一般会下雨,一下雨气温就会骤降,对于刚开始发芽的农作物影响不好,而夏至的话,如果气温高,不下雨会引起干旱,也会对农作物产生不好的影响。

2、立夏气温是一个渐渐回升的过程,而夏至气温是达到一个顶峰,然后渐渐降温的过程,尽管夏至前后的气温要比立夏前后的气温高很多。

3、立夏后白昼逐渐变长,黑夜逐渐变短,到夏至就会达到一个顶峰,所谓“昼最长,夜最短”就是发生在夏至,尽管夏至后依旧白昼要比立夏前后的长。

4、立夏前后农作物期盼稍微多雨,但是夏至前后就希望少雨,但是不要那么干旱,因为夏至前后是到了冬油菜和冬小麦的收割时间了。

总之:立夏是夏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夏天正式拉开序幕,农作物正式生长,到了夏至就会达到一个顶峰;而夏至是夏天的第4个节气,到后面气温就会达到一个顶峰,农作物也就要快到了成熟的时候了。

回答下立夏在我们的二十四节气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气,他预示着夏季的到来,也是农作物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节气。那我们在立夏这天会经常听到别人说“立夏见夏”,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而立夏与夏至又有什么区别?

在气候上来说,立夏时候,我国基本是南方地区进入了夏季,而我国北方有些地区没有进入夏季,可能刚进入春季。而夏至时候,我国大部分地区都进入了夏季,在长江中下游以及淮河流域会出现雨季。 所以呢,人们一般是将立夏当成温度上升的起点,离开了春天,也是作物旺盛生长的一个标志;而夏至则是温度差不多达到最高的时候,此时地面的热量还在继续积累,但是温度上升没有那么明显了。 在耕种方面,立夏节气还有农作物播种的,这是很正常的现象。立夏节气一般还会下雨,一下雨气温就会骤降,对于刚开始发芽的农作物影响不好;但夏至的话,如果气温高,不下雨会引起干旱,也会对农作物产生不好的影响。 在风俗方面,立夏的风俗习惯与夏至也不一样。立夏是“立夏吃了蛋,夏天不疰夏”;而在夏至这一天则是“夏至食个荔,一年都无弊”。

农村老人说“夏至十八天,冬至当时回”,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优质回答

夏至十八天是说夏季白昼最长的日子可持续十八天,而冬至过后白昼最短的日子结束从次日起白昼逐日变長。

你知道夏至无雨三伏热是什么意思吗?

优质回答

“夏至无雨三伏热”是半句农谚,它的下半句是“夏至有雨应秋早”。两个半句应结合起来才能正确理解。

夏至,从字面上就能明白什么意思。但作为节气,更有其作为节气的意义。夏至这一天,太阳到达北回归线,是全年白天最长的一天,也是太阳到达最北边接着就要回南的一天,所以叫“至”。

夏至这一天,太阳到达最北边,带来阳气最盛,但从这天开始就要南归,那么,阳气自然依然增加,如果夏至这一天或者之后的日子,天不下雨,那么随后的三伏天将会很热。如果夏至以及随后的日子,雨水较多,就标志着秋天来的早。

农谚是中国先民观察自然,总结历代经验得来的,而且,经历了无数代人的验证,相对较为准确。随着时间和气候的变迁,虽然不能定在那一天,但农历本身就带着自我修复,所以有闰月的存在。

俗语:“夏至端午前,必定是灾年”,啥意思?端午与夏至有啥关系?

优质回答

端午节的来由,很多人认为是跟屈原有关,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说端午节跟屈原有关,是出自宋朝的说法,但是在这之前,我们的古人其实过端午节已经有上千年的传统,也就是说在屈原投江跟端午节有关的说法之前,端午其实已经存在好多年了。

端午节的存在,端午节的习俗,现在基本上都只是记得赛龙舟和包粽子,其实最早端午的习俗并不是这些,端午节的习俗来源于辟邪,赛龙舟包粽子这种是后面才出现的,最早的时候,人们认为五月份最毒,因为天气炎热太阳毒辣,加上毒蛇毒虫的活动非常的活跃,所以五月份是古人认为比较危险的一个月。

端午最早的仪式都是作用在防毒辟邪的上面,许多古老的风俗都是围绕着防毒去的,比如说吃五黄,比如说佩兰淋浴,都是避暑防毒的仪式,而划龙舟吃粽子这种只是很多年后才出现,慢慢的取代了古老的仪式,成为了后来端午节最终的仪式代表,当然这个跟一年气候判断其实并没有什么关系,纯粹就是一种节日的祭奠而已。

五月份正常来说包含了端午跟夏至,夏至是一年当中日照时间最长的,也是最炎热的开始,夏至一过立马就是开始入伏,现在看来正常夏至一般在每一年公历6月21日到6月22日这两天,端午一般也是在六月份,所以这个月被称为重五,也是瘟疫流行的月份,毒虫毒蛇活跃。

古人有句话叫做,夏至在端午前,农民闲半年,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夏至太早就会出现大旱天气,农田里面的农作物受到严重的影响,下半年没有雨水没办法耕种,所以闲着没事做,农民没办法耕种,就说明了没有收成,没有收成就是属于灾难之年,大旱之年一般不只是闹灾荒,还会闹虫害,所以就有了夏至端午前必定是灾年的说法。

当然这种有没有根据呢,其实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只能说古人通过一些经验来判断气候,准确率是有的,但是并不是说绝对的准确,但是确实在里面有一些巧合存在,也就是说多年的经验积累在里面,总结出来的有相当一些年份的确说对了,所以这种谚语就流传下来,提醒后人有一些心理准备。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夏至是什么意思】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