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唐宋八大家谁官最大?
优质回答:
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最高、考试成绩最佳的无疑是苏轼。
可进士考试成绩最好、官职最高、政治影响最大的却是王安石!
唐宋八大家中,无论官职权势,还是对当时政治形势造成的影响,王安石都无人能出其右。
01、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的称谓,最早出现在明朝。
明朝初期,著名学者朱右【元仁宗皇庆三年(1314年)—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年)】曾将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王安石和“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的散文编为《六先生文集》,“唐宋八大家”的说法开始出现。
明朝中期,嘉靖三大家之一、的文坛大师唐顺之【明武宗正德二年(1507年)—明世宗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在他作品《文编》中,唐朝和宋朝的文章,只选了八大家的作品。
唐顺之是当时文坛领袖,他推崇八大家的做法,引领了明朝文坛之风。
后来茅坤【明武宗正德七年(1512年)—明神宗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在他的《唐宋八大家文钞》中,正式确定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为唐宋八大家。
从此,唐宋八大家就这样被确定了下来。
唐宋八大家指的其实是散文大家,而非诗人词人,因此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柳永、范仲淹、李清照、陆游这些唐朝、宋朝著名诗人、词人并没有入选。
而且,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唐宋八大家的说法并不代表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等人的文章就是当时最好的文章,是碾压其他人的存在。
比如唐朝李华、宋朝范仲淹等人的文章就未必比唐宋八大家的差。
说白了,唐宋八大家只是“唐宋派”一家之言。
唐宋派是明朝中期一个影响很大的散文流派,他们对明朝前后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拟古主义提出不同见解,主张“文道合一”,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
唐宋派的代表人物就有唐顺之、茅坤。
唐宋派虽然没能根本扭转明朝文坛复古之风,却对后世影响非常大,清朝著名的桐城派就深受其影响。
因此,后人就沿用了唐宋派唐宋八大家的说法,并且深入人心。
02、唐宋八大家的官职
唐宋八大家的文采自然无须质疑,每个人的文章就是千古名篇。
如果真要比较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哪个最好,也没有确定的答案,毕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
唐宋八大家能比较的就是他们各自的科举成绩、官职大小等一些客观存在的东西。
韩愈,河阳(今河南焦作孟州)人,出生于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病逝于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享年56岁。
柳宗元,河东(今山西运城永济)人,出生于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年),病逝于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享年46岁。
欧阳修,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永丰)人,出生于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病逝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享年65岁。
王安石临川人(今江西抚州东乡),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病逝于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享年65岁。
曾巩,建昌南丰(今江西省抚州市南丰县)人,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病逝于元丰六年(1083年),享年64岁。
苏洵四川眉山人,出生于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病逝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享年57岁。
苏轼四川眉山人,苏洵长子,出生于宋仁宗景佑四年(1037年),病逝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享年64岁。
苏辙四川眉山人,苏洵次子,出生于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年),病逝于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享年73岁。
唐宋八大家出生年月从早到晚是韩愈、柳宗元(唐朝),欧阳修、苏洵、曾巩、王安石、苏轼、苏辙(宋朝),病逝年月从早到晚是柳宗元、韩愈、苏洵、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轼、苏辙。
寿命最长的是苏辙73岁,寿命最短的是柳宗元46岁。
对比官职的话。
韩愈最高官至吏部侍郎,柳宗元最高官至礼部员外郎,欧阳修最高官至参知政事(宋朝副宰相),王安石最高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宋朝宰相),曾巩最高官至中书舍人,苏洵最高官至秘书省试校书郎,苏轼最高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苏辙最高官至门下侍郎(宋朝副宰相)。
唐宋八大家官职最大的是王安石,官至宰相,位极人臣,曾主持过著名的王安石变法,影响非常深远。
其次就是欧阳修和苏辙,两人都是副宰相,位列宰执,有意思的是欧阳修曾参加过范仲淹、富弼、韩琦等人主持的庆历新政,可王安石变法的时候,他坚决反对王安石变法,苏辙更是坚定的守旧派,并且是守旧派领袖之一。
官职最低的就是苏洵,一辈子都没当过什么像样的官,最悲催的还是苏洵的科举成绩。
03、科举成绩
在唐宋八大家中,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辙都是进士出身,唯独苏洵没有中进士。
03—1、倒霉的苏洵
按理来说,宋朝进士考试,取士人数远比唐朝要多得多,以苏洵的文采,中个进士应该不难,可苏洵却很倒霉,愣是没中。
天圣五年(1027年),18岁的苏洵就参加了人生中第一次科举考试。
这次跟他一起参加考试的还有王尧臣、包拯、韩琦、文彦博等人。
结果不以文采出名的包拯都中了,苏洵却名落孙山。
不过这次落第非常正常,苏洵年轻的时候并没有用心学习,整天到处游荡,他能考中进士才有鬼了。
经此一遭,苏洵幡然醒悟,开始勤奋学习。
景佑四年(1037年),28岁的苏洵经过10年苦心钻研,勤学苦读,再次参加进士科考试。
这一次,他自信满满,以为自己应该能中榜。
结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他又一次落榜。
庆历六年(1046年),37岁的苏洵参加制科考试。
宋朝制科考试,也是一种正规科举考试,比如宋朝名相富弼就没有参加进士科,却通过了制科。
制科比进士科还要高级,还要难考,于是苏洵又一次落榜了。
这次落榜,对苏洵打击十分大。
苏洵在《广士》一文中吐槽道:“人固有奇才绝智,而不能为章句、声律、名数之学者,又又不幸而不为者,苟一之以进士、制策,是使奇才绝智有时而穷也。”
苏洵的意思是说,宋朝科举考试不合理,埋没了很多人才。
苏洵倒不是空穴来风。
当时宋朝文坛流行一种讲究排偶、辞藻、音律、典故的西昆体,内容华而不实,贫乏空洞,无病呻吟,不适于用。
科举考试考的就是西昆体。
可苏洵非常不喜欢这种文风,反而受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影响非常大,主张文以载道,倡导先秦时期的质朴自由,不受格式拘束,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
苏洵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就不写西昆体,只按自己的风格来作答,如此一来,苏洵落榜自然就再正常不过了。
与苏洵情况相同的还有欧阳修和曾巩,他们俩人明明才华横溢却屡试不第(韩愈也曾多次名落孙山),就是吃了自己文风与科举考试文风不同的亏。
有意思的是,宋朝科举考试首次不考西昆体是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科举。
这届科举是中国科举史上最有名的龙虎榜,无论是考官还是考生,质量之高,在千年科举史上堪称第一。
而主考官就是欧阳修;苏轼、苏辙就是在这年成为了进士,而且这是兄弟俩第一次参加科举,结果一次就中。
当时苏洵也在开封,送两个儿子赴考,不过苏洵自己并没有参加考试。
从此,苏洵再也没有参加过科举,于是他就成为唐宋八大家里唯一不是进士的人。
03—2、名次最佳的王安石
唐宋八大家参加科举考试,韩愈、欧阳修、苏洵、曾巩都曾有名落孙山的经历,一次就中的只有柳宗元、王安石、苏轼、苏辙。
其中成绩最好的是王安石。
王安石于庆历二年(1042年)首次参加进士科考试。
这次和王安石一起参加考试的有曾巩、王珪、韩绛等人。
当时主考官聂冠卿和副主考官吴育拟订的名次是第一名王安石,第二名王珪,第三名韩绛。
(曾巩这次名落孙山,榜上无名,其实他和王安石是一辈的人,因为屡试不第,后来才跟苏轼、苏辙成为同榜进士)
宋朝进士前三名的成绩都是由皇帝钦点,不过一般来说,主考官确定好了名次,皇帝都不会做太大的改动。
可当聂冠卿和吴育把评卷结果和答卷呈报给宋仁宗,打算走走过场时,发生了意外。
宋仁宗看到王安石试卷里写了“孺子其朋”四个字。
孺子其朋出自《尚书·周书·洛诰》“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其往”。
本是周公旦对侄子周成王说的话,意思是孩子你要记住,一定要把大臣当成好朋友来对待。
可宋仁宗看完后,却大发雷霆。
因为,当时北宋朝廷,大臣们已经有结党之风,宋仁宗最反感大臣们结党。
而且这句话是周公旦对周成王说的,王安石不过是一个考生凭什么以长辈的语气对皇帝这么说话。
任何一个皇帝都不想自己手下出个周公旦这样的权臣。
于是,宋仁宗亲自写下御批:“此语忌,不可魁天下!”。
王安石到手的状元就这么飞了,正好王珪、韩绛有官职在身,按例不能成为状元。
于是第四名的杨寘成为了状元(杨寘之前还是解元、会元,因此他成为宋朝又一个连中三元的状元),王安石则被定为第四名。
神奇的是,王安石这个第四名是唐宋八大家在进士科考试中的最佳名次,其余七人的名次都不如王安石。
03—3、考试最厉害的苏轼
或许有人会说,唐宋八大家考试最厉害的不是苏轼吗?苏轼明明是榜眼(第二名)。
其实,苏轼是嘉佑二年榜眼的说法由来已久,施宿先生的《东坡先生年谱》、李一冰的《苏东坡新传》、刘敬堂的《苏东坡别传》等苏轼传记都说苏轼是榜眼。
其实不然。
苏轼在嘉佑二年科举成绩并不是很理想,最终成绩是乙科第四甲(赐进士出身),换成总名次的话就是300名左右。
而苏辙则是乙科第五甲(赐同进士出身)。
因为苏轼偏科了,宋朝省试科举,考四门,策、论、赋,帖经(或墨义)。
四门考试内容,墨义最不重要,司马光曾说:“所有进士帖经墨义,从来不曾考校,显是虚设,乞更不试。”
最终,苏轼四门成绩分别是,
策,没有记录,不好不坏。
论,第二名;
赋,不合格;
墨义,第一名。
宝元二年(1039年)以前,宋朝科举实行单场淘汰制,一场不合格,直接淘汰,如果按这个规则,苏轼将会直接被淘汰。
不过,庆历二年(1042年)后,废除单场淘汰制,实行四场并试,综合评定成绩。
最终苏轼的综合成绩就是300来名开外,远不如王安石。
不过,学霸就是学霸,嘉祐六年(1061年)八月,苏轼、苏辙在欧阳修和杨畋的推荐下参加制科考试。
制科考试分秘阁试和崇政殿试。
苏轼这次制科,秘阁试由翰林学士吴奎主持,司马光,范镇等人主考;
崇政殿试由宋仁宗亲自主持,王安石主考。
结果,苏轼制科考试成绩竟然是三等(苏辙是四等)!
制科成绩共分五等,第一等、第二等只是虚设,最高就是三等。
在宋朝三百多年历史上,一共出了118个状元,但通过制科的只有49人。
而入三等的只有四个人,分别是吴育、苏轼、范百禄、孔文仲。
在苏轼之前,只有吴育以三等次成绩成为宋朝开国百年入三等第一人,而这一次苏轼是比吴育还要好的三等!
苏轼创造了新的历史,并且无人可破,堪称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宋仁宗当场当场高呼道:“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当然,后来的发展着实出人意料,苏轼和苏辙最终都没有成为宰相。
苏辙还好,成为了副宰相,宰执天下,而苏轼距离宰执官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
因此,王安石成为唐宋八大家中唯一一位宰相!
结语、
综上所述,唐宋八大家官最大的就是王安石,其次是欧阳修和苏辙。
王安石的官职为什么能做到最大?对朝政影响最大?
王安石不仅才华横溢,文章写得好(唐宋八大家就没有文章写得不好的),而且胸怀济世之才。
王安石目光独到,在地方为官多年,一眼洞穿宋朝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制定了相应的改善措施。
王安石的治国理政之能,在唐宋八大家中是最出色的。
而且,王安石意志顽强,敢为人先,宋朝时期积弊丛生,很多像司马光、欧阳修这样的有识之士都倡导变法,唯有王安石以惊人的勇气,过人的政治手段,拉开了王安石变法的大序幕。
虽然,王安石变法因为种种原因失败了,可王安石对宋朝的影响,是任何人都无法抹去的。
从政治上来说,王安石就是唐宋八大家中的第一人!
其他网友回答
当然是王安石了。王安石是宋朝的宰相,改革家。其次是欧阳修、苏辙,都是副宰相。其它都是尚书以下官职。
其他网友回答
当然是王安石了,已是位极人臣。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唐宋八大家谁官最大】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