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是怎么造成的(安史之乱是怎么引起的?)

网友提问:

安史之乱是怎么引起的?

优质回答:

安史之乱的导火线是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与安禄山两个人争权夺利,但这只是表面现象,透过现象追溯本质,安史之乱的发生是当时各种社会矛盾的崩盘,包括经济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等等。

首先,经济矛盾方面,唐玄宗时期,土地兼并问题日益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使得大量农民失去了土地,流离失所,苦不堪言。手握土地的官员豪绅腐败堕落,尤其是杨贵妃姐妹五人,每年的脂粉钱就达上百万银两。

其次,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地方军阀势力节度使的权利越来越大,中央朝廷的管辖能力越来越弱,再加上杨国忠徇私误国,拉帮结派搞斗争,使得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逐渐加重。

最后,唐玄宗时期,中原地区存在大量胡人,“汉人胡华”问题很是突出,胡人在吸取汉人文化的同时,汉人也在隐约受到胡人的影响。汉人与胡人之间除了融合,更多是矛盾的积累,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稳定繁荣起到了负面作用。

其他网友回答

安史之乱是唐玄宗和唐肃宗父子时边镇守将安禄山、史思明掀起的反唐叛乱,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这场叛乱始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直到唐代宗宝应二年(763年)才平息,前后持续了八年。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一,唐朝最初原本实行的是均田制,可后来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人失去土地,这些失去土地的农民四处逃亡,从而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基础。

二,随着均田制的失败,府兵制也跟着破产,军人的地位发生了断崖式的下跌,唐朝于是用募兵制全面替代府兵制。这些招募的士兵为了利益,与边镇将帅形成了一种相互依附的关系。另外,李隆基不得不放权于地方,在全国设立多位节度使,还给予这些节度使军、政、财大权,造成内轻外重的局面,以至于中央无法压制地方。例如叛乱的主角安禄山就是在造反前兼任三镇节度使,手下精兵十几万,而唐玄宗却没有做好防备措施。

三,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日益尖锐化。李隆基一直对太子不放心,所以扶植奸相李林甫对抗东宫,在外又故意扶植安禄山等胡将,随后又扶植外戚杨国忠,让他们相互争斗,以维持自己的皇权稳固。安史之乱爆发的导火索,就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争权夺利引起的。

其他网友回答

主要原因有三点:藩镇制度,晚年怠政,和将相不和。

安史之乱,是公元755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

至公元763年结束,长达八年,这场战争,使唐代开始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由于发起反唐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一,藩镇制度。

唐太宗、唐高宗等在位期间屡次开疆拓土,先后平定辽东、东、西突厥、吐谷浑等地区,使唐朝成为一个国境极为辽阔的国家。为了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控制、巩固边防,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十年在边地设十个兵镇,由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管理。

此外还让节度使兼管辖区内的行政、财政、人民户口、土地等大权,这就使得原来为一方之长的州刺史变为其部属。

《新唐书 志第四十兵》记载:”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

节度使因而雄踞一方,尾大不掉,成为唐皇室隐忧。

二,晚年怠政。

公道的说,唐玄宗在早期还是很励精图治的,成就开元盛世。同一时期的大诗人杜甫有诗云:“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还是比较客观的反映了,当时唐王朝全盛时期的状况的。

只是跟汉武帝,唐太宗一样,晚年变的昏聩了起来,他则是晚年开始耽于享乐,“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前三十年国富民殷,于是放松了警惕,沉迷享乐了,国家大事先是交付奸相李林甫,后交付于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

三,将相不和。

安禄山溜须拍马,还认杨贵妃为义母,因此深得玄宗欢心,委以兼三大兵镇的兵权独掌大军,其中精锐唐朝正规军已达到15万,拥兵边陲。

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

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意图以清君侧之名举兵叛唐。在将相矛盾不可调节后,又握有兵权,天下兵马大半精锐在他那里,于是一场灾难不可避免的爆发了。

安史之乱直接造成,盛唐由盛转衰,从此强大的唐王朝开始一蹶不振。

安史之乱平定后,藩镇割据的弊端历代皇帝没有加以制约,或力不从心,无力制止了,最后朱全忠朱温振臂一呼,唐朝灭亡。

真是成也玄宗,败也玄宗。令人唏嘘不已。

文丨历史天下

图片来自网络,每天更新你感兴趣的历史内容,感谢关注,收藏,转发,评论。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金十七,我来回答。

安史之乱,不仅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也是中国历史的一大转折点,安史之乱,终结了中国的豪族社会,开始向平民社会转变。它的发生,是当时中国社会制度、用人政策和政治斗争综合作用的结果。

制度因素。到唐玄宗时期,唐初的很多制度破主动或被动的废弃。首先,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瓦解。由于土地兼并和数目字管理的失效,导致民间土地流向豪族,国家掌握的土地越来越少,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无法继续实行。这导致了第二个结果:那就是府兵制瓦解,政府只好代之以募兵制。府兵制是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之上,均田制瓦解,府兵制自然无法实行。唐玄宗天宝八年,正式废除府兵制,实行募兵制。由于唐玄宗大肆对边疆用兵,允许边疆节度使自行募兵,结果导致那些边兵,只知有大帅,不知有皇帝。安禄山更是一人身兼范阳、卢龙、幽州三镇节度使,拥兵十五万,成为帝国最大的地方实力派。叛乱是迟早的事,正如悬崖顶上的一块石头,一有风吹草动就会掉下来。

用人政策。唐朝是一个世界性帝国,在安史之乱前尤其如此。在民族政策方面也体现为兼收并蓄,不仅允许各个少数民族甚至外国人在帝国内生存,而且还给他们同样的升迁机会。唐玄宗时期,甚至重用胡人,大量启用他们担任边镇将领,为帝国攻城掠地。胡人对于帝国的认同感不高,他们的忠诚度建立在功名富贵的基础上。在机会合适时,叛乱就成为他们合乎逻辑的选择了。

政治斗争。玄宗时,朝廷上的政治内斗,加速了安禄山的叛乱。李林甫担任宰相期间,尚能压制安禄山。待李罢相,杨国忠上台。安禄山开始肆无忌惮,一方面讨好玄宗和杨贵妃,另一方面又挑战杨国忠。朝廷内部混乱与腐朽,刺激安禄山的野心,使他认为自己挑战成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

公元755年12月26日,安禄山以奉密诏讨伐杨国忠的名义起兵叛唐,直到六天后,唐玄宗才相信安禄山反了。一场改变中国历史的大动乱就此爆发。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安史之乱是怎么引起的】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