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的名言有哪些?
优质回答
欲人之不见,莫若U其明;欲人之不知,莫若其声。【出处】《郁离子?玄豹》【译文】要使人看不见它,不如使其昏暗起来。想要使人不知道它,不如默不作声。舟必漏也,而后水入焉;土必湿也,而后苔生焉。【出处】《郁离子?自讳自矜》【译文】船必定先漏,而后水才能进人。土必定先湿,而后才有青苔长出。天之将雨也,穴蚁知之:野之将籍也,草虫知之。【出处】《郁离子?戚之次且》【译文】天将要下雨时,洞穴里的蚂蚁能预知它;田野里将要降霜时,草虫能预知它。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出处】《郁离子?垢食》【译文】人一定是自己侮辱了自己,而后人们才侮辱他。饮食之人,则人贱之。【出处】《郁离子?垢食》【译文】只知道吃喝玩乐的人,人们就会看不起他。树天下之怨者,惟其重己而轻人也。【出处】《郁离子?树怨》【译文】能够树敌很多的人,都是因为重视自己而轻视别人。智不自智,而后人莫与争智。辞其名,受其实,天下之大智哉!【出处】《郁离子?大智》【译文】智者不认为自己有智慧,而后没有人与其斗智。辞去智慧的名,而拥实际上的智慧,这才是天下的大智慧啊。天下有非望之福,亦有非望之祸。【出处】《郁离子?句章野人》【译文】天下有意外的福,也有意外的祸。失意之事,恒生于其所得,惟其见利而不见害,知存而不知亡也。【出处】《郁离子?句章野人》【译文】失意的事常常产生于得意的事,因为他只看到利益而不见祸害,只知道生存而不知道灭亡啊。于货财金玉则贪,而于仁义道德而廉。【出处】《郁离子?贪利贪德辩》【译文】过分重视财物货币、金银珠宝就是贪,而重视仁义道德的就是廉。刘伯温不擅长为人处世,他为人刚正不阿,但是李善长反之,他擅长拍朱元璋的马屁,他缺少刘伯温的自恃清高,也没有那种与生俱来的傲气。所以他可以在朱元璋面前多蹦Q一会,但是刘伯温做不到,他先于李善长被朱元璋处死。两个人在谋略上都有着自己的见地,刘伯温是点子多,常常能够看清大局,决胜千里,李善长也不差,他擅于搞后勤,幕后为朱元璋分担,并且李善长是朱元璋最早的一批班底。两个人就好比张良和萧何对刘邦的作用,有些人就会认为李善长才是大明的第一功臣,毕竟在功劳和苦劳,甚至于价值都远在刘伯温之上。
胡惟庸因何事不放过告老还乡的刘伯温,刘伯温为什么只用五个字应对?
优质回答
浙派和淮西集团的斗争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再加两个人有私冤!
几千年皇朝史,党争从来就没有停过,政争的结果往往不是你弄死我,就是我弄死你,见怪不怪。
元朝被灭以后,朱元璋能在一堆牛人争霸中笑到最后,最终躺上龙床,除了他自己还算得上是个牛大哥外,还跟他底下有两个牛小弟有关,一个叫李善长,一个叫刘伯温。从位置上看,李善长像刘邦时的萧何,刘伯温像刘邦时的张良,在朱元璋灭殴群雄的过程中,都做了不少事,出了不少点子,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
李善长和刘伯温向来都不爽对方,打天下的时候还好,毕竟主要的敌人是陈友谅他们,为了共同的利益,还是要手拉手先灭外面的敌人再说。等灭完外面的这些人后,他们也不能闲着呀,又不舍得提前退休当老干部,怎么办呢?自古牛人都有一个毛病,就是闲不住,总觉得不干死几个人不算有本事。因此这哥两就分别拉了个帮派——李善长的淮西帮和刘伯温的浙东派,互殴。这两帮人底下也各有牛小弟——淮西帮最牛的要算胡惟庸,浙东派最牛的就数杨宪了。朱玩璋坐在正中间也乐得看他们互殴,做皇帝的都喜欢玩平衡术。上半场先是杨宪给胡惟庸挖了个坑差点没把胡惟庸埋了,可惜没埋成,但也算是赢了个开局,下半场胡惟庸抓到机会倒把杨宪给撕成了几块。真应了那句名言:埋人就得埋实了,否则你自己就没地方埋了。
这一通下来,浙东派算是被殴趴下了,刘伯温做为浙东派老大自然也是赔了个精光,被老朱打发回老家种田了。李善长看自己的淮西帮已经完胜,刘伯温也被干回老家了,长叹一声:无敌最寂寞,再不走,怕老朱会把自己干回姥姥家,就改了一下自己的出生证,说自己年龄到了,该退休了,老朱看他挺上路,就让他回去领退休金了。
李善长退休,老朱让胡惟庸接了班。胡惟庸做了CEO后,最怕的当然就是有一天刘伯温咸鱼翻身再回来把他埋了,他的人生格言就是:埋人要埋实,否你自己就没地方埋。所以他怎么可能会让刘伯温有机会再回来埋他呢?借着一次老朱叫他带私人医生去给刘伯温看病的机会,就给了刘伯温一碗“送你归西汤”,让刘伯温彻底回了老家。
刘伯温说,半似日期半似月,定是金龙咬一缺的是什么东西?
优质回答
这是一个典故
在公园一三六八年某一日,早上,明太祖在内殿吃着烧饼,但他咬了一口时,听见内监喊到报刘基刘温伯进见。明太祖忽然想测试刘基一下,于是便拿着碗盖住只咬了一口的烧饼,然后再召刘基入殿晋见。当刘基进殿后,太祖就问他说:“刘基你素来善卜,你来算算看,这个碗下是何物?说对了就让你回家,说错了就不准”于是刘伯温毫不迟疑的回答:“半似日兮半似月,已被金龙咬一缺”。太祖听到便笑了笑没有说什么,过了一会儿才说:“就准你回家吧!”“半似日兮半似月,已被金龙咬一缺”,指的是烧饼,被太祖咬了一口的烧饼。以上是本人的观点,喜欢的点个赞哦!
公元一三六八年,某一日的早上明太祖在内殿里吃烧饼,只咬了一口,更听到内监会报刘基刘伯温进见。太祖心想测试刘基一下,于是便以碗盖着只咬了一口的烧饼,再召刘基入殿晋见。刘基入殿后,太祖便问曰:「先生心明数理,可知碗中是何物件?」基乃掏指一算,对曰:「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到了这里,相信大家可刘伯温之言而估计得到答案,明太祖也不得不为之赞叹.
答案显而易见就是烧饼嘛!
都说刘伯温神机妙算,刘伯温真的预料到百年之后的事情了吗?
优质回答
刘伯温,辅佐朱元璋,北敢大元,蒙古,在中国中原,统治100多年,到了,元顺帝,后期,民不聊生,农民揭竿而起,十几路反王,像雨后春笋一样,出现在中国,在这样历史背景下,朱元璋,有了用武之地,广纳人才,用几年的时间?攻下了南京,所以说,刘伯温,功不可没,金龙展翅九万里,惊天伟地,展奇才,微朱元璋,出谋划策,刘伯温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有神鬼莫测之机,排兵布阵,刘伯温,小天文,知地理,高深莫测,富有良谋,帮助朱元璋,一统天下,载入大明史册,千古传佳话,万古流芳,一代名人刘伯温!
神机妙算?……不存在的。
刘伯温连自己的惨死都没算到,怎么能说是神机妙算呢?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浙江青田(今浙江文成)人。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中,是一个近妖的智人,所以有迷信说法认为刘伯温是诸葛亮转世投胎的。
这种说法由来已久,也事出有因。首先当然是因为刘伯温非常善于分析问题,能够准确预判问题走向,所以常常能够提供非常好的建议,成为朱元璋的核心智囊。另一方面,刘伯温常常利用自己对气象的观察,预判天气情况,然后利用风云变幻雨雪风霜等,吓唬朱元璋,进而对朝政进行干预,也着实办了一些实事。
比如朱元璋当吴王时期,治下有很多冤狱。刘伯温知道朱元璋忙于战事,可能不会重视冤狱。当时正好当时赶上大旱,他乘机进言说不下雨正是因为冤狱太多引起的。朱元璋听信了他的话,下令平反冤狱。说来也巧,没过多久天上果然下起了大雨,刘基乘机请求制定法令,避免日后再滥杀无辜。
还有一个故事。中书省都事李彬贪赃枉法,刘伯温负责审判,但是李彬和李善长是好朋友,李善长请刘基放李彬一马,刘基拒绝了。李善长又找朱元璋说好话,朱元璋同意了,但刘基认为李彬罪无可恕,就借大旱求雨的名义把李彬杀掉了。从此李善长和刘基的关系出现了裂痕。
类似的装神弄鬼的事情,刘伯温做过不少,虽然手段不太光明,但是其目的和初心是好的,也确实达到了好的效果,值得赞赏。至于神机妙算,根本不存在。
刘伯温惨死
刘伯温常常以神鬼邪说来劝谏朱元璋,这种做法很难保证100%的准确率。尤其是天气变化绝不是一点点气象经验就能分析研判准确的。刘伯温神算失误次数一多,就难免引起麻烦。
又有一次天下大旱,刘基仗着自己懂一点气象知识,就乘机为人民进言说:“阵亡将士的妻儿没有受到抚恤,那些修筑城墙的工匠死后也没有人埋葬他们,他们的怨气结在一起,所以天不下雨。”
这当然太过迷信,但刘伯温这样说的目的也是为朝廷着想,而且朱元璋又不懂,所以采纳了他的意见。但这次,刘伯温却出了岔子,一连十多天都没有下雨。李善长还因为前面的事情怀恨在心,就在朱元璋面前说刘伯温的坏话,朱元璋于是对刘伯温不再相信,刘伯温也因此走向了惨死之路。
刘基退休后处处谨慎,不与人来往,防止被朱元璋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毕竟朱元璋以猛治国,手段残忍,开国功臣大多都难逃一死,刘伯温也不会没看懂这些常规操作。但是,伴君如伴虎,人难免犯错,根本难以避免被朱元璋这样狭隘的皇帝怀疑。
据说刘伯温退休后,仍然非常关心朝廷大事 ,经常打听朝廷动态,按理说,这是爱国的表现吧,但是朱元璋知道了之后,心里有些不开心,觉得刘伯温身在野而心在朝,似乎是对皇权有所觊觎,而且因为以前的装神弄鬼,朱元璋越来越不喜欢刘伯温这个人了,刘伯温的生死就在朱元璋的一念之间了,只需再稍一推,就坠入万丈深渊。
这个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马上就落下了。胡惟庸很快抓到了刘伯温的把柄。
胡惟庸说刘伯温私自选定了有帝王之气的墓地,心怀不轨。朱元璋心里疙瘩更大了,于是立即削夺了刘伯温的俸禄爵位,任其自生自灭。并接到朱元璋的严重警告:明哲保身,觊觎作孽,今念卿功,仅夺卿禄,伯爵如故。
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胡惟庸抓住机会,在刘基病重的时候,派人来给他医治,吃了药后刘基就觉得有什么东西郁积在肚子里面,感觉像是拳头大小的石头。没过多久刘基就死了,享年65岁。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刘伯温语录英雄杀】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