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我国的春节来源是什么?哪一个朝代是第一个过春节的?
优质回答:
我国的春节起于虞舜,定于西汉,延续至今。
“春节”最早起源于殷商时期的腊祭活动。西周初已经有了一年一度的辞旧迎新的活动。有年尾庆祝丰收和祭祀祖先的风俗。
正式有了“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古代帝王继位,为了显示“天子”的权威,往往自立年号。不利于史家记事和老百姓算历法。
西汉汉武帝(公元前140年~前87年)继位,决定重修历法,司马迁创立了太初历,把春节定在孟春正月。
后续各朝虽然有改动历法,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的年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以固定的日子保留下来了。
以前春节单指元旦。后来变成从腊月的腊祭(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最高潮的重头戏。
春节活动丰富,从扫尘开始、祭灶、守岁、祭祖、拜年、贴春联、燃爆竹、发压岁钱、拜财神,走亲访友。节日饮食有特定的腊八粥、年糕、饺子、春卷等。一般延续到到元宵节闹花灯。
春节表示一年之始。
其他网友回答
“元旦”含义是:元是“初”或“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古代的“元旦”与今天的“元旦”是完全不一样的。今天的“元旦”是指公历的1月1日,而古代的“元旦”则是农历正月初一。
古时春节最初与现在的春节大相径庭。现在春节又称为“过年”,“年”其本义是何意?追根溯源,“年”其本意是指谷物生长周期,由于谷子一年一熟,所以春节一年一次,蕴含有庆丰收之寓意。古时春节初专指二十四节气中被视为一年开始的立春,后来才将农历正月初一的“元旦”作为新年的开始。在不同时代,“元旦”其名称也有所不同。在先秦时“元旦”叫“上日”、“元日”、“改岁”和“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和“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和 “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 ”、“岁日”、“新正”和“新元”等;而清代,则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当然,将古代的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现在的春节)称为“元旦” 作为新的一年的第一天也是经历了一个漫长历史变迁与演化的。据记载,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虽然沿用秦历,但到汉武帝时,汉武帝刘彻感到历纪太乱,于是降旨命令大臣公孙卿和司马迁造“太阳历”,规定以农历正月为一岁之首(也就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是在汉武帝时定下的以孟春正月为一年之首的历法基础上逐步完善而成的)。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未年,长达两千余年。
由此,以“元旦”作为古代重要节日的“春节”其日期是不固定的,不同时代其名称也是不同的(大家最熟知的例子就是我们今天的春节在宋代称呼为“元旦”,“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的这句诗描写的就是宋代的“元旦”节日)。作为古代新年开始的“元旦”与今天的“元旦”是不一样的。古代的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现在的春节)在清代以前,一直叫“元旦”或“元日”等名称,而今天的元旦和春节几乎是两个时间概念。今天的元旦是公历的一岁之首,它是在中国使用公历以后出现的。
中国古代使用天干地支纪年法和皇帝年号纪年法等,但没有现行的公元纪年法。中国正式的公元纪年法始于中华民国建立。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后,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建立,为了与清朝划清界线与世界各国接轨,孙中山下令废除阴历,采用西历也即西方的公历纪年,公元纪年法开始在中国正式出现(同时使用与公元纪年法并存的民国纪年法,以公历1912年为民国元年),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则实行公历,以公历的1月1日为元旦新年。就这样,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的历史结束了。
然而,尽管孙中山代表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这一规定,但民国肇始,传统的惯性力量依旧使然,延用二千余年的农历纪年已经根深蒂固,面对公元纪年法,百姓多有怨言而不满,加之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存在的时间很短暂,当时北方还存在以宣统帝溥仪为象征的清政府,因而那时候颁布实行的公历纪年法对元旦新年的新规定,其效果不太理想,老百姓还是等着农历正月初一过“元旦”。这种情况直到随后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正式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才得以进一步改变。当时北洋政府为区分农、阳两节并彻底与古代长期使用的农历正月初一的“元旦”相区别,1914年,经内务总长朱启钤提议(朱启钤当时向袁世凯呈上一份四时节假报告,该报告内容:“我国旧俗,每年四时令节,即应明文规定,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都得休息。”),袁世凯中华民国北洋政府除了继续将元旦定义为西历(公历)1月1日外,还正式批准将农历(阴历或夏历)岁首(古代的元旦)立春前后的正月初一正式改称为“春节”,并将“春节”作为全国性节日于1914年开始实施(对朱启钤当时向袁世凯呈上的四时节假报告,袁世凯只批准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同意春节例行放假),自此,夏历岁首称为“春节”,一直延续至今,古代延续了两千余年的农历正月初一的“过年”不称“元旦”而才称呼为“春节”了,此“春节”就是如今我们所过的“春节”了。
这种情况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出现过多次反复,实施效果各地也不一样。那就是虽然民国时期已定公历1月1日为新年,但当时只有机关和学校等才放假1天,而民间并不认可,老百姓仍延承旧习以农历初一为新年,因此即使在当时的大城市里1月1日也少有欢庆活动,更不要说广大的乡村了。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前夕,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决定废除公元纪年与民国纪年并存局面,完全采用世界各国使用公历纪年法,明确将公历的每年1月1日继续定为元旦【按公历(阳历)计算,俗称阳历年,也就是公历的新年】,而把农历正月初一继续定为“春节”【农历(阴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俗称阴历年】,且两者均为法定节假日,如今我们的元旦和春节作为节假日最终才毫无争议的完全定型而在中国大地扎根了。
综上所述,古代的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现在的春节)在清代以前,一直叫“元旦”或“元日”等名称,辛亥革命以后才改称为“春节”的。中国古代相当长时间农历正月初一的“元旦”新年,它与我们现在所说的公历1月1日的“元旦”新年是不同的,我们现在过得“元旦”新年是1911年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于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后的民国初期出现的,也就是把公历1月1日作为元旦新年和将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以后发生的事情,从中华民国建立开始,我国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才开始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新年的,为与古代农历正月初一的“元旦”相区别,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才正式改古代农历正月初一的“元旦”称谓为 “春节”称谓的,新中国建立后,继承这一历史遗产,明确将公历1月1日的元旦新年和农历大年初一开始的春节都作为法定节假日推行全国,最终才有了我们今天所说的定型的没有歧义的被普遍接受的元旦和春节。
文化是历史的灵魂,是国家的软实力。正是基于春节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公历(阳历)进入中国之前,中国古代曾经长期把正月初一称呼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华民国政府才将元旦定为公历的1月1号,后来又将古代长期实行的农历正月初一由“元旦”改名定位为“春节”,新中国建立后进一步明确实施,元旦和春节两者概念明确都为法定节假日毫无争议】,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春节”这一中国古老的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参考文献:百度词条相关资料。
本文由“头条号@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或来源。
其他网友回答
春节,民国启用公历之后的名称,旧历就是历法的一年之始,元旦。老百姓叫过年。
具体哪一年开始过年,无从考证。但是从《诗经》里可以找到证据,周朝已有过年的习俗,“十月纳禾稼”,收了粮食,一年结束。
《诗经,七月》,描写了十个月,十月太阳历,一年十个月。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室熏鼠,塞向瑾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住。”
大意,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用烟熏的办法把老鼠闷死洞里,堵死北面的窗,用泥涂抹门隙,可怜我的老婆孩子,总算过年,有房屋住了。
其他网友回答
其实老百姓就是过年,不过在年的叫法上人为的加上了元旦或春节的名称。实际上不管叫元旦还是春节,在民间就是过年,也佐证了为啥现在还是说给你拜年了这句话。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我国的春节来源是什么哪一个朝代是第一个过春节的】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