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廉颇这个人物的特点是什么?
优质回答
廉颇是古代战国时期的赵国的名将,在高中时代的语文书上我们是第一次了解到廉颇这个人物,第二次的了解应该就是在我们的王者荣耀中了。廉颇在王者荣耀中是一名坦克英雄,他的坦度在王者峡谷都是数一数二的。
廉颇技能最大的特点就是霸体,他在释放技能的时候,自身就会进入霸体状态,可以说廉颇是除了庄周之外,王者峡谷中最不怕控制的英雄了。今天,我们就来彻底了解一下王者荣耀廉颇的技能特点。
王者荣耀廉颇技能详细解读被动技能:廉颇在释放技能的过程中会处于霸体的状态,并且会减少所受到的20%的伤害。
解析:廉颇的霸体状态只要是释放技能就会出现,所以说,只要看准敌方释放控制技能的间隙跟着释放技能,就能够免疫敌方的控制效果了。而且廉颇在释放技能的时候还会减少20%所受到的伤害,这就能使廉颇能够抵挡住来自敌方的大量伤害了。
一技能:廉颇朝着制定方向发起冲锋,对路径上的敌人造成伤害和击飞。
解析:廉颇的突进技能,跟牛魔的2技能效果一模一样,但是却比牛魔的2技能距离要短。可以当做位移穿墙使用,因为技能CD较短,所以能够对敌人打出频繁的击飞控制效果。
二技能:
廉颇在短暂的蓄力之后爆发,自身获得一个可以抵挡伤害的护盾,同时也会对范围内的敌人造成伤害和减速效果,持续1秒。
解析:廉颇这个技能需要蓄力0.5秒,最好是先手1技能控制击飞再接这个技能命中率才比较大。这个技能还会为廉颇提供一个抵挡伤害的护盾,这个护盾值虽少,但是能够抵挡任何伤害,防御塔的伤害也是可以的,在关键时刻往往能够救廉颇一命。
三技能廉颇朝着指定方向连续锤三下地面,第一次锤会对范围内的敌人造成伤害,之后的每次捶地都会增加50%的伤害。第一次和第二次的锤击分别会对范围内的敌人造成30%和50%的减速效果,第三下的锤击会将范围内的敌人击飞1.5秒。在第二下和第三下的攻击前,廉颇可以短暂的移动一段时间,期间移速会增加50%。在该技能释放的期间,可以使用1技能来强行中断该技能。
解析:廉颇的大招可谓是廉颇最实用的技能。他的大招不单只有AOE的减速和击飞效果,技能伤害还非常的可观。在开团的时候廉颇的大招可谓是无往不利的,在大招锤击地面的间隙,廉颇可以控制轮盘来进行移动,移动的方向朝哪,他大招得范围就会波及到哪。而且该技能还可以跟闪现来改变技能位置,所以在第三下锤击出来之前,我们可以用闪现来改变大招的方向,使其能够击飞更多的敌人。该技能在释放期间,想要让其中断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使用1技能。
总结
以上就是本期王者荣耀廉颇技能详细解读了,各位小伙伴们你们看明白了没有。
廉颇这个人物的特点是 知错能改,性格直爽,是个豪爽的英雄。
廉颇,生卒年不详,嬴姓,廉氏,名颇,山西太原(一说山西运城,山东德州)人。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曾率兵讨伐齐国,取得大胜,夺取了晋阳,赵王封他为上卿。廉颇因为勇猛果敢而闻名于诸侯各国。长平之战前期,他以固守的方式成功抵御了秦国军队。长平之战后,又击退了燕国的入侵,斩杀燕国的栗腹,并令对方割五城求和。公元前251年,他战胜燕军,任以为相国,封为信平君。至赵悼襄王时,由于不得志,他先后投奔魏国大梁和楚国,奔魏居大梁,后老死于楚,葬于寿春。
秦始皇、李牧、廉颇、赵括都姓赢,为什么叫秦始皇为嬴政,却来没有称呼赢牧、赢颇?
优质回答
问得好!事实上秦始皇也不能叫嬴政,叫秦政更好一点。
别喷,让我慢点给你说!
先秦男子,称称氏不称姓,这是基本规则。
比如,
伍子胥,不能叫芈员(姓芈名员(音同云))。
屈原不能叫芈平。(屈原姓芈,氏屈,名平,字原)。
像嬴,姬,姜,芈,这样古老的姓氏,到春秋战国已经基本没有人专门在强调了。因为,如果你是王健林或者马云的儿子,你为什么要强调自己的祖先是炎帝还是黄帝!
一个人的氏是什么,这是直接涉及到个人地位的重要信息。
比如伍子胥逃跑时候背着一个小孩,名字叫“胜”。这可怜孩子,是太子建的儿子,爷爷是楚平王因此应该叫“王孙胜”。太子建新娘被老爸楚平王熊弃疾抢走。这一次抢婚,导致太子建和伍子胥这两家只活下来一大一小两个人。
伍子胥和胜谁最有前途?
很明显是胜,因为他是楚王的嫡孙,他的氏是“王孙”。后来王孙胜回国,被封在“白”地,后世以“白”为姓氏,出了杀神白起,诗王白居易等牛人。
“氏”的规定上,秦国最特殊。秦国祖上本来和赵国是一家,都是嬴姓赵氏。后来秦国这一支因为功劳大,以古姓“嬴”为氏。但是因为这一支成了秦国的公族王室,有应该以国号为氏,这些人就应该叫秦政,秦子楚,秦荡等等。
我们现代很多姓,大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地名国号谥号演变而来。而秦国后人以国号为姓,尊称秦国王室为祖先,称秦国王室为“秦氏”完全可以。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丹水秋风!
首先,秦始皇肯定是姓嬴的,但是李牧、廉颇、赵括这仨未必就姓嬴。
怎么说?虽然赵国王室姓嬴,但是没有证据表示李牧、廉颇、赵括都是赵国王室。有人要说了,赵括都叫赵括了,怎么不是王室?还真可能不是。
因为在战国“以国为氏”是普遍情况,随着编户齐民的普及,很多没有姓氏的国人可以直接以国为氏。
其次,就算这仨都姓嬴,也不可以称嬴牧、嬴颇、嬴括,有人要说了,秦始皇不是叫嬴政吗?那么我问你,秦始皇叫嬴政是哪里记载的?
《史记》及以前的文献都没记载,叫的都是秦王政或赵政。秦、赵都是国名,也就是他的氏,而不是姓。
所以我们就知道,当时男子是称氏而不称姓的,姓和氏在当时并非一回事。
又有人要说了,芈月不是叫芈月吗?问题就来了,芈月是女性,而秦始皇、李牧、廉颇、赵括都是男性。所以女性称姓,男性称氏,在当时也是条规则。
为什么这样呢?因为姓是血缘符号,当时“同姓不婚”,女性称姓方便辨别婚姻;而氏是社会符号,称氏代表所在的宗族,比较清楚。
当然,战国时期姓氏合流,所以男性也有称姓的,比如宣太后的兄弟华阳君芈戎,以及陶文中发现的一些工匠,但整体来看基本都是社会地位比较低的,这些人有的甚至连姓都没有,并贵族男子基本都是氏加名的称呼。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长平之战,如果不换将赵括,廉颇能守得住吗?
优质回答
我们首先来看看,赵括挂帅之前秦赵两军的形势:
公元前260年前后,也就是长平开战前几年,秦赵关系是比较缓和的,秦昭襄王还把一个孙子派到了赵国当“质子”,此人也就是后来的秦异人,秦始皇他爹。这说明秦昭襄王短期计划里是不会跟赵国发生冲突的。
秦国这时主要攻打东边的邻居韩国,占领了黄河以北、太行山以南地区,韩国的上党郡因此被秦军隔断,成为了孤岛飞地,上当太守不想降秦,于是向赵国遣使,希望赵国兼并上党。
对赵国而言,如果秦军占领上党,赵都邯郸和重镇太原都会受到威胁;但此时赵国如果吞并上党,肯定会得罪秦国。经过统治阶层一番争论后,年轻的赵孝成王决定,由廉颇挂帅进驻上党。这自然激怒了秦国,秦昭襄王决心不顾自己质子的安危,对赵国开战。
战国时期的上党郡,大致相当于今天陕西的晋城市和长治市,四周都是山地,内部呈葫芦状,分为两个小盆地,南部是晋城,北部是长治,老将廉颇刚带兵进驻晋城盆地,还尚未能封锁太行山通道,秦军就从南方进入盆地,战争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两军斥候部队首先遭遇开始了小规模战斗。之后,廉颇的战略比较保守,试图避免与秦军进行野外会战,开始修筑堡垒,准备长期防守。
但是秦军的攻势凌厉,首战就攻破了赵军两座垒城,杀死四名军尉(战国时高级军官,一般都是带万人以上的部队)。
据唐人张守节的《史记正义》记载,首战失陷的这两座赵军营垒,位于唐代高平县城西二十五里,分别叫“谷城”和“赵东城”。这位置主要防守秦军从西面山地的进攻路线(今天331省道),秦军的攻势可能也来自西方、或西、南两路夹击。
随后,赵军向被收缩防守,秦军继续进攻,赵军“西垒”被攻破,又损失两名军尉。经过这两次战事,赵军已损失了数万人。廉颇带军队沿丹河河谷继续北撤,防守东西走向的丹朱岭(今名)。赵军沿山脊构筑了一道石墙,古代方志对这条石墙曾有记载。丹朱岭的石墙防线分割了晋城盆地和长治盆地,如果赵军能长期防守,可保有上党郡的北半部分,也算实现了部分成功。秦军主力则沿丹河河谷北上,试图攻破赵军防线,拿下整个上党郡。
这就是赵括挂帅之前的两军形势。
赵国秦汉之际,中原陆战多依托驻垒地域,以步兵为主进行鏖战,这是由当时社会和技术条件决定的。更早得春秋贵族时代,战争形式是战车队高速驰逐,但战车队地形要求太高,而且造价高昂,所以战国时已经退居辅助角色。
列国通过变法建立起君主集权政体,世袭贵族退场,农民中征发的步兵成为战场主力,国家间的战争空前残酷、激烈,这时骑兵还没有马镫等技术装备,难以负担冲击肉搏的任务,也只能充当辅助性角色。
步兵数量多,行动缓慢,作战旷日持久,军粮消耗量大,后勤运输成为维持战争的关键要素。而步兵又是天然的劳动力,适合挖掘壕沟、修筑垒墙共事,所以战争中的土石营建工程非常多。为了保护后方粮道,有时还要修筑“甬道”,就是在道路两侧都修建防御垒墙,这是当时的军事技术和政权组织条件决定的。
伴随着战事的展开,秦。赵两国都在进行全面动员,军队源源不断开赴前线。《史记》记载大战之后,赵军总共损失45万人,按照现代动员标准看,这个数字明显过高,但史料有限,已经无法根究。可以确定的是,秦、赵两国都进行了最高标准的战争动员,双方主动都集结于长平战场,兵力可能相近。
相持之中,赵国也想通过外交方式打破僵局,赵国使者络绎不绝去往齐、魏、楚,三国表示声援赵国,但不敢和秦公开作对;赵王还派了荀子去秦国讲和,荀子由此见识到了秦国的独特风格,官僚极其高效,社会简谱富有朝气,敬畏官法,相比之下,东方六国还保留了贵族政治遗风,经济文化发达而奢靡,战争能力不如秦国,荀子的外交使命最终也没有完成。
媾和无法实现,赵王也对前线旷日持久的拖延失去了耐心,决定年轻的赵括替换下廉颇。然而到了这里我们回到问题本身,不换廉颇这一场战争赵国真的能赢么?
廉颇作战一贯谨慎,不擅长打势均力敌的硬仗,他之前只成功指挥过对齐、魏的战争,从没有战胜秦军的记录,十年前,赵国为阻止秦国攻韩,与秦军对峙于阏与,当时的赵王想让廉颇挂帅,但廉颇判断胜算不大,拒绝了;最后由赵括他爹赵奢挂帅,赵奢对战场形势的判断是:梁军都远离故土,在狭隘的山地作战,就像两只老鼠在洞穴里撕咬,都无辗转躲闪空间,将帅最勇猛的一方才能获胜,正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就是这个道理,结果,赵奢大胜秦军。
这次长平战场的形势,酷似当年的阏与之战。
由此可见,廉颇或许防守做得不错,但问题是这场战争不可能一直守下去,因为在这一的地形里作战,首先耗不起的就是赵国,而非秦国。就后勤而言,赵国无论是粮食还是行政效率上都不如秦国,秦国的战争潜力远远大于赵国。
被动防御,时间久了,不仅仅后勤会出现问题,而且军心也会动摇,士卒战斗意志下降,就会给敌人以可乘之际,特别是这种两个国家之间的大会战,投入兵力规模之大,不分个高下,是无法结束的。
居于守势,而不主动寻找战机,实际上已经输了大半,即便赢了,也等于耗空了国力,而显然秦国的恢复能力要强于赵国,照样下一次一鼓作气能拿下上党。所以对于赵国而言,这一战,已经无法再拖下去了。
再结合廉颇的战术风格,过于保守,防御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如果廉颇考虑到赵国的情形,最后势必也会寻找机会与秦军决战,而廉颇与秦军对战的经验,似乎也没有多少胜算。
长平之战时如果不换将赵括,廉颇完全能够守住,并有拖垮秦国的可能。因为赵国当时是东方六国中最强大的国家。赵国经过“胡服骑射”改革后,已经灭中山,败娄烦,驱林胡,威服魏韩,成为东方六国中唯一能与秦国抗衡的国家。上党郡守冯亭在反复权衡利弊后,才决定将上党献给赵国,如果赵国守不住上党,冯亭不是使自己死无葬身之地吗?
再说,廉颇的”坚守壁垒,更迭出御”的策略,并非一味地坚守不出,而是一种以防为主,抓住战机就勇猛攻击的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与毛泽东提倡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躲起来,也不让你吃掉我”的战略战术有异曲同工之处。廉颇作为沙场老将,他是根据战场实际情况制定的战略方针。廉颇用这种办法已经把秦国拖得精疲力尽,秦国给养战线那么长,已经到了不撤军就得失败的地步。秦国在走投无路之际才使用反间计让赵国换将。
两个实力相当的国家打仗,最难挺的就是在相持阶段。赵国恰好在相持阶段打了退堂鼓,赵孝成王这时候还想速胜,简直就是一个白痴。有人说事情完全是坏在郭开身上,但主要责任是在孝成王身上,刚愎自用,独断专行是其战败的主要原因。为啥郭开使坏就有人相信,郭开说话为啥有人听,这是赵国有着奸臣活动的环境,有适合佞臣生长的土壤。赵王有侥幸取胜的幻想,所以才有临阵换将的动机和行动。
无论赵孝成王或赵悼襄王,他们都有两个致命弱点:一是想急于求成,尽快取胜;二是不信任带兵的将领。他们一听到风言风语,先武断处置领兵的将军,结果使廉颇功败垂成,使长平之战遭到惨败。
古人有诗叹长平之战:
长平一坑四十万,
秦人欢欣赵人怨。
大风扬沙水不流,
为楚乐者为汉仇。
……
我欲借剑斩佞臣,
黄金横带为何人?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蔺相如和廉颇是哪国人】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