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白话文(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原文)

王阳明心学的精髓及现实意义?

优质回答

“阳明心学”在重构新时代道德体系中能发挥较大的价值,因为其有着内心求是的本体要求。“心即理”就推导出“心外无理”,这是命题本身的逻辑,它成就着心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关系。在王阳明看来,人心与世间万物混为一体,从未分化。先生说:“人的本心就是天理。天下哪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呢?”他接着说,“比如奉养父亲,你只能在自己的内心找到孝理,难道要去父亲身上探求孝理吗?比如忠于君主,也只能在自己的内心求得忠义,难道要去君主的身上探求忠义吗?与朋友交往或者管理人民,难道要去朋友和人民身上探求诚信、仁爱之理吗?各种道理都只在我们的本心,本心就是天理。”

但前提是,我们的这颗“本心不能有私欲蒙蔽的,如若私欲蒙蔽本心,则求不得天理。人只能以这颗无私欲的本心,落实到奉养父亲这件事上就体现出孝理,去侍奉君主就体现出忠义,去交朋友就体现出诚信之理,去管理人民就体现出了仁爱之理。人只要在本心上下功夫,除掉私欲,保存住天理就可以了。”我们汉语中的成语“反求诸己”、“天理昭彰”、“心安理得”、“天理良心”、“切理餍心”等都与心学理学有密切的关系,甚至在西方的Psychology进入汉语时,我们将其翻译为“心理学”,就是心学与理学的总和。

阳明先生被学者们称为“千古完人”,一生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实乃我中华民族之福,我们有这样一位圣人来完结圣贤之道,就完整地构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整体道德体系。从孔孟、老庄、诸子,经“程朱理学”,到“阳明心学”,我们中华道德体系血肉饱满,灵魂充盈,心灵完美:人这一生为人做事,万事凭良心,行道修德,处处求合理,皆可为尧舜。

这样,天理就成为可以落地实施的道德行为,成为中华儿女内心的道德律令。“万事凭良心”,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宗教,成为中华儿女道德的守护神。在王阳明看来,人心纯善无恶,倡导着人性的正能量。“人心即是天理”,经他这么一说,天理就不再是一个独独的抽象的外在,天理成为一个人人可以把握的内在道德。所以,“没良心”成为我们这个民族中最具杀伤力的道德语词,同时一个“没良心”的时代也被看作时代道德的彻底滑坡。

今天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工业化将我们的环境搞坏了,不反思不行动,我们的生存环境就会越来越糟糕;商业化将我们的道德搞垮了,不反思不行动,我们的精神世界就会越来越空虚。自然环境方面,河流污染,沙漠化严重;社会环境方面,道德败坏,物质主义盛行,金钱拜物教无所不在。我们丢失最多的是人文价值理念,是心灵与灵魂重塑再构的志向。我们不仅要在自然环境上做改善,促进天人合一,更要向内心进行诉求,万事凭良心,重构道德价值体系。我说的是每一个人。

如果讲精髓,肯定是致良知,这是任何人一生的追求。讲现实意义,知行合一,就够了。

现代人是快节奏生活,每天接触大量信息,知是知道了,但是根本来不及行。不能运用的知,只是知识点,能够运用,行,才真正证明了解了这个知识点。

现在的新技术新知识很多,如何运用到工作生活中,这是现在人该沉下心研究的东西。中国传统的很多精华部分,也被再次推广出来,也要尝试着运用起来。

只有通过运用,行,才知道自己知道的知,是否是正确的,否则在大量的信息面前看晕了,人云亦云,不知所云,就错过这个时代了。

所以说知行合一,是最有现实主义意义的。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说的就是学到东西,赶紧去试试看好不好用,如果用了有效果,那是非常开心的事。

最能代表王阳明心学的一句话是什么?

优质回答

知心合一行于理,有理无理都是理,

心知坦然顺自然,是否有理意识意。

知行合一,格物致知!

王阳明的“心学四决”到底是什么意思?

优质回答

阳明先生的”四句教”,也称为”心学四训”。其中包含着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是阳明心学的一个高度概括,姑且谈谈浅见。

首句便是”无善无恶心之体”,心体,是没有善恶的,不与外物相接触,不动于心,就如《中庸》所说的”喜怒哀乐之未发”一般,寂然不动的,这是心的本体,是心的”原始状态”。阳明先生曾说过,早起之时,未与物接,有点类似这种心体状态。若是放在人性论的哲学角度去看,则是”无善无恶论”,但这角度写写论文可以,要想领悟则不行。

第二句是”有善有恶意之动”。当我们与外物相接触,心一动,善恶立马呈现。自己的动机、驱动力就马上显现出来,善与恶也在意识当中出现。但这时,还没呈现出心学的力量来,只是在表述善恶事实。

第三句是”知善知恶是良知”。这时良知出现了,能对事物进行善恶判断,并清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心里都能明白。这叫做”良知”,如很多时候我们心一动,或者心一痛,就是良知在起作用。但这一步,只是明白良知所在,这还不够。

第四句是”为善去恶是格物”。好了,这才落实到修身层面。格物,格其不正使其正,正什么?正心!把心里的邪思杂念都血拼掉,这些都是”人欲”,毫不留情地灭掉,还给心体一个纯纯的良知之心。此外,还需要”在事上磨”,注重每一个过程自己的心里是否还有”人欲”,不断地省察去除。

这是一个与自己”斗”的过程,领悟的过程。个人资质不同,程度也不同,把握好”乐在其中”,心学就算入门了。

谢谢邀请!

祝您愉快!

四句教是实证,无法通过文字解释,搞懂。

这个实证,开悟的过程,非常难,又非常简单。

说难,如果没有慧根+机缘+福报,可能需要八万辈子,还未必开悟。

说易,如果具备慧根+机缘+福报。可能三岁就能明白,就能开悟,证入圣人心性。

所以,在头条多看看就好,作为一个参考,至于能否开悟,多问问自己。

关于心学,问来问去不懂,非常正常,这个开悟机缘难得,又要经历很多磨难。有人出家修行一辈子,都没开悟,只能在形式学习。只问耕耘吧,莫求懂与不懂。

王阳明思想的精髓是什么?

优质回答

说到王阳明心学精髓,就得先了解一下王阳明本人的经历!

5岁还不会说话

12岁立志做圣人,被老师和父亲斥为狂妄

15岁独自一人,策马边疆,深入敌境,勘察地形,了解敌情

17岁,因为和道士聊天,忘记了婚礼,错过了洞房花烛夜

28岁,第三次才考中进士

35岁,因上疏论救,被贬龙场,终得千年一悟,从此,开始了他辉煌的下半生

一介书生,数度灭匪平叛,救朝廷于危难

57岁,说完: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溘然长逝

他,就是王阳明

有人说,他是中国历史上两个半圣人之一,一个是孔子,一个是王阳明,半个指曾国藩

蒋介石说,中国和日本之间只差一个王阳明,阳明心学给日本明治维新提供了巨大的精神资源

毛主席年轻时一篇《心之力》,深得阳明心学精神之要

徐阶、张居正、黄宗羲、曾左李胡、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500年来中国各个时期第一等人物多将王阳明奉为自己的精神导师。

心即理、心外无物、知行合一、致良知,这些就是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心学也是最简便易行的哲学之一。我们今天应该如何看待心学?心学在我们这个时代还有什么价值?这么简单的几句话为什么具有那么大的力量?

在此,略论一二:

独立思考,不迷信权威

阳明心学正是阳明先生不迷信当时的权威“程朱理学”,独立思考,勇于实践(守仁格竹,格到吐血),积极探索的结果。放弃独立思考,迷信权威就是平庸的开始。

生活里,我们迷信权威可能是潜意识和不自觉的,因为是某个权威人物的结论就放弃了思考,放弃了思辨,让我们总是在一个思维的牢笼里跳不出来,只有打破牢笼,才能实现心灵和人格的跃迁。才更容易直指问题本源,快速解决问题。

知行合一,在事上练

阳明心学的行程和发展是王阳明坚持知行合一、在事上练而得来的,所谓的“实践出真知”,一次次的磨难与打击没有打倒王阳明,反而用一个个不世之功让阳明心学的体系不断完善并验证了其价值

知行合一是很多人的座右铭,而提出“知行合一”的就是王阳明。如果不能知行合一,所谓“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也只会是知行的侏儒。

那如何才能知行合一呢?就需要“致良知”,没有致良知,知行合一也就成了空谈。

致良知

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致良知真有那么重要吗?真的有那么神奇吗?

“良知”何指:第一、明善恶(道德)。第二、辨是非(智慧)。“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良知就是一个知是知非的心。

那有些人会问两个问题,一是,我按良知做事,被人骗、被人利用怎么办?讲良知岂不是要吃很多亏?二是,良知既然人人都有,那为什么还那么多的恶人?每个人的良知都一样吗?是不是我自己认为的“良知”,我就可以自己按自己的“良知”去做。

这两个问题其实就是学习阳明心学最核心的两个问题。良知,人人都有,但是我们的良知逐渐的被蒙蔽了,需要不停的去“致”,需要不断的用良知审视我们的生活。践行良知不是当冤大头,而是回归到事物本身,用“良知”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有的人,想像王阳明一样建立自己的不世之功,开始学习心学!

王阳明思想的国学文化中的经典,本人愚笨读王阳明的心学只有一些粗劣的心得,今天与网友们分享交流自己的学习笔记,希望所有喜欢王阳明心学的网友们多多指导交流,现在分享笔记学习心得如下:

王阳明心学的一个核心就是:知行合一,就是“真知”:

什么是真知?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呢?如本中所说:真知就是,“知”是行动的本心,而“行”是“知”的结果。

比如:我们很多人读书学习,经常是看似‘知道’其实是“假知”,学而不明,或是学而不行,这种“知”,不是真正的“知”,无法坚持持久的“知”,都是“假知”。

1、人生很多时候都是“假知”:就是一种自我欺骗“本心”的假象

人的‘本心’是对“真知”充满渴望,就是“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学习和完善自我”,然而,只有10%不到的人是“真知”状态,就是“真正知道,而且做到”。

比如,很多人喜欢“辩论”,以为自己是“真知”,但其实,“真知”的人不会与“无知”的争论,“真知”的人会“知行合一”即言行合一,用“行”立“知”,而不是浪费在争辩上。

2、我们的身边90%以上的人都是“假知”,这些人滥竽充数地充满在你的社交圈中,泛滥于你的生命中,你的再多付出都只是得到“假知”

事实上,很多人的答应都是“假知”,说说可以,但内心却是“无为”更不会“而做”。

打个比方,你的团队有100个人,你认为很多,但是90%的人处于“无为的假知状态下”,而你的100%的精力又要分解在这些“假知”的人身上,这时,你就是个失败者,因为你即无法专注于那极少数“真知”的人,又无法及时发现那绝大多数的“假知”的人。

知行合一不是空谈,而是我们身边的实实在在发生的“成功之道”,90%的人都违背此道,每天看似忙碌,没有时间,其实都是为了“假知”而进行的一次次的遮掩而已。

比如我总是听到“我很忙,你没有时间学习,改天再说”,你会发现不仅今天,每天都是这样,你也会发现“总是这群人经常说这类的话”,所以,你就应该明白“这些人对于你就是假知”,所说的话只是遮掩而已。

王阳明的核心思想还有:致良知,这也是最重要的思想

我们经常特别是那些中老年人、信佛的人,总谈什么天理和良知,那么什么是天理?什么是良知呢?拜读王阳明的经典,有所感悟,与大家分享一下:

1、 天理是什么?王阳明说:“天理就是秩序。什么秩序?秩序就是关系选近、薄厚之分、同体。

王阳明举例说明这个过程:比如,我们都优先爱自己的父母、妻儿、兄弟、然后是自己的知近朋友,这就是关系有远近,这就是天理,这道理很简单呀,你连父母、老婆孩子都不爱,你还有什么天理呢?

王阳明又举了个形容的生活举例,比如人们爱动物会比植物更优先些,人们会优先爱自己的宠物,而后才是大自然的动物,但如果说有的人爱自己比爱自己的父母更多,更优先自我,这就是“良知被遮盖”了。

2、什么是良知呢?良知就‘本心’和“外心”。什么意思呢?就是人的“本心”总是依靠于“本能习惯即惯性”,而“外心”最常见的就是“恪物”,就是激发自己的警醒,就是自己的醒觉之心,反思之心、敬畏之心。

我们会发现这种情况吧,有些人和你相交,起初因为你的价值,直白说就是“想利用你”,但是后来呢,因为一件小事,就出现“站街骂娘,泼妇骂街”这种情况,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本心”所致,即这种本心只是依靠于自已的“本能反应,而没有反思之心。

绝大多数人的“良知”都是依靠自己的本能反应。没有良知,就没有天理,天理由良知决定,不同的良知,对天理的平衡也不同。

3、成功的人是“控制自己的本能反应”,行事不依赖于自己的本能反应,而且通过“恪物”,反思自己的言行,处得警醒自己,提升自己的醒觉能力:“随时知对错,但对错早已不重要”的静心状态,这种人就是高人,也是真“良知”之人。

发现一个社会现象,经常有些人手拿佛珠,念念有词,这种“恪物”让外人看着就是有“良知”的人,但是王阳明说“如果一个人真的醒觉,就不会处处依靠‘静坐’‘恪物’‘念经’这些形式,”事实上越是依靠这些外在的表现,就越表明这个人“不放心”。

什么是‘不放心’呢,就是缺少醒觉,依靠本能反应,越多的恪物都是“缺少内心之道”,很多人是说一套,干一套,变脸比翻书还快,天天良知、道理、天理挂嘴边,就是不干一件人事,这种的危害比一个恶人还要恶十倍。

对于王阳明和心学是我们一生都需要深刻研学的,每每反思自我,深夜难眠,努力的“言行合一”一直在修行,反思觉察自我,以上分享只是如同我的学习笔记一样,若有不认同者,请勿见怪,可以指导交流。若有某一句话对你有价值,也请关注我,感谢你的分享。

今日头条孙洪鹤,创业教育、品牌营销专家、创投专家《创业五部宝典》主编,互联网畅销著作〈风口〉联合主编,知名策划人,更多的实战分享请关注我今日头条动态,也欢迎大家私下交流,如若认同请帮忙分享转发。

儒家心学的精髓是什么?

优质回答

良知良能,执中精一,人心危危,道心惟唯,唯精唯一,允执撅中。

儒家心学的精髓是至良知。即要有良心,这是认知的核心精髓。没有良心,就没有良知。就成不了圣人。许多伟人为啥还成不了圣人?就是缺失了良知,杀戮太多,有违良知,古代帝王可以明证也。是故做人最重要的还是要讲良心,这是最基本的知识,也是常识,也是核心和精髓。

在如今,王阳明心学的精髓和现实意义是什么?

优质回答

首先,对心学进行一点说明。王阳明的哲学,之所以被称为心学,是因为王阳明认为“心即理”(理学认为“性即理”),这就是心学的由来。“心即理”或“性即理”,是各自哲学的逻辑出发点。

关于对王阳明心学就是唯心主义的理解。王阳明讲,“心外无物”,并不是否认物质世界的存在,只是说,物在我的心外,对我没有意义。王阳明构建和研究的世界,是意义的世界。所以也有人讲,王阳明的哲学,就是道德哲学。

如果用一句话来说,王阳明心学的精髓就是“致良知”。

冯友兰在其学术名著《中国哲学史》中对王阳明哲学进行总结时说,“王阳明的哲学体系,以《大学问》为其全貌,以致良知为其结论,以‘四句教’为全貌的概括,并为致良知的说明。他的体系有纲领,有条目,有功夫,简易明了,直截了当,所以是心学的高峰。”

关于王阳明心学的现实意义,这里不想从学术上去展开,那样看起来枯燥。我想从现实中进行一番考察,也许更容易明白心学的现代价值。

现代新儒家,基本上都被称为新陆(陆九渊)王派,如梁漱溟、熊十力、贺麟等。本人见识有限,我了解的新儒家的程朱派,只有冯友兰。冯友兰自己说,是接着朱熹往下讲。

说到王阳明的心学,就不能不提到朱熹的理学。南宋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颁行朱熹《四书集注》于天下,成为科举取士的标准。自此,朱熹哲学就成为中国统治者的官方哲学。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对中国人的创新精神,在我看来,是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王阳明的心学,表面上看起来是对朱熹“格物致知”的解释不满,其实,它是向当时已经成为教条的朱熹哲学的挑战。

所以,王阳明的哲学,具有批判精神和反思精神。

我们再来看看他们两人弟子的情况。朱熹一生讲学著书,可谓著作等身,但他的弟子并没有突出的理论建树。反观王阳明,在王阳明去世后,王门弟子,不管左派、右派,还是王门后学,在传播王阳明的思想的同时,对王学进行了很多的发展。这些,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黄宗羲的《明儒学案》中有完整的介绍。

有人说,新中国有三位不依附权贵的知识分子,梁漱溟、熊十力、陈寅恪,其中两位就是新陆王派。史学天才,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是不是新陆王派,没做过考证。

总书记在近年的讲话中,十多次提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由以上简单的叙述可看出,王阳明的心学,在现代社会中,价值应该是非常大的。

核心是明心见性。意义重大,让人不滞于物,懂的安然自处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白话文】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