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杰是哪几个人物(初唐四杰是哪几个人?)

网友提问:

初唐四杰是哪几个人?

优质回答: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篇《滕王阁序》让无数人记住了王勃。说到王勃就不得不提及他的才华,除了这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外,那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也是脍炙人口。

在初唐那个人才济济的时代里,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其中最出名的当属以王勃为首的”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在时人眼中的天才,因其才学而闻名于世。

文人好胜,”初唐四杰”也不例外。据《新唐书·王勃传》记载:”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四杰’。炯尝曰: ‘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在杨炯眼中,自己的才华比起王勃有过之而不及,自己理应排在王勃之前。但是杨炯也清楚比起卢照邻,自己确实有所不知。关于排名上的争议,除了杨炯提出争议之外,卢照邻也曾提出疑义。卢照邻本人曾提出”喜居王后,耻在骆前”的看法。

那么四人真实的排名应当是如何的呢?我们现在所熟知”王、杨、卢、骆”的排名起源自何时。如果不是因为杨炯的那句”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相信很多人对于初唐四杰的排名都不会去在意,以为这样的排名是根据年龄大小来排列的。但是这句话的出现,恰恰证明了才华在唐朝的重要性,文人们必须依靠自身的才华才能取得对应的地位。

最初唐初四杰的排列顺序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样一种说法,在当时人的眼中,初唐四杰应当是”卢、杨、王、骆”。在《旧唐书》里面关于四杰的记载,多以卢、杨、王、骆为顺序,其中更是以大篇幅来记述杨炯的生平事迹,而关于王勃的记载则是简单序列其生平经历。要知道《旧唐书》是在唐朝时期成书的,更能反映时人对四杰的态度。

同为初唐时期的知名政治家、文学家的张说十分欣赏四杰,在评价四杰时,他也极为认同杨炯的那句”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张说曾经这样评价过杨炯:”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既优于卢,亦不减王。’耻居王后’,信然。’愧在卢前’,谦也。”

当然在唐初也有支持”王、杨、卢、骆”的文学大家,河东崔氏的崔融以为王勃”文章宏逸,有绝尘之迹,固非常流所及”,认为王勃理所应当排名四杰之首,正是因为时人对四杰的各自喜好,才有了多重版本的四杰排名。

到了宋朝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宋代文学家更加理性化。也正是如此,我们在成书于北宋的《新唐书》看到的关于四杰的排名才会是现在所熟知的”王、杨、卢、骆”。

事实上,时至今日关于四杰的排名又有了新的看法。那个曾经自认为第一的杨炯反倒是成了最后。现在看来,四杰之首无疑是王勃。在王勃短短的二十几年的人生当中,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其中最出名的就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跟《滕王阁序》,凭借着两篇诗辞就足以奠定其文学地位。而且王勃也是不可多得的神童,在唐高宗时期,还未成年的王勃就写下了《乾元殿颂》,此文一出连唐高宗都发出了”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的感慨。

四杰其他三人当中,唯一能够挑战王勃榜首之位的只能是卢照邻。卢照邻的成名作在今天远不如王勃的出名,比较出名的当属其《长安古意》里面的那句”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但是奠定卢照邻文坛地位的并不是他的诗辞,而是他对唐朝文学形式的影响。

在《诗学渊源》里面曾这样评价卢照邻:(照邻)与骆宾王、王勃、杨炯,天下称为”四杰”,而卢居首。诗有奇气,实出陈隋之上。咏史诸作高古,几窥魏晋之藩。七言长篇,颇似子山。七绝则为李、杜所宗者也。

四杰排名第三的则是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首《咏鹅》就是出自七岁的骆宾王之手。除了《咏鹅》之外,他的长篇歌行《帝京篇》在当时就己被称为绝唱。可惜的是因为涉及到政治斗争,因为那篇《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相比起王勃、卢照邻、骆宾王,杨炯并没有什么出彩的诗辞闻名于世,以致于当今学界很多人认为:杨炯既不如卢照邻,也比不上王勃、骆宾王,只能在事实上位居第四。

其他网友回答

初唐四杰指的是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四人,简称“王杨卢骆”。

所谓初唐,一般说的是唐朝建国至唐玄宗先天元年之间。“王杨卢骆”活动于唐高宗和武则天后期。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幼年就非常聪明,六岁便能作文,且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王勃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代表作有《滕王阁序》等。

杨炯(650年–693年),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杨炯自幼聪明博学,九岁时就应童子举及第。杨炯的诗以五言见长,多边塞征战诗篇。主要作品有《从军行》、《战 城南》等。

卢照邻(约637年–约689年),字升之,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年少时即 博学能文。卢照邻在诗歌骈文上都有造诣,以歌行体为佳。代表作有《长安古意》、《十五夜观灯》等。

骆宾王(约619年–约697年),字观光,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他七岁能诗,有“神童”之称。骆宾王辞采华胆,格律谨严,尤擅长七言歌行。主要作品有《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帝京篇》、《畴昔篇》等。

唐代初期,唐太宗喜欢宫体诗,他写的诗秉承齐梁之风,多为风花雪月之作,受其影响,大臣上官仪开创了“绮错婉媚”的“上官体”诗风。这种诗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但题材多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比较空泛,是一种典型的宫廷诗风。

“王杨卢骆”四人反对这种形式主义诗风的流行,他们以实际行动从形式到内容给诗歌注入了新的活力,把诗歌从狭窄的宫廷、亭台、楼阁带向了喧闹的市井、苍凉的大漠、壮丽的山河。他们在唐诗的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后人所说的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从他们开始定型。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四人都是年少成名、才华横溢的诗人,可惜命运多舛,英年早逝。虽然他们在世间只是匆匆过客,却留下了大量传世之作,人们会以一种敬仰的心态去品、去思、去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其他网友回答

唐初四杰,或初唐四杰,应该都是指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他们是唐太宗贞观年间,开创唐诗初期辉煌的四个杰出诗人。

他们的诗秉承的是齐梁诗风,还带着些许宫体诗的脂粉气息,不过在题材上已经突破宫廷生活的范围,具有许多新的气象了,并对唐朝诗歌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这四位诗人的诗作,各具特色,王勃之高华,杨炯之雄厚,卢照邻之情操,骆宾王之坦荡,都为后为所称赞。

他们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传诵至今。如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杨炯的“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卢照邻的“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骆宾王的《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最为人称道。

但也有人认为他们的诗不值一读,又写文章又作诗来讽刺讥笑他们,杜甫对这种做法深恶痛绝,特作《戏为六绝句》作为对初唐四杰的评价,和对那些人的回答: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其他网友回答

先说答案,初唐四杰分别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冰王,并称“王杨卢骆”,杜甫有诗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就是说的这四位。

这里需要明确一点,“初唐四杰”这个称号,后世一般认为是指他们的诗文,而事实上,最开始这个称号是称赞其骈文和赋。

并且,“王杨卢骆”这个排名也是分先后的,宋之问第一次提出“王杨卢骆”,杨炯还不开心,说他“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成就和贡献

内容上:

四杰生活的时代,是文风过渡的时代,在唐之前,齐梁以来的宫廷诗歌萎靡浮华,都是写什么亭台楼阁、风花雪月的小儿女情事,被称为“上官体”。自四杰始,他们扭转了这种风气,赋予了诗文崭新的生命力,山川湖海,市井生活都能入诗,这也为唐朝后来的巅峰奠定了基础。

如王勃的《滕王阁序》、骆冰王的《于易水送人》,都是名传千古的佳作。

体裁上:

四杰在诗歌发展上的最大贡献应该是奠定了五律的基础,五律的形式在他们的努力下被固定下来,王、杨尤以五律见长。

代表作: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杨炯《从军行》。

其次,他们也将在唐代才开始兴盛的七言古诗推向了成熟,卢、骆又以七古见长。

代表作:卢照邻《长安古意》、骆宾王《帝京篇》。

四杰在初唐是个发展上的贡献是值得肯定的,擅长的领域又各有偏重,总的来说,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起到了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如果当年王勃没有站出来振臂一呼,要反对“上官体”这样的不正之风,如果杨、卢、骆没有站出来响应,那么唐朝的诗文能否达到后来的巅峰,还真是一个问号。

PS:关于四杰的故事,有兴趣的朋友请移步我的百家号,里面有讲哦~~

其他网友回答

中国传统文化灿若星河,唐诗称得上是中国古代文学史的一座高峰。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的李唐盛世涌现出的诗人有两千多位,流传下来的作品近五万首。在唐高宗到武后初年,出现了“以文章齐名天下”的“初唐四杰”,即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他们都是初唐诗坛上很有才华的作家,“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

1.王勃

王勃(650-676),公认为四杰之首,是一位才学兼优的诗人。但他英年早逝,留存的诗仅80多首,在诗歌创作上,王勃擅长五律、五绝。虽存篇幅不多,但质量极佳。我们所熟知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出自其名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改变了以往离别诗的哀伤之情,将送别之情展现得开朗豁达。让其名声大噪的当属他在滕王阁大显身手的故事,王勃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晚辈,就写出“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名句,在场者均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滕王阁序》这篇765字的骈文情景俱佳,声色兼具,并集中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悲凉感情和不甘失败的人生态度。文辞优美华瞻,气势雄健奔放,节奏起伏跌宕,令人叹为观止,成为文学史上千古传诵的名篇。

2.杨炯

杨炯(650~693年),659年,他九岁时就被称之为“神童”,692年秋后迁盈川令,吏治以严酷著称,不久便卒于官,世称杨盈川。在四杰中,他的诗数量最少,成就也较低。他负才自傲,对海内所称“王、杨、卢、骆”,杨炯自称:“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自认为成就超过王勃。杨炯的诗作以边寨征战诗著名,今存诗33首。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其代表作《从军行》,诗曰:“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的诗作具有复杂性,既带有宫廷诗的烙印,又与之抗衡,为唐初诗坛吹进一股新风。

3.卢照邻

卢照邻(约637—约689年),他在四杰中身世最苦,一生只做过几任小官,很不得意。后染风疾,居长安附近太白山,因服丹药中毒,手足残废。由于政治上的坎坷失意和长期病痛的折磨,终于自投颍水而死。卢照邻的作品多为悲苦之音,他自号幽忧子,很能说明他的心境。其代表作《长安古意》,有名句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诗笔纵横奔放,富丽而不浮艳,为初唐脍炙人口的名篇。

4.骆宾王

骆宾王(约619—约687年),他7岁能诗,有“神童”之称。据说《咏鹅》就是此时所作。骆宾王的生活经历很丰富,曾从军,也曾担任低级军官,他年轻时就擅长诗文,在四杰中他的诗最多。骆宾王也擅长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在当时就已被称为绝唱。而骆宾王之所以扬名天下,是因为他在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武则天之时,为徐敬业起草了著名的《讨武氏檄》,这篇檄文,慷慨激昂,气吞山河。据说爱才的武则天叫人把这篇文章拿来读给她听。当她听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两句的时候,连连称赞写得好。后来听到“试观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两句,更加赞不绝口,问道:“这篇檄文出自何人之手?”有人回答说是骆宾王写的。武则天十分惋惜地说:“有这样的人才,让他流落民间,得不到重用,这是宰相的过错呀!”

对于“四杰”的历史贡献,杜甫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初唐四杰”的诗歌可谓以书生意气来激扬文字,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人物,昭示着唐诗时代的来临。

文/盐城中公教育

(关注小师妹,获得每日考公、招聘资讯。有任何疑问都欢迎咨询小师妹哦~)

更多资讯,欢迎关注微博:【盐城中公教育】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初唐四杰是哪几个人】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