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七年级下册音乐春江花月夜教案)

一节课讲一首诗合理吗?

优质回答

【一节课讲一首诗合理吗?课堂内容从不以多少论合理与否和价值成败】

一节课讲一首诗,非常合理,十节课讲一首诗,也很合理,课堂内容从不以多少论价值成败。

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从来不以课堂上讲解内容的多寡论;一节课的有用与否,也不以课堂上讲解内容的多寡论。

能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能够举一反三,知道类推,能让学生热爱学习,热爱这个学科,甚至热爱生活的课堂,才是有价值的课堂!

诗歌是最凝练的文学样式,它往往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情感。

讲诗歌,首先得让学生了解诗歌,了解鉴赏诗歌的方法,要不然是读不出诗歌的味道的。66

要了解诗歌,得知人知世论诗,得知道诗人是谁,知道诗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的这首诗,也就是了解这首诗的背景。背景又包括诗人本身处境和社会背景,比如讲李商隐,他失意的一生和当时政治背景下牛李党争关系密切,比如讲到曹植曹丕可以讲下魏晋时期知识分子的风骨等等。

鉴赏诗歌一般可以从形象、内容、情感、手法、结构、语言等方面着手,才能让学生全面掌握方法技巧。

一、了解诗歌形象

诗歌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

(一)、人物形象

诗中的人物形象,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或者是诗歌刻画的人物形象。

1、主人公形象

主人公形象包括:诗人、游子、农夫、渔夫、征夫、征夫、怨妇、思妇少年、士卒、将领、英雄、隐士等。像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的人物形象就是诗人自己。

2、诗歌中刻画的人物形象

诗歌中刻画的人物形象一般有以下几种:

(1)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

(2)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如辛弃疾。

(3)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

(4)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

(5)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6)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高适《燕歌行》。

(7)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陆游的《书愤》。

(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

(二)、景物形象

诗歌中的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孤城之类,它们往往不再是纯自然界的景物,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它们常常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在古诗中,讲究“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诗人的形象。所以,我们要解意象,品诗歌。

1、了解意象和意境

意象就是诗歌中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景象。“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情感,“境”是诗歌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意”与“境”融合一致所形成的艺术境界就叫“意境”。

2、掌握常见的意象和意境术语

“柳”的意象

“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就是借柳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怀念。

“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释义:登上高楼万里乡愁油然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就是借烟草柳絮梅雨形象地诠释了贺铸此时忧愁的深刻程度。

“燕”的意象

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展示了词人梦觉酒醒后凄寂惆怅的心境和对感怀对象的相思之情。

燕子眷恋旧巢的习性,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既暗示了乌衣巷往日的繁华,又袒露了诗人面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

“水”的意象

因水的柔和清冷,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如:“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因水的剪切不断,绵软不绝,常以水喻愁.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借水表现了愁绪的绵长宽广,无边无际。

类似的意象还有很多,如月、酒露、蝉等等,这些意象很多也形成了固有的意思,人们一提到某个词,就会想起有关这个词特定的意义。

常用表示诗歌意境的词有

宏伟壮丽、雄浑阔大、雄奇壮丽、清新明丽,雅静秀丽、宁静淡泊、悠闲平和、柔婉幽深、含蓄深远、迷离恍惚、奇伟诡谲等。

3、掌握评价意境的常用术语

评价意境的术语有: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含蓄蕴藉等。

(三)、事物形象

诗歌中的事物形象一般都出现在咏物诗中。像《石灰吟》中的石灰,《咏柳》中的柳,《咏梅》中的梅花等等。这些诗一般都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读此类诗歌时要注意诗时分析诗歌中的物象精神和诗人的内在品质之间的关系。分析“事物形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借相关语句或关键词来分析物象。要由表及里把物的含义挖掘出来。知人论世,结合背景或作者阅历作答。

二、明白诗歌内容

诗歌按内容可以分为:咏史怀古诗、咏物诗、山水田园诗、边塞诗、羁旅行役诗、闺怨诗、送别诗等等。

(1)咏史怀古诗

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2)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如骆宾王《在狱咏蝉》等。

(3)山水田园诗

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4)边塞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仍频,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5)羁旅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或托物传情,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6)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三、知道诗歌情感。

(一)、 怀古咏史诗常见思想情感

1、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

2、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感悟昔盛今衰;

3、感慨个人遭遇;

4、抨击统治者昏庸和社会时弊;

(二)、咏物抒怀诗常见思想感情

1. 表现诗人高尚情操;

2. 抒发自身的愁情幽愤;

3. 表达诗人的人生理想或愿望;

4. 讽刺时代或社会上丑恶的人性或现象;

5. 单纯表达诗人的喜好和兴趣,咏叹事物的美好;

(三)、山水田园诗常见思想感情

1. 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

2. 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黑暗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抒发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或怀才不遇的苦闷;

3. 表达对归隐山居和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向往,抒发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的心情;

4. 出世与入世矛盾心理的折射;

5. 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

6. 歌颂劳动生活,抒发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厚情谊;

7. 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农村生活的艰辛以及农民的痛苦;

(四)、边塞征战诗常见思想感情

1. 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赞美祖国河山;

2. 描写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

3. 描写将士们与亲人的离情别绪,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4. 抒写战士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5. 表达报国无门的哀痛,壮志难酬的哀伤;

6. 揭露官兵之间的矛盾,批评边将无能,控诉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五)、羁旅行役诗常见思想感情

1. 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苦、孤寂的心境以及绵绵乡愁;

2. 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故乡亲人的热爱与思念;

3. 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4. 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六)、闺怨相思诗常见思想感情

1. 表现闺中女子的后悔、怨恨;

2. 表现对游子的思念、牵挂;

3. 表现了一种渴望与丈夫团聚,怨战、厌战的情绪;

4. 表现闺中人的寂寞哀怨、无聊冷清(宫怨诗);

5. 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自在、幸福生活的向往;

6. 抒发王朝盛衰之感通过宫女的变化来反映;

7. 借思妇闺情寄寓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慨;

8. 控诉封建社会嫔妃制度的罪恶;

(七)、赠友送别诗常见思想感情

1. 表达对离人眷恋不舍、依依惜别之情以及朋友间的真挚情意;

2. 叮咛、称颂、劝慰勉励友人;

3. 借送别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怀抱;

4. 借送别表达思古之情;

5. 以送别为名,实为写景或抒发其他情感;

6. 在离别之意中渗透着作者的身世际遇和人生感慨,寄无限人生感慨于依依惜别之中;

四、知道诗歌手法

表达技巧往往表现在三大方面: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1、表达方式是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常见的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其中抒情和描写表现得尤其突出,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常见的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描写又分为白描、工笔细描,描写角度远近结合、俯仰、上下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虚实结合等。

2、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

①渲染

渲染就是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绘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

②衬托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8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借描绘别的事物以突出主要对象。

③对比

对比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诗人某一方面的思想情感。

④用典

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⑤象征

象征是一种托物寓志的表现手法,在特定的事物中,寄托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理,由于长期使用,已被人们普遍接受。

⑥移情

移情就是将人的情感转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与人同喜同悲。

⑦虚实相生

诗歌历来追求“虚”与“实”的完美结合。虚实结合得好可以使诗意蕴藉含蓄,有“飞动之趣”。又可以大大丰富诗的意象,开拓诗的意境,为欣赏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使其获得充盈的审美趣味。

虚实结合的形式多种多样,就方法而言,有详写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写景为实,抒情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当前为实,追忆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己方为实,对方为虚;客观为实,想象为虚等等。

⑧抑扬

指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如李商隐的《贾生》一诗就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

3、修辞手法的运用。

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用典、设问、反问、比喻、象征、起兴、通感、借代、双关、叠字、对偶、反复等。

五、懂得诗歌结构。

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因其篇幅的短小和字数的限制,在起承转合的结构上,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探索出了许多结构形式,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重章叠句、先景后情、卒章显志等。

1、首尾照应

照应是指诗歌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是古典诗歌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一首诗不论律诗还是绝句,都应有头有尾,前后内容就要有内在联系,前面交待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诗歌前后才能贯串,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使读者容易掌握全诗的脉络。

首尾照应,即开头与结尾的照应,这样照应使诗歌在结构上有浑然一体之感,能更加突出主题,起到良好的表达效果。在一些诗歌中,诗人往往采用今昔、他我、物我照应的方式,来抒发自己或他人情感。如杜甫《静夜思》。

2、开门见山

开门见山是指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如陆游《书愤》。

3、层层深入

层层深入就是指诗歌在内容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结构形式,使全诗结构严谨,条理清楚。

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4、重章叠句

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结构方式。

如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和很多《诗经》中的诗歌。

5、先景后情

写景抒情诗有的不以描写的景物作为诗表现的主体,而着重表现诗人因描写的景物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抒写诗人自身触景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活动,塑造诗人自身的形象,创造意境,表达主题。触景生情的诗,往往先景后情。如辛弃疾的《菩萨蛮》和杜甫的《登高》。

6、卒章显志

诗言志,中国古典诗歌把“言志”当作重要内容来表达,卒章显志作为一种言志的结构方式,是指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和《行路难》。

7、以景结情

结尾时不抒情,而是通过写景来结束全诗,造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给读者无穷的想象余地,如王昌龄的《出塞》。

六、明白诗歌语言

诗歌语言有倒装,语言明白顺序,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其实指的是天外有七八个星,山前下了几点雨。

诗歌很多时候一字传神,境界全出。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

诗歌语言风格突出,如清新、明快、凝练、含蓄、华丽、质朴、晦涩等类型。

所以,再讲诗歌之前,先给学生讲讲鉴赏诗歌的有关方法,会让学生更好地走进诗歌。这些方法要是系统讲解的话可以用30到40节课的时间。

鉴赏方法讲完了之后,讲一首诗歌,若要从形象、内容、情感、手法、结构方面来讲的话,三五节能讲透彻也不错了。

一节课讲一首诗,一般是在听公开课时,讲课者抓住一点讲解透彻,不涉及其他方面,一节课讲清楚一两个问题就行。

另外,学生掌握了鉴赏诗歌的方法之后,高中课程上,也有一节课讲三四首诗歌的,就是把内容相似或其他方面相似的诗歌放在一起比较学习。

所以,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从来不以课堂上讲解内容的多寡论;一节课的有用与否,也不以课堂上讲解内容的多寡论。

能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能够举一反三,知道类推,能让学生热爱学习,热爱这个学科,甚至热爱生活的课堂,才是有价值的课堂!

我是@风满袖2018 ,您的关注和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

我觉得非常合适,想分几个类别聊聊。

中国古诗

首先,一些字词的解析就要花费一些时间。

一些字词的意象有更多想象和发挥的空间。

也许诗歌需要与历史时期做关联才可更加理解。

中国现代诗

基本同上,不过我觉得多了更多的比喻和抽象的概念,需要自己琢磨一会才能真正弄明白(或者以后才会明白)。

外国古诗

这个古诗不包含史诗故事(那真的得一学期才能讲得完)。

我这里指的是中世纪欧洲与英国的十四行诗等诗歌载体。

这样的话,诗歌的结构解析(和中国古诗一个道理),外加翻译版本对比,一节课绰绰有余。

外国现代诗

同样,翻译版本的对比或阅读原诗所带来的阅读体验是不一样的。

除了常见的“正常”诗歌以外,有很多根据语言特性而做成特殊排版的诗歌(中文同样)。那么琢磨诗人想表达的意思也可以讲很久,而且这个问题的发散性很强,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也许一节课都讲不完。

童诗

和孩子上课是不会怕时间不够的。一首诗若引导得好,总能收获超乎想象的东西。

总结

好的诗歌和故事一样,带着人探索与想象。若可以讲得生动有趣,那么一节课可以收获到的内容绝对是可以受益匪浅的。

以上就是我的答案。

如何理解《春江花月夜》这首诗?

优质回答

现代诗人闻一多称赞《春江花月夜》是“诗中之诗,顶峰上的顶峰”!可见《春江花月夜》的艺术成就之高。

下面是答主对《春江花月夜》的粗浅理解:

唐代诗人张若虚把“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在诗中反复出现,交织成一幅幅美妙的画面,引发出一缕缕美妙的情思。良辰美景伴赏心乐事,令人销魂。可是江上江下别有飘游不归的征人和寒夜不眠的怨妇。他们的离情别意,在这如诗如画的氛围中生生不已。“落月摇情满江树”,景和情相生发,悠然不尽,万古长新。诗的韵律自然流转,既回环往复,又层出不穷,恰如行流水,极富变化,都又始终显得优美谐和。

唐代诗人张若虚流传下的诗歌仅两首,却被公认为唐诗名家、大家。替他扬名的就是这首《春江花月夜》。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欣赏了这首“诗中之诗”,我的眼睛湿了……

《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勾沉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江水与海潮共平,也与海上明月共明。此句言“江与月共”。)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月光潋滟而上,何止千里万里!故曰“月满春江”。此句言“月与江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此句写“江上之月”色。)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流霜,月色如霜之义,非秋霜,因标题是“春江”。此句写“月下之江”色。)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此句合写江、月一色。)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此句由前文“江与月共”、“月与江明”转而为“人与月共”、“月与人明”,是本诗一转折。)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此句言“人上之月”千古。)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此句言“月下之人”常逝。)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此句“人”与“月”合写:人常愁,月自悠。)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游子离家在外愁,离人在家思远愁。分写游子、离人。)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接游子写月下思乡,所以用一个“应”字。妆台,譬如对镜自怜等。)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接“离人”写思远。“月”卷之不能去,“月”拂之还再来。意为“愁”不可消也。卷户帘:古时晚上入睡前,门的帘子要卷起来,白天再放下。)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此句合“游子”、“离人”写。意为只能借月达情。)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奔波之雁得如此月光而止息;潭渊鱼龙得如此月光而嬉戏。意为鸿雁不能传书,鱼龙不能尺素。)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光不回家。

(接游子写:梦中家乡春意已浓,正恐落花将近,而不得归!)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又西斜。

(接离人写:家中之人,眼前落花已随流水远去,而月又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接游子写:碣石之外的游子借迷蒙的月色赶回潇湘之家。意为游子归心之切。)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接离人写:离人月下江边,急切地等待着远人归来,至于摇落一树春花。)

春江花月夜怎么分节奏?

优质回答

春江花月夜不是诗,是诗赋。

七言近体诗的节奏,大抵是“四三”或者“二二三”两种

而七言骈句的节奏就复杂的多,有“三四、三一三、三二二、二五、四一二、二三二”等等

注意:骈句一般没有“尾三字”连读的节奏

诗赋的句式特点:

①句式整齐而不对偶。通篇四言为主,兼五六七言等,句式整齐,类骈赋而又不对偶,赋必押韵。 大家再看看,弃骈用散似文赋而句形又非长短参差,特别是四言体诗赋:属于形式精美蕞(zuì,小的)尔小章,五七言体诗赋脱胎于骈赋,是在骈赋四、六言句式发展成熟而寻求新变的基础上,受晋宋正在兴起的五七言诗的影响产生的。

②不含或很少含虚词。

诗赋内容特点

内容隽永: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七言诗赋,句子没有长短变化。对于赋来说比较呆板。所以不如骈律赋灵动。当然,其内容另当别论。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以上每四句一换韵,符合诗赋的要求。但是,由于诗赋这一文学体裁当时的发展未受重视,可能是格律诗占据了主角。

如果没有虚词的话,就按诗的节奏去划分。有虚词的话,按骈句的节奏去划分。

有人说《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全唐,为什么没有入选中学必修课本?

优质回答

闻一多先生评价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说它是中国诗歌史上“以孤篇压倒全唐”的“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首经典的诗歌又被称为中国“抒情诗的最好标本”。

未能入选中学必修课本,可能是因为不适合中学生阅读和理解。诗中的韵律、遣词造句、结构层次堪称经典,但是情感描述和抒发同样特别深邃和真挚,精研细读之后,很多情感容易融入内心,对年轻的孩子们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还有一个原因,有可能是因为这首诗一千年以来研究的人太多,虽然诗歌的造诣较高,受到大家的一直推崇,但是从内容的理解上和解读上仍不能统一,各有千秋、不尽相同。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首先题目就很美,“春、江、花、月、夜”五个字,也是五种不同的风景和不同的感情寄托,被张若虚用一首诗概括,诗中是一个明月之夜,透过委婉轻妙的诗句,在诗人视角的转移过程之中,诗中四个段落依次幻化成四幅美丽的画面。

这月由大到小、由远及近,凝聚于一轮孤月,引发人们的无穷遐想;用连连发问的方式,以最深情的笔墨,写出了一幕思妇游子相思图,把人世间的离愁相思之情渲染得充天塞地,将月光之情、离人之情、诗人之情融成一片。

结语:

虽然闻一多先生视之为“孤篇压全唐”有些太过,但是确实是一首惊艳千年的好诗。这样一首情景交融的诗歌,即使未能入选中学生的必修课,丝毫不影响它在古代文化和诗坛中的地位。

这就有点奇怪了,也许只适合成人看,少儿不宜呗![呲牙][呲牙]

春江朝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婉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霞。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明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白云一遍去悠悠,

清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编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俳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晓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渡,

鱼龙潜越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回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蝎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哪几位诗人能代表唐诗宋词的巅峰?

优质回答

可以代表唐僧宋词巅峰的诗人是谁?我不确定,但是这些佳作可以算得上唐诗宋词的巅峰之作了,我想它们的作者便算得上可以代表唐诗宋词的巅峰时期的诗人了。

这个唐诗、宋词十大名作排行榜,可不是随便说说的,而是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兆鹏综合各方面因素评定出来的结果,反映的是千年跨度、大浪淘沙之下最受欢迎的作品。大家一起来看一下吧!

唐诗10大巅峰之作

?10

李白

蜀道难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节选)

全诗回肠荡气,其气象之宏伟,境界之阔大,非他人可及。

9

王湾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全诗熔写景、抒情、说理于一炉,和谐优美,妙趣横生,乃千古名篇。

?8

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无通常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一帜。

7

王之涣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整首诗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堪称“唐音”的典型代表。

?6

王之涣

登黄鹤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此诗虽只有二十字,却以千钧巨椽,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也道出了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令人襟怀豪放。不愧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

5

张继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朝安史之乱后,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这首羁旅诗,成为写愁的代表作。

?4

柳宗元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副连四州

城上高楼接大荒,

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

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

犹自音书滞一乡。

柳宗元此诗寄赠四位共患难而天各一方的朋友,“海天愁思”中亦包括身世坎坷、世事莫测、仕途险恶之叹。

3

杜甫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此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

?2

杜甫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的盛誉,是理所当然。

1

崔颢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春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唐代诸多诗选,七律部分多以《黄鹤楼》开篇或压卷,是因为这首诗被后世称为“唐人七律第一”,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传说李白登黄鹤楼,有人请李白题诗,他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宋词10大巅峰之作

?10

姜夔

暗香·梅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

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

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

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

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

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

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

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暗香》《疏影》都是文学史上著名的咏物词,曾被誉为姜夔词的代表作。

9

辛弃疾

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风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全词极哀怨,极沉痛,写得沉郁悲壮,曲折尽致,几乎可以用“肝肠似火,色貌如花”八个字评价。

?8

陆游

钗头凤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词的背后是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悲剧,词中情境,是两人被迫分开后,在禹迹寺南沈园的一次偶然相遇,饱含着眷恋之深和相思之切,满是怨恨愁苦而又难以言状的凄楚痴情,催人泪下。

7

姜夔

扬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全词洗尽铅华,用雅洁洗练的语言,描绘出凄淡空蒙的画面,笔法空灵,寄寓深长,声调低婉,具有清刚峭拔之气势、冷僻幽独之情怀。

?6

辛弃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中用典虽多,却用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光辉。明代杨慎在《词品》中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

5

柳永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词将情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是抒写别情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及婉约词的代表作。

?4

苏轼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词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满哲理,是苏轼词的典范之作。

3

李清照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刘乃昌《宋词三百首新编》说:“全词语言家常,感受细腻,形容尽致,讲究声情,巧用叠字,更以舌齿音交加更传,传达幽咽凄楚情悰,肠断心碎,满纸呜咽,撼人心弦。”无怪古人誉为“千古创格”“绝世奇文”。

?2

岳飞

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首词表达出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之志,迸发出一种浩然正气、英雄气概,情调激昂,慷慨壮烈,充分表现出中华民族不甘屈辱、奋发图强、雪耻若渴的精神,成为千古名篇。

1

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此词是苏轼词及豪放词的代表作。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被誉为“古今绝唱”。

当然,这个排名也许和大家的观点不尽相同,文学中的个人因素太多,本来就不会有一个准确的排名。

李白,杜甫,王维,李商隐。

苏轼,周邦彦,辛弃疾,姜夔。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春江花月夜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