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张良到底有多聪明?是什么智慧让家族辉煌了2000多年?
优质回答:
张良可是汉朝的开国元勋,汉高祖刘邦手下的第一谋臣。他与萧何、韩信一起,被刘邦钦定为“汉初三杰”。即使是在后世,善于谋划的人,也都被比喻为“吾之子房”,诸如曹操赞荀彧,朱元璋赞刘伯温。仅凭这一点,就足以看出,张良的聪明才智是举世公认的。
张良出身于战国时期的韩国贵族之家,其父亲、祖父均为韩国相国,深受器重。因此,在秦灭韩之后,张良为了复仇,散尽家财,求得一位善掷大铁锤的大力士,在博浪沙埋伏行刺秦始皇。只可惜,掷出的铁锤砸到了用来混淆的副车,并没能伤到秦始皇。
史书中记载的秦始皇被刺,总共有三次,分别是荆轲、高渐离,以及张良。三次刺杀均以失败告终,却只有张良幸存。张良的这次刺杀虽然失败,但是张良却能全身而退,隐姓埋名躲过了秦始皇的追捕,可见张良具有非常强悍的自保能力,料事长远。
张良在投靠刘邦之后,数次在关键时刻,为刘邦出谋划策,不但救过刘邦的命,还让刘邦规避了大错,把握时机,最终击败项羽,成就了帝王霸业。
张良先助刘邦逃过了鸿门宴一劫,又助刘邦在项羽面前斡旋,将刘邦的封地,由原来的巴蜀,加上了紧靠关中的汉中之地,为刘邦以后攻取关中,夺取天下,布下了地利优势。同时,他还建议刘邦入汉中时,烧绝栈道,用来麻痹项羽。
如果说此时的张良还有兴复韩国的私心,而在韩王成被项羽诛杀,张良再次投靠刘邦之时,就全心全意助刘邦争霸天下了。
刘邦在韩信的帮助下,暗度陈仓,平定三秦,取了关中。此时,还在辅佐韩王成的张良写信给项羽,帮刘邦麻痹项羽,说刘邦的汉王名不符实,取了关中就会如约而止了。同时,张良又把齐王田荣预谋叛乱的事情,告诉项羽,吸引项羽出兵东征。这就为刘邦争取了稳定关中,以及平定附近诸侯的时间。可以说,如果不是张良及时忽悠项羽东征,刘邦要出关中,将会是一场与项羽的血战,根本就没有快速发展的机会。
之后,项羽杀韩王成,张良投奔刘邦。彭城之战,刘邦的五十余万大军被项羽三万精骑突袭大败,几乎全军覆没。幸亏又得张良及时谋划,让刘邦又有了绝地反击的机会,即有名的“下邑之谋”。张良向刘邦献反间计,派人离间英布与项羽;同时,拉拢彭越、韩信。张良建议,一边以利让英布、彭越进攻项羽,一边让韩信攻击燕赵之地,发展壮大汉军的实力。韩信的军队,经常让刘邦调走,推测就是张良给刘邦出的鬼主意。
荥阳之战时,刘邦被项羽重重围困,郦食其给刘邦出了一个馊主意,分封诸侯。乐的刘邦赶快刻印,准备让郦食其去各地游说分封。幸亏张良及时发现,给刘邦列举了一二三四……一大堆理由,其中最主要一点,封土赐爵应该给有功的将士,否则,还拿什么激励将士继续作战取得胜利?即使胜利了,将士也会各回封国,追随各自的国主,还有谁会追随汉王,又拿什么巩固天下呢?张良一席话吓的刘邦豁然顿悟,转身把郦食其给骂了一顿。
此后,张良在韩信请封假齐王时,又及时提醒刘邦,封韩信为齐王,彭越为梁王。刘邦在韩信、彭越的帮助下,与项羽达成了鸿沟和议,中分天下,东归楚,西归汉,即“楚河汉界”的由来。
鸿沟议和之后,张良又及时劝刘邦撕毁和约,追击撤退中的项羽。同时,张良告诉刘邦应该划分封地给韩信、彭越,诱使韩信、彭越出兵相助。最终,汉军合围项羽于垓下,取得了楚汉争霸的胜利。
汉朝建立之后,张良继续给刘邦献策。张良跟当年李斯建议秦始皇采取郡县制一样,也建议刘邦采取郡县制,虽然刘邦未完全采纳,却避免了项羽完全分封制带来的覆辙。张良支持了娄敬定都长安的建议,让刘邦从洛阳迁都关中,占有了蜀川、关中粮仓,以及河套牧场之利。在分封功臣时,张良又建议刘邦先封刘邦痛恨、想杀的雍齿,稳定了开国功臣之心,避免了大规模反叛事件发生。而在继承人之争时,已经退隐的张良又给吕后建议,只需要请出商山四皓即可保住太子刘盈的地位,解除了继承危机。
从上面的所有事迹,不难看出张良的聪明,以及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谋划能力。而且,我们开始就说了,张良善于自保。张良虽然被刘邦誉为“汉初三杰”之一,可是并不像萧何跟韩信一样,被刘邦所忌惮,而是很少被刘邦猜忌。
张良在大事已定之后,明哲保身,急流勇退。原本刘邦要张良自己选择齐国三万户为食邑,但是,张良仅仅接受了刘邦封赏的一个留侯的爵位,封地在沛县留地。然后,就托辞多病,闭门不出,也没有参与残酷的刘邦削异姓王之争。
看来看去,难道是张良留下的明哲保身,急流勇退的智慧,让家族辉煌了2000多年?当然不是!
张良的长子张不疑因罪国除。次子张辟疆同样从政,还曾在汉惠帝驾崩后,进言丞相,启用吕氏宗亲为将,才可安吕后之心,这才有了吕氏专权。而张良后世子孙中,有名的张千秋、张皓,以及三国蜀汉将领张翼,都参与政事,特别是张翼还死于战乱。他们都没有奉行明哲保身的智慧。
那到底张良留下的什么智慧让家族辉煌了2000多年,也就是到了近现代呢?很简单,修道!
据传,张良在得到黄石公授书之后,就开始修身炼气,退隐之后,更是沉迷黄老,静居修炼,欲轻身成仙。传说中,张良登仙之后,居太玄童子之位,常从太上老君行游于太清之境。
后来,张良有一个非常牛的后人,继承了张良修道的智慧,并且将之发扬光大。他就是据说是张良八世孙的张道陵。张道陵创建了五斗米道,三国时期占据汉中的张鲁,是张道陵的孙子,也是五斗米道的嫡系传人。该教派后来演变成了道教门派之一的“正一道”,各代传人皆被称为“天师”,所以又称“天师道”。因为是张氏子嗣传承,所以,所有的天师都姓张,又被称为“张天师”。
从唐朝开始,帝王们就开始册封正一道的各代天师,到了元朝,元世祖忽必烈正式从官方承认了“天师”的称号。张天师的传承,从张道陵、张衡、张鲁祖孙三人开始,分别为一代、二代、三代天师,到2014年最后一代天师为止,总共传承了64代。如果从张良算起,张良家族确确实实靠修道的智慧,辉煌了2000余年。
其他网友回答
诸葛亮曾经这样评价张良:仰其像不威,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帝王之师。意思是张良长相不威猛,但是却能为帝王谋划,平定天下。史载:张良状如妇人好女,放到现在就是小鲜肉的长相,但是人不可貌相,张良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辅佐刘邦成就帝业,简直比大将还威猛。那么张良有多聪明呢?我来为大家分析一下!
张良有一个好的出身,他们家五代相韩,是典型的官宦之家。到张良这一辈,韩被秦所灭,张良散尽家财,招募勇士,发誓要恢复韩之旧境。那么张良的聪明才智是如何学来的呢?
张良花钱雇佣了一个大力士,在博浪沙偷袭秦始皇,结果击中了秦始皇车队的副车,秦始皇大怒,于是全国缉赏张良。张良逃匿于下邳,而下邳和沛县离得很近。
有一次张良在下邳游荡,在桥边遇到一个老人。这个老人故意将自己的臭鞋丢到桥下,招呼张良去捡。张良本来想揍他,但看他年纪大,于是忍了。谁知道刚把鞋捡上来,那老头又故意把鞋丢下去,还让张良捡。
张良忍了,又把鞋捡回来。老头笑眯眯的对他说:孺子可教,过两天你还来这里,我有东西交给你。后来,张良两次来晚,被这个老头一顿臭骂。最后一次,张良半夜就起来,终于赶在了这老头的前面到达。这老头给张良一本书,张良一看就震惊了,原来这本书是失传很久的《太公兵法》,张良从此以后认真研读这本兵书,再出门时,已经不是那个普通的张良了,而送张良书的人是半人半仙的黄石公。后来黄石公还收了一个徒弟,他的名字叫诸葛亮。
张良对刘邦有多重要呢?非常重要,张良帮过刘邦,帮过吕雉,更帮过刘邦之子汉惠帝刘盈,可以说,张良在刘邦称帝前后是刘邦最重要的谋士。张良善阳谋,陈平善阴谋,两人一阴一阳,项羽就是再厉害,也抵挡不住。那么张良这么厉害,当初是怎么看上刘邦的呢?
张良曾经多次向别人兜售《太公兵法》的精髓,只有刘邦听了之后能够悟出其中的道理,并且随之实施,于是张良感叹:这就是天意呀,从此以后,我就辅佐你了。
张良体弱多病,因此不能够领兵打仗。那么他是如何帮助刘邦的呢?靠计谋。具体来说就是举荐人才,增强刘邦的势力。那么张良都举荐过哪些人才呢?
当时刘邦平定三秦之地后,率军六十万直扑彭城,一举攻克了彭城。结果被项羽率领三万骑兵所击溃,差点被俘。刘邦想捐出关东之地用来招揽人才共击项羽,于是向张良献计,张良给刘邦举荐了三个人。
一个是英布,英布在刘邦攻击彭城后,并没有响应项羽的号召前来助战,这说明英布对项羽并不完全忠心。于是张良建议刘邦策反英布。
一个是彭越,彭越在灭秦后没有被项羽封侯,心生怨恨,于是投靠了齐国田横。在田横的帮助下,率军在项羽身后不断袭击项羽的运粮队伍,惹得项羽心烦不已。
一个是韩信,张良建议韩信袭取魏国,然后东进取代、赵等国,对项羽形成包围之势力。最后刘邦采纳张良的计策,派随何策反英布,又派人联络彭越,封韩信为左丞相,曹参和灌婴为将,北上开辟第二战场。
最后,正如张良预料的那样,在北方韩信相继攻破了魏、代、赵、齐四国,彭越攻取了梁地,偷袭了项羽后方,而英布则在南方夺回了九江等地,在战局上彻底包围了项羽,项羽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撤退。
因此,论破项羽之功,张良功居第一。后来刘邦让张良在齐国任选两万户作为封地,张良拒绝了,张良说:我和您相遇在留县,就把我封在留县吧。于是张良被封为留候,一个封地最小,却官位甚大的职位。那么张良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张良看出刘邦为人好猜忌,怕招惹麻烦,因此以退为进,在功成时就选择隐退,正好自己身体不好,于是就告假刘邦,不参与政事。但是有时不是他想躲避就能躲避的,后来,吕雉为了保住太子之位,又去请教张良。那么张良如何应对呢?
刘邦喜欢貌美如花的戚夫人,爱屋及乌的也偏爱戚夫人之子赵王如意。刘邦想改立刘如意为太子,吕雉很害怕,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有人给她出主意,让她去请教张良。
张良一开始一口决绝,不打算帮忙。后来吕雉派吕泽在半路截住张良,强行问计,吕泽告诉张良:换了太子,先生能高枕无忧吗?张良无奈,给吕泽出了一计,说普天之下刘邦不能征召来的人才只有四个人,你把这四个人找来辅佐太子,则太子之位无忧。
后来,吕雉派人去请这四人,他们是著名的商山四皓,分别是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 。刘邦后来病重,又想废太子。张良亲自去求情都不管用,最后商山四皓共同出面跟随太子去服侍刘邦,刘邦问太子身后这四人是谁,在得知是商山四皓后大惊,于是喃喃的说道:太子羽翼已丰,大势已定。随之,再也没有废立太子的打算了。
因此,张良既有辅佐刘邦成立帝业之功,又有安定社稷,稳固太子地位之功。人聪明到这种程度,简直无人可及。刘邦死后,张良请退,跟随赤松子云游,日习辟谷之术,修仙练道去了。而张良学道这一举动,惠及了他的子孙。为什么这样说呢?
张良的第八世孙张道陵也学习道教,并且开宗立派,创立了正一道,成为一代宗师。其后代张鲁继而开创五斗米教,在汉中传教安民,威震一方。可以说,张良的思想,通过他的子孙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一直流芳至今。试问,从古到今,能做到这种境界的能有几人呢?
本回答独发于问答,觉得写得好请随手点赞,谢谢!
喜欢请随手关注我的头条号,谢谢!
其他网友回答
他,在全副武装的秦军面前,行刺秦王,然全身而退;他,在兔死狗烹的乱世,功高盖主,却独善其身。刘邦说他:“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诸葛亮也评价他为“帝王之师”……
他,就是张良。
国仇家恨,刺杀始皇
张良(公元前250年-公元前186年),韩国贵族,祖父张开地连任韩国3朝宰相,父亲张平继任两朝宰相,相国世家,正儿八经的“红+富3代”。但还没等到子承父业的那一天,韩国灭亡。
(张良像)
为了复仇,张良花了所有的积蓄,找到了一位满意的大力士杀手,并为他打造了一支重达120斤的大铁锤。杀手和武器都准备就绪,就等鱼儿上钩了。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东巡。32岁的张良终于等来了他复仇的时机,只是那时他还不知道,这将是他一生的转折点。
(大力士埋伏刺秦)
既然是一国之君,按规矩,天子六驾(即秦始皇所乘马车由六匹马拉)。目标很明确,等6匹马车路过的时候,张良一声令下,铁锤飞至,车毁人亡。成功?是不可能的。
相较于天子尊贵的身份,显然秦始皇的求生欲更强。因为树敌太多,秦始皇的遇刺经验相当丰富,所以,为了保命,他经常更换座驾,管它几匹马,别让敌人找准就行。
(秦始皇发怒,但最终也没抓到张良)
秦始皇躲过了,张良自然就难过了。接下来的日子,作为全国头号通缉犯,张良不得不辗转各地。也正是在这时,张良开始了他传奇的一生。
偶遇黄石公,得其真传
相传在张良“潜逃”期间,一日在桥上遇到一老头儿。老头儿把鞋扔进河,让张良去捡鞋。张良忍着怒火捡回来后,老头儿又让张良给他穿上。或许是玩心大起,想要看这老头儿还能作到哪一步,张良便照做了。
(张良给黄石公穿鞋)
故事还没结束,老头儿要张良5天后来此地相见,有大礼相送。闲着也是闲着,5天后,张良如约而至。但老头儿又开始作妖,责问他迟到,并让他5天后再来。又过了5天,张良天亮到了桥上,还是慢了老头儿一步……
从小养尊处优的张良,哪里受过这等委屈,不过,老头儿的种种行为,成功激起了他的胜负欲。第3次,张良半夜就出发,黑灯瞎火地来到桥头,这次终于比老头儿早。
(秦末隐士,黄石公)
老头儿很满意,送了一本叫《太公兵法》的书给他,原来,这老头儿就是传说中与鬼谷子齐名的黄石公。
辅佐刘邦,成帝王之师
此后数年,张良潜心专研兵书。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张良属于后者。
(张良研习兵书画)
公元前208年,农民起义第一人陈胜被自己的车夫杀死后,红极一时的“张楚政权”走下神坛。为了打破群龙无首的僵局,项羽集团拥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王。年底,熊心命刘邦、项羽分兵伐秦,并承诺:谁先进咸阳,谁便可自立为王。
次年,张良随军刘邦,两人相见恨晚。有了张良的良计,刘邦一路开挂。
(楚汉争霸)
刘邦入主咸阳后,张良劝他以示节俭,安抚百姓;鸿门宴上,张良随机应变,护得刘邦周全;项羽称王封地后,张良劝刘邦“明烧栈道,暗度陈仓”,夺取关中宝地;又以“下邑奇谋”,以弱制强,成功扭转楚汉局势……
作为帝王之师,张良对天下棋局了然于胸,运筹帷幄。可以说,刘邦的大汉公司能顺利开张,张良就是其中的贵人之一。而这些,还不是张良最聪明的地方。
(鸿门宴)
进退自如,明哲保身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特别是功高盖主的开国元老,能有善终的没几个。张良,是一个。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张良居百官之首。为表达心意,刘邦让其自择齐国三万户为食邑。但张良推辞了封赏,只要了留地(今江苏沛县)。要知道战国时齐国凭借鱼盐之利富甲一方,而张良却毫不犹疑地拒绝这一诱惑。
(张良生平关系图谱)
张良是佛系青年吗?不是,早年项羽集团立楚王时,张良也凭借他的智慧,让韩国复国。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要封地呢?其实,这恰恰是张良最聪明的地方。
虽说刘邦这个皇帝得来不易,若不是各路豪杰的鼎力相助,一个泗水亭亭长能有多大的火花。但称帝后,该来的还是要来,排除异己便是第一步。
(刘邦及汉初三杰)
加封功臣时,秉着“非我刘姓不得封王”这一原则,所封最高爵位是侯爵,重赏的也是早期跟随他的老将。昔日在项羽手下干过事的都逐渐被他诛杀,手握兵权的也慢慢被架空,比如韩信。楚汉战争中,韩信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平定魏国,背水一战,垓下灭项。但项羽刚死,刘邦就收回了韩信手中的兵权。
张良目睹了这一切,试问一个如此懂得洞察人心的顶级谋士,怎会不知帝王心思呢?刘邦给他三万户,看似最高封赏,实则是不信任他的表现。天下已经姓刘,如果要了这地,张良无疑是自掘坟墓。
(张良祠)
而留地,不仅是张良与刘邦初遇之地,又一语双关,留,留下。既让刘邦安了心,也让自己得了安稳。
毕竟是谋略家,和搞政治的不同,和平年间,告别政治舞台,逍遥快活才是最明智之举。纵观张良的一生,前半生拿得起,后半生放得下,活到极致,才是最好的人生。
关注“全历史”
在这里
文明脉络随心玩转,关系图谱任你来盘
世有万象,史有千面
换个角度看世界!!!
其他网友回答
张良一辈子最大的智慧,那就是放弃了用智慧争取来的一切。如果你奋斗了半辈子,花费了无数心血,创立了一家上市公司,你会主动放弃这家公司给你后半生带来的丰厚回报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当今社会没有人能做到,但是张良能做到。
张良被评为汉初三杰,功劳号称第一。
张良原本就是韩国贵族,正儿八经的富二代,年轻的时候血气方刚刺杀过秦始皇,当真是非常了不起。而且后来又跟随黄石公学习兵法韬略,深知人性善恶之道,所以张良如果揭竿而起的话,说不定也能成就一番事业。
但是张良遇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贵人,那就是刘邦。刘邦虽然没怎么读过书,但是人家聪明啊。所以在刘邦的感染下,张良决定投靠刘邦一起打天下。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史记》
在张良的辅佐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刘邦的起义军逐渐坐稳天下,建立了大汉王朝。在这个过程中,张良的功劳是很大的,甚至刘邦打算将第一功劳留给张良,结果被他严词拒绝,这才便宜了萧何。
最终张良和萧何、韩信并成为汉初三杰,在刘邦的心目中,张良也是他最重要的人。得了天下以后,刘邦打算封他为齐侯,张良再次拒绝,他只想被封在留地,并不想做什么侯爵,所以刘邦为了感谢他,封他为留侯,只是列侯而已。
张良深知功成身退之道,愿意学习范蠡泛舟江上。
当年越国大夫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击败吴国的时候,知道勾践是个只能共患难,不能同富贵的人。所以范蠡在成功以后,选择退隐江湖,最后成了大富翁。
张良也深知帝王之术,所以他明白,就算刘邦是一个有良心的人,他也不可能容得下自己。更何况刘邦还没什么良心,这个时候的张良必须要做出选择。享受一时的荣华富贵,的确可以让自己的欲望得到宣泄,但是也会为自己的未来带来风险。
张良必须要为自己的未来,为子孙的未来谋福利。所以他主动向刘邦请辞,侯爵也不想做,荣华富贵也不想要,只打算隐居乡里,学习功成身退的范蠡。
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耕于海畔,父子治安。居无几何,置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只致干金,居官则至卿相,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详。“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间行以去,止于陶,自谓陶朱公。—《史记》
这件事深深触动了刘邦,当时刘邦正苦恼于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些异姓王,他们手里都手握大权,甚至有些要跟大汉朝作对,但是他们大多数都是刘邦的发小,是出生入死的好兄弟。刘邦不忍心对这些人下手,可是他作为帝王,必须要这么做。
现在张良主动提出要功成身退,这是给这些人起到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作用。刘邦也希望这些人能够像张良一样,主动交出权力,免得大动干戈。可惜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张良,这就是张良可贵的地方,他们不愿意放弃荣华富贵,不愿意放弃权力,所以等待他们的只有灭亡。
张良并没有给子孙留下什么财产,这是他的聪明之处。
在归隐以后,张良在乡间建造了一座房子,这个房子非常平凡,跟老百姓家的房子没什么区别。很多人就不是很理解,堂堂开国功臣,为什么要如此寒酸呢?
其实张良这么做的良苦用心,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子孙自有子孙福,这句话本身是不错的,但是作为长辈,必须要把子孙往好的地方指引。不是说生活条件优越,就一定能够培养出什么人才,相反很多人在贫寒中长大,依旧可以成才。
张良是享受过荣华富贵的人,他知道那种滋味容易让人的心灵受到腐蚀。所以他希望子孙们能够避免在那种环境下成长。而且张良这么做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让刘邦看看,自己确实没有什么异心。
张良不仅在刘邦的眼皮子底下活着,而且还甘守清贫,这样的人,刘邦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结果张良的两个儿子果然幸免于难,大儿子张不疑因为谋杀罪被夺取了侯爵的地位,但是依旧衣食无忧,子孙也都成为太守级别的高官。其中小儿子张辟疆更是因为迎合吕后,成了朝中重臣,荣华富贵自然是少不了的。后世子孙也是代代荣华。
总结:张良家族,因为张良的才智,从而千年繁荣。
说千年繁荣,其实还是比较夸张的,因为我很怀疑在吕后倒台以后,张不疑下场是怎样的。但是张良的后代当中,的确有很多在后世也是显著于世的。
比如说在道教中被我们称之为张天师的张道陵,据说就是张良的后代,而且研修道教,跟张良的主营业务也是很接近的。
再比如说唐朝著名宰相张九龄,那也是张良的后代,甚至连医学家张仲景,据说都是张良这一支流传下来的。可见家学渊源,加上恰当的教育方式,真的可以让家族世代长久下去。
张良的做法为后世开国元勋们做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但是可笑的是,后世这些人,又有几个是愿意功成身退的呢?几乎还是没有,毕竟钱和权的诱惑力,似乎已经大到可以吞噬人心的地步了。
其他网友回答
说起张良的聪明,大家最津津乐道的,应该就是他的这两件事情:一是在鸿门宴上与范增的明争暗斗,用计让刘邦顺利逃脱;二是当韩信派人找刘邦索要假齐王时,阻止了刘邦的怒火。
从这两点来看,张良确实聪明,但也仅仅只是小聪明,张良真正的智慧,或者说他对刘邦带来的真正价值,显然不仅于此。
事实上,张良之所以能够在刘邦集团中获得当之无愧的第一谋士地位,是因为他给刘邦规划了这样一件事情,而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情,刘邦才得以能够快速获取最后的胜利,这也才有了后来大汉四百年的天下。
张良所做的这件事情,就是帮助刘邦拟定出打败项羽的战略规划。当时,在彭城之战后,刘邦被项羽打得几乎全军覆没,以至于各路诸侯王又望风转舵,纷纷背汉向楚,刘邦为了能够逃命,直接丢下老父亲、妻子、儿女,只带张良筹数十骑狼狈出逃,在这种背景下,刘邦几乎是万念俱灰,甚至开始怀疑人生。
此时的刘邦,已经不知道该如何才能打败项羽这样的神级对手。这时候,张良果断给刘邦做出新的战略规划,总而言之,既然现在咱们根本无力和项羽争夺六国之地,那还不如让其他的人来和项羽争夺,如果他们能够崛起于六国故地,项羽的地盘,自然会被压缩,到时候大家再一起群殴项羽,他自然是必败无疑。
于是,张良便向刘邦举荐了韩信、彭越和英布三人,让刘邦全力支持他们三人去开辟第二战场。而事实也证明,张良的的这条战略规划非常正确。
因为,很快韩信就在第二战场上势如破竹,先后平定魏、代、赵、燕等地;而英布也在刘邦的支持下,迅速发展壮大,并在淮南搅得天翻地覆;彭越则在项羽的后方夺得二十多个城邑,并缴获谷物十多万斛,让项羽的后勤频繁出现状况。
当然,也正因为韩信、彭越、英布的发展速度实在太快,尤其是韩信崛起的速度,实在快到惊人,仅仅不到一年时间几乎就成为仅次于项羽和刘邦的军事集团。如果再这样下去,韩信随时可能失控。而彭越、英布本就是自己拉起的队伍,一旦有机会,他们也可能失控。
在这种背景下,刘邦对张良的战略规划,开始产生怀疑。因为按照这种状况发展下去,虽然最后能够把项羽这只猛虎打败,但带来的结果却是,韩信、彭越、英布这群豺狼崛起,最后他们搞不好会成为第二个项羽,甚至是比项羽更可怕的对手。
这时候,郦食其就建议刘邦改变战略。总而言之,与其培养英布、彭越、韩信这种如狼似虎、野心勃勃的人物,那还不如把六国故地分封给六国的后人,让他们占据六国故地,这样他们崛起后,同样可以压缩项羽的地盘,最后大家也可以一起群殴项羽。
并且,因为六国后人,大都是一些平庸无能之辈,没有过硬的本事和足够的威望,他们想发展起来,只能完全依靠刘邦的扶持,所以他们自然缺乏与刘邦相抗衡的资本。这样等到击败项羽后,刘邦再来收拾他们,显然要容易太多。
郦食其的这条建议,正好解决了刘邦心中一直以来的担忧,所以他自然觉得郦食其的战略规划要更胜张良一筹,所以刘邦决定采纳郦食其的建议。而当这个消息传到张良耳朵里后,张良马上就飞奔过来面见刘邦,要求刘邦马上中止实施郦食其的计策,因为这就是传说中的亡国之计。
张良当时向刘邦陈述了七条理由,而其中最核心的一条就是:虽然说,如果扶持韩信、彭越、英布发展壮大,等他们崛起后,必然会对刘邦造成很大的威胁。但问题是,如果不是韩信、彭越、英布这种如狼似虎,有能力有野心的人物,又有谁敢和项羽这种大佬正面对抗呢?
当时的天下,并不是谁都有胆子敢去和项羽争夺地盘,如果随便拉出个六国后人,就敢和项羽叫嚣,敢去抢夺项羽的地盘,那赵王歇、陈余、魏王豹等人,好歹也算是一时豪杰,他们完全可以把项羽打得在关东无立足之地,又何必劳烦彭越、韩信和英布呢?
事实上,如果刘邦真把六国故地分封给那些能力资质平庸的六国后人,他们中真有人敢去和项羽口中虎口夺食吗?恐怕最后的结果是,面对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他们转头就集体投靠项羽,到时刘邦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更要命的是,如果说凭韩信为刘邦所立下的这份天大功劳,最后所获得的权力和地位,还不如那些什么事也没干的六国后人,那以后谁还敢替刘邦卖命。
因为,韩信这么大功劳,彭越、英布也都是战功赫赫,最后却什么都没捞到,那曹参、周勃灌婴、樊哙等人,岂不是连汤都没得喝?在这种背景下,大家会怎么想、会怎么做?还会有积极性吗?
刘邦听完张良的分析后,立马明白这其中的核心关键。虽然说,张良所拟定的战略规里划存在很大的缺陷,但至少可以补救。但郦食基的战略规划,会直接将刘邦带向灭亡的境地。在这种背景下,刘邦果断再次选择按照张良的战略规划来执行,而一年后,刘邦带着韩信、彭越和英布,以十面埋伏包围项羽,最终逼得项羽自刎乌江。
刘邦在登基后,评价张良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确实乃发自肺腑的佩服之言!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张良到底有多聪明是什么智慧让家族辉煌了2000多年】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