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甲午战争参战清军高达63万,最后为何还是战败了?
优质回答:
甲午参战清军从来木有63万这么多。这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清王朝本来就没有这么多可以作战的部队;二是清王朝缺乏迅速调动部队的手段。
清王朝号称百万大军,实际上大多数是不能打仗的,真正装备了近代武器,有一定战斗力的只有三十来万
根据统计,在甲午前夕,整个中国有防军(勇营转化)和练军(八旗绿营转化)30万左右,这就是真正可以打仗的部队(这里的打仗是指能够用于镇压内部,至于对付西方军队是不行的)。至于八旗,就是光拿钱不干事的废柴,绿营则只能干干抓贼捕盗的警察业务。
这30万人分布于全国各地,而由于保守势力的阻挠和财政困难,这时中国只有两条铁路,一条是天津到山海关,一条是台北到新竹。而海上运输线又因为害怕日本海军拦截而基本放弃,所以全国范围内的军队调动,只能采取非常原始的状态——步行、大车和木船。由于整个战争只持续了八个月时间,所以很多部队还没有走到前线,战争就已经结束了。
谁能知道,偌大的中国大陆,只有一条130公里长的小铁路,大部分军队和物资运输只能靠千百年来的原始手段,人走车载
所以真正和日军交手的,只有中国北方一部分防军和练军。这些部队的总数是很少的,例如作为主力的直隶练军和北洋淮军,只有2万人。东北三省的八旗练军和防军,只有1万余人。
清军中最好的部队北洋淮军,以世界标准来看只能算是拿着近代化武器的古代军队,但即使这样的部队也只有二万人,在大规模战争面前杯水车薪
由于可用的部队少,清政府只得采取招募大量新兵的办法来应急。实际上这样做的效果也很有限,因为新兵们不是经过基础训练后补充到现有部队,而是直接组成新部队,一支几千人的部队除了十几个军官,全是刚放下锄头的农民。很多部队上战场的时候,新兵连枪都不会打,其战斗力可想而知。
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民,要经过三个月的培训才能勉强派上战场,但是日本人不会给这个时间
所以甲午战争中,清军除了在朝鲜战场和鸭绿江之战中还能以现役部队作战外,旅顺、辽东、山东战场都不得不以大量新兵(有时候甚至以新兵为主力)应对日军的进攻。质量不如敌人不说,很多时候连数量都不如敌人,例如金州之战,清军以5600人对日军1万余人。旅顺之战,清军以1万余人对日军2万。威海之战,清军以5000余人对日军3万。
由于缺乏枪支(储备不足,欧美进口武器要半年才能运到中国),战争后期很多部队只能使用旧式火器和冷兵器
到北洋海军覆灭后,日军准备以7个师团共计20万大军进攻北京时,清政府只能拼凑出约10万军队,而且其中大部分都是新兵,连步枪都凑不齐,到了这个时候,清政府也只能选择割地赔款了。
其他网友回答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甲午战争从头至尾都是李鸿章的淮军对日本作战,守平壤的清军20000多对进攻的30000多日军,整个甲午战争清军参战兵力就十万多,哪来的六十三万?
其他网友回答
到了近代,战争的胜负再也不可能取决于军队的数量,而是取决于国家的综合国力,战争的潜力,政府的动员能力以及军人的素质。甲午战争时期,日军主动进攻中国,当时以慈禧太后和李鸿章为首的主和派与光绪皇帝为首的主战派在战争发生时一直没有形成统一方针,而实际上作为掌握实权的慈禧太后和李鸿章占了上风,李鸿章一手打造的北洋水师没有添加新式战舰,与户部矛盾很大,海军装备上已经落后于日本海军,其次军队内部腐败,用于购买武器弹药的资金被贪污,导致海战时弹药不足,而且很多炮弹发出去都是哑弹,军背废弛,训练不足,军纪涣散,仅凭邓世昌等几个英雄人物是改变不了军队的战斗力和战争的结局的。海军如此,陆军就更加不堪了,朝鲜平壤一战,除了左宝贵英勇战死,其他如叶志超这样的统帅大多贪生怕死之辈,弃战而逃。军队方面无论是军人素质,战斗意志还是武器装备都跟日军有很大差距。政府方面,作为当权者慈禧太后为了保住满清的统治地位,在战争发生时也没有表现出强硬的魄力和打下去的决心,而李鸿章则为了保住自己的政治资本北洋水师,也是极力避战,最后却也导致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朝廷上下不能一条心,而是勾心斗角,反观日本方面,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国力大幅发展,近代社会制度逐步建立,而且当时日本早有侵华的野心,而甲午战争则是日本赌自己国运的一场战争,对日本而言必须赢得这场战争才能获得利益最大化,才能逐步实行制定已久的侵华政策。日本聚全国之力打这场战争,准备充足,上下一条心,军人素质远超清军,而且士气很旺。大清和日本两者对比,胜负早已成定局。
其他网友回答
甲午战争大清参战兵力63万人,比日本参战兵力24万人高出一倍还多,说明兵不在多而在精,将不在勇而在谋,大清没有陆军军官校院,也不培养精兵强将,兵无强兵,将无强将,兵都是弱兵,他们面黄肌瘦,穿得破衣烂衫,平时喝不上牛奶,吃不上肉,饥寒交迫,这样的兵能打仗,能打胜仗,这些绿营军队有的吸食鸦片,有的养鸟玩女人还行,都是乌合之众,家里的亲人只关心亲人是否平安归来,根本不在乎国家能否打胜仗,老百姓让人失望,当官的更不是东西,北洋舰队,北洋水师,是大清三支实力最强的北洋舰队,翁同龢是光绪帝的老师,手眼通天,他主管户部尚书暂停南北洋舰队,北洋水师购买洋枪,洋炮,船只,机器两年,官无兵也不管百姓死活,百姓也不知国为何物,当官的只顾自己贪污腐败,置人民国家生命安危于不顾,大清的战败是整个大清官员集体腐败,老百姓也不听政府使唤了,腐败亡国,他就象一面镜子,告诉我们过去,也告知未来,如果我们不奋发图强,富国强兵,历史的悲剧还会重演,谁来保家卫国,谁为国流血牺牲,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
其他网友回答
战争的胜负,与人数的多少没有决定性关系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甲午战争参战清军高达63万最后为何还是战败了】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