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朱元璋朱棣为什么都不愿意把皇位传给跟他们更像的朱棣跟朱高煦?
优质回答:
大家看明朝的历史,确实存在这样一个现象:朱元璋嗜血成性,他的几个儿子中,朱棣最象他,也是十分的残忍好杀,而太子朱标早死,朱元璋偏偏宁可选择性情柔弱的朱允炆继承皇位,也不愿意让与他更相似的朱棣来继位。朱棣也是这样,他手上沾满了鲜血,他的次子朱高煦与他一样,刻薄而残忍,喜好杀戳,而朱棣没有将皇位传给朱高煦,而是传给了那个胖得连路都走不动的朱高炽。
那么,是朱元璋和朱棣操好心吗?当然不可能,主要还是因为自私,活着杀人无数,死了还想在史书上留下个好名声。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非常嗜血,动不动就杀人,当年起事的时候就到处杀人,和张士诚、陈友谅、方国珍他们互相攻杀。建立明朝以后,那些和他一同打天下的伙伴们被他宰了个精光,官员、功臣、战友逮住就杀,毫不留情,经常一杀就是几万人头落地。
如果他传位给了同样嗜血的朱棣,史书上会怎么描述朱家王朝呢?象红楼梦描述的那样:“胎子里就带着热毒”,一代接一代的残忍暴虐。朱元璋肯定不想留下这样的名声,就必须选个性情仁慈的继位人,但太子朱标死得早,残存的这点“仁心”就没有继位成功,于是朱元璋就选择了柔懦的长孙朱允炆。为了保住朱家的这点“仁”的安全,朱元璋大开杀戒,把所有可能威胁到龙椅的文臣武将们杀了个罄尽。这样史书就会记载,虽然朱元璋残忍好杀,但他最起码选了个“仁慈”的继位人,还是有一丁点良知的。
朱棣也是这样。如果他选择了和他同样残暴的朱高煦继承皇位,那么在明朝的记载上,朱家就最起码的是连续三代血沃青史,后人们翻开明朝的史书,前面的所有章节都将是血淋淋的,无法卒读。
所以朱棣和他老爹一样,仍然是选择性情柔懦的朱高炽继承大统,这样的话,史书上就会说,朱棣虽然很残暴,但他最起码还是选了一个有“仁心”的君王继位,说明朱家整体上残忍暴虐的基因中也有一小节“仁慈”的片段。
但有些事情真的很难改变,我们发现明朝的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有点人性的皇帝或继承人都活不长或坐不稳。
比如说朱标善良,死到他爹前头了;朱允炆杀人少,坐不住龙椅;朱高炽仁慈,当皇帝很快就死了;和平主义者朱瞻基也没活多久;朱祁钰善良,也活不长;后面的弘治、隆庆这些不爱瞎折腾的,都没有在位时间长的。
这也是明朝的一个比较奇特的现象。
其他网友回答
前言:朱元璋从放牛娃做到了大明的开国皇帝,是历史上少有的布衣皇帝之一,在江山一统之后,他着眼的重要待处理事项中,太子人选无疑是其中之一。被确立为太子的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比较受到朱元璋的喜欢。奈何朱标早逝,于是朱元璋将未来的皇位继位人选择了皇太孙朱允炆,为什么没有选择其他儿子?无独有偶,他的儿子朱棣篡夺建文帝皇位后,他的太子人选也是长子,不过他的长子似乎不是朱棣首选,但是最后朱棣还是选择了长子继位,没有选择跟自己做事风格很像的朱高煦,就像当年朱元璋没有选择自己一样,虽然自己跟朱元璋做事风格就很像,那么朱元璋与朱棣,究竟是基于什么样的原因考虑,没有选择跟自己想象的儿子呢?
基于当时的朝廷环境因素赞曰:惠帝天资仁厚。践阼之初,亲贤好学,召用方孝孺等。典章制度,锐意复古。尝因病晏朝,尹昌隆进谏,即深自引咎,宣其疏于中外。
朱元璋在长子朱标去世后,将皇太孙朱允炆立为继位人选,其实朱允炆并非朱标长子,在朱允炆之前还有个哥哥朱雄英,可惜早早夭折了,这样的情况下似乎立自己的儿子更为合适,因为立嫡立长痘已经不存在,既然还有其他儿子为什么一定要选择孙子呢?
朱元璋的大明江山建立后,依靠《大明律》已经处置了一批功臣勋贵,其目的原本是为朱标的仁政打基础的,如果按照立嫡立长都不存在,顺延其他子女的原则,皇次子朱樉有很大机会了,可是朱元璋要的是与民更始,不是需要杀伐果断的帝王,最好的执行者原太子朱标的次子朱允炆倒是颇为合适。
《明史》赞曰:“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
朱棣呢,其长子除了了体型偏胖外,其功绩也是不容小觑的,要知道在靖难之时,留守燕京的朱高炽居然能以万人拒李景隆五十万众,城赖以全。这样的皇子可不是单纯的骁勇就有可以的,更何况在朱棣北征之时,他负责监国,朝中的政务及口碑都是上乘的,既然长子朱高炽能胜任储君之位,为何一定要选择做事风格像自己的朱高煦呢?征战天下是一回事,治理天下又是另外一回事,采用怀柔的治国政策不仅与民休息,更能起到德化万民的作用,特别是对靖难遗孤更应该采取仁义之法。
朱棣与朱高煦的作用因素《明通鉴》记载,“太祖诸子,燕王善战,宁王善谋”。
在朱元璋的儿子中,除了长子朱标外,燕王朱棣与宁王朱权两人,应该算得上朱元璋儿子中的优秀者,大明初定北元虽然颓败,却未能尽数剿灭,朱棣作为燕王戍守燕京之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朱元璋的长子病死之后,被他即将屠戮殆尽的武将已经凋敝不堪,燕王的军事指挥能力放在辅佐新君上正合适,让朱允炆行仁治,大明的江山才能稳固,因为有他朱棣的支持,可以堵住其他藩王的嘴巴,这样的话其他藩王还有什么话说?
及成祖东昌之败,张玉战死,成祖只身走,适高煦引师至,击退南军。
说得是朱棣在当年靖难之役时,燕王军队与建文帝军队在白沟河交战,朱高煦在朱棣兵败之时,率领军队击退南军,将朱棣救出的事情。勉之!世子多疾。这六个字看似是在告诉朱高煦你得努力,你大哥身体不好,有释放立太子之嫌,可是不要忘了朱棣说这话时的环境,是在朱棣兵败之时,说了这话后的效果是明显的,就是朱高煦力战,终将南军击退。
虽然世子多疾是事实,但是单纯理解为有意立他为太子,除了牵强之外还有抛诱饵之嫌。朱高煦的英勇像极了当年的自己,朱棣很清楚就朱高煦人品将来为君,大明还有没有将来?所以朱高煦属于可以善加利用,但是绝不可重用的那一类。
总结: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他自己皇位怎么来的,又为何导致有靖难之变,朱棣心里清楚,在太子治国无虞的情况下,光靠自己的喜好至大明的未来于未知,这肯定不是朱棣所希望的。既然朱高煦有着诸多的毛病,而太子有无明显失德的地方,为什么一定要改立?
相关史料:
1.《明通鉴·卷十三》
2.张廷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
3.张廷玉·《明史·本纪第八·仁宗》
其他网友回答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朱元璋不是傻子,相反,朱元璋很精通权力的门道。
朱元璋一生戎马打下大好江山,坐上皇帝的宝座,又马上马不停蹄开始清除开国元老,肱骨重臣。
朱元璋很清楚,自己这一手是要背上恶名的,在他的一手操作下,那些军方大佬,朝堂大员,连带他们的家族和党羽,被连根拔起,彻底铲除。
血腥手段之下,必有怨言,这些怨言如果不但积累,终究是会把明朝给压垮的。
所以,朱元璋狠烈,朱元璋的下一任接班人就要宽仁,要去安抚一下那些被打压的群体。
这就叫一手大棒一手胡萝卜。
所以,朱元璋一开始最中意自己宽厚仁和的大儿子朱标,而不是朱棣,尽管朱棣各方面都像朱元璋,朱元璋也很可能很喜欢朱棣,但是朱元璋不会让朱棣作为接班人,因为朱棣直接继位的话,并不适合。
注意,無月这里说的是直接继位。
朱元璋把朱棣放在燕京当燕王,目的就是让性格像极了自己的朱棣去对付蒙古人,这一首安排是很正确的。
那么朱棣不选朱高煦的理由,就不用再赘述了。
但是,后来朱棣起兵反朱允炆,一来是因为朱允炆立足未稳,还没建立起足够的威信和收获足够的爱戴,二来也是因为朱允炆的政策有所偏失,所得支持不多。
而朱棣骑兵的过程,相当于把一切推倒重来,让朱允炆背去了所有之前的恶名,朱棣自然轻松了。
而朱棣自己造的恶果,当然要换成性格相反的儿子来继承了。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其他网友回答
朱元璋、朱棣和朱高煦这爷仨的确有很多相似之处,朱棣很早就跟着父亲打天下,在朱元璋的几个儿子中无疑是最优秀的,连朱元璋都认为四儿子最像自己。
朱高煦也和他父亲一样,不但打仗是一把好手,而且力大无穷,在凶悍残暴上比他爹还要更胜一筹。可在立太子时朱元璋还是立了长子朱标。朱棣同样还是立了他不喜欢的长子朱高炽。 朱元璋和朱棣为什么最终还是没有传位与自己很像的儿子?这里面有许多原因,并不是单纯的都要传位与长子那么简单。
朱元璋当了皇帝后,为了他的子孙后代可以说是呕心沥血,能做的几乎都做了,子孙没想到的他都想到了,目的就是要将所有对朱家不利的各种因素都消灭在萌芽状态,为此还率先制订了一套“皇明祖训”,规定在皇位的继承上要遵循“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祖训。
古代嫡子的地位是明显高于庶子的,只有正妻也就是皇后生的儿子才叫嫡子。而宫中那些妃嫔、宫女、小妾生的叫庶子。在选择继承人时要先考虑嫡子,如果无嫡子,然后才能选择“庶子”。 当然他也不能保证他的子孙后代所娶的皇后都能生儿子,只有在皇后没有儿子的情况下才能在庶子中立年长的继承。
不能不说朱元璋想得确实周到,连皇后有没有儿子事先都安排好了。朱元璋定这套“皇明祖训”就是先把规则定在那,免得日后子孙后代为争皇位反目成仇,手足相残。 所以虽然朱标死的早,朱元璋还是没有把皇位传给朱棣,如果他跳过老二、老三选择四子,那二子三子肯定不服,这无疑会给大明的稳定埋下隐患。
朱标死后,就算按嫡子的顺序来排,朱棣上面还有次子朱樉,三子朱棡。所以,无论如何,在选择皇位继承人时是无论如何也轮不到四子朱棣的。 朱元璋选择朱标,也有他喜欢朱标的原因。可朱棣不喜欢长子朱高炽,但最后还是传给了长子朱高炽。朱高炽体态肥胖,腰长数围,平时连走路都困难,朱棣很不喜欢他这个大儿子,觉得二子朱高煦更像自己,尤其是在武力上。
次子朱高煦身高七尺,生得虎背熊腰,力大无穷,曾多次救朱棣与危难之中。 “靖难之役”时,燕军在“浦子口”被朝廷军队击败,在燕王无计可施,感觉前途渺茫时,朱高煦率军赶到,朱棣大喜,并对他说:“好好干吧,太子常常生病。”朱高煦听后大受鼓舞,觉得太子之位已经开始向他招手,于是便指挥军队,奋力冲杀,终于反败为胜,击败了南军。
可在“靖难之役”结束后,在立谁为世子时,朱棣权衡一下各方利弊,最后还是立了长子朱高炽。 朱高煦对没有被立为太子心尤不甘,便也想效仿他爹那样,击败朱高炽,来一个篡位。在朱棣那里经常寻找机会攻击太子,还把太子身边的那些支持者一个个都捉拿下狱。
为了争太子位,始终不愿离开京城。朱棣原先把他封到云南,可他就是不去,觉得自己是被流放,还说“我何罪之有,把我斥往万里之遥”。后来又把封到山东青州,他又说:“我有何罪,把我放到那种贫瘠之地”。趁明成祖北伐不在京城时,在南京胡作非为,并用铁锤击死兵马指挥使后抛入江中。
朱棣回京后听到他在南京的恶行要把他废为“庶人”,还是在太子的劝说下才逃过一劫。 朱棣死后,朱高炽继位,可也只坐了十个月的皇帝就驾崩了。朱高炽死后,他的儿子朱瞻基即位,就是明宣宗。这时朱高煦篡位之心彻底的暴露无遗,也想学他爹,可惜却没有他爹那么好的命。 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9月,朱高煦在他的封地山东广饶分封官职,开始起兵叛乱。为了鼓舞士气,平息叛乱,明宣宗御驾亲征。由于朱高煦凶悍残暴,不得人心,连手下士兵都想把他绑起来献给宣宗,吓得朱高煦只好出城投降,被押回京城。这次平叛只用了不到半个月的时间,这就是历史上的“高煦之乱”。
朱高煦被押回京后,宣宗并没有杀他,而是把他全家都囚禁起来。要说明宣宗也算是仁至义尽了,可朱高煦呢,不仅不思悔改,还借宣宗去探视他时,趁宣宗不备,伸腿绊了宣宗一跤。这下彻底激怒了明宣宗,便命人用铜缸把他罩住。
朱高煦仗着力大,竟把重达三百斤的铜缸给扛了起来。宣宗又命人把木炭堆积在铜缸周围,然后点火把朱高煦活活烤死在了铜缸里。朱高煦死后,他的家人也被处死。像他这样不思悔改又作恶多端的人死了也是罪有应得,可愚蠢的是死时还要连累自己的妻儿老小。
其他网友回答
自古以来,马上打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这个道理朱元璋和朱棣应该都很清楚的,他们这一代开创基业,建国后不能总打仗,还得以治理国家、发展经济为主,未来的皇帝应该具有治国才能,不可以再是一介武夫了。所以,朱元璋选择朱标,朱棣选择朱高炽做接班人是正确的选择。
当然,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朱标和朱高炽都是长子,具有先天的优势。而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高煦是朱棣的二儿子,都不是老大。而作为老大的朱标和朱高炽为人都很忠厚,并且具有出色的治国能力。这是朱棣和朱高煦比不了的,而且朱标和朱高炽没有犯过大错,赢得了大臣们的拥戴,皇帝是没有理由废掉他们,另立太子的。
朱棣和朱高煦没被选为接班人,还有着特殊的原因。朱元璋在朱标去世后,曾有过立朱棣为太子的想法。但征求大臣的意见时,大臣们说朱棣顶上还有两个哥哥,他是不能靠前上位的,还是传给皇孙朱允炆正统。朱元璋既考虑了大臣们的意见,同时他也考虑了朱棣的出身,非马皇后所生,有点说不出口或说不清楚。就这样,朱棣被否决了,只能自己发动兵变,夺位当了皇帝。
朱高煦曾一度有过当太子的希望,因为他爹朱棣曾对他说:好好干吧,你哥哥的身体不太好啊。但朱高煦千方百计地诋毁他大哥朱高炽,不择手段地夺取太子位置时,朱棣又压制住他。同时,朱高煦遇到了另一强劲的对手——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兼有文才武略,非常受朱棣喜爱。因为朱棣也看出来,朱高煦打仗是把好手,但为人残暴,不适合治理国家。最后,朱高炽如期继位,朱瞻基继续接班。绝望的朱高煦造反了,直到自取灭亡。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朱元璋朱棣为什么都不愿意把皇位传给跟他们更像的朱棣跟朱高煦】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