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最受曹操重视的第一功臣荀彧为什么最后忧愤而死?
优质回答:
感谢邀请,荀彧(163年-212年)
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乱世之著名政治家,谋略家,自幼便以匡扶汉室,建功立业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并坚定的奉行,永汉元年被举孝廉选为汉家守宫官,因不满董卓大逆不道废立天子而弃官,随后投靠冀州汉臣袁绍以图大事,发现袁绍不思进取难有作为而改投曹操。曹操见到荀彧十分高兴,因为赏识他的才能,聘他做别部司马。
荀彧此时见到志同道合的“知己”自然甘愿为他出谋划策,于是为他规划制定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提出”深根固本以治天下““迎奉天子”等战术,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茺州三城,出奇谋以扼袁绍于官渡,并举荐郭嘉等大量人才,被曹操亲切的称为如再世张良一样的第一功臣。
谁知此一时彼一时,等到曹操实力一天天壮大,慢慢曹操暴露了想篡汉自立的野心,即建安十七年,曹操打算进爵国公的位置,加封九锡(九锡是古代帝王对大臣的九种赏赐,有车马衣服乐器武士弓矢等,这是对大臣的最高礼遇)荀彧心里明白曹操下一步就是要篡夺汉朝江山自立为王了,这与当初荀彧的政治理想完全向左。于是他马上劝说曹操:”您本来是为了匡扶汉朝的江山才招募兵马的,您现在还应该秉承忠贞不二的心思,推脱掉加封魏公的称号,君子都喜欢有良好品德的人,您不应该这样(无耻),曹操听后非常生气,就想杀了荀彧,但是又不想担上杀功臣的骂名,于是借南征孙权之事先把荀彧调往礁县劳军,荀彧深知曹操意图谋害自己的心思,便在寿春借自己身体不舒服为由(估计当时荀彧得了某种不治之症)不想再继续往前走,谁知曹操派人送来一盒食物,里面居然是空的,暗示荀彧自行了断。荀彧觉得自己一生所追求的匡扶汉室的政治理想未完成却不得不死,于是无奈的选择服毒忧愤的死去,终年五十岁。第二年,曹操被加封为魏公。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邀请。荀彧为曹操立下汗马功劳,只因忠于汉室,和曹操志向不一,落得个忧愤而死,且不被魏廷承认(魏国配飨功臣中没有荀彧)。如果仅仅是这样的话,荀彧也可瞑目——他至少保住了自己汉臣之名。
荀彧一生都在为曹操谋划,人生末了却发现所托非人,最后只能以死表明了对汉室的忠贞。可是历史偏偏和他开了一个玩笑——在死后50年,他还是失去了汉臣名分。
公元265年,也就是司马炎取代魏帝的那一年,不知出于什么考虑,魏国追赠荀彧为太尉。在魏国消失的那一年,他却正式成为了魏臣;然而这样一来,他的汉臣名节没了…
荀彧,字文若,出身名门,少时便被誉为“王佐之才”。早期在袁绍手下任职,袁绍四世三公,出身高贵,且素有威名,将荀彧奉为上宾,非常尊重他,看起来袁绍确实是个值得追随的主公。然而荀彧却在袁绍势力最盛的时候离开了他,投奔了相较之下几乎一无所有的曹操,从此改变了这位枭雄的命运,也改变了自己一生的命运。
荀彧长期坚守在曹操的后方,极少亲临战场,这种坚守使得曹操没有了后顾之忧。虽然荀彧比曹操小七岁,但曹操却将他视为师长,敬重有加。两人的关系,可以用钟繇的一句话来概括:“夫明君师臣,其次友之,以太祖之聪明,每有大事,常先咨之荀君,是则古师友之义也。吾等受命而行,犹或不尽,相去顾不远邪?”
曹操麾下谋士众多,多智者亦不在少数,曹操与他们相处得也十分融洽,但其他谋士再是智计百出,也只不过是“受命而行”。惟有荀彧不同,在荀彧面前,曹操恭谨得像个求教的弟子,虽然常年征战在外,但无论军国大事,必写信向后方的荀彧请教。
荀彧的智慧可以用八个字概括——看破世事,洞察人心。
他看得出曹操是可以成大事的人,也知道自己有这个能力助他一臂之力。然而乱世纷争,群雄逐鹿之中,他却没有看清楚曹操真正的志向所在…
数十年光阴逝去,天下大势已定,对于汉室他早已无力回天,最后只得“愤而以死明志”。知识分子最悲剧的人生,莫过如此吧!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最受曹操重视的第一功臣荀彧为什么最后忧愤而死】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