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时期的历史事件 明王朝两百七十六年历史里最让你难忘的事件或者细节是什么?

网友提问:

明王朝两百七十六年历史里最让你难忘的事件或者细节是什么?

优质回答:

明王朝(1368年―1644年 ),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明王朝是从元未农民起义反抗蒙古贵族残酷统治,朱元璋趁机而起,攻下南京,于1638年称帝建立明王朝,直到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朱由检景山自缢,君王死社稷,明朝最终灭亡,明朝共传十六帝,享国276年。可以说,明朝诞生于轰轰烈烈的元未农民战争硝烟之中,也淹没于浩浩荡荡的明未大起义狂潮之下。

明朝出现过政治清明、国力强盛的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时期。可在1449年发生土木堡之变后,明朝由盛转衰,明朝也有过皇帝怠政、宦官专权、党争激烈的混乱局面,直至天灾人祸、内忧外患导致国力衰退,明朝灭亡。

明朝最难忘的故事,我认为是后来出现的东林党争,有人说明朝亡于党争也并不是不无道理。党争开始于朝廷的京察制度,所谓的京察就是考核审察官员优劣的制度,由于其涉及到官员的升迁降调,这就使得官僚们相互勾结同党,拉邦结派,结为朋党,然后再结党营私,排除异己,报复争斗,官场争斗大多是为了争权夺利,根本不考虑国计民生等原则性问题,像东林党后来所谓的疾呼“爱惜民力,不与民争利”,其实是给背后的官僚士绅家族们充当代言人。东林党抱团抵制明朝的财政改革,反对皇帝派遣矿监和税使征收赋税,抵制朝廷向工商业征税加税的经济改革,使得明朝后期无法通过工商业增加税收,造成国库空虚。可最大的获利者,就是那些代表了大地主、大官僚、大工商业者的利益集团。东林党人一面利用舆论攻势制造声势,拉笼勾结党同伐异,一面进行垄断扩张,利用垄断地位和竞争优势,操纵经济,渗透政治,以利益为驱使、以权力为手端颠覆传统政治制度。他们巧立名目公权私用贪污受贿,一边垄断资本囤积居奇,使得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家族手里,以致他们的富贵豪华堪比王侯生活奢靡。而这些富豪巨商不是富则皆济天下,而是富豪依仗财力垄断和权力庇护,进一步盘剥欺压百姓,他们自己偷税漏税逃脱赋役不说,还想方设法官商勾结把他们应该缴纳的税务赋役转嫁到贫困民众身上。对穷人加税,越穷的人越要交税,这直接就导致了富人愈富、穷人愈穷的两极分化,矛盾凸显,以至贫民到了民困财尽还被迫追债仍需借贷的地步,富豪权贵,兼并土地、侵占房产、霸凌人口,变着法地对穷苦百姓敲骨吸髓,更加重了贫困户的负担,以至穷苦百姓穷困潦倒生活艰难,贫困民众为了躲避赋税、徭役、地租的敲榨勒索,不得已离乡背井颠沛流离,民不聊生、走投无路的穷苦人只能成为流民而逃,或者揭竿而起。

严重的党争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他们的巧取豪夺直接导致社会产生动乱,民穷财尽又怎能依靠劳苦大众能够增加国库收入,扩大内需消费,扩大内循环经济,扩大投资再生产,也更别指望这些穷苦大众能够拉动经济增长了,也更谈不上推动社会进步了。

由于国家缺钱,不能收取工商业税,以至军费兵绱匮乏无钱发放,极大地消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而大批流民泛滥,国家也没钱赈灾救济,乃至出现狼烟四起的窘境,甚至发生了崇祯皇帝穿着补丁摞补丁的衣服上吊的悲惨结局,都与东林党这个倒行逆施的自私自利追求,以及社会财政尽被东林党为代表的利益集团榨干有关!

其他网友回答

明王朝276年历史里,最让我让难忘的是“壬寅宫变”。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差点让几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宫女给勒死。嘉靖皇帝朱厚熜受到惊吓,从此独居西苑,20年不再上朝,这个宫女起义也真是少有!

朱厚熜是怎么把宫女逼急的

“兔子逼急了也会咬人”,这话一点也不假,谁也不会平白无故的去冒险。

明世宗朱厚熜自从“大礼仪”后,控制住了朝廷局势,国家逐步安定。到中后期,世宗开始宠信奸佞,研究道教,一心向道,以求长生不老,没有了刚当皇帝时的雄心。

朱厚熜重用江湖方士陶仲文,陶和太监合谋忽悠,让嘉靖对陶深信不疑。

陶仲文忽悠说没经历人事的宫女的月经可保长生不老,因此大量征召十三四岁宫女,并命方士利用她们的处女月信来炼制“元性纯红丹”。为保持宫女的洁净,宫女们不得进食,只能吃桑葚、饮露水。

嘉靖长期服用“仙丹”,(应该是有点铅中毒八!)变得喜怒无常,任意摧残折磨宫女,不少女子被折磨致死,让这些柔弱的女子每天提心吊胆,对他心生恨意。

“嘉靖中叶,上饵丹药有验。至嘉靖三十一年冬,命京师内外选女十八岁至二十四岁者三百人入宫。嘉靖三十四年九月,又选十八岁以下者一百六十人。盖从陶仲文(方士)言,供炼药用也。”———明沈德符《野获篇》

为什么没有把皇帝给弄死

在历史长河里,有多少风风雨雨,可这十几名宫女却因她们大无畏的反抗,让后世记住了她们。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十月二十一日夜

乾清宫西暖阁

趁明世宗呼呼大睡,宫女杨金英带领十几名宫女,拿着准备好的绳子(仪仗用的布条做的),有人摁头,有人掐脖子,有人摁腿,各司其职分工明确,正准备用绳子勒脖子时,不小心打了死结,看着皇帝一直没有死,拔下头上的金叉往他身上乱扎,皇上吓得昏死过去。

看着皇帝满身是血,一个胆小宫女出去报告了方皇后,所有人吓得四散奔逃,很快全部被捉拿。

在皇上醒来之前,方皇后就把皇上的宠妃端妃、曹妃和十几个宫女处死了,这就是历史上的“壬寅宫变”。

这么多人为什么没有弄死呢?我想最有可能是紧张,毕竟刺杀的是皇帝,平时看到都害怕。慌乱中打了一个结又打了一个结,两个人用力勒,这就成了死结,当然勒不死。

历史上关于谁是幕后指示,有许多版本,但宫女险些把皇帝谋杀了,这是千真万确的。

这次宫女起义造成的影响

经过御医的精心治疗,明世宗才苏醒过来。醒来后,他不但不反思自己的过错,反而认为没能死去,是上天在保佑他,“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看来这伙计有点走火入魔。

他干脆搬出乾清宫,独居西苑,从此20年不理朝政,一心修道,直到死才回到乾清宫。

由于嘉靖帝的懒政怠政,朝政被首辅严嵩把持多年,他打压异己,正像海瑞奏折中说到的那样“竭民脂膏,滥兴土木”,“嘉靖嘉靖家家干净”,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总 结

“壬寅宫变”是十几名柔弱宫女的抗爆行为,说明了明世宗的荒淫无道,根本不把宫女当人看待,吃桑饮露,把她们当“蚕宝宝”养,就只为了自己能够长生不老。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尽管你是皇帝老儿,俺老孙也不怕!”,了解了这段历史,是不是知道为什么嘉靖把吴承恩的《西游记》列为禁书了吧?趣聊历史,读书明志,我是@书海里游泳的鱼 ,欢迎关注我,一起讨论交流历史趣事!

其他网友回答

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经历苦难并不可怕,因为这反而可能是走向强大的契机,有贪官污吏,有宦官专政也没关系,因为国家早晚是会回到正轨上的,真正可怕的是什么?一个国家的精神,气节倒了,这样就算王朝能延续更长的时间,也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

明朝276年里,给我影响最深刻的事件便是于谦之死,一个国家不能没有民族英雄,因为这群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人,代表的正是一个民族不可战胜的气节,于谦是我非常崇敬一位民族英雄,因为他的身上就具有中华民族最宝贵的品质,在国家稳定之时,他是位治世能臣,国家危亡之时,他敢肩负重任,力挽狂澜,这样的人让我尊敬。

于谦在明英宗时期得到启用,他为人刚正不阿,被明宣宗任命为御史,为官期间平反冤假错案,深受百姓爱戴,于谦为官清廉,嫉恶如仇,但这样性格也容易遭到小人嫉妒,在明英宗执政初期,险些被王振陷害致死。

明初曾出现过两次威胁大明王朝统治的危机,一次是靖难之役,一次是土木堡之变,人与类聚,物以群分这话是不分阶层的,明英宗是明朝最混蛋的皇帝,他身边从最初的王振,到后来的石亨,从擅权的太监,到奸邪佞臣,从来不缺小人。

明英宗在王振鼓动下亲征瓦剌,以明军出征的部队,本来要击退瓦剌问题并不大,但是明英宗听信王振的谗言,最后在土木堡被俘,明军的精锐部队也损失殆尽,明朝陷入动荡之中,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于谦被升任为兵部尚书,全权负责京师防卫,为避免明英宗成为瓦剌要挟大明的筹码,于谦等人又进谏立朱祁钰为皇帝,这本是稳定时局的一个策略,但是却给于谦后来的遭遇埋下了祸根。

在于谦的指挥下,明朝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在于谦,李实,杨善等人的支持下朱祁镇最后被接回了北京,但是却被明代宗幽禁在南宫之中,因为于谦在北京保卫战力挽狂澜,明代宗十分依重于谦,于谦也竭尽全力辅佐明代宗,于谦性格刚直,眼里容不得沙,很多大臣因为一些小过失也被于谦弹劾,朝中大臣金濂,徐有贞,石亨等人都不喜欢于谦。

明代宗执政晚期,也渐渐疏远了于谦,反而十分信任石亨,石亨见明代宗时日无多,和曹吉祥、徐有贞等人发动了夺门之变,迎朱祁镇复位,于谦等人被逮捕了,石亨,徐有贞等人进谏明英宗,要求诛杀于谦,他们诬陷于谦图谋不轨,明英宗为了让自己复位师出有名,最后处死了于谦。

于谦死后,明朝的朝政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石亨,徐有贞,许彬奸臣当道,党同伐异,政治清明的风气就此消失,朝政日渐腐败,开启了明朝党争的先河。于谦之死让我印象最为深刻,这么一位救国家于危亡之时,忠义可以日月争光的民族英雄,却死于奸邪,昏君之手,这怎能不让人悲痛啊!

其他网友回答

明朝苦命和短命的皇帝们。

明朝十六位皇帝一个比一个苦命。

首先是朱元璋。

小时候太穷,过的不是人过的日子,血风腥雨“成功”之后,谁也不敢相信了,下定决心要自己把活干完,杀人几十万,终于把宰相连根拔除了。

工作压力巨大,心里日日焦虑无比,尤其马皇后死后,一天好日子也没有过过。

说他是累死的,完全成立。

第二个就是朱允炆了。

生不见人,死没见尸。

大概率是被朱棣不知道怎么了。

反正25岁之后,就不知所踪了。

第三个就是朱棣了。

可惜得位不正,工作能力倒是有,身体也好,在位22年,一天也没有休息过,天不亮就上班,下了朝,百官回家休息了,他回宫继续干活。

没办法,他爹把丞相干死了,所有的活必须自己干。

很累。

据说他累的不能人道了,因为自从他登基之后,后宫佳丽三千,22年间,一个生瓜蛋子也没有生下来。

第四个大胖子朱高炽。

这个人的胖,大概是一种病。

反正,历史书写的他文治武功好的不行,其实,可信可不行。

因为他只做了十个月的皇帝就胖死了。

所谓的文治武功,国泰民安其实都是朱棣时代的惯性使然。

然后是第五个朱瞻基

朱瞻基也是英年早逝区区36岁就死了。

据说,大胖子朱高炽之所以被立为太子而坐皇帝,是沾的朱瞻基的光。

可见朱棣是非常喜欢朱瞻基了,侧面也证明了朱瞻基能干。

然而,在朱瞻基时代,没有宰相的弊病已经出现了。

文官们开始抱团组党了 以抗衡皇权了。

朱瞻基的时代所谓“三杨”已经出现了政坛上,左右政权。

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个人从永乐开始历仕四朝,替皇帝干了不少工作。

尤其朱瞻基这个人爱玩蟋蟀,大臣们投其所好,皇太后很生气。

没少吵架。

然后朱瞻基就死了。

记住,他没能弄住文官集团,为后来的大明阉党露头留下缝隙。

然后是第六个朱祁镇了。

朱祁镇九岁就当皇帝,大概深切感受到了文官集团的压迫,因为没有宰相在中间做缓冲力嘛!

不得已,他任用了太监。

可以这时候的太监还不争气,连个识字的都很难找。

结果,识字不多的王振成了宫内第一大学问的人。

然后就是王振弄出了“土木堡之变”,朱祁镇做了蒙古人的俘虏,受尽屈辱。

后来终于回国,又夺回帝位,其实,威望早已丧尽。

文官集团们的力量越来越大,。

朱祁镇只活37岁。

第七个皇帝朱祁钰。

他本来可以只当一个只享福不工作的亲王的,只享受权力不负责任的王爷的。

于谦把他推上了皇帝之位。

结果,只做了8年,朱祁镇发动了夺门之变,兄弟手足相残,一个月后,离奇去世,享年29岁!

太年轻了。

第八个朱见深。

朱见深是一个可怜的孩子。

2岁的时候,父亲“北狩”,去蒙古生活去了,虽然他叔叔把他立为了太子。

但是,每一位太监宫女都知道,这孩子的太子之位早晚被剥夺,也就不怎么待见他,侍候的不算上心。

幸好有一个19岁万贞儿是个好心人,看着两岁的孩子可怜,处处维护,处处照顾,总算没有被害死,饿死。

果然,三年后,太子被废,自此和万贞儿二人在冷宫中相依为命,度过了一个凄惨的童年。

这个凄惨童年影响了朱见深的一生,影响了大明朝的朝政。

随着朱祁镇的复位,朱见深重新被立为太子,可是这时候,在朱见深的心里眼里已经没有亲人了,除了万贞儿。

又几年,18岁的朱见深继位,万贞儿35岁,两个人开始了亦妻亦母的爱情。

受尽指责、嘲笑、谩骂。

活的不算快乐,最后连40岁的生日也没过上就死了。

相应的,朱见深有让他的儿子重复了他的命运一个凄惨的童年。

第九个朱佑樘

因为万贞儿的善妒,朱佑樘出生之后,不得见天日,连母奶都没吃上过一口,喝的都是米粉,可以想见这小孩子的身体素质会好才怪。

皇帝这个工作对于他来说,真的是繁重无比。

可是朝廷外,百官早已结成团伙,无人可以信托。他走了他爷爷的老路——任用太监制衡百官。

太监都是些非正常人类,比文人百官还坏,唯一的好处是太监是奴才,可以随便的杀戮,说换就换,他信用了太监李广,又杀了太监李广。

朱佑樘本质上是一个好人,这从他坚持一夫一妻制就可以看出来。

杀死李广之后,朝政无人可以信用,遂亲自上阵治理朝政!

累死,终年35岁,没过上35岁生日。

第十个朱厚照

朱厚照绝对应该算一个有能力的皇帝,自小就表现的机智聪颖,喜欢骑马打仗,亲自上阵杀敌。

可惜,这时候的明朝天下,一大半已经不是朱家的 了,早就成了文官集团的天下。皇帝的一言一行,动辄被“谏阻”,谏阻不成就发动舆论战,阳奉阴违,对自己有利的圣旨就认真执行,对自己无利的就束之高阁。

朱厚照没办法,就大量任用太监去制衡百官,结果斗争更趋惨烈。

以至于朱厚照本人两次落水,夫妻间传话都要手持信物才敢相信。

在后一次落水中,手下们救援不力,不要问为什么一个皇帝竟然可以落水,竟然可以救援不力,那么多的保卫人员干什么去了!

反正,后一次落水中,水呛入肺,他得了肺炎。

遂死,终年31岁,正值壮年,竟然落水不能自救,不能被卫士救。

第十一个朱厚熜

朱厚照31岁英年早逝,没有留下一男半女,便宜了朱厚熜,捡了一个皇帝做。

做的不尽快乐。

为了和百官们斗争,费劲了心智,采取了著名的“懒政对策”——不上朝,不与百官见面。

他的统治术就是搞阴谋。

他搞的很好,他胜利了,

可惜胜利是他个人的胜利,大明朝可就完蛋了,从此大明朝政再无正气可言!

能上台台面说话的全是不择手段之徒。

骂名一片,少有人说他好,为了寻求安慰,入道求魔,最后成了一个沉迷于得道成仙的妄人,可见其精神之空虚。

第十二个朱载垕

他是张居正的傀儡,一切军政事宜都是张居正等人配合司礼太监冯宝处理。

注意,这时候,其实应该是从朱厚熜开始,因为他懒政嘛!文官集团已经和太监们联合起来了。架空皇帝。

隆庆皇帝朱载垕就是被完全架空的皇帝之一,他只好转向女色。

遂死于女色,终年36岁,只做了六年皇帝。

第十三个朱翊钧

他就是万历皇帝,一开始,他和他老爹的命运一样,其实还不如他老爹,因为他母亲特别的支持张居正。

皇帝虽然换了,一如既往,朝政真实的大权还是在以张居正为首的文官集团手里,连宫内太监都不敢不听话。

幸好,张居正年老了,没能熬过年轻人朱翊钧。

能活着就可以在最后胜利。

朱翊钧展开了包袱,鞭尸张居正之余,拆毁全天下的书院,他恨死了文官们的说一套做一套了,开始信用太监,挑拨太监斗争文官,他坐收渔利,在中间保持平衡。

开始学他爷爷——不上朝。

晚年极为昏庸,著名的明末三大案就出之他的任期。

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具体故事这里不再详述,我们唯一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皇城之内乱的不成样子了。

无组织无纪律。

那么吵闹血雨腥风的皇宫,也不知道万历皇帝快活不快活。

第十四个朱常洛

因为朱常洛的爹爹万历皇帝把皇宫大内管理的一团糟,朱常洛就没有被照顾好,他自小就是一个药罐子。

做的最多的工作就是——吃药。

最后吃错了一颗红丸就死了,仅仅做了一个月的皇帝。

有人猜测说,他的死是因为他年龄太大了,39岁正当年做皇帝不好掌控,被人害死了。

这个说法没有证据。

第十五个朱由校。

朱由校是一个小孩子,容易掌控,他做皇帝做的很快乐,他爱做木工活,一帮子太监就帮他腾出了全部的工作时间去做木工活。

国家大政就替他管了。

在他的治下,太监于文官集团的争斗已经陷入白热化,非理性化。

大明眼看就要玩了。

朱由校他才不管,高兴的做着他的木工活,做了六年,大概是木宵吃多了,死了,终年22岁。

第十六个朱由检

22岁的朱由校忙于木工艺术,连生孩子的功夫也没有,只好传位于弟弟朱由检。

朱由检就是崇祯皇帝,

一个苦命的亡国之君,不用说了。

他只活了33岁。

最后总结

十六位皇帝,朱元璋,朱棣,嘉靖,万历这四个人总算活过了40岁,其他的十二位皇帝,都死于40岁之前,全是正当年,身强力壮而死。

这很奇怪。

其他网友回答

我们后世在看明朝历史的时候,大概体会最深的就是:跌宕起伏、精彩绝伦。我们会惊叹于朱元璋的神奇人生;也会对朱棣夺位颇有微词;会对正德皇帝怒其不争;也会对于谦以凛然大义保卫北京城所感动;会对刘谨、魏忠贤等宦官大加批判;也会为崇祯帝死社稷而叹息。

大明两百七十六年,无限精彩风流。但对于我个人而言,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一位无限落魄的儒生,在一个封闭黑暗的棺材中,苦苦思索的场景。

这个细节就是“龙场悟道”。再伟大的王朝,都不可避免会有衰落的一天。但思想的光芒却能照耀千古,启迪后世人心。

大概是在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天,一位时年34岁的兵部小官(武选司主事),上书为被迫害的言官伸张正义。不料被大宦官刘谨记恨,将他贬至极为偏远的贵州龙场驿站当驿承(相当于现在国营招待所所长)。

不仅如此,在他赴任途中,宦官还派人追杀他。为了活命,他佯装投水自尽,侥幸逃过一劫。这位走投无路的中年人,实在不知道怎么办。他偷偷去见了被他连累贬谪至南京的父亲。父亲看到铮铮铁骨的儿子被迫害至此,不禁老泪纵横。

但父亲依然跟他说:“国家既然让你去龙场,那么你就不能逃避,需要尽快上任”。他听从了父亲的建议,带着两三个仆从,怀着赴死的决心,毅然决然奔赴龙场。在明朝的时候,贵州远离中原,路途遥远,尚未开发,当地人不通汉语。且龙场所在地气候潮湿,多毒虫瘴气。对于中原人来说,去那里,几乎九死一生。

这位中年人,自少年起便立志要做圣人。他认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另外,他有感于土木堡之变给国家带来的耻辱,便遍学兵法,并经常出没居庸关、山海关,经略塞外。

为了能够成为圣人,他苦学儒释道三家教义。朱熹说过成为圣人就要“格物致知”,于是他不吃不喝盯着竹子看了大半个月,以至于晕倒。有人跟他说道家中藏着成圣的秘诀,于是他在新婚之日与老道士坐而论道、彻夜长谈,以至于忘了成婚。

他是一个执着的人!他坚信这世界必然有着主宰一切的真理,任何人只要找到了这个真理,便可以所向披靡,无往不胜。而自己一定要找到它、掌握它。

但现实是残酷的!成圣谈何容易?已经34岁的他,不仅成圣渺茫,且官场无作为,甚至被人迫害,时刻有着生命危险。他,终于迎来了自己人生的低谷。

真理是这时间最厉害的武器!上天不会让我们简简单单就掌握他,得到真理的人需要经历重重考验。龙场,就是上天给他的考验。

在龙场的日子,十分艰苦。连住的房子都要靠自己动手造。正是在这种环境中,一个仆人病死了,善良的他自然心中无限悲戚,内疚于自己带仆人来龙场。他为仆人写了一篇祭文,名为《瘞旅文》。文中字字凄然、句句忧怆。

但日子还得过,再艰苦也要熬下去。已经失无所失的他,要随时面对突然而来的死亡。为此,他为自己打造了一个棺材。每到天黑之时,他就躺倒棺材中,静思默悟。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着。

直到有一天,风雨交加,他照例躺到棺材中思考。但此时大雨倾盆,周围一片漆黑,能听到的只有断断续续的雷鸣和瓢泼的雨声。突然,一道惊雷在他耳旁炸开,使得他大脑瞬间一片空白,随后又立刻恢复清明。回过神后,他感受到了丝丝异样,因为就在大脑一片空白的瞬间,他似乎听到了什么。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他喃喃道。随后,他又反复念叨着这句话。突然,他哈哈大笑,泪流满面。是的!他苦苦思索几十年的问题,今日终于找到了答案。他终于获得了成圣的契机。

这就是王阳明的龙场悟道!经过几十年的积累,王阳明在龙场厚积薄发,在人生最低谷,悟透了这世间真理。我们后人当然不知道他悟道的细节,只能根据自己的感知去理解。

王阳明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开创了一个学派。一个名为“心学”的儒家学派自此产生,并产生了巨大的号召力。徐阶、张居正等明代著名首辅,都学过王阳明的“心学”。

这就是思想的力量。它不仅影响当世人,更有穿透时空的力量。后世的曾国藩、蒋介石,都是心学的拥趸。

“心学”给了我们一个看到人生的新视角。它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成圣的潜质,这个潜质埋藏在我们心底深处,需要我们去发掘。

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每一次,我静默体己的时候,内心都很平静,且能从这种平静中获取力量。这便是我个人从“心学”中体会的成果。“反求诸己”能在面对外部不确定性的时候,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王阳明快要逝去的时候,心学子弟们请他留下一些箴言。他说了一些,最后他补了一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圣人,莫过如此!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明王朝两百七十六年历史里最让你难忘的事件或者细节是什么】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与明时期的历史事件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