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是传统文化吗? 你们中秋有什么习俗和文化吗?

网友提问:

你们中秋有什么习俗和文化吗?

优质回答:

中秋节在我们这里(河南洛阳)主要是家人团聚吃月饼、吃团圆饭,在此之前,还有一些相关的铺垫活动,主要有串亲戚(俗称”走亲戚”)、晚上祭拜月神,也应算入中秋习俗文化之中。

虽然有“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之说,但我个人觉得,很多地方都应该是大同小异罢了。

之所以这么说,是有缘由的。

这个缘由就是它来源于我们先民对农耕文明、农耕生活的智慧总结,是中华传统农耕活动、农耕文化的产物。

首先,从气候时令上来说,它处于秋天第二个月(古人称“仲”)的正中间之日。此时暑热已退,白露渐起,天气比较凉爽,人的温度体感比较舒适,心情也容易舒畅一些。

其次,对以农为本、勤劳辛苦的古代先民来说,此时秋收已基本完成,意味着一年的粮食收成基本完成,瓜果飘香,粮食充裕,一来需要适当的庆祝庆贺一下,二来也需要亲友之间相互交流交流,拉拉家长里短,总结下今年经验,展望下明年活动。另外,保不准谁家都可能会有捉襟见肘的时候,趁彼此走动的时候也好张口提提,以便寻求帮助什么的。

起初,这个活动可能是个别先民自发自觉的行为,后来慢慢扩展蔓延开来,在社会上的影响越来越大。

据记载,大概到了唐代,中秋节开始定型为全民性的节日,到宋朝达到鼎盛(典型的例子就是苏东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中秋想念弟弟苏辙写下千古名词《水调歌头》,题下小序附有: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除了欢聚,美食专家、文坛大佬苏东坡还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佳句,说明此时开始有了类似于月饼的点心来佐餐助兴。

此后中秋风俗一直传承到今天。

值得庆幸的是,今天,在我们这里,这些风俗基本上都传承沿袭下来,基本没有遭受太大太多的破坏。这让我们不得不佩服中华传统文化的韧劲、魅力——但像洛阳的老城墙,表面上坚固高大,但因战争说拆就被拆掉了,如今竟荡然无存!

下面我来具体展开说下中秋风俗的具体情况。

首先,中秋节前几天(日期不确定,只要秋收忙完,自己有空闲),亲朋好友之间相互串门拜访串亲戚。

这个前面提到过,不再赘述。

其次,中秋节当天,儿女要带着礼物、孩子都要回到父母家,吃团圆饭。这个大家都差不多。

最后,晚上要祭拜月神,再吃月饼、再吃团圆饭。

祭拜月神这个仪式感还是比较强的,重点说下。

主持的一般是家里的当家人,在古代肯定是男人(俗称“掌柜”),现在好像没那么讲究,这也是与时俱进的一点了。

祭拜前要准备好进献给月神的瓜果、月饼和烧化用的纸钱、纸金锭、纸银锭,还要有香炉、燃香等。

先把供桌摆在庭院中,桌子的前半部分摆放好瓜果月饼,后半部分空出来以放置放好香炉。

再点燃香,插好在香炉中,烧化纸钱、纸金锭银锭。

其他网友回答

我的家乡湖北鄂州中秋节不仅是团圆节,更重要的是敬长敬老节,而且还是青年人恋爱结婚、喜庆姻缘的预报佳期节。

中秋节习俗:一般出嫁之女在中秋节之前或当天回娘家,买肉、月饼、红、白糖、烟、酒、饮品、水果等送节,孝敬娘家的父母,吃团圆早歺或中歺,下午尽量起往婆家过团圆夜。外甥送舅父舅母的节,礼品大致与出嫁女送娘家节相同。

中秋节大早晨,父母在世的,或更长辈,儿孙、媳妇要向老人问候、亲候、请安。然后过早(早饭)吃糯米、绿豆做成的油粑、肉丝面等,中午一般喝排骨汤等,傍晚喝团圆酒席,晚上吃月饼赏月,有的地方还看花灯。

中秋节是聚:忠孝文化、仁义文化、亲情文化、思乡文化、团圆文化、婚姻文化等为一体的大型传统节日。

比喻说我们家乡的婚姻文化,在中秋之前的八月古历(农历)初二、初六、初八、初十和中秋节当天十五,当年下半年结婚的青年男女,在这个时间段报日,也就是男方定结婚的日期,男方要用一张大红纸写结婚的报日凭证,红纸墨字,说的不为凭,写字为实证,意即尊敬女方为大,预报良辰佳日。我几乎每年八月都要写近十家男方报日帖式。

八月初二报日,意即喜事成双,喻‘’龙抬头‘’,生龙凤子孙等。

八月初六报日,意即六六大顺,万事胜意,人丁兴旺等。

八月初八报日,意即人要发,不离八,八方发财,幸福安康等。

八月初十报日,意即十全十美,万事美满,心想事成等。

八月十五报日,意即万事团圆,天作之合,佳偶天成,天方地圆,事事遇圆,人心团圆等。

我们家乡的婚姻风俗,一般八月(下半年)以后结婚的比较多,因为传统意义上娘家姑娘出嫁,有床帐棉被陪嫁等风俗习惯。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你们中秋有什么习俗和文化吗】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与中秋节是传统文化吗?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