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庄子》最后对至人神人圣人的结论是什么?
优质回答:
天壤之别
其他网友回答
“至人”是庄子理想中修养最高的人。能达到应天顺物,忘其自我(所谓”无已”)的境界。”神人”是庄子理想中修养仅次于”至人”一等的人。唐成玄英说:”阴阳不测,故谓之神。”(庄子疏)”功”指对人类社会有所贡献;”无功”言无意求有功于人类而自然为人类造福。”圣人”,本是儒家理想中修养最高的人,而庄子却置于”至人”,”神人”之下,做为第三等。”无名”指不求名位,(此与儒家对圣人的解释亦不相同)。
名位之高下,在人类社会中是荣誉高低的标准。庄子则以”名”为无用而加以否定。
庄子理想中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无待而游于无穷,最后归结于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其他网友回答
人的修为与行为有别。
其他网友回答
都一样
其他网友回答
《庄子》,因庄子长期隐居南华山,又称《南华真经》,是道家的核心经典之一,它和《周易》、《老子》并称为“三玄”。分内篇、外篇、杂篇三大部分,其中,内篇为庄子思想的核心,有七篇,自成结构,清代的屈复作《南华通》,分析很到位:“《逍遥游》者,言其志也。《齐物论》者,知之明。《养生主》者,行之力。《人间世》则处世之方。《德充符》则自修之实。《大宗师》者,内圣之极功。《应帝王》者,外王之能事也。所谓部如一篇,增之损之而不能,颠之倒之而不可者也。”
《逍遥游》是庄子的开篇,描述是心灵的理想状态,就是逍遥,那么什么是逍遥,怎么才能做到逍遥?
庄子分三部分进行了论述:
第一部分,大小之辩,所谓“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开篇就讲鲲鹏的故事——“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重天之云。”——从空间上做出了突破,这对现代人来说可能不是那么困难,因为人类早就从地球之外俯视地球,眼界早已很高,理解起来也不困难,但对两千前的庄子能有这个想象,如果他不是穿越者,只能说声牛叉。空间上论述完,马上从时间维度说明,”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一个个神奇的存在打破我们即有的概念设定,认识到时间也是相对的。通过时空的拉长,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在大的时空背景下,所有人类的欢喜或者悲忧都是那么渺小。
此处,还有一个先立后破的笔法,喻蜩与学鸠,是不可能理解大鹏的。但如果只是简单的理解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就不免局限了,展翅翱翔九万里的大鹏,或像大鹏一样胸怀大志的人。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因为”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 息者也“ ,大鹏必须等到大风,才能一飞冲天,有所待,就不是真正的逍遥。喻蜩不必理解大鹏,大鹏也不必理解喻蜩,世界本就多样,要理解别人的不理解。
第二部分,由物及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文章接下来由物及人,说那些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这个是说,有些人智慧能胜任一个官职,行动能庇护一乡之众,道德能符合一个国君的要求,才能得到全国的信任,他们虽然自我感觉都不错,但也只不过像仅仅能腾跃几丈的小麻雀罢了。宋荣子的则要好的多,达到了宠辱不惊的境界,世俗的褒贬对他来说并不重要,他心中自有其荣辱之标准。庄子承认宋在人群众已数少数,可是他犹有未树。接着,作者又拉出了一个御风而行的列子,可是他还是有所待的。有了以上的一系列的先立后破,“逍遥游”的真义,不是某种静态的对象,而是境界的不断突破与提升。从小境界进入大境界,从大境界进入更大的境界,更大的境界再进入更更大的境界,如此无穷进行下去,才是庄子所谓“以游无穷”的逍遥游。
什么才是真正的逍遥?那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因此,没有任何依靠,没有什么凭借,而能游无穷者,才是真正的逍遙。如果能够顺应大自然的规律,而把握好阴阳风雨晦明这“六气”的变化,遨游在无边无际的空间,那么他还要依靠和凭借什么呢?所以他的最后结论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无己,就是忘我,忘记小我,就能轻得失,无功,做事不考虑表面的有用没用,而追求实质,无名,忘掉虚名,做事的出发点不是为名,做到这三点,才能真正的逍遥。殊途同归,和佛家的观点不谋而合,金刚经中“因无所住,而生其心”不也是描述这个观点吗?
第三部分,无用之用
《逍遥游》全篇的收束在于“无用之用”,还是一众短小故事,譬如使手不龟裂的药方可以在吴越大战中生效,看似大而无当的大葫芦与巨树可以在一念转换下使人的生命与思想得到悠闲愉悦。标准总在因人因事而变化,如果总是去适应外界的“有用”的标准、满足别人的要求,让自己能“有用”,我们就必须要调试和改变自己、装饰和表现自己、目的是让别人舒服、让外界满意。然而,无数人就有无数标准,就有无数要求,标准是满足不完的。由此来看,摆脱“有用”的惯性思维,这已经成为获取内心独立和精神自由的一条根本途径。
明白小大之辨才能明白一切并无差别、都有所待;摆脱“有用”的束缚,从而懂得不用和无用;无用才能无待,无待才能去欲,去欲则自由逍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1、这三种人是庄子最高理想的人。他们能达于逍遥游(“得至美而游乎至乐”)。
在《庄子-齐物论》中有注脚:“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
2、按名家陈鼓应的说法:
至人、神人、圣人三者名异实同。名是实的影子,世人汲汲于功名,是贪欲的表现。神人容态安然、具有超越精神、和精神定力,神人的心灵独在自足,不为外境牵绕,以开放的心灵,与宇宙万物和谐交感而冥合一体。
一曲之士,小成之人的心灵凝滞,见识不出世俗常识的层面,他们对于礼教世界的满足和赞美,犹如小麻雀自得于一方。在宋荣子看来,世俗的人,汲汲于一己的浮名虚誉,如同麻雀跳跃于蓬蒿艾草之间。宋荣子能超越世俗是非毁誉的标准,把真我的存在和世界的物议划分开来。他是有主体性的人,以本心为重,把握真实的自我,肯定内在实德在己,超迈特行,孑然独遣其生命的风格,不同凡响。
列子飞翔太空,高蹈自在,飘然神态达于虚灵境界。他能超脱俗世,免于行事之累,超出一般人所斤斤计较的富贵利禄之外。
然而,庄子对于宋荣子、列子仍有不足,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天地之正”,即是天地的正道,亦即天地的法则,乃万物之性,自然规律。至人游处于天地之间,其精神和宇宙一体化;自我无穷开放,向内打通自己,向外与他人他物相感通、相融合。达到这种境界,彼此的扦格可化除,物象的界限可消解,时空的限制无复感觉。至人是个自由的超越者。他人从形相世界的拘限中超脱出来,而获得大解放,达到无待的境界——心灵无穷的开放,与外物相冥合。如此,则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随遇而安,自由自在。
“至人无己”,并非没有自我,乃是超越偏执的我。这里的己,乃是为功名所捆住的己。无功、无名即是扬弃世俗价值的左右,无己亦即超脱世俗价值所左右的自己。因而,“至人无己”,即至人去除形骸、智巧、嗜欲所困住的小我,扬弃世俗价值所拘系的小我,是自己从狭窄的局限中提升出来,而成其大我。至人所通向的大我,非生理我,非家庭我,亦非社会我,乃是宇宙我——即是达于天地境界的我,与万物相感通、相融合的我。庄子与儒道两家精神不同,他们的克己多有粘缚感,多从克欲处下功夫,其结果是长期在欲念的绞缠中大转,弄得人生干枯鄙陋。无己使人从智巧欲念中提升出来而精神上达,使人遮拔俗情而臻至“太上忘情”之境。“克己”往往导致闭塞的人生,“无己”则产生开放的心态。
1、这一句话的出处解释:《庄子.逍遥游》
2、这一句话的简单解释:
“至人无己”,是按道的本体说的。至人是与道为一,也即是与万物为一的,所以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是按道的功用说的。神人是无为而无不为的,虽说功在万世,却又无功可见,所以说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按道的名相说的。圣人是常守“无名之朴”的,虽说歌颂载道,而又不可名状,所以说圣人无名。道的体用如此,得道的人亦如此。
3、这一句话的哲学意义:
庄子哲学实质上是一种生死哲学。在庄子的生死哲学中, 庄子通过对生死问题的思考来揭示“道”的本质、作用以及世界万物的产生,生死问题是庄子哲学体系建构的基点。庄子生死哲学充分表达了庄子思想的本体关切:生死与世界的创生同步,生死与“道”有其内在的一致性,对生死的超越即是对“道”的认同。
4、总结:
“至人”、“神人”、“圣人”有说“一人三名”的,有说“三名三人”的。以吾之见,此三者俱是不可企及的境界,同样是不可企及的境界还有必要分三层吗?所以,“至人”、“神人”、“圣人”是一个人,且称之为“天人”。就本篇来说,“天人”就是这句前面的“游无穷者”,也就是这句后面的“藐姑射之山的神人”。
【庄子·逍遥游】至人神人圣人
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这是老子讲的真正的“无为”,不过老子只讲原理、原则。庄子提到了“至人”;“至者,到也。”人要是做人做到了头,能把握自己的生命,叫“至人”。如果我们没有做到,没有达到这个境界,不算“至人”。怎么才能成为“至人”呢?“无我”。“至人无己”,没有我自己。这个难了,人生要达到无我很不容易。睡觉睡着了不叫无我,那叫昏头;死了的人可以做到无我,那不算。我们坐在这里活着的人,谁能做到无我?无我不光是理论,它也是工夫啊!什么工夫呢?道家讲:能够“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才能做到“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比“至人”更进一步的是“神人”。我们这里参考佛学思想,到达八地以上菩萨境界,叫“无功用地”,一切都无所用功了。也就是老子所讲的“无为”。无论上帝也好,耶稣也好,菩萨也好,他救了世界的众生,人看不到他的功劳。他并不认为自己有功劳,也不需要人跪下来祷告礼拜感谢,他觉得你应该感谢自己,与他毫无关系。真到了“神人”,是“无功”,无功之功是为大功,如同太阳一样,永远给天下光明,而不需要任何感谢。
“圣人无名。”叫“圣人”只是勉强加一个代号,真正的“圣人”,他不需要“名”。世界上圣人菩萨很多,我经常发现社会上很多普通的人,做了好事,甚至做了很了不起的事,别人都不知道,所以我常常看到“圣人”,而且是真的“圣人”。像我们这些只是“剩人”,多余的人。
庄子提出了第七种人,这是真正的榜样,比那些飞起来的神仙高得多了。但是他在哪里呢?在最平凡当中!越是这样的人,越是平凡。所以了不起的人在哪里找?就在现实世界最平凡中去找。因为“圣人无名”嘛。菩萨、神人绝不挂一个招牌说我是菩萨,我是神人,如果挂招牌,那是广告公司的事情,与他没有关系。这是《逍遥游》的第四个重点,“人化”。人化有三个原则:“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尤其明白了“圣人无名”这一句,我们就可以了解老子所讲的“圣人不死,大盗不止。”一般人粗浅地读过去了,认为老子是骂圣人,不错,是骂圣人,骂哪一种圣人?其实老子骂的是标榜自己是圣人的圣人。真正的圣人非常平凡,绝不承认自己是圣人。如果觉得自己有道,那是贴标语,喊口号,没有用的,这已经不是圣人了。所以,“圣人无名”。无所谓圣人不圣人,最伟大的在最平凡里头,能够做到真正的平凡,“无己”、“无功”、“无名”,功盖天下而自己觉得没有做过事,道德修养才能达到圣人的境界。因此庄子下面举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事实来说明。
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译文:若能顺应自然万物的内在规律,而把握六气的变化,以游于无穷的境域,他还需要什么依恃呢?所以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解读:关于“六气”的解释,有两种说法:中医讲,阴阳风寒暑湿六种气;另一种说法,《易经》的十二辟卦把一年分成十二个月,六个月属阴,六个月属阳。由乾坤两卦开始变化,五天一候,三候一气,六气一节,所以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气候变化都不同,影响我们的生命活动,因此而产生生老病死的现象。如果有修养的人懂得了修道,物理世界起什么变化,他心理和生理都会有所准备,因为他本身“乘天地正气”,有了很高的修养功夫,他就不受物理世界的支配,而且可以支配物理世界,就可以驾御控制“六气之辩”。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庄子》最后对至人神人圣人的结论是什么】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