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为何不北伐 原本强盛稳定的吴越国,为何没有任何抵抗就投降北宋?

网友提问:

原本强盛稳定的吴越国,为何没有任何抵抗就投降北宋?

优质回答:

有两方面原因: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所致。具体是哪些原因,接下来我就一一道来。

先说说内因

“民贵君轻”的思想

吴越国最后一位执政者叫钱弘俶(chu),是被部将拥立为王。吴越国从钱镠开始就一直注重内修外和政策,在周边政权屡屡发生王(帝)位更替的动乱情况下,吴越国依然保持境内一片和谐,政权稳定。到钱弘倧执政时情况发生了变化,钱弘倧在铲除权臣问题上犹豫不决,导致权臣胡思进抢先一步,软禁钱弘倧,迎立钱弘俶登位。这是吴越国内唯一一次君主被废事件,正好被钱弘俶遇上,多少对他的内心产生了阴影。在同期邻国中,不少君主因为政变丧命,钱弘倧也逃不过这个“魔咒”。胡思进屡次进言要钱弘俶杀掉钱弘倧,以免后患。但是钱弘俶深年骨肉亲情,迟迟不肯杀害自己兄弟,并派亲兵薛温去保护弘倧。胡思进知道钱弘俶不肯下手,就派刺客来暗杀,结果被薛温拦住,没有刺杀成功。

钱弘倧因政变下台,却未遭杀身之祸,完全得益于钱弘俶的善念和亲情。其实弘俶能念及骨肉亲情,不忍残害兄弟,还得归功于钱镠的家教。

钱镠常说:“民为社稷之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免动干戈即所以爱民也。”又在他的《八训》中再次提及这个思想,并对兄弟之情也做了一个规定:“戒听妇言而伤骨肉。古云:妻妾如衣服,兄弟如手足,衣服破犹可新,手足断难再续。”

所以,钱弘俶的善念是他对钱氏家规尊重的表现。不止如此,钱弘俶最后纳土归降上的态度,也是和这个家规有着莫大的联系。“民贵君轻”的思想一直贯彻在钱氏一朝,尤其是在钱弘俶的任期上,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

至于为何不抵抗就投降北宋,我想这一点是钱弘俶考虑的原因之一。

接下来说外因

俶势益孤

从周世宗柴荣继位后,就定下了十年计划:

“十年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

第一个十年计划,周世宗定下了先南后北的策略。南边最大的目标就是南唐,周世宗先后三次进攻南唐,将南唐打的毫无还手之力,南唐更是由此国力大衰,只能苟延残喘。周世宗病逝后没多久,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大宋国。仍然跟随周世宗的步伐南征,先后夺取了南汉、荆楚等地,最后南唐国主李煜迫于压力,举国投降。

南唐归降后,除了北汉以外,十国基本都已被纳入宋境。南方就仅剩吴越国势单力孤。

及世宗平淮南,宋兴,荆、楚诸国相次归命,俶势益孤,始倾其国以事贡献。《新五代史·吴越世家》

禳中之物

赵匡胤建立北宋后,钱弘俶依然坚持“奉大政策”,按时向北宋进贡。为了表达对新朝的友好和尊敬,钱弘俶进贡了珍宝古玩无数,本以为赵匡胤会对他有所表示,但却来了一句:“此吾帑中物尔,何用献为!”钱弘俶听后,是心灰意冷。不出三年,钱弘俶果然乖乖纳土归降,吴越之地的宝物尽归赵匡胤所有。

杭州的雷峰塔,据说是钱弘俶修建总结

钱弘俶之所以放弃抵抗归降北宋,还是出于他的审时度势,一来吴越境内很少遭受战火侵扰饶,国内一片祥和,百姓安居乐业,如果因为抵抗破坏了这份安宁,想必也是钱镠不愿看到的。而作为钱氏家训的遵守着钱弘俶来说,违背祖父钱镠的遗愿,也非他本意。

另外,吴越本已处于劣势,四周已无盟友,若要和北宋相抗,即使和远在北方的北汉、契丹结盟,也只能和北宋斗的两败俱伤,这肯定也不是钱弘俶想看到的!

所以说,钱弘俶最终选择不抵抗政策,也不失为一种上策!

其他网友回答

第一,打赢了又怎样?是要移民去北方居住还是生活呢?

第二,社会普遍富裕,社会关系也比宋要复杂,组织一场必胜的战争机器是非常不容易的。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偏远地区的房价那么低,还是有更多的人愿意拥入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居住生活呢?正如现在的新疆、西藏、青海、甘肃等地区乡镇的房价应该不会人很多人感受到压力吧。

第二个问题:社会关系复杂的社会,有谁愿意出力,甚至牺牲自己去保护别人的财产呢?

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就是,学习如今借鉴邻国日本或者学习美国的国家管理方法,当然,对于古代的吴越,这是不现实的。所以精明的吴越人做出了非常明智的选择:加入大宋。

其他网友回答

有钱不代表能打,你看看南明

其他网友回答

你说的是唐末五代十国时,南方以上海和浙江为中心势力范围有十三个州的吴越国吗。这个国家在唐末五代乱世中确实比其他地方要安定的多,都城在今杭州。吴越国的军事力量自保尚且不足,更不用说北上和梁唐晋汉周怼磕了。所以吴越的国策是对外自保,对内发展农桑和朝鲜日本做生意。这样一来北方的这五代不论是谁当老大了,吴越这边就会主动伸出橄榄枝,更不用说宋了。

其他网友回答

吴越国是指的五代十国时期的十国之一,由镇东军节度使钱镠在公元907年创建,定都杭州,最强盛时拥有两浙十三个州的疆域。但即便如此,在当时的情形来看,也是比较弱小的一个政权。

在我看来,吴越国在乱世中能够立国72年,原因有三点:

1:钱缪是个十分聪明和有政治远见的人,他一方面在内政中修筑海塘和疏浚内湖,使得自己制下的吴越境内经济得到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升,终于成了”钱塘富庶盛于东南”的局面。

2:另一方面他认为吴越国地域狭小,三面强敌环绕,只得始终依靠中原王朝,尊其为正朔,不断遣使进贡以求庇护。于是,在中原王朝(唐朝、后梁、后唐)的不断变更中,也逐步的被封为越王、吴王、吴越王、吴越国王等,用自己的隐忍换来了国家长期的基本安宁。同时也不主动对外发动战争,老百姓几乎一代人都没见过战争,这在当时五代十国的乱世也是极为罕见的。

3:在南唐出兵攻打闽国时,第三位君王钱佐更是敏锐的认识到了一旦闽国沦陷,吴越必定将直面南唐的进攻,因此他不顾部下的反对,坚决出兵援助了闽国。此举不仅使得吴越与闽国交好,更重要的是保住了吴越南部的安宁,使得吴越无需直面南唐的威胁,也就较好的保护了自己。

到了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五月,第五位君王钱弘俶遵从祖训,纳土归宋,将所部十三州,一军、八十六县、五十五万六百八十户、十一万五千一十六卒,悉数献给宋朝,成就了一段顾全大局、中华一统的历史佳话。我认为原因有三:

1:开创政权的钱镠具有大智慧,当时吴越政权周边势力纷纷称帝,钱镠却坚持以中原势力为正朔,拒不称帝。因此实际上的吴越国历任君主都一直没有称帝,只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割据政权存在。这样做从一开始就向中原朝廷表明了心迹,也为将来的归顺做好了铺垫。

2:钱镠在留给子孙后代的遗训中,也要求后代要以中原为正朔,当遇到真正的明主时,要顺应中国统一的潮流。”善事中国,勿以易姓废事大之礼”。”要度德量力而识时务,如遇真主,宜速归附。”。而他的后代君王均谨记教诲,克己复礼,以这个遗训为宗旨,所以最后才会遵循诏命,保得一方平安。

3:在钱弘俶归顺之时,北宋国力强盛,远超吴越。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宋太宗赵光义由于得位不正,急于需要一些政治上的成就来证明自己,于是先以政治和军事压力逼迫割据漳泉的陈洪进纳土归降,吴越国就成了整个中国南方唯一尚存的割据政权了。这时,吴越王钱弘俶清楚地知道南方中国仅剩下自己一家,根本无法和大宋抗衡,甚至不如北方的北汉有契丹撑腰,加上自己已经被扣在汴京达两月之久,无可奈何,只得把整个吴越国献给了大宋,以保全自己的性命。但在客观上也促成和巩固了中国和平统一的政治局面,留下了一个千古美名。

所以尽管当时的吴越国还有一定的实力,但仍然一仗没打的主动向宋朝投降了。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原本强盛稳定的吴越国为何没有任何抵抗就投降北宋】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与吴国为何不北伐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