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如果赵云丢失街亭,也会被诸葛亮“挥泪斩杀”吗?
优质回答:
第二种情况,赵云按照诸葛亮的军令行事,结果被击败!其实这种情况相比于第一种情况要好得多,赵云之前在箕谷之战中被曹真击败了,但是诸葛亮并没有杀他,只是贬官而已,可见诸葛亮这个人并非弑杀之人。诸葛亮对事不对人,如果因为不听军令导致失败,自然要杀,而如果听从军令导致的战败,这肯定不能杀,因为第一责任人乃是发布军令的人!
其他网友回答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搞清楚诸葛亮为什么要斩杀马谡?
事情的大概经过是这样的,蜀汉建兴六年(魏明帝太和二年,公元228年)春,诸葛亮开始了蜀汉的第一次北伐,以赵云、邓芝疑军吸引曹真主力,诸葛亮亲率大军出祁山进入陇西。此后诸葛亮派马谡据守街亭断绝陇道,但马谡军为张郃所破,陇道被打通,诸葛亮不得不退军,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以失败告终。
诸葛亮刚开始进攻曹魏集团,陈寿的《三国志。诸葛亮传》有详细的记载: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因为是第一次出兵北伐,蜀汉集团准备的相当充分,军队斗志正盛。曹魏集团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响应蜀汉,都叛魏降蜀,震动了整个关中地区,曹魏集团非常惊慌被动,形式对蜀汉集团一片大好。造成曹魏集团被动的原因,裴松之在《三国志。诸葛亮传》引魏略注的记载可以说明这个提问“始,国家以蜀中惟有刘备。备既死,数岁寂然无声,是以略无备预;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陇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时应亮。”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刚开始的时候,曹魏集团认为蜀汉集团的核心人物是刘备,但刘备在白帝城去世以后好几年蜀汉都没有动静,曹魏集团想当然的认为刘备死了就没有了威胁,也就没有做相应的准备,突然听到了诸葛亮领兵北征,曹魏集团才如梦初醒,朝野一片惊恐,尤其是陇右、祁山地区非常严重,所以,三郡同时响应投降诸葛亮。”
反应过来的魏明帝马上下诏亲佂,《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为郃所破。曹魏集团的张郃在街亭大破马谡,诸葛亮失去战略要地街亭,前期的优势转瞬之间成为了劣势,实际上蜀汉集团大势已去,为避免被曹魏包围,诸葛亮只好撤军,第一次北伐以失败告终,打了败仗失去街亭的马谡由此被诸葛亮挥泪斩杀。
北伐失败,肯定要有人承担责任,诸葛亮斩杀了马谡,意味着马谡是此次北伐失败的第一责任人,那么,马谡到底是什么人?
《三国志。马谡传》记载:良弟谡,字幼常,以荆州从事随先主入蜀,除绵竹成都令、越隽太守。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马谡是马良的弟弟,喜欢谈论军事,诸葛亮非常器重马谡。估计刘备也看出来诸葛亮喜欢马谡,所以,刘备临死的时候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希望你仔细观察!”诸葛亮不以为然,提拔马谡为参军,每次和马谡讨论军事不分白天黑夜。马谡也确实不是泛泛之辈,诸葛亮南征孟获,马谡就给诸葛亮献计献策,《三国志。马谡传》裴松之引襄阳注记载马谡对诸葛亮说:“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而。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亮纳其策,赦孟获以服南方。故终亮之世,南方不敢复反。这段故事精彩绝伦,在罗贯中的笔下演义成为了诸葛亮“七擒孟获”。诸葛亮采用了马谡的建议顺利的平定了南方。宋元之际的史学家胡三省评论马谡说“以孔明之明略,所以待谡者如此,亦足以见其善论军计矣。观孔明南征之时,谡陈攻心之计,岂悠悠坐谈者所能及哉!”胡三省也认为马谡不是坐而论道的说客,而是一个真才实学有本事的人。
既然马谡是一个有真本事的人,为什么街亭之战大败于张郃呢?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的非常简略: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为郃所破。《资治通鉴》七十一记载: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成。张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士卒离散。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马谡违反诸葛亮的调度,舍去城防,在山上据守,被张郃断绝水源,造成蜀汉军混乱,最终大败而归。看起来马谡败于张郃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马谡没有听从诸葛亮的调度搞好城防,实际上,诸葛亮北伐的失败不是偶然的。《资治通鉴》七十一记载:帝曰:“帝阻山为固,今者自来,正合兵书致人之术,破亮必也。”乃勒兵马步骑五万,遣右将军张督之,西拒亮。丁未,帝行如长安。魏明帝曹叡说“诸葛亮本来依据山险固守,现在亲自前来,正合乎兵书所说招敌前来的策略,一定能够打败诸葛亮。”魏明帝说的这段话有给自己长精神夸大的嫌疑,也是从整个形势局面上分析得出的结论,虽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但至少让我们知道了当时天下的大趋势。
《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引用了晋代袁淮对诸葛亮街亭之败的评价,我们或许可以窥探其中奥秘,袁淮曰“诸葛亮始出陇右,南安、天水、安定三郡人反应之,若亮速进,则三郡非中国之有也,而亮徐行不进;既而官兵上陇,三郡复,亮无尺寸之功,失此机,何也?袁子曰:蜀兵轻锐,良将少,亮始出,未知中国强弱,是以疑而尝之;且大会者不求近功,所以不进也。曰:何以知其疑也?袁子曰:初出迟重,屯营重复,后转降未进兵欲战,亮勇而能斗,三郡反而不速应,此其疑徵也。亮之在街亭也,前军大破,亮屯去数里,不救;官兵相接,又徐行,此其勇也。”他认为,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三郡还没有反应过来就投降了诸葛亮,假如诸葛亮兵贵神速,南安、天水、安定已经不属于曹魏了,但诸葛亮进军缓慢,曹魏集团出兵又占领了三郡,以至于诸葛亮北伐没有尺寸之功,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诸葛亮知道蜀汉弱小,第一次北伐只是试探对方,况且,智者并不追求眼前的利益,所以,诸葛亮没有乘势进军占领三郡。马谡被张郃包围,形式非常危急,蜀汉军离前锋部队其实并不远,蜀汉军队虽然勇敢,诸葛亮却没有救援,皆是诸葛亮用兵太谨慎的缘故。如此说来,即便是马谡没有守住街亭,如果诸葛亮果断派兵救援,蜀汉还有复盘的机会,但历史没有假如。陈寿在他的《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评价诸葛亮: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陈寿认为诸葛亮精于政治,但行军打仗对谨小慎微的诸葛亮来说不是他的强项。
其次,诸葛亮用人不当。《资治通鉴》七十一记载:及出军祁山,亮不用旧将魏延、吴懿等为先锋,而以谡督诸军在前,与张战于街亭。第一次出兵北伐,诸葛亮弃用有战场经验的老将魏延、吴懿等人,火线提拔马谡担任先锋,把立功机会留给马谡,只可惜天不假其便,马谡大败而归。诸葛亮以法治国,《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以此我们知道,诸葛亮用法严苛,打了败仗的马谡必死无疑,诸葛亮斩杀马谡也就成为了必然。
诸葛亮该不该斩杀马谡,历代多有争论,实际上诸葛亮斩杀马谡时就有人提出建议,《资治通鉴》七十一记载:蒋琬谓亮曰:“昔楚杀得臣,文公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乎!” 亮流涕曰:“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是以扬干乱法,魏绛戮其仆。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邪!”
蒋琬就劝诸葛亮刀下留人,但诸葛亮不答应。晋代的历史学家习凿齿对此也有评论,他认为诸葛亮斩马谡,使蜀国失去了人才,蜀国本来就国力弱小,人才匮乏。斩了马谡,这也是诸葛亮之所以不能北定中原的原因。习凿齿是东晋有名的史学家,他是第一个主推以蜀汉为正统的人,可见其见解还是非常客观的。
而近代学者卢粥的《三国志集解》引用清代著名学者何焯的评价,曰“魏延、吴懿辈皆蜀之宿将,亮不用先锋,而违众用谡,其心已不乐矣。今谡败不诛,则此辈必益哓哓,而后来者将有以籍口,岂不惜一人而乱大事乎?凡亮之治蜀,所以能令人无异议者,徒以其守法严而用公也。”认为诸葛亮斩杀马谡可以堵住众人的嘴。
由此可见,马谡是一个将才,但不是一个帅才。马谡绝对是一个好参谋,屈原《卜居》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马谡可以说很优秀,可惜的是,诸葛亮把马谡放在了一个不合适的位置。
溺爱,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害了对方。
再来说说赵云。
赵云早年就跟随刘备东奔西跑。刘备在当阳长坂被曹操追杀,狼狈的顾不上妻子家小,《三国志。赵云传》记载:云抱弱子,保护甘夫人,皆得免难。裴松之引注云别传曰“初,先主之败,有人言云已北去者,先主以手戟掷之曰“子龙不弃我走也。”顷之,云至。可以看出赵云对刘备非常忠诚。刘备和曹操争夺汉中的战斗中,赵云更是演绎了自己的传奇,面对曹操的追兵,赵云表现的稳如泰山。云别传记载“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云擂鼓震天,惟以戎弩于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践踏,坠汉水中死者甚多。”刘备看到赵云战斗过的营地,不禁赞叹道“子龙一身都是胆也”。赵云给蜀汉集团立下了汗马功劳。
诸葛亮北伐时,赵云已经是蜀汉的元老宿将了,如果让赵云守街亭,绝对万无一失,毕竟,赵云征战大半生,有太多的实战经验,绝对不是初出茅庐的马谡可以比拟,赵云在马谡面前就如神人一样的存在。如果赵云丢了街亭,以诸葛亮依法治国的理念和严苛,任何人,包括赵云也一样会被“挥泪斩杀”。
其他网友回答
诸葛亮会将赵云交给后主刘禅处理,因赵云对刘禅有救命之恩,又在蜀国和蜀军中具有崇高的威望,后主刘禅只能对赵云法外开恩,诸葛亮顺水推舟,巧妙的将这一难题化解了。
其他网友回答
如果诸葛亮丢失街亭,他会自杀吗?
其他网友回答
其实马谡不是诸葛亮斩的。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如果赵云丢失街亭也会被诸葛亮挥泪斩杀吗】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