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汤恩伯和李宗仁究竟有着怎样的恩恩怨怨?
优质回答:
所以台儿庄战役中汤军团是否抗命,成为80年来悬而未决的公案,李宗仁指责汤恩伯不遵调遣,迟迟未能完成对矶谷师团的合围 ,否则战果更佳;汤恩伯辨称要先扫荡外围的坂本支队才能放心南下,各执一词。从结果看,没有中央军八万精锐的收官,李宗仁赢不下台儿庄大捷,不过以中央军将领的习性,汤不接蒋亲电不出兵也似有可能。
这并非是刻意延误军机,这是做秀和做态 , 中央军将领都会这一套,以此证明我们只听委员长或校长的,是效忠的另外一个途径,偏偏老蒋就吃这一套,毕竟李宗仁一直是蒋介石的政敌 ,先后三次逼蒋下野。
徐州会战失利后, 第五战区司令部退至老河口,汤恩伯升任第32集团军总司令驻防河南前线,愈发不听李宗仁这个战区长官的命令,万事只对重庆的蒋介石负责,拥兵自重,渐成“中原王”,中原大地只闻汤司令,不知李司令长官,李宗仁自然恨的不行。
到1942年河南大灾,汤恩伯驻军处置不力,李宗仁白崇禧联合奏本,满希望将汤司令一脚踢开,结果是蒋介石干脆把河南和汤恩伯所部划归第一战区蒋鼎文指挥,没多久汤恩伯还升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李宗仁也无可奈何,老蒋用人,一向如此,亲疏分明。
解放战争后期,三大战役使蒋介石黄埔精锐损失殆尽,桂系乘机第三次逼蒋下野,1949年初李宗仁终于扬眉吐气当上“代总统”,结果老蒋临下台前一纸命令,衢州绥署主任汤恩伯升任“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总司令,整个长江下游包括南京的守备部队统由其指挥。
一半是老蒋可用之人不多了,一半就是成心的,汤恩伯怎么可能听“李代总统”的指挥,完全就是牵制桂系的大将。汤恩伯坚决执行幕后老蒋的命令,不守江防,不守南京,主力全部后缩到上海周边,掩护蒋经国抢运黄金白银美钞和其它重要物资去台湾。
“国防部”军事会议上,李宗仁与何应钦大骂汤恩伯不服从命令,汤司令慢吞吞拿出蒋介石的手谕:我只听总裁的命令,然后居然离席扬长而去。
估计,李宗仁当场枪毙老汤的心都有。
其他网友回答
汤恩伯和李宗仁之间的恩怨始于抗战期间。前后有三。
第一次是台儿庄战役,指挥外线机动兵团的汤恩伯迟迟不发兵台儿庄。因此李宗仁电报指责汤恩伯“在三令五申之后,仍在姑婆山区逡巡不进,如果不听军令,贻误战机,将按韩复榘前例查办”如此严厉的军令使得汤恩伯不得不遵令行事。
但事实上是各在其位各谋其事,手握国军精锐集团的汤恩伯在台儿庄战役中,指挥所部先肃清峄县、枣庄等地的日军之后才救援孙部 ,解除了手中主力陷于被夹击的态势后再出兵台儿庄无疑是正确的。如果直接救援,汤部会被峄县枣庄的日军夹击,怕是台儿庄战役也会变成一场败仗。但是这封电报却使得汤恩伯在历史上背了大半个世纪作战不力的黑锅,也等同于告了汤恩伯一次“黑状”。
第二次是随枣会战,此战前蒋介石命令汤恩伯部为五战区总预备队使用,因为汤部装备相对精良,整体作战能力较强,作为预备队是比较合适的。但此时李宗仁已经判断出岗村宁次的意图,仍然坚持选择最弱的川军22集团军作为总预备队,这个举动引起了汤恩伯的不满,一旦各部被突破造成日军合围,汤部只有撤往山区一途,若如此重装备较多行动不便的汤恩伯部在日军围剿之下,势必遭受惨重损失。
后来的战况不出所料,左右两翼均溃散,汤对两翼溃散尚不知情,也不知道日军此战目的就是要围歼他,就在日军围歼31集团军的目标马上就要实现的情况下,李宗仁只告诉汤可相机撤退,但把日军合围的目的告诉了李品仙却没告诉汤。汤恩伯回电李宗仁表示:”战况尚且良好,为什么要撤?”李宗仁则直接下令让桂系84军撤退。84军所部直接丢下汤部溃逃,军长与两个师失去联系,异常狼狈。
汤恩伯才意识到情况不对,向五战区司令部求证,程潜刚好代为指挥,就把情况通报给了汤,汤立即要求北撤,李宗仁竟然不许,却坚持汤撤往山区。汤恩伯干脆拒绝听令下令北撤。幸运的是负责合围的日军骑兵战力不高,碰上了南下支援的孙连仲第二集团军,最终日军合围失败,汤恩伯部才逃出生天。
战后看即便是扔下汤恩伯掉头就跑的桂系84军也差点没撤出来,时候李宗仁以拒不听令为由再次告了汤恩伯一状,此战后面的反攻作战中,汤恩伯对李宗仁更是恨之入骨,直至多次拒绝听令。汤恩伯后来成为“中原王”后如日中天,手握重庆直辖的机动力量更是不买李宗仁的帐,豫湘桂溃败李宗仁抓住机会又参了一本。互相拆台成为常态。二人矛盾激化不可调和。
第三次是在解放战争渡江战役前期,一生官迷的李宗仁得偿所愿出任代总统,再次被启用而时任京沪警备司令的汤恩伯,此时手中牢牢控制掌握蒋介石嫡系部队,守卫上海不保南京成了汤恩伯报复李宗仁的两箭之仇是不二选择。南京失守直接导致“划江而治”梦想破灭的李宗仁无奈出走。历史从来不是孤立的存在,凡事有因果,李宗仁无奈之下大骂汤恩伯不顾党国利益。国民政府派系林立,互相拆台这却是无奈中的必然。冤冤相报而已。
其他网友回答
汤恩伯与李宗仁的交恶,主要是抗日战争期间。1938年,徐州会战爆发后,时任中国国民革命军第20军军团长的汤恩伯,被调到李宗仁任司令长官的第五战区,受李节制。台儿庄战役打响,李宗仁命汤恩伯所部夹击日军,汤恩伯竟然抗命不从,结果贻误战机,致使台儿庄守军已伤亡殆尽,从此,李宗仁对汤恩伯深恶痛绝。
为什么大敌当前却意气用事?这就是国民党的派系斗争了。我们知道,汤恩伯与蒋介石是老乡,又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校友,又多年跟随蒋介石鞍前马后,已成蒋介石谪系和心腹。而李宗仁作为桂系,军阀出身,与蒋介石明争暗斗多年,汤恩伯虽被调至李宗仁的第五战区,但汤恩伯依然唯蒋介石之命是从,对李宗仁则认为对就从,认为不对就不从,而且从者少而不从者多,蒋介石对此心知肚明,却听之任之,这就是汤恩伯在台儿庄一战中按兵不动的基本原因。台儿庄一战,中方伤亡5万多将士,代价是惨烈而沉痛的。
汤恩伯虽一武将,职业军人,但说起他的经历,倒有些趣事。汤恩伯是浙江武义人,农民家庭出身,父亲健谈,母亲少语,但母亲意志坚定,孩子们不听话,她就绝食数日,直到孩子们听话为止。
辛亥革命爆发,汤恩伯在武义读小学,当时老百姓响应革命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剪辫子,汤恩伯看到人家剪辫子,他没经父母同意,就用割牛草的弯刀将自己的辫子给剪掉了,也够当机立断的。
21岁时,汤恩伯做过一件轰动全县的事情。他从杭州私立体育学校读书回家,在路上听朋友说,朋友的父亲因与当地一有名的恶霸发生冲突,被恶霸恶人先告状,告到县里,正在法庭受审,因恶霸买通了法庭,朋友的父亲,即将判刑入狱。
汤恩伯听说后,非常气愤,审判的当天,汤恩伯去旁听,就在要判决的时候,汤恩伯从外面抱起一块大石头,气愤地砸向了审判席,把法官当场砸伤,法庭顿时大乱,汤恩伯乘机跑得无影无踪。这充分显示了汤恩伯嫉恶如仇的性格。
因为大闹法庭,县政府便下令通缉他,在这种情况下,汤恩伯加入了援闽浙军,军门一入深似海,从此汤哥是路人。
汤恩伯留学日本,也是一堆励志故事。汤恩伯有理想,也有机遇,更有执著精神。他一直想到日本留学,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进日本最著名的军校:日本士官学校。汤恩伯父亲是农民,当然没钱送他留学,当时恰恰有一个童姓同乡,要送儿子去日本留学,苦于无人同伴,听说汤恩伯想去,就答应给汤资助学费,让他给儿子当伴读,汤恩伯就这样去了日本留学。
然而,进士官学校,必须有中方的大军阀或大官僚保送,汤恩伯也没有,所以这次留学,他入了明治大学学法科,主修政治经济。但这不是他的兴趣,所以不久就回国了。回国后,再三给军阀孙传芳写信,请对方保荐自己入日本士官学校,但无果,后辗转请求浙江前任督军吕公望,得到了吕公望的保荐信。有了信,却没有学费,他又在同学的建议下,向素不相识的浙军第一师师长陈仪求助,不想竟然得到了学费资助。就这样,经过不懈的努力,1925年,汤恩伯终于东渡扶桑,入日本士官学校第十八期步兵科学习。汤恩伯原名克勤,为感谢陈仪的慷慨相助,特改名恩伯。可见他也是一个重恩有义的人。
李宗仁与汤恩伯在台儿庄一役中交恶后,公开私下,对汤的评价都不是很好,尤其是在后来写的《李宗仁回忆录》中,对汤恩伯也多有微词。
其他网友回答
李宗仁晚年提起台儿庄战役,指责汤恩伯在三令五申之后,仍在姑婆山区逡巡不进,"最后,我训诫汤军团长说,如再不听军令,致误戎机,当照韩复榘的前例严办,汤军团才全师南下"。言下之意,汤恩伯避战不前,表现很糟糕。李长官在回忆录中说尽汤恩伯坏话,当年可不是这样的,他打电报给蒋委员长,一个劲夸汤恩伯好样的。真的,千真万确!电报内容都在档案馆存着呢。
台儿庄战役取得胜利之后,李宗仁致电蒋介石,"汤军团长恩伯指挥主力迂迴枣峄,行动敏捷,侧击敌军,果敢攻击,获取胜利之基础";认为汤和负责防守台儿庄正面的孙连仲一样,"忠勇奋发,指挥洽当,寔己开国军胜利之途径,袍泽奋门之楷模,恳予特别褒奖"。
汤恩伯和李宗仁究竟有着怎样的恩恩怨怨?
国民党桂系首脑人物李宗仁与蒋介石嫡系大将汤恩伯的关系不是很好,李宗仁在回忆录中曾多次提及汤恩伯,对其评价很低。李宗仁与汤恩伯在国民党内分属不同派系,经历和地位完全不同,交集也不多,两人为何交恶,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恩恩怨怨呢?
台儿庄战役埋下不和的种子1937年10月12日,李宗仁抵达南京,国民政府最高统帅部任命他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驻节苏北重镇徐州。第五战区防区辽阔,北至济南黄河沿岸,南达浦口长江北岸,东自长江吴淞口向北延伸至黄河口海岸线,直辖地区包括山东全省、长江北岸江苏、安徽两省大部。为集中一切力量抗战,国民政府授予战区司令长官最高职权,可以指挥辖区内所有的党政军机构。1938年1月,第五战区下辖第3集团军(韩复榘部队)、第11集团军(主要为桂系部队)、第24集团军(东北军)、第21集团军、第22集团军、第27集团军等6个集团军及庞炳勋的第3军团,都是所谓的“杂牌部队”,相比中央军来说装备较为简陋,战斗力较差。日军攻陷南京后,对战略要地徐州虎视眈眈。在这种背景下,蒋介石将汤恩伯第20军团和孙连仲第2集团军划归李宗仁指挥。
汤恩伯第20军团下辖汤恩伯兼任军长的第13军和关麟征的第52军、王仲廉的第85军,兵员充足,装备齐全,还配有重炮营,是国民党的精华部队。汤恩伯部到达徐州后,李宗仁让其与从滕县南下的日军稍作抵抗,即让开正面,退入抱犊崮山区;待台儿庄守军孙连仲部与敌交战时,再出其不意从敌背后出击,南北夹击,包围而歼灭之。1938年3月27日,日军冲进台儿庄城内,我军与日军在台儿庄展开拉锯战,负责守城的孙连仲第2集团军伤亡过半,情况非常危急。按照预定计划,李宗仁命令汤恩伯军团迅速南下,从背后夹击日军。但汤恩伯出于整个战局的考虑,任凭李宗仁三令五申,都没有径直南下。李宗仁大怒,训诫汤说,如果再不听军令,贻误战机,将按韩复榘前例查办。汤恩伯这才全师南下,但台儿庄守军已伤亡殆尽。在李宗仁看来,如果按照他预先的设计,汤部早一点南下,进攻台儿庄的日军可能会全军覆没。李宗仁对汤恩伯此举非常恼火,后来曾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及,此事乃两人交恶之始。
李宗仁敲打汤恩伯徐州会战结束后,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转移到湖北,汤恩伯部先是调到江南,随枣战役爆发前又返归第五战区,驻军襄、樊一带。李宗仁命令汤恩伯部5个师迅速开往桐柏山南麓,以桐柏山为依托,从侧面监视日军。等主力部队将日军引入随枣地区后,汤部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桐柏山杀出,截断襄花公路,会同正面部队,将敌人围歼。当时汤恩伯刚从重庆进见蒋介石归来,听了李宗仁的话,连连摇头道:“这样不行,你不能拿我的部队来牺牲!”说完,汤恩伯便拂袖而去。众所周知,汤恩伯部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汤本人与蒋同为浙江老乡,深受蒋之恩宠;而李宗仁历史上曾多次反蒋,是蒋介石的对手。鉴于这些原因,汤恩伯经常不听从李宗仁的命令,有事直接向蒋介石汇报。多年以后,李宗仁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在任何战争中,当前线危急之时,部将不听主官约束而擅自行动,都是犯法的。可是抗战期中,所谓嫡系的中央军如胡宗南、汤恩伯等,皆习以为常。当时做战区司令长官的困难,也就可以想见了。”随枣战役之后,汤部仍驻扎桐柏山一带,军纪很坏,搅得当地百姓鸡犬不宁。该地区专员石毓灵来找李宗仁告状,李宗仁苦笑着回答:“我也无可奈何。”后来汤恩伯调到蒋鼎文的第一战区,担任副司令长官兼鲁苏豫皖边区总司令,又与蒋鼎文不和,最后两人甚至连面也不见。1942年,汤恩伯在其驻防地叶县办了一所学校,邀请李宗仁去参观。李宗仁趁机借蒋鼎文之事敲打了汤恩伯一番:“论军界资历,蒋鼎文是你前辈;论私谊,你们都是蒋委员长同乡。你和他尚不能合作,又能和谁合作呢?作为下级,你和蒋鼎文的摩擦,纵然无过,也是不对,何况你还不一定无过呢!”
李宗仁这番话一针见血,汤恩伯听了很受震动,据说后来主动与蒋鼎文改善了关系。
1949年再交锋1949年初,鉴于国内外形势,蒋介石辞职下野,由副总统李宗仁代理总统职务。下野前,蒋介石任命汤恩伯担任京沪杭警备总司令,负责长江下游地区及南京、上海一带的防务。1949年2月底,汤恩伯突然到杭州,将他的老师、浙江省主席陈仪拘押撤职。撤换陈仪一事李宗仁事前毫不知情,直到报纸登出了新闻才知道。李宗仁非常生气,汤不过是一军事将领,居然做出拘押撤换省主席的事情,实在不成体统,于是下令查办。其实李宗仁也知道汤恩伯是奉蒋介石的命令行事,他下令严办是故意想出蒋的丑。何应钦、孙科等国民党要员听说后纷纷来劝李宗仁:“蒋先生的作风一贯如此,难道你还不知道吗?在现在这种风雨飘摇的局面下,如果和蒋先生闹翻了,事情将更不好办。”李宗仁一听也泄了气,最后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在长江防守问题上,李宗仁也与蒋介石意见不同,李认为长江是一个整体,如果严密防守,中共军队未必能够过江;但蒋介石无意守江,却命令汤恩伯死守上海孤城。在国防部召开的江防会议上,国防部作战厅长蔡文治提出了江防计划,大意是江防主力应自南京向上下游延伸,因为这一段江面很窄,且北岸支流很多,易于藏匿船只;而江阴以下江面开阔,中共军队不易偷渡,不用重兵防守。这个计划得到李宗仁、何应钦和顾祝同等人的赞同,但汤恩伯却不以为然,他提出了另外一个计划,大体上是以上海为中心集中防守,南京上下游只留少数部队应付。蔡文治不同意汤恩伯的计划,认为不守长江而守上海是标准的自杀计划。他质问汤恩伯:“违抗国防部的作战计划,如果敌人过江,你能守得住上海吗?”听了蔡文治的话,汤恩伯大怒,居然拍桌破口大骂:“你算什么东西!什么守江不守江,我枪毙你再说。”说完扬长而去。李宗仁、何应钦、顾祝同等人相视苦笑,会议无果而终。最后长江江防按照汤恩伯的计划施行,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江南传檄而定。李宗仁飞往美国治病,后返回祖国大陆;汤恩伯去台后失宠,1954年在日本病亡。一段恩怨烟消云散。
总结:汤、李二人的恩怨本质上还是蒋介石和李宗仁的内部争斗引发的连锁反应。汤恩伯虽然不是黄埔科班出身,又曾经是孙传芳手下的人,这种背景的将领原本蒋介石是看不上的。
其他网友回答
汤恩伯和李宗仁的恩恩怨怨也可以理解为桂系和黄埔系的明争暗斗!
李宗仁晚年的时候有本回忆录,其中把他对黄埔系等等将领的不满说了个遍,无非就表达了一个意思,就算国民政府失去了政权,这最大的原因绝对不是他桂系造成的,而是老蒋的黄埔系亲手葬送了国民党的统治,其中对一个人的评价最低,堪称是对其军事能力和治军能力的最大嘲讽,这个人便是汤恩伯。
汤恩伯是何人?他是老蒋和各路军阀争天下时候的得力干将,黄埔系中的骨干精英分子,对老蒋是绝无二心,在抗战初期便担任军团司令长官,手握重兵,而此时的李宗仁是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汤恩伯正好归李宗仁指挥,相比于杂牌云集的第五战区,汤恩伯无疑是个异数。此时的汤恩伯带领的是老蒋的嫡系部队,而这李宗仁和老蒋一向是貌合神离,他对汤恩伯肯定是指挥不动啊,再者老蒋也不可能让其嫡系部队听命于李宗仁,所以李宗仁晚年第一句评价汤恩伯就是这样说的:“汤恩伯为抗战期间所谓中央军中的战将,他事实上并不善战”,这无疑是带着很强的个人情感在里面。
李宗仁就这样和汤恩伯结下了梁子,汤恩伯也经常给老蒋打小报告,颇有一番监视李宗仁的意思。而在台儿庄战役中,中国军队几十万人抗击日寇,此战也造就了很多闻名遐迩的国军将领,但就因为晚年李宗仁的一句话,汤恩伯却背负上了徘徊不前的骂名。其实在台儿庄战役中,汤恩伯并没有执行李宗仁的战略计划,但汤恩伯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他虽然没有第一时间执行命令增援守卫台儿庄的孙连仲的西北军,但其侧击迂回敌人却是台儿庄胜利之基础,战后汤恩伯被授予了青天白日勋章,而几十年后李宗仁评价汤恩伯说:“汤恩伯徘徊不前,妄图保存实力消灭杂牌军”,汤恩伯究竟是没有黑过李宗仁啊!但是这汤恩伯却把李宗仁美美的坑过一次。
在解放战争后期,老蒋已经下野,而李宗仁出任代总统,但是老蒋的嫡系却被时任京沪警备司令的汤恩伯牢牢控制,李宗仁是根本指挥不动,后来我军解放南京更是毫不费力,李宗仁仓皇出逃。而汤恩伯却丢弃南京守卫上海,这无疑又给这二人的关系雪上加霜,让李德邻是破口大骂,以至于整整过去了几十年,李德邻依旧不能释怀,更让人意外的是,民间谣传的“水旱蝗汤,河南四害”,李宗仁更是深信不疑的认为,汤恩伯就是那一大害。
我是略懂一二的四少,感谢您的关注和点赞!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汤恩伯和李宗仁究竟有着怎样的恩恩怨怨】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