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文武双全谁可媲美 辛弃疾文武双全比苏轼更加完美吗?

网友提问:

辛弃疾文武双全比苏轼更加完美吗?

优质回答:

辛弃疾尽管文武双全,也是填词豪放派的大家,但是仍然比不过苏东坡。

苏东坡诗词、散文,画、字等方面都取得巨大成就,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文章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为宋代四家之一,画也极出众。

在古文人中是首屈一指的全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多才多艺的佼佼者。

辛弃疾也是豪放派词人,与苏东坡并称为苏辛,并为词引入许多新题材,诗写的也很好,但纵观全体,不如苏东坡全面。

在政治上,两个人都受到排挤,不很得志。

但苏东坡尽管屡受贬谪,但一直牢记”不忘初心”,在抗州,建立苏堤,在颖州,惠州又疏通水道,建了两条长堤,造福于民,晚年贬到儋州,仍旧不忘教给民众文化知识。

尽管一生不顺,仍尽全力为国为民。

辛弃疾也很了不起,在金国境内组织汉民族起义,并投奔南宋,但在投降派的压迫下,一生不得志,郁郁而终。

所以不论是从文学角度,还是为官角度,辛弃疾的成就是不如苏东坡的。

其他网友回答

苏轼

赤壁滩头惊涛腾

辛弃疾

志在沙场抚宝剑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问题要看以什么标准去衡量,其实用完美这个词,不如用均衡来得准确。与苏轼相比,辛弃疾各方面的发展明显要均衡得多,就如题主所说的,堪称文武双全。但要是论文学方面的修养,辛弃疾与苏轼还是不能同日而语的,毕竟苏东坡可是堂堂唐宋八大家之一。而且辛弃疾到容貌……(皮色如关羽,面相赛张飞)咱们不以貌取人,不过辛弃疾这个容貌没有弃文从武也实属可惜。

如果从仕途上来看,两人都不甚完美,或者说很不完美。个中原因咱们一一道来,这里先表辛弃疾。

辛弃疾出生在济南当地的名门望族,祖祖辈辈世代当官。其实在辛弃疾出生的时候济南已经被金国占领了,所以从现在的法律意义上来说,辛弃疾实际上是金国人,不过在当时并没有现在的国籍制度。辛弃疾祖辈虽然世代为官,但当的都是大宋的官(虽然官很小),然而辛弃疾当的确是金国的官,而且还是三品正印开封知府。要知道在北宋的首都就是开封,辛弃疾等于是为金国管理宋朝被占领的原首都,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妥妥的汉奸。

虽然后来趁着金废帝完颜亮兵变被杀的时候辛弃疾举旗造反,投奔了山东当地的豪强耿京,后来耿京兵变被杀,辛弃疾更是玩了把当年关二爷干过的事,不满百骑数百里奔袭在金军营中生擒贼首张安国,替耿京报了仇。但是在金国做过高官的履历始终是他终生抹不掉的污点。如果不是金废帝自己把自己作死了,辛弃疾会来投吗?而且辛弃疾还曾经在诗中自比孙权(《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孙权是哪位?吴国皇帝,辛弃疾自比孙权,这欲意何为啊?因此后来辛弃疾就落了个南宋不待见,金国不能容的尴尬境地。

讲完辛弃疾再说苏东坡。

苏东坡出身没有任何污点,乃是处唐名臣苏味道之后。一出道便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夺得了礼部会试第二名(不是榜眼),别小看这个第二名,当时的主考官可是著名的欧阳修,能被欧阳修点中第二,可见苏轼的能力之强。但是,没错,万恶的但是又出现了。但是苏轼在官场上多少有点出道即巅峰的意思,原因就在于苏轼的思想过于保守,而且还不懂得变通。当时正值王安石变法得势的时候,结果咱们苏大才子顶风上,跟着恩师欧阳修带一起带头反对新法,结果可想而知了,苏轼被贬出了京城(自请),欧阳修主动辞职,并且在一年后在家中逝世。

苏轼这一去便沉沉浮浮,直到14年后才再度被召进京,官职更是逐步提升直至知贡举(当年欧阳修的官职)。事情似乎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但是,有句话叫“文艺青年别当官”(我说的),更别说文豪了。苏轼赴任之后没多久便发现旧党打压新党手段的龌龊程度,与当年新党打击旧党没什么区别,于是奋笔疾书提出进谏,对旧党包括腐败在内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抨击。后果又可想而知了,落了个里外不是人,再度被贬出京城(还是自请)。虽然后来他又被召了回来,但很快又被踢了出去,最后在徽宗继位之后再度掉苏轼进京,结果在苏轼在途中不幸卒于常州,享年65岁。可以说苏东坡天生就不是个当官的料。

最后小总结一下:此二人论才能可以说都是治世之能臣的料。一个文武双全,一个学问拔尖。但是官场比的不仅仅是能力,还有情商,这二位在情商上全都不及格。所以两人落了同样一个下场,里外不是人。

其他网友回答

没有完美的人。说辛弃疾文武双全有一定道理,但辛弃疾史书记载也并不完美,为官一方也有贪渎。当时史书记载的也未必全对,辛弃疾是狂放的汉子,不拘小节。

苏轼虽然是文官,却不仅仅是才华横溢,为政一方还是做了很多好事的,比如苏堤。单从个人修养来讲,苏轼要好一些。

从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来讲,显然苏轼更高一筹。苏轼文入“唐宋八大家”,词为一派之冠,书法列入“宋四家”,绘画作品也能入品流。更提携后进,苏门四学士便是代表。

从人格来讲,被贬期间他总体心态乐观,更是美食家,这有不少有关美食的名诗词句。忧国忧民但不怨天尤人,不朋党比肩,超脱朋党之外,只问于国得失,是知识分子的楷模。

其他网友回答

不管是苏轼还是辛弃疾,实际上是不同的环境所造就的。

对于辛弃疾,清代一个文学评论家说的话,“词至稼轩,纵横博大,痛快淋漓,风雨纷飞,鱼龙百变,真词坛飞将军也”,词发展到辛弃疾手里,气势纵横、境界博大,情感的抒发非常痛快,笔墨文采就像风雨纷飞、鱼龙百变一样层出不穷、变化多端,真是词坛的飞将军啊!

“飞将军”是汉代名将李广的绰号,他一生中跟匈奴打了很多仗,声威远震,匈奴称之为“飞将军”。辛弃疾在现实世界中间没有能够做上将军这样的人物,但是他在词中的表现却让他获得了“词坛飞将军”的称号。

把“词坛飞将军”这个头衔授给辛弃疾,相信没有任何人会反对。词的世界本来就是由那种内容上以男女情爱为多,风格上讲究含蓄委婉的婉约词当家作主,基本上是一个女儿国。这种情况一直到苏轼那里,才出现了一个明显的转变。

苏轼以他开阔旷达的胸襟、超群绝伦的才气,把词当做诗来写,在词里面充分展示了文人士大夫的品格、情感、还有他的理想。苏轼的一些词,比如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改变了词那种涂脂抹粉、柔媚婉转的女性气质。不过苏轼这一类的词,数量并不是很多,在他身后呢,很长一段时间里,词坛上基本的状态还是东风压倒了西风,婉约的浅斟低唱压倒了豪放的慷慨悲歌。

辛弃疾和苏轼不同,从两个人的个性、气质来看,“东坡是衣冠伟人,稼轩则弓刀游侠”这个评价点出了两个人一个最大的差别:苏轼是文人士大夫,他的词在挣脱了“男女相思”这个传统题材的束缚之后,他尽情展示的是文人士大夫的情趣抱负。

辛弃疾虽然书也读得很多,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但是由于动乱的这个时代,由于他“将种”的家世,更由于他“少年横槊气凭陵”的那种尚武的个性,所以他对这个传统的兵家文化是非常感兴趣的,他喜欢钻研那些兵法韬略。

辛弃疾不像一般的文人只能够纸上谈兵,他是实实在在的能够运筹帷幄、冲锋陷阵的。所以辛弃疾呈现出来的、更多的是一个充满了野性和力量的武士的形象,或者更为准确地说,他是以一个慷慨豪迈的将军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

像这样的一个人,当他闯进词坛这片“女儿国”以后,他自然不会循规蹈矩地去做什么“妮子态”,他自然会要高声歌唱,尽情地唱他英雄的情怀,唱他抗金恢复中原的理想。而当辛弃疾遭到弹劾撤职,被迫退居田园以后,他的词中仍然是保持了这种英雄将种的本色和豪情。

“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沁园春》就是说我老了,本来应该是享享清福的,可是老天爷偏偏让我找些事来干,去检阅眼前这些身材雄壮的松树士兵。你看这个日常的风景,居然在他眼中都成了与军事有关的形象,经常让他在这个想像中,来过一过当将军的瘾。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辛弃疾文武双全比苏轼更加完美吗】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与辛弃疾文武双全谁可媲美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