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大佛文化价值是多少 乐山大佛文化价值多少?

网友提问:

乐山大佛文化价值多少?

优质回答:

答:一、乐山大佛开凿之初的历史文化背景

乐山大佛修造耗用时间近一个世纪,屹立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乐山大佛当时的开凿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上的信仰,还具有一定的历史意和政治、文化、交通等多种元素。只有很好的研究和挖掘乐山大佛当时开凿时的历史源渊,才能更好的宣传乐山大佛的佛教文化思想,更好的保护和发挥乐山大佛的历史文化价值,推动乐山大佛的文化艺术研究和保护。

据民间传说,当时乐山上有一座凌云寺,凌云寺里住持是海通和尚。当时凌云山下有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交汇,水深流急,波涌浪翻,经常吞没行船,危害百姓。海通和尚眼看船毁人亡,心中十分不忍。他想三江水势这样猖獗,水中必有水怪,要是在这岩石上刻造佛像,借着菩萨的法力,定能降服水怪,使来往船只不再受害。民间传说虽然具有一定的神话色彩,但也反应了当时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和当时人们的文化思想意识,从测面也看到了我们的祖先在治理大然时特有的文化智慧,也可感受到当时的自然风景和文化背景,这也是我们研究历史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根据唐代韦皋《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1]和明代彭汝实《重修凌云寺记》[2]等史料记载,乐山大佛开凿的发起人是海通和尚,海通是贵州人,结茅于凌云山中,乐山处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之处,水势相当的凶猛,舟辑至此往往被颠覆,每当夏汛,江水直捣山壁,常常造成船毁人亡的悲剧。海通和尚见此立志凭崖开凿弥勒佛大像,欲仰仗无边法力,“易暴浪为安流,减杀水势,永镇风涛。”[3]

根据韦皋撰《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载:佛像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开始动工,当大佛修到肩部的时候,海通和尚就去世了。海通和尚圆寂后,工程曾一度中断。大约过了十年的时间,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捐赠俸金,海通的徒弟领着工匠继续修造大佛,由于工程浩大,朝廷下令赐麻盐税款,使工程进展迅速。当乐山大佛修到膝盖的时候,续建者章仇兼琼迁家任户部尚书,工程再次停工。四十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捐赠俸金继续修建乐山大佛。在经历了三代工匠的努力之下,至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 才完工,大佛修建前后历经90多年时间,近一个世纪之长。

从以上相关史料记载来看,乐山大佛当时的开凿具有很明显的生活实用性,而不仅仅是出于宗教信仰和佛教文化的动机,这也说明了佛教信仰对我们的社会和生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佛教的信仰在当时来说,是解决人们心理危急、生活困惑、社会矛盾等各各方面的主要方式,从而引导人们走向幸福安宁的生活,建立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从史料记载“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和韦皋捐赠俸金继续修建乐山大佛”[4]的情况,可以看出当时的地方政府对佛教信仰的重视程度,同时也反映佛教信仰对当时的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的重要性。这是我们今天研究当时佛教在西南地区的发展情况,也是研究当时的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佛教信仰的宗教政策的实施情况。因此,乐山大佛的开凿和修造,对我们今天研究古代历史文化和政治、经济、交通都要重要的历史意义。

二、乐山大佛的佛教文化和宗教内涵

乐山大佛是一尊弥勒佛,弥勒佛是未来佛,象征着未来的光明和幸福。中国唐代曾一时崇拜弥勒佛,使得弥勒信仰一度极为兴盛。因为有佛经曾记载弥勒佛出世时会“天下太平”,在武周时期,武则天曾下令编造了一部《大云经疏》[1]证明自己是弥勒转世,用百姓对弥勒的崇拜使她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登上了帝位。正由于武则天的大力提倡,使全国塑凿弥勒之风大行。乐山大佛的修造距武则天时代仅20余年,所以当海通修造乐山大佛时自然选择了弥勒佛,而且弥勒佛既是能带来光明和幸福的未来佛,这同平息水患的镇江之佛要求完全一致。

中国汉地佛教文化中,弥勒佛造像的变化是很大的,第一阶段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交脚弥勒;第二个阶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佛弥勒;第三个阶段是布袋弥勒。乐山大佛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佛弥勒。如《弥勒下生经》[2]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悉具足,顶有肉髻,发绀瑠璃色。”根据《弥勒下生经》所描述,弥勒佛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就要求大佛形像的五官、头、手、脚、身都具有不同于一般人的特征,使得乐山大佛整个形体超凡脱俗,头上的发髻、阔大的双肩、高而长的眉毛,圆直的鼻孔都是按照佛教典籍的规定修建。印度佛像造像的“宽肩细腰”,在大佛身上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壮实的双肩,饱满的胸脯,体现了唐代崇尚肥胖美的时尚。乐山大佛坐立的姿式是双脚自然下垂,这与印度佛像的“结跏趺式”也不一样,因为大佛是修来镇水的,这种平稳、安定的坐式可以带给行船的人战胜激流险滩的勇气和决心。

从历史史料记载而言,开凿乐山大佛并不是单一的某种意义,而是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民间宗教信仰有关。当时在中国汉地盛行弥勒信仰,由于当时政局不稳战争连绵,给百姓的生活和社会安定带来了很大不便,人们希求有一个和平安祥的太平世界,而弥勒佛是未来佛,是太平盛世的像征。因此,弥勒信仰在魏晋南北朝时,已发展到颠峰状态,隋唐的弥勒信仰固然不如弥陀信仰披靡流行,但是在魏晋南北朝所奠定的基础上,它仍保持了相当的影响力。所以,弥勒信仰在隋唐的净土思想中仍有相当的势力,虽然与魏晋南北朝时期弥勒信仰所奠定的雄厚根基有着不容忽视的因素,但也因为“弥勒佛将来下生”等观念的流传,使得弥勒信仰在隋唐仍保持有一席之地。而乐山大佛的开凿正与这个时期盛行的弥勒信仰有很大关系,这也正是乐山大佛当时开凿的历史意义和宗教内涵所在。

三、乐山大佛本身的历史文化价值

乐山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濒大渡河、青衣江、岷江三江汇流处。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体身高71米,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大佛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完成于唐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约九十余年,大佛两侧断崖和登山道上,有许多石龛造像,多是盛唐作品。“乐山大佛”是后来人们对大佛的通称,由于历史的原因,建造于唐代地这座大佛真实的官方名称却一直是迷,根据专家考察考证,“乐山大佛”的真实官方名称是: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根据1989年启动的“治理乐山大佛的前期研究”[1]科研项目,这其间在用多种现代科技手段对乐山大佛进行全身“透视”体检的时候,发现大佛龛窟右侧临江一面的悬崖峭壁上有一巨大的摩崖碑,即《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碑。经实测该碑高6.6米,相当于两层楼房的高度;碑宽3.8米;面积为25.08平方米。这通摩崖碑的发现具有相当重大的历史意义,它不仅直接确定了这座石刻雕像的真实官方名称,也是研究“世界文化遗产”乐山大佛现存唯一可靠的第一手直接文献。

乐山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大佛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之称。大佛通体身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发髻1021个,耳长7米,鼻长5.6米,眉长5.6米,嘴巴和眼长3.3米,颈高3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8.5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在大佛左右两侧沿江崖壁上,还有两尊身高10余米,手持戈戟、身着战袍的护法石刻,数百龛上千尊石刻造像,形成了庞大的佛教石刻艺术群。乐山大佛设计精确巧妙,沿大佛左侧的棱云栈道可直接到达大佛的底部,在此抬头仰望大佛,会有仰之弥高的感觉。坐像右侧有一条九曲古栈道,栈道沿著佛像的右侧绝壁开凿而成,此处可观赏到大佛头部的精巧雕刻艺术。大佛顶上的头发,共有螺髻1051个,远看发髻与头部浑然一体,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内侧,有一深约25厘米的窟窿,长达7米的佛耳。

乐山大佛的两耳和头颅后面,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佛像不至为雨水侵蚀。清代诗人王士祯有咏乐山大佛诗“泉从古佛髻中流”。在大佛头部共18层螺髻中,第4层、9层、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分别用锤灰垒砌修饰而成;衣领和衣纹皱折也有排水沟,正胸有向左侧分解表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长9.15米、宽1.26米、高3.38米的左右相通洞穴;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互未凿通,右洞深16.5米、宽0.95米、高1.35米,左洞深8.1米、宽0.95米、高1.1米。这些妙的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千百年来对保护大佛,防止侵蚀性风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由以上关于修建大佛的历史资料显示,乐山大佛的建立和设计本身具有很高的文化艺价值,这对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乐山大佛在设计和建造上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将整座山雕刻成一尊佛像的宏大设想,从大佛的造形和排水系统精巧设计体现了古人对艺术与生活的关联。乐山大佛的建筑艺术可以说是古代集设计、雕刻、绘画、文化、宗教、政治、经济、交通与一体的多种艺术汇集,给我们今天研究古代建筑艺术提供了宝贵资料,是集中体现古代文化艺术的宝窟,是西南佛国佛教文化艺术的瑰宝!

四、乐山大佛对今天佛教文化的价值

今天的乐山大佛不仅仅是一尊佛而已了,已经形成一个具有旅游、宗教、文化、艺术、休闲等完整的乐山大佛文化景区。乐山大佛不仅是西南佛国的佛教圣地,同时也是西南地区旅游文化的名胜景区;不仅宣扬了佛教文化信仰,同时也促进了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从成都到乐山的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全长169公里,从乐山至峨嵋山只有30多公里,游览乐山大佛和峨嵋山成为一线。因此,乐山大佛今天已经是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乐山大佛文化景区包括乐山大佛、灵宝塔、凌云禅院、海师洞、九曲—凌云栈道、巨型睡佛、东方佛都、佛国天堂、麻浩崖墓、乌尤山等。凌云山紧傍岷江,上有凌云寺,建于唐代,宋代文人邵博曾赞美说:“天下山水之冠在蜀,蜀之胜曰嘉州,嘉州之胜曰凌云。”乐山大佛以人文遗产精粹和自然遗产的有机结合为特色,乐山大佛面对着滚滚东流的江水,体态雍容,深情自若,比例匀称,山水交融,与峨眉山遥相呼应,在数十里外都可以看到。大佛背靠山崖,面临大江,当游客们观赏大佛时,同时也就游览了凌云山的胜景。乐山大佛背后的乌尤山、凌云山、龟城山构成了乐山巨形睡佛景观。山形似一尊巨型睡佛,形成了“佛中有佛”的奇观。“巨型睡佛”四肢齐全,体态匀称,安详地漂卧在青衣江山脊线上,直线距离约1300余米,仰面朝天,慈祥凝重,乐山大佛不偏不倚正好端坐在巨型睡佛的心胸部位。巨型睡佛的头、身、足,分别由乌尤山、凌云山和龟城山三山连襟组成。佛头由整个乌尤山构成,山上的石、翠竹、绿荫、山径、亭阁、寺庙,分别呈现为巨型睡佛的发髻、睫毛鼻梁、双唇和下颚。巨型睡佛的整个体态十分逼真、自然、和谐,这是大自然无意的巧合,是天造地设的奇迹,一睡佛、一坐佛,一天然生就、一人工凿成。

乐山大佛于1962年,政府拨专款对佛像作全面维修;1982年2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政府拨款对大佛头部进行了比较彻底的维修;1996年12月,峨嵋山与乐山大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因此,乐山大佛在今天来看,其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更加深远,研究和挖掘乐山大佛的历史和文化意义也更加重要。我想通过这种研讨会的方式,对推进乐山大佛文化的发展有前展作用,对研究乐山大佛的历史文化也会有积极意义!

其他网友回答

乐山大佛位于四川乐山市岷江之畔,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素有“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的美誉

乐山大佛历史悠久,工程巨大而艰巨,历时90年而建筑完成,坚固的屹立多年。

乐山大佛设计科学合理。非常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防止了大佛的侵蚀性风化。

乐山大佛以人文遗产精粹和自然遗产的有机结合为特色。

乐山大佛工艺卓越。大佛顶上的头发,共有螺髻1021个。发髻与头部浑然一体,实则以石块逐个镶嵌,大佛之耳、隆起的鼻梁,均是以木衬之,外饰锤灰而成。

其他网友回答

只要它没出问题,就能带动一方经济,文化价值,也只限于少数信佛之人的信仰。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乐山大佛文化价值多少】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与乐山大佛文化价值是多少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