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在历史上的作用是什么 长城在历史上到底有什么作用?

网友提问:

长城在历史上到底有什么作用?

优质回答:

长远来看,长城对中国历史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实际上,长城的功劳已经和修建时的初衷不一致了,当然了,即使如此,他的伟大仍然是不言而喻的。

修建长城的本意是阻挡来自北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从后来的史诗来看,这个愿望始终没有实现,至少没有比较完美的实现。

因为长城的跨度实在太长,将近17000多里的长度,任凭中原王朝国力如何强大,也无法全部驻满军队,所以南下的少数民族只需重点攻击其中一点,往往就能突破长城,深入内地烧杀抢掠。历史上无论是汉时的匈奴,两晋南北朝时的五胡,还是后来把长城修到极致的大明时的蒙古、女真,都能轻易越过长城劫掠。

虽然长城没有实现阻挡北方蛮族的愿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却成功地把中原王朝的北方国境线固定在了长城一线。

虽然中原王朝强大时也时不时北出塞外,追杀蛮胡,甚至一度追到北方的西伯利亚、贝加尔湖湖畔。但我们对长城以北的土地实在不感兴趣,因为这个地方实在是太冷了,中原汉人是不愿意到这样的苦寒之地生活。2012年秋天我到八达岭长城游玩,站在城墙之上,明显能感受到身体探出北方时,阴风习习,探出南方时,则暖意融融——绝对没有夸张的意思。

另外我们对长城以北不感兴趣的重要原因就是那个地方自然条件恶劣,不合适耕作。汉人对不能耕种的土地是从来不感兴趣的,以陕西山西河北以北的土地来看,这个广阔的内蒙古土地,适合耕种的只有区区的河套地区和阴山下的敕勒川(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土默特左旗)地区,其他的地区非常贫瘠。

由此来看,长城虽然没能有效的阻止北方蛮族,却基本稳固了中原王朝的北方国境线,使华夏的土地没有被步步蚕食,这样的功劳,也是善莫大焉。

其他网友回答

今早看到头条小秘的这个邀请,已有5个回答,如果重复一些史料,不仅浪费大家的时间,也对不起我的粉丝。长城在历史上到底有什么作用,问题的核心是“作用”二字,且来谈谈个人的一点粗浅之见。

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长城的历史作用:

首先是长城的军事作用。

长城诞生于西周末期,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唯一的作用就是防御外敌入侵。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攻击防不胜防,诸侯纷纷修筑长城,特别是北方秦、晋、韩、赵、齐、燕等诸侯国,更是把长城视为保卫疆土的国家战略。到了秦灭六国建立了统一国家以后,始皇称帝后所干的最伟大工程,就是把战国时期的诸侯长城连成一体,构筑了长达万里以上的防御工事,始有“万里长城”这一概念。秦始皇修长城,唯一目的是防御北方之敌入侵中原。所以,从西周到秦代,早期的长城就定义为军事防御工程。

自秦至明,历代王朝对长城都有一定的修缮和维护。如果从西周算起,长城连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总长达10万里以上,堪称人史上建筑时间最久、跨越地域最广的军事工程。其中,秦、汉、明三代都掀起了大修长城的高潮,原因很简单,这三个朝代都是汉民族建立的统一国家,着重需要防御的入侵之敌也在北方。毫无疑问,对于汉民族统治的国家来说,长城的军事意义极为重要,其作用更是国家领土和人民利益的安全保障。

其次是长城的文化价值。

长城由东向西,自古就是通向西域的交通干道,也是从西汉就已打通的“丝绸之路”。随着东西文化交流的渗透,长城内外,除了敦煌、云冈石窟、麦积山、万佛堂石窟壁画和雕塑,还有元代居庸关、金代卢沟桥以及金中都、元大都遗址,许多地面上的文物价值连城,而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更是无可估量,它铸就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也承载着历史上的民族文化自信。

唐代有没有修过长城,一直有争论。李益的《登长城》似乎从另一侧面透露了一点历史真实:“汉家今上郡,秦塞古长城。有日云长惨,无风沙自惊。当今圣天子,不战四夷平”。最后两句诗意很明显,大唐皇帝威加四方,外敌不敢来犯,四海升平,何须长城御敌?2000多年来,万里长城一直是文人歌吟的对象,特别是唐宋两朝的诗人词客,创作了很多描写长城的诗词。“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岑参),这些唐代边塞诗名句脍炙人口,传诵千古而不绝。直到今天,长城依然是画家,特别是摄影家竞相创作的永恒主题。

再次是长城的精神意义。

一条万里长城,就是一部中国2000多年封建史,渗透了汉民族的兴衰荣辱。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千金买一笑的亡国之痛,到孟姜女万里寻夫、哭倒秦长城的百姓哀怨,再到吴三桂为红颜冲冠一怒、放清军入关的悲剧,长城巍然屹立,而战火连绵不绝。上下2000余年,长城内外金戈铁马,汉民族前赴后继,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英雄豪杰。“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的爱国之志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以报国为己任。

今天,中小学生都会背诵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义勇军进行曲》迅速传遍全国,“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化作了全民族誓死报国的雄心壮志。新中国成立以后,这首抗日救亡歌曲实被确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无论何时何地,只要那激越的旋律响起,男女老少都会肃然起敬。

万里长城永不倒!1987年,万里长城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是联合国对长城的历史文化和人文价值的认可,长城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不愧“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今天,万里长城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其他网友回答

提到中华文化你会想到什么?会有很多人回答:长城。对,是长城。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精神己经深深溶铸到了中华民族的血液里。如果要问长城在历史上的作用,先让我们来看看长城的修筑。

一、历朝对长城的修建,从春秋战国至明王朝几乎没有断过,从修建的过程我们也会对长城的作用有所认识。

历史上对修筑长城的最早记载是《左传》,于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楚国方城以为城。”它北起今河南鲁山县东南,南至泌阳县东北。楚长城可能与你现在见到的长城会有很大的不同,那更象是墙,但是那就是长城的雏型。此后,齐魏燕赵秦和中山等国相继修建长城。齐长城今天还能见到在山东省境内,它西起平阴县黄河东岸,南达胶南市小朱山海边,在莱芜、泰安等市尚存遗迹。齐长城是为防楚和鲁而建的,通齐关、青石关、穆陵关是齐长城的三大重要关隘,齐与其他国家的著名战役有几次都是在这几个关口附近进行的。魏长城有东西两条。燕长城现在在徐水县瀑河上游尚有遗迹。燕长城主要在河北省境内。赵长城也主要在河北省,现在磁县一带尚有遗迹。中山国也修了长城,也在河北省太行山一带。这些长城主要是防邻国的,魏赵等还不只修了一条。

齐长城

为了防御东胡、匈奴等游牧民族,燕赵秦在北部边境修建了长城,这几处长城就是秦万里长城的前身。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北御匈奴,一劳永逸的永保大秦帝国安宁,连起秦赵燕三国长城,筑成万里长城。《史记-蒙恬列传》记载“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也就是西起甘肃省山民县,东至辽东今朝鲜清川江之南海边。秦长城从东到西把帝国与东胡、匈奴等少数民族完全隔绝开了,长城只是防御的一个组成部分,秦始皇还修建了驰道,从咸阳到边疆的多条古代高速公路。当长城的狼烟被点起,咸阳就会立即派出大兵,用最快的速度到达战场。长城在当时那是不可逾越的屏障。

秦长城

大汉王朝也修过长城。《汉书-匈奴传》:“复缮故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而为固”汉武帝时为防御匈奴,修缮了秦长城,称为“边塞”。这只是修复的秦长城,汉代还有自己修筑的长城,从阿尔泰山至内蒙额济纳旗,有二条边塞。河西有三条,主要在甘肃和新疆境内。汉代边塞是以亭燧为主,使边地烽火能最快的传到京城。汉昭帝和宣帝时修筑的亭燧进一步向西,自新疆库鲁克塔格山南麓,沿孔雀河北岸,直至库车县西北。传递信息,巩固边疆是以长城的主要作用。

齐长城

北魏防御柔然,在河北内蒙筑长城;东魏防御西魏,在山西省内筑长城;北齐防御突厥,在山西、北京、河北一线筑长城;北周防御突厥,从山西至河北昌黎筑长城。此时长城既是防御少数民族,又是防御敌对政权。

隋代长城主要是在隋炀帝时修筑,目的是防御突厥和契丹。隋长城分两部分:一是由龙门(山西河津)至上洛(陕西商县)的长堑;二是灵武至山陕间黄河,内蒙托克托县至山西浑河及山海关一带的长城。隋长城的特点是既有堑又有城。

秦长城

金王朝为防御蒙古各部的侵扰,修筑长城,和界壕。

八达岭长城

明代长城,也是现在古长城中保留下来最多最完好的长城。明长城是为了防御鞑靼和瓦刺,从洪武至万历,前后经历二百多年。东起鸭绿江边虎山南麓,西抵嘉峪关,全长一万二千七百多里。明长城为砖石筑成,坚固雄伟,依山势起伏,蜿蜒万余里,极为壮观。

二、要问长城在历史上到底有什么作用?我个人认为长城的作用是不可替代,防御外侵、保境安民、迟滞敌兵,传报信息、心里上的安全感等等。

长城的修筑者其修筑长城的主要目的就是防御外侵,保境安民。长城几千年来横亘在中华大地上,把农耕地区与游牧地区分隔开,使两边的居民很难正面冲突,如果相互沟通贸易,那要在固定的隘口。这样,不法分子,小规模的流寇就很难越过城墙,危害另一方。长城的这样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是极其有效的。在冷兵器时代,要想跨越蜿蜒万余里的成墙,可想而知那难度有多大。少数民族的骑兵要想对中原地区发动大规模的侵略,就必须要跨越长城,而要跨越长城就必须得经过长城的几个隘口,象山海关、古北口、井陉关、娘子关、喜峰口、雁门关等。敌人从可能的几个关口进入和从不可预见的地方侵入,那是完全不同。自战国以来,只要北方有强大的威胁时,中原王朝都会修筑长城。

八达岭长城

面对大规模的侵犯,长城显得势单力薄,但是它能及时报信,点燃烽火,这是古代的预警雷达,决策者能在第一时间接到警报,组织兵力,部署反击,最大限度地减少侵犯带来的危害。

中原王朝相对富裕,在古代极为吸引人的财富,如:人口、粮食、金银财宝等都要比北方少数民族富有。少数民族也是无时无刻的不在窥视着这些财富,特别是在他们遇到天灾的时候。只是长城的存在使他们不能那么的随心所欲。而对于富有者来说,如果有个强盗在身边,总是睡不安稳,如果有了长城的存在,在心里上那就安全多了。

三、现代长城被赋予了新的内含,长城是一种民族精神,是一种文化传承,它体现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固若金汤,牢不可摧的伟大精神。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门,把我们的血液组成新的长城。”“万里长城万里长,黄河岸边是家乡。”长城成为了一种文化图腾,一种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当国家面临危亡,民族陷入绝境之时,人们溶刻在血液里的这种长城精神就会被唤醒,放下个人的仇恨与恩愿,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看两万五千里的长征,延安的大生产运动,抗美援朝那最可爱的人,汶川大地震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中国人民在这个时候空前团结。那就是长城精神。

其他网友回答

长城在历史上起到的主要作用是在战争方面,用来维持和平稳定的。

中国在世界史上是和平时间最长的国家,其中长城就起到了很大作用。

长城在周朝就已经开始起作用了。燕赵等地长城主要防备北方少数民族侵扰。而齐长城开始用来跟反齐联盟(越,莒,鲁等国)对抗,后来耗死了连灭吴越莒鲁等国士气高涨的楚国十余万最精锐的大军,否则统一六国的就不是秦国而是楚国了。

长城本身不过是一种“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的战略防御设施,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政治家、军事家手中可以引发出不同的效应。由于视角和价值取向的差异,不同时代不同人群的心目中长城所象征的底蕴不那么一致是十分自然的。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中,长城便作为专制残暴的象征,备受劳苦大众诅咒;而在唐太宗、清圣祖以至刘焘、陈建等政治家看来,长城只是蠢笨无用的化身。

总之,长城的作用在历史上是不可磨灭的。

其他网友回答

我只是有个疑问,既然大家都知道长城是怎样御敌的,那当时的人自然也知道,而且历史证明,长城几乎没成功阻挡过10万以上的进攻,那我就奇怪了,10万人过来,留个一万人去挖墙,用不了几天就能扒个干净了,我跑了你还得花人力去修,修的成本可比扒成本高多了,拖都能拖垮你,为什么不这样做呢?所以,我觉得以上的答案都不对,长城御敌的设想应该不对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长城在历史上到底有什么作用】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与长城在历史上的作用是什么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