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大家认为如何?
优质回答:
这首词特别豪放,大气,艺术表现手法极佳。诗人字字珠玑,展现给我们一幅壮美的画面。有景有情,热情洋溢,铿锵有力,读后使人心胸开阔。
《沁园春》,长调,填词有一定的要求。比如第四句得有领字,再比如还得对偶。是比较难填的词牌。可毛主席完全游刃有余。不仅和律而且意境开阔,磅礴大气。他就是一个能够超越古人的诗人。
其他网友回答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侶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沁园春,双调,共一百一十四字,平韵,一韵到底。
此词写于一九二五年秋天,这时是大革命前夕。毛主席在党中央工作,一九二四年底从上海返湖南。一九二五年上半年毛主席在湖南组织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秋回到长沙,写下了这首词。
上阙开头三句,点出了来游的时间和地点。时间是”寒秋”,地点是”橘子洲”,”独立”又点明是作者一个人在游,而所游的地方,正是过去”携来百侶曾游”的地方。现在,个人旧地重游,自然会想起当年的同学少年。”独立”和”百侶曾游”前后映衬。这样上下阙的开头!就很自然地联系起来了。
接着就写独立时的所见。”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毛主席在”寒秋”的湘江上为我们展开了一副色彩瑰丽的图画。但作者的眼光并不停止在壮丽的山河上,接着给我们描绘了一片更有深意的景象。”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鹰击”写天上所见,”鱼翔”写水中所视。”长空””浅底”也与”寒秋”切合,足见主席观察事物的精细和用词的准确、形象、生动,简直不可移易。”万类霜天竞自由”,总写所见的一切。这是”独立寒秋”时所得到的总印象,也是高度的概括。但这绝不是单纯的写景,而是用”鹰击”和”鱼翔”来讲做人的道理。意思是说,自然界的万物都在竞争着自由,然而中国人民呢?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压迫之下,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是多么不合理啊!这里抒发了作者的爱国情感以及争取自由解放的决心。
正是这种崇高的情感,面对祖国美丽的河山,想到当时人民的苦难,毛主席便对广阔的宇宙发问。写出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言外之意是,中华大地该由革命的人民来主宰,由人民作它的主人。这一强有力的发问,表现了毛主席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和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切关怀。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二句,是下阙的总写,点明以下所写的是追忆往昔来游的事情,那就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追忆来游的同学,正值青春年少,才华焕发,意气奔放,在一起评论国事,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的军阀看作和粪土一样。最后三句进一步抒发了主席的豪情。”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写得生动活泼。
本词上阙用色彩绚烂的笔调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和姿态生动的深秋江上图,下阙追忆同学少年的豪情壮志。表现了毛主席与自己青年时代的战友变革旧世界的伟大理想和抱负以及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其他网友回答
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这是毛主席年轻时候写的词,当时正是国共合作期间,年轻的毛泽东在湖南搞农民运动,深秋的长沙,湘江北去,万山红遍,诗人想起当时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 ,风华正茂的年轻革命者,那些投入革命激流中的时代青年,他相信 ,革命在这些有文化,有激情的人的参与下,一定会像这滔滔的湘江水一样,向前奔涌,走向成功的,于是写下了这是词。这首词激情澎湃,文笔豪放,是不亚于主席后来的巨作《沁园春,雪》的,可以作为当代诗词的代表作之一。
其他网友回答
问题:《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大家认为如何?
前言
主席的词作中,《沁园春·雪》我以为可排在第一位,这首词可排在第二位。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一、诗人与长沙
创作这首词的时候,大约在一九二五年秋,此时作者32岁左右。
7月间,因在韶山地区组织领导农民运动,被湖南省长赵恒惕随即下令通缉逮捕,因此诗人辗转来到了长沙 。
诗人从1911年到1925年,曾经几次在长沙学习、工作 。诗人在1913年至1918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1918年和萧瑜、蔡和森等组织新民学会,在这里开始他早期的政治活动。
当年他的同学们蔡和森、何叔衡等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立志救国,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二、 诗词简析
上阕前面写景: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在结尾处,提出了豪气干云的问题:
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下阕停止写景开始抒情,“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后面接着“忆往昔”三个字,开始回忆: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在回忆中,同时也婉转回答了上阕的问题:“谁主沉浮?”
中流击水,用祖逖击楫中流的典故。诗人不直言“谁主沉浮?”,但是把自己和同学们比喻为恢复天下的志士,写出了同学少年的风采,力图在列强的环伺之下重振华夏的雄风。
三、《沁园春·雪》胜过《沁园春·长沙》的主要原因
从章法上看,这首词比较简单。上阕写眼前景,下阕回忆抒情。上阕提问,下阕回答,但是回答的很巧妙。
这首词其实《沁园春·雪》非常 相似,虽然相隔了二十年,大家可以比较一下。《沁园春·雪》上阕完全写景,下阕抒情,相对比《沁园春·长沙》简单一些。但是《沁园春·雪》令人感觉更加厚重。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厚重的原因主要是所用典故中的人物,几乎个个都是雄才伟略的开国英雄,仅有的一个非开国皇帝还是汉武帝。
结尾处一句“还看今朝”,远胜于当年的“粪土当年万户侯”。
唐宗宋祖这一类背景板如此强大,却不是普通诗人能够使用的,时过境迁,诗人的社会脚色也发生了变化,这是《沁园春·雪》胜过《沁园春·长沙》的主要原因。
结束语
诗人的优劣不在于地位,而在于诗词本身的魅力。优秀的诗人如曹操、李世民、赵匡胤等都有这些非我其谁气魄的作品,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找来读一读。
@老街味道
其他网友回答
毛主席是近代我国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诗人。毛主席语录认真分析句句是真理!我们永远怀念他老人家,毛主席思想永照千秋……!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大家认为如何】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