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杜甫与安史之乱的关系 李白、高适、杜甫,曾经的三个好兄弟,为何安史之乱后形同陌路?

网友提问:

李白、高适、杜甫,曾经的三个好兄弟,为何安史之乱后形同陌路?

优质回答:

问题:李白、高适、杜甫,曾经的三个好兄弟,为何安史之乱后形同陌路?

前言

历史上的事情,后人多根据零星的记载进行猜测,至于三人是否在安史之乱后形同陌路,不妨看一看这些零星的记录自己判断。

一、初次相遇

在天宝三载(744年)四月, 李白(701年—762年)到了东都洛阳认识了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同年秋天,两人如约到了梁宋。在这里遇到了诗人高适(702─765),三人结伴在梁、宋之间客游,平时 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 。

这一年,杜甫32岁,高适42岁,李白43岁。

高适后来受到张九龄弟弟张九皋的荐举,应有道科,中第, 天宝八载(749)得了一个封丘尉的小官。

李白后来去求仙访道,杜甫去求功名,可惜困顿长安十年而不得。

二、高适曾经掌握李白的生杀大权

唐朝天宝十四载(755)年,爆发安史之乱 ,高适跟随哥舒翰平叛安史之乱。并有幸见到唐玄宗并受到赏识。

唐朝天宝十五年(756年),高适随玄宗至成都;八月,擢谏议大夫。十一月,永王李璘谋反。12月, 高适为淮南节度使,讨伐永王璘。

这时候的李白竟然在李璘的麾下为官,不知大祸降临的李白还写了一连串的诗歌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雄心: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永王叛乱被高适评定以后,受到牵连的李白还给高适写了一首诗,诗序中说:

余时系浔阳狱中。正读留侯传。秀才张孟熊蕴灭胡之策。将之广陵。谒高中丞。余嘉子房之风。感激于斯人。因作是诗送之。

《送张秀才谒高中丞》诗云:

秦帝沦玉镜,留侯降氛氲。感激黄石老,经过沧海君。壮士挥金槌,报仇六国闻。智勇冠终古,萧陈难与群。两龙争斗时,天地动风云。酒酣舞长剑,仓卒解汉纷。宇宙初倒悬,鸿沟势将分。英谋信奇绝,夫子扬清芬。胡月入紫微,三光乱天文。高公镇淮海,谈笑却妖氛。采尔幕中画,戡难光殊勋。我无燕霜感,玉石俱烧焚。但洒一行泪,临歧竟何云。

据说高适收到李白的诗以后不动于衷,有人说郭子仪、崔涣、宋若思等人说情,李白才得以轻判至夜郎流放。而且半路上李白有遇到赦免,还开心地写了一首诗:

《早发白帝城 / 白帝下江陵》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相比韦子春等人被杖杀,可见李白还是非常幸运的。至于高适是不是暗地里帮助李白,就不得而知了。

杜甫听说李白被流放时,不知道他已被赦还,还写下了两首《梦李白》: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梦李白·其一》

三、高适与杜甫在成都的交往

平定了永王叛乱以后,高适出任了彭州刺史 。唐朝上元元年(760年), 改任蜀州刺史,直至代宗广德元年(763年)。

他接任蜀州刺史的时候,杜甫还去看望过他,高适还写过一首诗给杜甫。

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云: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在这期间,上元三年 (762年),李白在当涂与世长辞,终年六十二岁。

763年,高适任西川节度使。764年,朝廷命严武接替高适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高适回长安做了迁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

但是杜甫的好友严武接替高适镇蜀以后,第二年就去世了。杜甫失去了依靠,便离开了成都。据说杜甫原本准备去找高适,没想到高适在严武之前三个月已经去世了。 杜甫还写过一首《闻高常侍亡 》:

归朝不相见,蜀使忽传亡。虚历金华省,何殊地下郎。致君丹槛折,哭友白云长。独步诗名在,只令故旧伤。

假如高适生命再长几年,或许杜甫不至于颠沛流离之中死于他乡。

结束语

杜甫离开成都以后,大历元年(766年)到达夔州,两年后杜甫思乡心切出峡, 在岳阳、潭州(长沙)、衡州(衡阳)之间辗转往复。

770年冬,杜甫在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终年59岁。

三个人的交集从天宝三载(744年)开始,从李白流放夜郎以后,杜甫和高适就在也没有见过李白。李白被轻判,很难说高适没有起到作用,杜甫和高适在成都期间还有往来。

三个人安史之乱后形同陌路之说,未必准确,至少高适与杜甫还是关系不错的。而杜甫时时挂念李白,说他们二人形同陌路就更是无稽之谈了。

@老街味道

其他网友回答

兄弟?你是怎么定义“兄弟”的?像李白与杜甫,只见过一次面,年纪相差十几岁,他们算得上兄弟吗?

在李白杜甫见面、“诗歌史上一大盛事”的时候,李白已经是名满天下的大诗人,杜甫只是个小有名气的小诗人。两人根本不对等。

事实上,杜甫一辈子,并没有获得过太高的声誉。甚至在大唐一朝,他都没有进入一流大诗人的行列。在宋朝以后,他的艺术成就才一步一步被世人认可和接受。也就是说,李杜相会,相当于大明星与小粉丝的见面。就算人家大明星客气,不搭架子,叫你一声“小兄弟”,你还真的以为就是兄弟了?你太天真。

李杜分别之后,各做各的事。其中杜甫写了几十首诗给李白,李白则只有一首与杜甫有关的诗作。这样疏远的关系,当然是形同陌路,与安史之乱没有关系。

况且李白年纪不小,在安史之乱结束后不久就病死了。杜甫却还在成都草堂中拣稻草、苦熬岁月。不陌路,还能怎么样?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李白、高适、杜甫曾经的三个好兄弟为何安史之乱后形同陌路】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与李白和杜甫与安史之乱的关系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