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为什么很多人喜欢王小波?
优质回答:
为什么很多人喜欢王小波?
王小波的才华通过他的作品可以看出来,很多人喜欢并给人以回味主要有几点。
一是喜欢他的才华。
《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青铜时代》是王小波作品的精华。三部曲包括了王小波生前出版的所有小说,代表着王小波对文学的关怀和理解,代表了他渴求达到的艺术水准。
二是喜欢他智慧而幽默的语言。
从王小波经典情话,品味他的语言风格:
1、我喜欢你的热情,你可以温暖我。我很讨厌自己不温不凉的思虑过度,也许我是个坏人,不过我只要你吻我一下就好变好呢。
2、我真的不知道怎样才能和你亲近起来,你好像一个可望不可及的目标,我琢磨不透,追也追不上,就坐下来哭了起来。
三是他短暂的生命中丰富的人生阅历令喜欢他作品的读者唏嘘。
生于北京,先后当过知青、民办教师、工人。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1980年王小波与李银河结婚,同年发表处女作《地久天长》。1984年赴美匹兹堡大学东亚研究中心求学,2年后获得硕士学位。在美留学期间,游历了美国各地,并利用1986年暑假游历了西欧诸国。1988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任教。1992年9月辞去教职,做自由撰稿人。他的唯一一部电影剧本《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奖,并且入围1997年戛纳国际电影节。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年仅45岁。
四是王小波和李银河的爱情。
王小波曾说过:“你知道我对你的爱情是什么吗?就是从心底里面喜欢你,觉得你的一举一动都很亲切,不高兴你比喜欢我更喜欢别人,你要是喜欢别人,我会哭,但是还是喜欢你,我把我的整个灵魂都给你,连同它的怪癖、耍小脾气,忽明忽暗,一千八百种坏毛病,只有一点好,就是爱你,我觉得我们的爱情就像个糖果罐,我们呢,就像两个围着这个糖果罐的孩子,不时的从里面发现一些惊喜”。这是王小波在《爱你就像爱生命》里面的一段话,表达了对自己另一半的爱意,总之,爱你像爱生活,藏不住,掖不着,就是要大声表达出来,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一辈子不长不短,记得要跟有趣的人在一起。
其他网友回答
真实不做作
其他网友回答
你一定想与这个人相谈甚欢,哪怕他只能活过来一刻。中国现代汉语文学一个“好得不得了的开始”,这就是冯唐对于王小波直截了当的评价。
初读王小波的书,觉得这真是一个恃才傲物,骄矜孤高的男人,满嘴说着顶撞社会的俏皮话儿、侧目鄙弃活着的大多数,我不知道经历了文革动荡的他是如何积累的资本始终支撑着他高高扬起的头颅。他的作品甚至配不上“正能量”三个字,如同几位老前辈对《黄金时代》的评价,写得是很好,但是不能够提升人的灵魂。
多读王小波的文字,才慢慢体会到,王小波的骄矜是褪去稚气的热血,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一身孤勇。他鄙弃一切,并非为了姿态,而是出于热爱。
通常情况下,我们将英雄定义为无所畏惧的个体,但是个人英雄主义总是显得狭隘,王小波式的英雄主义绝对不是这样的,他是超越了阶级、跨越了种族、挣脱了了人性局限、不分美丑贵贱的英雄,这也正是我前面所提到了褪去年少轻狂的热血,这种骄矜从不无知,从不单纯。
王小波的骄矜铭刻在生活上。
1968年王小波在云南兵团劳动,并开始尝试写作,这段经历成为《黄金时代》的创作背景。他在《黄金时代》中写道:“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慢慢受锤的过程……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为了西双版纳的热带风光,王小波放弃了去安徽的机会,前往云南。在这段充满饥饿、批斗、病痛的岁月里,即使每天都在感受着自己的生命被剥夺,王小波却没有质疑过自己的生命力,他不允许生活把自己锤死,他充满希冀地骄傲地活着。
王小波的骄矜渗透在个性中。
后来《黄金时代》拿下联合报的文学奖之后,王小波得到了25万新台币作为奖金。从他后来的际遇来看,这25万没有给他带来多少好日子,但是却给了他辞职做一名自由撰稿人的勇气。然而命运没有为王小波开出康庄大道,他的书籍出版频频受阻,作品不被人认可。
这是一件不值得太过伤心的事,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王小波自己在《我为什么要写作》中写道:“我写的东西一点也不热门,不但挣不了大钱,有时还要倒贴一些……人类的存在,文明的发展就是个反熵过程。”
你看,他自己早已经看得通透,什么也不怕。他比谁都清楚,自己停不下来,也不会停下来。在他的作品中,有人读得出睿智,有人读得出犀利,甚至有人只读出了再简单不过的“哈哈哈哈哈”,但是一定读不出妥协,读不出屈服,这一点可以打包票。如同他在《沉默的大多数》中对老前辈们的反驳所说:“但是在这世界上的一切人之中,我最希望予以提升的一个,就是我自己。这话很卑鄙,很自私,也很诚实。”
你可以看你不上他,他恰好不为让你看得上而活,王小波所有的初心是为了自己,而他的初心就是“为了创造一点美”。既然世俗的价值判断奈何不了他,他自然可以高傲地固执下去。
王小波的骄矜充斥在文字里。
“对于生活做种种设置是人特有的品性。不光是设置动物,也设置自己。我们知道,在古希腊有个斯巴达,那里的生活被设置得了无生趣,其目的就是要使男人成为亡命战士,使女人成为生育机器,前者像斗鸡,后者像母猪。这两类动物是很特别的,但我以为,它们肯定不喜欢自己的生活。但不喜欢又能怎么样?人也好,动物也罢,都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
以上这段文字截取自《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这本书我没有读完,但是这段文字却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这不是简单的叙述,这是对现实的冷嘲热讽。
在当时的中国,男人用来生产,女人用来生育,谁也不曾这么直接地说过,但是有些东西就是因为从不曾被提起而恐怖得深刻,因为这约等于“司空见惯”。
但是王小波说出来了,用“斗鸡”和“母猪”作比,以一种极其隐晦,又具有冲击力的表达说出来了。他自己也是一只猪,被圈养在社会的条条框框里,但是他也特立独行,因此拥有了思想上的自由,因为这个缘故,他一直怀念那只特立独行的猪。
这个男人有着天马行空的浪漫主义、满是嘲弄的黑色幽默、棱角分明的个人色彩。你可以在任何时候说他和这个社会脱节,但是必须除去他和李银河相处的时候。在李银河面前,他就是王小波,一个渴望和自己爱的人共度余生的凡夫俗子,为此他甚至不再骄傲,开始患得患失。毕竟,单单是李银河的名字,就足够他爱上一生一世了
“我和你就好像两个小孩子,围着一个神秘的果酱罐,一点一点地尝它,看看里面有多少甜。”这是《爱你就像爱生命》这本书中我最爱的句子。
当王小波开始全心全意地热爱李银河,他从成年人的厚重黢黑的壳里抽离出来,变成了一个单纯快乐的孩子。他从不把“爱她”当作选择,这是他的命运。像王小波这样的人,我愿意记忆他,不只因为他有风骨,也因为他没有风骨。
为了好好地爱一个人,他从天马行空中抽离出来,不惜把自己放进极低极低的尘土里去。
王小波从头到脚洋溢着才情,他的个性和文字曾被多少人模仿是数不清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那些青年人摇着大大咧咧的旗子,嘴上挂着脏兮兮、油腻腻的句子,却学不来王小波拿着笔针砭一切、隐匿在骄矜之后的满腔热血,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对这个世界还不够爱,对特定的人还不够爱。
谈及王小波,很多人知道那句“一切都在无可挽回地走向庸俗”,但是,我们还应当铭记那句“当我跨过沉沦的一切,向着永恒开战的时候,你是我的军旗。”
我朋友在我的安利下看了王小波的书,也爱上了他。如此有才华的一个人,怎么能不喜欢呢?
其他网友回答
其实,我不太看得懂他写的书,或许,年纪再大一点,更懂生活了,才看得懂吧。
其他网友回答
如果你身边有这样一个人:
和你喝酒聊天的时候妙语连珠,抖机灵讲荤段子,无所不能,很会活跃气氛;而在你遭遇难题或者伤心事的时候,又可以非常有说服力地开导你,还不会招致你的反感;甚至于当你陷入深思,关心那些常人并不在意的星空和人类的时候,他也能理解你的感受,和你一起探讨。
这样的人,你喜欢他吗,你愿意和他做朋友吗?答案一目了然,而王小波正是这样一个鲜活的人。身为作家的王小波,给我的印象并不是书面的,相反他非常生活。
或者说,他可以在各种状态里自如切换。他可以在头等舱里坐而论道,也可以在三等舱里喝酒划拳。
他是一个情商很高的人,幽默都是情商的体现。
年轻的时候,我们都喜欢这样的句子: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即便是不能透彻理解他的意思,仅仅是文章的表面功夫,也足够让很多人喜欢。所以,读王小波的文起点不高的人,也可以读下去。看王小波的热闹,也有热闹可看,因为他这个人真的能闹。
你必须按所想去生活,否则只能按生活去想。
什么都不是爱的对手,除了爱。
假如我们真想知道,是可以知道的。
人在年轻时,最头疼的一件事就是决定自己这一生要做什么。
所以我说他不只是书面的,他也说一些俏皮话,就像如今的鸡汤,可以凭借一面之缘的直觉进入感受。他说,“中国为什么没有这种幽默,道理是明摆着的:这里的权力不容许幽默,只容许假正经。”
他拒绝假正经。
但实际上,他又表达了更多的东西,这大概就是深入浅出吧~
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他必然不是肤浅的,也不只是幽默的,他有一个自己的诗意世界。而这一点,是我个人如此喜欢他的最大因素。
相对于很多人喜欢的,《黄金时代》里的那一段经典语录,我更喜欢的是这样的王小波:
“傍晚时分,坐在屋檐下,看着天慢慢地黑下去,心里寂寞而凄凉,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剥夺了。”
“似水流年是一个人所有的一切,只有这个东西才真正归你所有,其余的一切,都是片刻的欢娱和不幸,转眼间就已跑到那似水流年里去了。”
这样的王小波:
这样的:
还有这样的:
他是如此地在生活之中,却又如此地在生活之上。他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就在于他——起点看似很低,高度却很高。他说的那些莫名情绪,在我读来很有共鸣。他让我确定,我不是无病呻吟,他让我确定,这些问题值得关心。
尤其是在现在这个时代里,活着之上的东西一再被消解,被稀释,我很怀念那些逝去的东西,正如王小波在《孤岛访谈录》中所说:
“我说的是70年代世界青年们所共有的一种精神,都想改变社会把社会改变得更美好,让大家的未来变得更美好。不光是中国人,当时全世界的青年都是这样。这个精神现在可能越来越少了,越来越淡了,可那个时代想起来还是让人感动的。”
他能首先做好自己,同时心里也装着很多人。他不是只顾自己生活的人,尽管他看起来是多么努力地在宣扬自我。
在我看来,春天里一颗小草的生长,它没有什么目的。风起时一匹公马发情,它也没有什么目的…我要抱着草长马发情的伟大真诚去做一切事,而不是在人前羞羞答答的表演。在我看来,人都是为了要表演,而失去自己的存在。
他活出了自己,活得明白,活成了每一个普通人该有的样子。很多人对王小波的评价,都在说他也不过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人,的确如此。所以,我们才会如此喜欢他。
他应该是我们身边的人,我们的朋友,我们的兄弟,我们的知己~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为什么很多人喜欢王小波】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