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红楼梦中贾雨村闲游“智通寺”一段有何深意?
优质回答:
时常觉得曹雪芹用笔神秘莫测,匪夷所思,正如脂批所说的,“能解者,方有心酸之泪,哭成是书。”我也常常感慨,自己才思不敏捷,心思不细腻,情思不丰厚,辜负了曹公的良苦用心,以致曲解其意,贻笑大方。
不过作为一个《红楼梦》的爱好者,虽然蠢笨,但是依然具有探索的冲劲,希望自己的一点点理解,能够切中其意,那就很满足了。针对这个问题:《红楼梦》中贾雨村闲游“智通寺”一段有何深意?说真的,我不是很理解,但是也试着阐述一二,权做抛砖引玉之用。
在第二回,贾雨村被革职之后,担风袖月,游览天下名胜,偶因染病,滞留维扬地面,做了林如海的西宾,教林黛玉读书。后黛玉母亲病故,黛玉哀痛过伤,触犯旧病,遂连日不曾上学,贾雨村闲来无聊,饭后闲庭信步,来到了“智通寺”。
这日偶至郭外,意欲赏鉴那村野风光。忽信步至一山环水旋,茂林深竹之处,隐隐的有座庙宇,门巷倾颓,墙垣朽败,门前有额,题着“智通寺”三字。门旁又有一副旧破对联,曰: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我们都知道曹雪芹用笔鬼斧神工,无一处费笔,处处包含大关节,眼前一座小庙必定暗藏玄机。首先这个“智通”就很令人迷糊。
(甲戌)谁为“智”者,又谁能“通”?一叹!
“智通”表面的意思很简单,很好理解,无非就是运用大智慧,看透眼前迷局,然后豁然开朗,知晓天下事理,万事通达。总体上其实就是一个“悟”。那么为什么要贾雨村来悟呢?就像开篇说的,这个故事是“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一段故事。而且,贾雨村这个人物,贯穿全书,见证了整个荣宁二府的起伏跌宕,作者是要借他的眼,借他的悟,来使天下众生悟。
不过很可惜,贾雨村不是那个可以“悟”的人。古来大彻大悟的人其实遭遇差不多,就像甄士隐一样,经历了家庭巨变之后,身心受到极大淬炼,然后豁然开朗,大彻大悟。贾雨村此时也一样,宦海沉浮,被打落低谷,心境应该是有大变化的,考验他的就是看他有没有“智”,不过很明显,他没有。
这幅对联也是作者真是体现了作者的苦心啊,这里的脂批是这样的。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甲戌)先为宁、荣诸人当头一喝,却是为余一喝。
这其实也是这部书的总批,很多时候,我们忘记舍取,眼前见到的,能抓住的,都不想轻易放弃,在我们眼里,利益面前,什么都是假的。却不知,很多时候,都是为他人做了嫁衣裳。殊不知,很多东西是强求不来的,有时候苦心孤诣的结果其实都是“有命无运”吧。
宁荣府里的公子小姐们生来高贵,到头来焉知不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就像甄英莲和娇杏的遭遇一样,富贵人家的小姐做了低贱的小妾,身本贱命的丫鬟反而做了官家的主母。凡事要知道取舍,懂得进退,不要无路的时候才回头。只不过贾雨村终究只是一个凡人,贪恋红尘的他难逃“因嫌纱帽小,致使枷锁扛”的命运。
要说贾雨村全然无感觉也不尽然,所以看到这个对联,他觉得“其中想必有个翻过筋斗来的亦未可知”。
(甲戌)随笔带出禅机,又为后文多少语录不落空。
翻过大筋斗的我觉得在书中人物比比皆是,无论是宝玉还是黛玉等,或者是甄士隐或者是贾雨村等,都是历经大磨难、大曲折、大风波的,只不过悟性不同,结局也就不一样了。
关于禅机,特别查了一下资料,禅机也可以叫机锋,是禅宗祖师去除参禅人心中妄想杂念的手段,以使参禅人明心见性,即实证佛性本体。也是祖师勘验学人悟入境界的方法。这个机锋可以是语言,也可以是动作。悟的人如醍醐灌顶,立即通晓;悟不了的只能一头雾水,呆若木鸡。昔日佛祖拈花微笑,摩诃迦叶明白佛意,以微笑回佛。这就是明悟了。
第一回,甄士隐在听到僧道的《好了歌》,立即就顿悟了,并作出了精彩的解注,这说明甄士隐是有大
智慧的。而在第二十二回,宝玉听到了宝钗念给他的《寄生草》辞藻。
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哪里逃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宝玉听后,喜不自胜,但是他其实没有悟。所以黛玉说他“还没唱《山门》,你到‘妆疯‘了。”后来因为和姐们们闹了别扭,又想到了“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不禁大哭,立占一偈云: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可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怕别人看不懂,又填了一只《寄生草》,其实宝玉这时候已经顿悟,已经觉醒,脂批说他:宝玉悟禅亦由情,读书亦由情,读《庄》亦由情。宝玉必定是有禅性的,这也是他以后的路。作者无时无刻的都在暗示宝玉以后的结局,真是苦心孤诣啊。
接着看贾雨村。
想着走入,只有一个龙钟老僧在那里煮粥。(甲戌)是雨村火气。雨村见了,便不在意。(甲戌)火气。
贾雨村只是以一个俗人的眼光来看这座破庙,看这个眼前的老僧。见到的无非就是万万俗人见到的一样,为什么呢?因为无“智”所以不“通”啊。在第一回,甄士隐听到僧道分手的时候说,三劫之后,在北邙山汇合。佛以世谓劫,三十年就是一世。那么三劫之后就是九十年了。眼前这个龙钟的老僧,既聋且昏,齿落舌钝,所答非所问,莫非已历三世吗?而且脂批说这些都是要翻过来的。那就是说,因为贾雨村“不智”,所以只能看到表象,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那这个老僧是谁呢?
毕竟雨村还是俗眼,只能识得阿凤、宝玉、黛玉等未觉之先,却不识得既证之后。
如果不是俗眼,看到的可以是千千万人,未必是宝玉,也可是宝玉,亦可是阿凤、黛玉等。更可能是甄宝玉、甄士隐。作者的目的只有一个,要雨村去悟,也就是要所有的读者一起去悟。表面看老僧在煮粥,可是焉知不是煮的一世繁华。
宝玉下凡历练这一番,包括补天石化成的宝石,还有那许多冤家孽障,一干情种,在世间的种种其实不就是“黄粱一梦”吗?眼看着“脂正浓粉正香,眼看着金满箱银满箱,”其实都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转眼醒来,仿佛一世,其实饭都没熟呢。我们所知所感,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的?曹公一世历经坎坷,看透世事,看透了也就悟了,这分明应该是在度化世人吧。
故事发展到这里,其实主角都没有出场呢。而且故事的主要舞台,宁荣二府也都没有透露。但是作者却写了甄家的败落,其实正是暗示将来宁荣二府的败落;甄士隐的出家,也正是贾宝玉将来的结局。这个想要世人觉醒的智通寺,其实就是繁华落尽的这个世间。在这个结构上,作者安排的真是太巧妙了。正如脂砚斋说的,这种写法是:“回风舞雪,倒峡逆波,别小说中所无之法。”
关于这个老僧还想说几句,有人非说这是贾宝玉将来的情形,其实这样也没有错。但是我还是坚持认为,这不仅仅是宝玉一个人的幻象,而且普世众生的画像,是坠入红尘不能自拔的芸芸众生的画像。而且作者屡次说“虚幻”等等,其实也就是真真假假,表面浮现出来的都是假象,隐藏在下面的才是真的。
正如曹公说的:“满纸荒唐言”,我这确是“满腹难解事”,头条卧虎藏龙,希望有真知灼见的条友不吝赐教,在下必当洗耳恭听,凝神细观!
其他网友回答
余于红楼没啥认识,年轻时好歹翻过,但只是走马观花,囫囵吞枣,早已就饭吃了。对这个问题现翻了翻书,寺里那付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作者似乎是刻意给贾雨村设置的一场戏。既刻画了贾的品德,又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一个群体。抨击了现实中的势力小人。余浅识不过如此,见笑。但对红楼,余从不感兴趣,虽然其艺术造意登峰造极,但不属于伟大的著作。所谓伟大著作,她是能够起到引领社会的积极作用的。红楼只不过是舞文弄墨。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一回,贾雨村见到了老僧。老僧法名不详。扬州郭外智通寺和尚,他龙钟不堪,齿落舌钝,既聋且昏,对郊游来此的贾雨村答非所问,为雨村的皮相之见不能理解,只得失之交臂。脂砚斋认为此僧即“是翻过来的”“出世醒人”,“毕竟雨村还是俗眼,只能识得阿凤、宝玉、黛玉等未觉之先,却不识得既证之后”;认为作者“未出宁荣繁华盛处,却先写一荒凉小境,未写通部入世迷人,却先写一出世醒人”,是为了起到“回风舞雪,倒峡逆波”的作用;还认为寺门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亦是“一部书之总批”,是“先为荣宁诸人当头一喝”(甲戌本)。可见作者写此老僧绝非闲笔。
其他网友回答
关于贾雨村游玩到此的一些关联,我曾写文分析过,这个寺院的门口帖一副对联,早已暗示了贾雨村的悲惨结局。
这副对联为“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贾雨村当时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心里暗自在想,这句话虽然文浅显,其意则深,其实正是这句话点出了贾雨村最终的结局。
可惜贾雨村虽然聪明,却没有看透这副对联的意思,或者已经看到,并未在意。总之贾雨村是在极度困境的情况下,来到了这里,顿时觉得豁然开朗,一切艰难的问题,变得不是事。
至于这个寺院里的煮粥老僧,他的出现绝对不是闲来之笔,欢迎感兴趣的朋友一起讨论。
其他网友回答
贾雨村闲游智通寺是在《红楼梦》第二回。贾雨村触犯上级被革职之后,经朋友的引荐,在林黛玉家任西席近一年。贾敏病亡,黛玉悲伤过度触发旧症,所以贾雨村才得闲出来。
在智通寺,贾雨村首先见到了一副对联,题曰“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接着又遇见了一个老僧,但其“既聋且昏、齿落舌钝、答非所问”,雨村不耐烦就出来了。
智通寺一段,文字不多,情节也看似平常,但是很多细节蕴含深意。
一、“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这副对联,贾雨村看后觉得“文虽浅近,其意则深”,但是却未醒悟和察觉,以至于最后“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脂批则曰,“当为宁荣诸人当头一喝”,可谓为后文伏脉。
二、遇到的老僧虽然令贾雨村感到不耐烦,但是脂批却明写“是翻过来的”、“是翻过来的”,并在眉批上写到“毕竟雨村还是俗眼,只能识得阿凤、宝玉、黛玉等未觉之先,却不识得既证之后”,说明老僧正是这些人在贾府败落之后的模样。
三、贾雨村从智通寺出来之后,巧遇冷子兴。两人饮酒相谈,冷子兴演说荣国府,通过一人之口介绍了贾府主要人物和关系,替读者捋清了脉络,并引出了下文。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红楼梦中贾雨村闲游智通寺一段有何深意】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