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伤逆流成河读后感800字(悲伤逆流成河读后感500字)
对于电影《悲伤逆流成河》应该如何进行评价?
优质回答
《悲伤逆流成河》不如《少年的你》!
最近《少年的你》上映11天已经破11亿票房,在文艺片里属于少有的爆款。而同样是反应校园霸凌问题,这让人想起当年的《悲伤逆流成河》,当时号称中国第一部反映校园霸凌问题的电影。然而《悲伤逆流成河》虽然具有开创性,但是豆瓣只有5.9分,而《少年的你》豆瓣高达8.4分,两者的差距之大,不同一般。
那为什么说《悲伤逆流成河》不如《少年的你》呢?我们一起去对比看看两者到底有什么样的差异性。
先看看电影的制作背景的差异
1、《悲伤逆流成河》的拍摄背景
《悲伤逆流成河》是郭敬明的小说改编,很多人会以为它是郭敬明导演的作品,其实不是,它的导演是落落,郭敬明只参与了编剧。
而落落曾经表示,很欣赏韩国电影《素媛案》,希望也能把社会的真实搬上大荧幕,引起观众对青少年暴力的真正重视,然而她做到了吗?
似乎并没有,因为她选错了题材。《悲伤逆流成河》如果不改编估计根本过不了审,在原著的设定里女主角易遥早恋、堕胎,顾森湘原设定是被侮辱了,而易遥的母亲原设定是娼妓。所以这个故事的整体没办法脱离郭敬明的疼痛系列里的狗血剧情。即使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修改,依然没办法完全去除糟粕,至少人物逻辑你改不了。
所以这个故事从选材的背景来看,就落了下乘。
2、《少年的你》的拍摄背景
这个故事的蓝本,是监制许月珍给导演曾国祥的。许月珍曾经表示拍摄这部电影的初衷,就是被小北所感动,想表现小北的那种“为了别人”的可贵精神,也想让社会看一下这个世界对于它所创造出来的伤害的漠视。
整个故事的内核是小北本身是一个可以说毫无希望的孩子,13岁辍学,被父母遗弃,对于他来说就是活着。但是陈念不一样,虽然她的家庭也很多问题,但是陈念成绩很好,她有改变自己的命运的机会。小北在她的身上看到了希望之光,小北帮陈念,就是为了成全她。这其实并不完全是情愫,它高于爱情,属于一种大爱。
所以在《少年的你》的拍摄里,没有早恋、堕胎这样的恶俗情节,非常纯粹的就是描写校园霸凌和小北、陈念间的相互扶持,是一种大爱,所以它感人,所以它成了上乘之作。
电影开始,又见青梅竹马的情愫设定
这个柔柔弱弱的女子就是主角易遥。
这位就是易遥的妈妈,在电影里的职业是按摩师,但是也暗示了不是很正经的按摩师,对于这点进行了模糊处理,让观众去猜。
易遥的妈妈确实没什么钱,所以当女儿问她要校服钱的时候,她以女儿的校服还可以再穿拒绝了。显然她没有考虑到女儿可能会因此被人看不起,而实际上在这个小弄堂里,易遥也被大家叫成赔钱货。其实这个设定很有问题,把主角周围所有的人都黑化了,似乎没有一个明事理的人。
这个男孩子叫齐铭,是易遥青梅足马从小长大的小伙伴。齐铭喜欢易遥,只要眼睛没瞎,一看就知道。但是似乎大家都瞎了,齐铭的妈妈还看不起易遥一家,前头叮嘱少跟易遥接触,后头两人就结伴骑车上学去。
郭敬明的这种青春小说的核心驱动,一直都是“情愫”二字,这也是为什么对于他的作品不乏反感的人,他到底是在揭示青春疼痛,还是贩卖早恋情愫呢?如果是后者,显然会对孩子产生一种价值观的错误引导。
易遥意外得了性病,让她懊恼不已
所有人都穿着新校服进校门,只有易遥一个人例外。而易遥在早上的时候就发现自己的下体疼痛,在网上一查,她发现自己可能感染了性病。这对于她来说是晴天霹雳,也是整部电影的关键矛盾。故事也就从这里开始了。
最终易遥在医生那里确诊,自己确实得了性病,而且是被人传染的。因为自卑和难于启齿,易遥没有跟任何人说过这个事儿。为了治病,她问她妈要钱,但是母亲以为她是想买校服而拒绝了。
在这里有几段比较复杂的情愫关系:易遥喜欢齐铭,但是得了性病以后很自卑,刻意和齐铭保持距离;齐铭也喜欢易遥,但是他就是个中央空调对谁都不错;顾森湘和顾森西是双胞胎姐弟,姐姐喜欢齐铭,弟弟喜欢易遥;还有一位全剧大反派转校生唐小米喜欢齐铭。
是不是有点复杂?不重要,重点是唐小米因为齐铭对易遥很好,觉得很不爽,这个是重点。另外唐小米转来之前,在原来的学校里是被霸凌的对象,所以在新学校里,她摇身一变成为霸凌者,有点报复社会的意思。反正这个设定其实也是不合理的,一般被霸凌者都有明显的弱势特征,一般不会变成霸凌者。
唐小米好不容易约了齐铭去唱卡拉OK,结果当天晚上易遥因为焦虑过度,导致高血压晕倒。齐铭发现了她,并且把她送到了医院。齐铭也是个没脑的,随便泄露别人隐私,没去唱歌,就直接说因为易遥晕倒了,然后这笔帐又算到了易遥头上。唐小米就这样对易遥恨之入骨。
其实故事发展到这里,你就能知道这部电影和《少年的你》的最大区别,这部电影里用了很大的篇幅其实都是在描写青少年早恋,几个小年轻之间的感情纠葛,差生在谈恋爱,优等生也在谈恋爱,霸凌的起因也是谈恋爱。
相反在《少年的你》里,从来没有这样的戏份,很干净,一开始就进入主题,一开始就有一位同学跳楼自杀成为故事的开端,极具冲击力。
秘密被发现,易遥开始成为谣言风暴的中心
齐铭并不知道易遥为什么要钱,但是也傻傻的把父亲的钱偷了出来给易遥。这种行为严重地刺激了易遥的自尊心,她根本不可接受,她怒斥了齐铭,两人的间隙越来越大。
没有钱治病的易遥,没有办法只能去小诊所里拿药治病,而这一幕被尾随而来的唐小米拍了下来。本来就对易遥怀恨在心的唐小米,把这一切公诸于世,易遥得了性病这件事不翼而飞,很快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了这个传言。
似乎在这所学校里,没有几个孩子是能明事理的,没有人去问易遥发生什么,这么大个事儿老师也不管不问。所有人只会在背后说闲话,甚至有人在她背后贴纸,套头殴打,拔衣服等等。
在《少年的你》里霸凌者其实是很少数,而且只敢偷偷地在放学的路上去做,这才是真实的。然而在《悲伤逆流成河》里,世界上就没有好人,大家也没有基本的道德规范,集体实施霸凌,这个真的是有点夸张了。观众看到这里会有一种荒谬的想法,要不把其他的孩子都毙了吧,这么坏。
就在易遥最难受的时候,男一和男二给出了两种不同的态度
顾森西,看到易遥差点溺水,以为她要自杀,其实易遥只是书包被同学扔水里了,自己去捞。顾森西一点都不在意易遥的传闻,还举了小孩子遗传艾滋病的例子,这让易遥对顾森西刮目相看。而顾森西也告诉易遥,要大胆反击,霸凌的人其实最喜欢欺负胆小的,反抗才是正道。
所以从这一幕可以看出来,唐小米爆了料,但是霸凌的主体却是全校的学生,这个设定值得商榷。
这一幕是不是很熟悉,对的就是《演员请就位》里面,郭敬明他的那个组的一个作品,就是这一段。易遥反击了,却换来齐铭的不理解,齐铭作为班长,站在了他所谓的正义的一方。而且更加讽刺的是下面的这一幕,易遥被学校开大会批评,打架的好学生齐铭什么事都没有。
这一部分,学校也被黑化了,这样搞法,孩子除了死,确实没什么路。但是这个设定太不负责任了,学校不可能不调查清楚的前后因果,就随便包庇好学生,诋毁所谓的坏学生。显得学校很弱智,老师很弱智。
而在《少年的你》里则不然,其实老师也是很重视霸凌问题的,后来以为事件的曝光,班主任老师还被调离了岗位,这样才是真实的情况。
在一次学校旅行中,唐小米把易遥意外落下的背包里的钱偷光,还买了零食。那是易遥仅剩的用来买药的钱,易遥怒火中烧,用治疗性病的药抹在了唐小米的脸上。齐铭就在旁边看到了这一切,他再次选择站在所谓正义的一边,认为易遥有问题。
在河边,齐铭再次质问易遥,两个人正式决裂。因为这件事情惊动了学校,易遥的妈妈知道了。经过问询,妈妈终于知道易遥的病是因为按摩的客人洗澡的时候用了易遥的毛巾,真相大白。妈妈拉着易遥的手,很帅气的去医院看病。
母亲带着易遥去治病,也不再责怪她,让易遥的脸上又恢复了阳光。感受到了母亲对自己的关爱,易遥走路都是带风的。整部剧我觉得最感人的也就这里了,这位母亲无论自己多么卑微,当自己的女儿真的需要自己的时候,她还是站了出来,维护自己的女儿。
《少年的你》里陈念的母亲一角同样非常的卑微,但是她对女儿的关爱却是不间断的,自己再怎么卑微,还是不断地鼓励自己的孩子,让自己的孩子好好读书。这方面倒是没有谁高谁低,剧情设置罢了。
当一切都美好起来的时候,最大的矛盾事件发生,顾森湘死了
唐小米被膏药摸了脸以后变得更佳的愤怒,她用短信的方式,用齐铭的名义想约易遥出来,叫了几个社会上的混混教训易遥。谁知道阴差阳错,这个短信易遥以为是齐铭发给顾森湘的,就转发给顾森湘。
结果顾森湘到了那里,被逼上了楼顶,最终不慎跌落身亡。因为短信是易遥转发的,本来所有人就讨厌易遥,因此不明就里的都在传易遥杀死了顾森湘,因为顾森湘喜欢齐铭。
当然在原著里,顾森湘更惨,被这些社会小混混给侮辱了。不过那样就更狗血了,也过不了审。
事情发生以后,顾森西是悲伤过度不想听易遥解释,齐铭就直接选择了沉默以对,易遥一点办法都没有,世界上再也没有人相信她了。其实警察还在查案,要查出来结果不难。
对于这个核心矛盾的设计,其实也是比较狗血的,总是跳不出那种框框,所以观众看了其实是不信的的,无法感动起来。在这个设计上《少年的你》高了不是一点点,但是电影还没下映,不便透露过多的剧情,但是绝对没有这么狗血。
易遥再次遭受集体霸凌,学校不闻不顾,最终跳河
再次遭受集体霸凌的易遥陷入了无法自拔的伤痛,连齐铭和顾森西都离她而去,这让她感觉到万念俱灰。因此她跑向了河堤,和所有施暴者做最后一次的对峙。
最终易遥痛斥了所有对她进行了霸凌的学生,最终跑向河堤,跳了下去。这个时候那些霸凌者才意识到自己可能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恶果,才开始了害怕。
最终唐小米被捕,并且被判刑,而易遥也没有死,最后时刻顾森西还是把她救了起来,全剧终。
《悲伤逆流成河》全剧观后感:还是太像小说,其次无法摆脱学生早恋的狗血,全体黑化
1、台词是个硬伤,太像小说
正常人是不会这么说话的,但是在电影里全部是郭敬明的经典台词。就看上面易遥跳河前那一大段台词,就不是一个跳河前的花季少女可以说出来的话。曾经有网友这样评价:“能不能说人话”。
2、贯穿全剧的因果线还是早恋
早恋情愫在整部作品里是最重要的驱动内因,善也是它,恶也是它。
3、全体黑化太不合理
因为易遥的一跳,全世界忽然又变回光明了,没有跳之前,无论是学校、老师还是学生,全部都黑化,这个设定太不合理,而且太刻意,不真实。
结语
本来作为中国第一部揭露校园霸凌问题的电影,应该是很好的一种题材,很好的作品。可惜《悲伤逆流成河》到底是拍给谁看的呢?我觉得它似乎是服务于原来的书粉的,也就是小年轻,甚至是学生,而没有真正的服务于社会,内容更多的是早恋情愫,而不是校园霸凌,这不得不让人觉得有挂羊头卖狗肉的嫌疑。相对来说《少年的你》更真实、更客观、更真诚,这就是《悲伤逆流成河》不如的地方。
欢迎关注十三,一起盘盘娱乐!
悲伤逆流成河读后感800字(悲伤逆流成河读后感500字)
你对电影《悲伤逆流成河》最深的感触是什么?
优质回答
拒绝校园暴力当然是值得教育机构的注重,但是影片里我看出的不只是校园欺凌,我最看中的是家庭,家庭对于正在成长的孩子来说是相当重要的
《悲伤逆流成河》小说读后感(悲伤逆流成河读后感500字)
怎么评价《悲伤逆流成河》这部电影?
优质回答
谢邀请,还未看过此影片,谢谢。
悲伤逆流成河读后感800字(悲伤逆流成河读后感500字)
为什么有些人看《悲伤逆流成河》时哭到不行?
优质回答
哭的原因有很多吧,有的人哭只是单纯的因为电影情节太虐,女主太可怜,把电影看了进去。而有些人就是因为知道校园暴力是真的真实存在的,因为经历过,旁观过。
就前两天看了一篇关于悲伤逆流成河的影评,写影评的作者全程都是在吐槽电影的矫情和撕逼,否定电影的霸凌题材。我不知道影评人有多优秀可以说郭敬明差、说这个电影差、说导演说演员差。这个电影到底的优不优秀我不知道,但是他好歹可以把观众带入到剧中,让观众落泪让观众愤怒。那个影评中有许多对电影的否定,比如,都是青春期少年少女上不了台面的小忧伤,又或者演主角的这些小孩们的演技差到发指等等。在我看来,他是没有体会过被人排挤被人冷暴力被人不相信没有真正体会过孤单无助,他不知道他说这些话,会让那些受害者,那些曾经被孤立的人心里有多难受,不知道演员们在镜头下一遍一遍的努力,只是想自己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和支持。
校园暴力,冷暴力都是个很恐怖的事。击垮一个人的方式往往就是自己最信任的人最在乎的人都远离自己。这是一部能让大家体会到受害者的处境,体会到他们痛苦的电影。这个电影对于没经历过的人来说或许只是矫情做作,可是对于有着亲身经历的人来说这个就是在重演他们的人生的悲惨
悲伤逆流成河读后感800字(悲伤逆流成河读后感500字)
你们看过《悲伤逆流成河》吗?看完是什么感觉?
优质回答
《悲伤逆流成河》作为郭敬明的主打作品之一,将“疼痛青春伤感”体现的淋漓尽致,郭敬明写的书大多有一个特点,就是为虐而虐,笔下的人物的喜怒哀乐根据的不是性格本身,更多的来自作者的命令,作者说你悲伤了,于是主角哭泣,作者说你该痛苦了,于是人物开始痛哭流涕。
简单来说,笔下的人物走向太莫名其妙,没有合理性。 另外,郭敬明笔下的青春不适合大多数人,没有融洽感,对于大多数青少年而言,青春的代名词是“明亮、活力、生机”而郭敬明笔下的青春除了撕逼、阴暗再无其他。
《悲伤逆流成河》更是将这一特征发挥到顶峰,几位主角的青春没有青春的意味,更像是一本“死亡回忆录”,所以我认为以这样一部作品作为改编对象,口碑不会太好。
当然,《悲伤逆流成河》电影版将主题从“青春疼痛”转向“校园暴力”,使剧情更具有合理性,根据点映的情况来看,易遥从一个饱受流言蜚语的受害者,变成一个对人生积极向上的女孩子,这一切的转变从齐铭的出现开始转变,齐铭变成了一个救世主的形象,有句话说“针扎不到你身上你永远不知道有多疼”,于是齐铭依旧无法对易遥的遭遇“感同身受”。
校园暴力是一个新颖的话题,拍好了它是“青春片”的里程碑,但没拍好依旧会给人一种无痛呻吟之感。
《悲伤逆流成河》的受众面是年龄尚小的青少年,落落首次接触大银幕也把稚嫩这两个字写上了大银幕,电影的每一个画面依旧是青春片惯用的“MV”式拍摄手法,易遥的扮演者演技青涩,没有代入感,但纵使如此,当剧情演到易遥准备跳海,回过头说的那句“你们每一个旁观者都是加害者。”我还是真实情感的哭泣了,“校园暴力”这四个字太广,致使大众忽略语言暴力这一项,但现实中,言语暴力却是校园暴力的缩影,留下的创伤终身难遇。
我形容人生时常常用“很长、很好”这样的形容词,认为即使黑暗也终究会过去,可“雁过无痕”这四个字太难太难,只能寄希望于抵制校园暴力能够得到落实。
悲伤逆流成河读后感800字(悲伤逆流成河读后感500字)
怎么评价《演员请就位》中,李成儒痛批《悲伤逆流成河》一事?
优质回答
李诚儒认为,郭敬明所写的高中恋爱故事没有营养,是一种廉价的笔触。他质问,多少年后,回过头来想一下,难道这就是我们所接受的教育?
毫无疑问,郭敬明一定反扑。他的作风就是这样,只要有人质疑他的作品,无论对与错,他都会很愤怒地回击,但回击往往不是针对所写内容本身,而是搬出道德大棒。
郭敬明引经据典,发表了一番道德长论,“你可以永远不喜欢你不喜欢的东西,但请允许它存在;你可以讨厌你讨厌的东西,但请允许别人对它的喜欢。”
单纯看这段话似乎没毛病,但放在现场所探讨问题的语境下,这就是个偷换概念的思维。
他对这种思维运用得很熟练。
他曾面对大众对他抄袭的质疑,以“如果一个人只会抄袭,怎么可能红这么久?”的姿态来回击。
作为一个知识阶层,郭敬明不去思考自己的作品是否真的肤浅,抄袭是否卑劣,而认为大家接受就是对的。那么,很多人接受吸毒,难道就可以允许它存在下去吗?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悲伤逆流成河读后感800字】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