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经过了哪里 郑和为何下西洋,下西洋最远到过哪里?

网友提问:

郑和为何下西洋,下西洋最远到过哪里?

优质回答:

其实根本不是这样的!

朱棣派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树立大明帝国的威望,彰显他的丰功伟绩!

那么为什么不是找建文帝?我们一起来分析下:

1、开始和持续时间;

郑和下西洋开始于永乐三年,那时朱棣的政权都基本稳定下来了,根本没必要多此一举去找建文帝。

而且,郑和下西洋前后七次,历时二十多年。身为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朱棣不可能为了找一个不一定还存在的建文帝而如此铺张!

2、船队规模过大了;

很多人之所以认为他是想去找建文帝,主要是因为郑和船队的规模过于庞大,而且还是一支2.7万人的正规军。这让很多人都相信,朱棣此举是为了找到并且消灭可能遁走海外的建文帝。

然而这是不合逻辑的,如果朱棣真的要找建文帝,没必要只派郑和一支船队出去,而且还如此庞大。他大可以派遣数百甚至上千的侦查船,一次性搜索海外,发现后再派大军一举追捕。

再说,建文帝如果真的遁走海外,也没多少兵马吧,这点朱棣很清楚。因此根本没必要投放这么多兵马,还大张旗鼓的去找。

3、从路线上判断;

如果建文帝出走海外,他有可能去哪里?

舍近求远逃到东南亚、非洲等蛮荒之地,其实这是不合理的!一来这些地方荒蛮落后,条件艰苦;二来这些国家国小落后,根本不敢得罪大明。

因此,建文真的要逃,从南京出海,首选肯定是日本!毕竟日本当时根本就不怕明朝,而且日本也相当要发达得多。

然而,郑和的船队,整个西洋都去了个遍,唯独就没去搜查日本?这是为何?

所以,郑和下西洋根本就不是找建文帝!

而之所以让后人有这样的猜想,主要是因为满清修的《明史》中提出的。但是,满清一贯喜欢篡改历史抹黑明朝。这很有可能是想把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故意嫁接到政权斗争方面,以抹黑中伤朱棣而已……

其他网友回答

下西洋是因为名利需求(比如说):

(国库)没有钱了啊,但事是肯定要做的,不做我大明不就完了嘛。北方这样子……农商是不可能了,朕(朱棣)这辈子都不大可能的 。搞民生又不会做,或许发展海上商贸这种事情,才能维持的了大明。再说下西洋这个事情,看起来也是倍儿有面子的……他们纳贡称臣,才能让我显得不那么苦逼,这个感觉比北征感觉好多了!使臣个个都是人才,说话又好听,我超喜欢他们的!

最远抵达木骨都束(今索马里摩加迪沙)、卜喇哇(索马里境内)等东非地区,如图:

七下西洋的利,比如剿匪:

可见说法如最权威的叔侄纠纷、亦或个别猜测的朱棣逆反心理、再如宣扬国威、抚治海外等论调,都有各自中肯、客观或有趣的观点。

然而不妨用郑和的七下西洋对比一下,如图所示,第一次抵达图中的古里、锡兰,也即今日斯里兰卡、印度南部喀拉拉邦的卡利卡特。而后的行为,即像是搜索建文帝朱允炆,又像是靖边抚治,或者这是可以看出明人的海权意识。

世人多知五峰船主汪直(想说汪峰),却也有陈祖义这等被明成祖悬赏750万花红的“真·海贼王”(最初50万两银,后至750万),可谓“全球史上悬赏最高的第一人”(其籍潮州)。

这个人也是很有意思的,在逃到三佛齐(今印度尼西亚)的渤林邦国之后,先为大将,后自立为王,甚至还返还中原找明成祖纳贡称臣。不仅如此,启程时空船出发,一路走一路抢,抢到什么就送给明成祖什么,而后回国时也不落空,可谓“三光政策”第一人。

当然不止陈祖义,如张瀚所著《松窗梦语·东倭纪》中提到:“我明洪武初,倭奴数掠海上,寇山东、直隶、浙东、福建沿海郡邑,以伪吴张士诚据宁、绍、杭、苏、松、通、泰,暨方国珍据温、台等处,皆在海上。张、方即灭,诸贼强豪者悉航海,纠岛倭入冠。”

这样就可以看出,作为靖边或海权思想在当时客观存在,因为陈祖义一人便可掠船过万,况且还有如梁道明(又想说陈道明)这等麾下军民数千家,皆称其头目的存在。类如这样的海匪行为,无论是否故宋遗民,亦或反元残部,都严重影响了明代的海商经济发展。

因此比起抓可能已死掉的朱允炆而言,发展经济充实国库看似更切实可靠。

名又从何而来?

抓海贼需要跑到东非去抓吗?如果不需要,郑和为何第七次会到了今日的索马里一带?由《明史·郑和传》提到了另一种可能:“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说到“耀兵异域”并非空谈,《通贩事迹石刻》中提到:“永乐十二年……伪王苏斡剌,寇侵本国,其王迁史赴阙,陈诉请就……”,又有“永乐十九年……遣忽鲁谟斯等各国使臣,久待京师者,悉还本国……”

这个意思很简单,郑和在南洋时呢,可以帮着各小国掐架抓贼甚至扶持亲明政权;而他不在的时候呢,诸小国借船也要诉求帮助。甚至于郑和船队,还要拉着各国无力出海膜拜明成祖的使臣往返来回。种种表述,里外里都在说“海外盼明久已!”所以说朱棣哥有担待,够义气,身为大佬,小国讲怎样都可以,统统都满足。

那么在满足了小国意愿的过程中,“耀兵异域”也得以实现。甚至于可以说,这种种“耀兵”行为,让明成祖看到了填实国库以外、比拓土开疆更快速实现的“扬名海外、青史留名”可能。

姑且留个结论:

从名利来看,下西洋都有客观理由了,而永乐年间如建北京、伐元蒙,征交趾,通运河,下西洋,修大典、平起义等等,唯一最可能的大量财政来源,便在海上贸易,在七下西洋。虽然本质上这可能是劳民伤财的,但拿到名利好处的率先体现不在海贸,而在国库。

因此后世虽有:“三宝下西洋,废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严从简《殊域周咨录》)这样的话,但就明成祖时期看,这话很有争议性,那再说抓建文帝,未免也显得太空泛了些。

其他网友回答

1丶有充分证据的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今索马里、坦桑尼亚一带)。

2丶也有国人和外国人写书、写文章说:船队最远到美洲大陆。

其他网友回答

郑和下西洋,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西洋的地理概念。在明朝人们把黄海、东海及其海外的海域称为“东洋”,而把今天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称为“西洋”

郑和七下西洋,时间跨度大,从1405年到1433年。船队规模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

郑和船队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船队到达非洲受到当地人的热烈欢迎。

其他网友回答

是的,郑和下西洋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寻找建文帝。《明史》有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其中惠帝指的就是咱们熟知的建文帝朱允炆,《明史》中明确的记载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寻找建文帝,另一个就是炫耀国威。

明成祖的靖难之役,名义上是为了清除皇帝身边的所谓奸臣,朱棣在靖难之役获胜后,向京城(今南京)军民发布公告:”固守封地的藩王因左班奸臣挑唆导致骨肉被其残害,所以不得不起兵诛杀他们,以此来扶持江山社稷和保安亲藩。今次拟定的京城奸臣,有罪者不敢赦免,无罪者不敢诛杀,如若误伤受到牵连又祸及到伤亡,绝非靖难本意。”按照这个理由靖难成功后,如果皇帝安然无恙,朱棣还是皇帝的臣子(当然朱棣肯定不会让皇帝安然无恙的)。但是没想到朱棣的军队进入南京后,建文帝在皇宫放火,建文帝本人不知所终;从此其下落成为谜团。这就尴尬了,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的,朱棣就算当上皇帝也是心里不安,毕竟建文帝才是正统。所以朱棣入城后,派人找出一具尸体,指认其为朱允炆,并执其手哭”傻小子,何苦如此!”。随后六月二十日,以天子礼葬朱允炆,造成建文帝已死的假象。朱棣随后在朝臣的劝进下当上皇帝。而朱允炆的下落成为了压在他心中的一块大石,毕竟自己得位不正。如果某天建文帝回来,那么朱棣皇位势必受到威胁。因此朱棣派人四处搜寻建文帝的踪迹,一路是郑和下西洋。而另一路是胡濙密访江浙一带。

搜寻建文帝,关系到朱棣的皇位的稳固,重要性不言而喻。派郑和下西洋首要目的是寻找建文帝,顺便炫耀国威。回答完毕。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郑和为何下西洋下西洋最远到过哪里】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与郑和下西洋经过了哪里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