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苏轼的“此心安处是吾乡”让你领悟了什么?
优质回答:
好玩的国学回答的问题,一定好玩有趣!
苏东坡:此心安处是吾乡!
西方的哲学家诺瓦利斯说,哲学就是怀着永恒的乡愁寻找家园。
苏东坡说,此心安处是吾乡!
职业哲学家和职业词人苏东坡,对哲学的定义一样,所谓哲学,就是追寻生命的终极意义,这个意义,就是怀着永恒的乡愁,寻找家园!
因为,家园在哪里,人们的魂就在哪里,这是人类的宿命,更是中国人的宿命。中国人安土重迁,中国人讲究安身立命,这个安身之处,其实就是能安放自己的灵魂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就是飘着母亲的奶香的地方,就是我们物理意义上的家园,更是精神意义的家园。
但是和苏东坡讲家园似乎有些残酷,他是一个流浪的人,但他的流浪不是十八岁出门远行,不是抱着吉他和诗歌去寻找诗与远方,而是被迫地离开,去向那生死未卜的蛮荒之地。苏东坡的大半生,不是在流浪,就是在去流浪的地方,从黄州到惠州到天涯海角,苏东坡一直在贬谪中在异乡度过。
对于别人来说,异乡是孤独的,是无根的飘萍,但是对苏东坡来说,异乡却有着别样的风景,有着别人享受不到的风物。
这就是苏东坡的优势,他总是能把异乡当成家园,这是一种随心所欲随遇而安的心态,正是这种无所谓的甚至是到一地爱上一地的精神,让苏东坡能在北宋党争的凄风冷雨中,活出了自己的精彩,让自己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大师,成为中国文人特别是失意文人的图腾。这种精神,体现在他的词中,就是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精神。
在这首词中,他没有写自己,而是写了一个美丽的善良的姑娘,跟着自己失意的主人,来到天涯海角,没有被困苦的生活吓到,反倒是唱歌跳舞,越活越年轻,把失意活成了诗意!其实,这个姑娘也是苏东坡自己,他在这个姑娘的身上,看到了豪放旷达乐观的力量,看到了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精神。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常常羡慕这世间如玉雕琢般丰神俊朗的男子,就连上天也怜惜他,赠予他柔美聪慧的佳人与之相伴。人人称道那女子歌声轻妙,笑容柔美,风起时,那歌声如雪片飞过炎热的夏日使世界变得清凉。
你从遥远的地方归来却看起来更加年轻了,笑容依旧,笑颜里好像还带着岭南梅花的清香;我问你:“岭南的风土应该不是很好吧?”你却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
上片写朋友的歌女,是那么美丽,这个美丽,不是容貌,更多的是品格和精神。她的不离不弃,他的婉转歌声,传达出人类美好的情感。忠贞和乐观。
主要是下片,集中写出了苏东坡的人生感悟。在那个艰苦的时代,在那个艰苦的地方,姑娘越活越年轻,丝毫没有受到岁月风霜的侵扰,没有受到艰苦生活的打击,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苏东坡一语道出: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我们所居住的地方,无论是故园还是异乡,其实无非是生活的表象,身体的皮囊。决定我们幸福指数的,还是我们的心态。心态好清风朗月,心态不好,风雨大作。如果能有一颗随遇而安的新,一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则生活处处都会有阳光!
其他网友回答
【定风波】
序: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常羡人间啄玉郎,天教吩付点酥娘。自作清歌作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词中的“啄玉郎”是苏轼形容王巩的,王巩,字定国,从苏轼学文,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王巩因收受苏诗而遭牵连,被贬宾州(今广西宾阳县南)监盐酒税。宾州为岭南地区,僻远荒凉,生活艰苦。王巩赴岭南之时,歌儿柔奴同行,三年后,王巩北归,席间柔奴陪酒,苏轼作此词赞美柔奴。
苏轼多次用琢玉郎形容王巩,“啄玉郎”指善于相思的多情种子,出自唐卢仝的《与马异结交诗》:直当中兮动天地,白玉璞里斫出相思心,黄金矿里铸出相思泪。
而“点酥娘”是苏轼夸赞柔奴的,“点酥娘”出自梅尧臣诗,题云:余之亲家有女子能点酥为诗,花果麟凤等物,一皆妙绝。梅尧臣诗中的“点酥”相当于现在的裱花艺。而苏轼是用“点酥娘”夸赞柔奴心灵手巧,聪明能干。
“常羡之间啄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这两句就说羡慕你这个多情男子,老天交给你一位心灵手巧,聪明伶俐的“点酥娘”,
“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柔奴自己制作的的歌曲从她的皓齿中传出,就好像炎暑之地飞来了雪花变为清凉之地。“诗言志,歌咏言”,苏轼赞美柔奴用高超的歌技表达美好旷达的心灵,给人空灵清丽的美感。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岭梅指大庾岭上的梅花,此处以斗霜傲雪的岭梅喻柔奴,赞美她克服艰难困苦的坚强意志,苏轼用夸张的语气歌颂热情洋溢的柔奴,又以否定发问“试问岭南应不好?”
“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却道“二字陡转,柔奴用铿锵有力的话语回答“此心安处是吾乡”,白居易诗中有“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苏轼与白居易是异代知己,自然深受白诗启发,但这句“此心安处是吾乡”却是专为王巩和柔奴量身打造,歌颂柔奴身处恶境却安之若素,与失意的主人同甘苦共患难的可贵精神!也寄寓苏轼自已身处逆境,随遇而安,乐观而豁达的情怀。无处不快,这就是苏东坡!
注:天教“分付”点酥娘,分付一本作“乞与”。
其他网友回答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的这首《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词,赠友王巩的侍人寓娘即柔奴,感叹他们的爱情,敬佩柔奴的不离不弃。
琢玉郎“王巩不仅长得帅,世家子弟学识渊源为时人推崇。苏轼年长他一轮,却因在徐州做太守时建黄楼,赴宴的王巩席间吹笛一曲《梅花三弄》,令其闻之叹曰:”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成为他的”迷哥”知己。
此词羡慕丰神俊貌的王定国,还有清歌传皓齿让炎海变清凉,最慧美最痴情的佳人永伴,妒其琴瑟和美。
受苏轼牵连王巩被贬宾州,他人避之不极,柔奴不惧投荒身死同行。有道是有爱相随不孤单,由于柔奴细心照料,五年后王巩九死生,从瘴疠之地岭南”万里归来年愈少”,神色焕发露出满足的笑容。
多少异地恋的女子,离开从小生长青碧的故乡,温暖的双亲呵护,愿意追随爱人的脚步浪迹天涯,有爱人伴左右,无论何时何地都感觉心。
而那些在遥远的他乡生根开花的人,一如那些远赴边陲结婚生子的屯垦戍边者,青春老去早己把边疆作故乡。
苏轼除了表达情比金坚的感动,更在于从此句中得悟:乐观面对人生挫折,才能得心之自由。
“乌台诗案”殃及池鱼一贬再贬,他离京城权力中心越来越远,不免凄惶仍思”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他问柔奴,偏远的岭南风土应不好吧?伊人坦然一句”此心安处是吾乡”,言身处逆境时,不怨天怼地安之若素,则令东坡大受启发。
此消彼涨谓天道有公,不奢求圆满的人,看到春有花,夏有叶,秋有果,冬有雪的别样景致。
故乡隐喻理想,无处安放的乡愁,只因心在流浪。人在天涯,不改初衷的执着固然可敬,随遇而安的豁达更难能可贵。
也许正因与柔奴一席交谈,得明白心安之处即故乡,苏学士才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精妙大气,”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的快乐之旅,成就千古一乐天派诗人吧。
其他网友回答
一、此句的出处
苏轼的人生中,有一道坎坷。
就是乌台诗案!
这次打击,不仅差点让苏轼本人丢了性命,还牵连了很多朋友。
其中有一个人叫王巩,他被贬到了岭南。他的一个侍女寓娘对他不离不弃,一直跟随他,在岭南生活了好些年。
王巩此人擅长养生,保养得益,虽身处岭南,一点儿没有风尘之色,脸色红润有光泽。
1083年,王巩北归,苏轼宴请他,席上苏轼略带歉疚,问他们:“在岭南,日子过的很苦吧?”
谁知他俩只是笑了笑,寓娘更是说:“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这句话深深震动了苏轼,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这不正是他内心里的话吗?却能从别人口中听到。
有感于此,他挥笔写下了《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女寓娘》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一个人如果心安,在哪里又有什么区别呢?岭南条件虽苦,然而有我家人。
这是寓娘的回答。
二、我的感触
有一段时间,我很消沉。工作不顺利,爱情也遇到了挫折。
我是个喜欢独处的人,各种苦闷无法诉说,就常常跑到海边,静静地坐在那里,听着海浪的声音,看着别人嬉笑打闹,心很容易安静下来。
焦躁、苦闷的情绪会慢慢被抚平。
此心安处是吾乡,重点是心安二字。
什么是心安?
高兴时,有家人分享快乐;伤心时,有朋友互相安慰;独处时,有东西可以寄托。
不彷徨、不焦躁,内心安宁。
心安可以有很多方法,对我而言,那段时间,海浪声可以让我心安。
我不信佛,不信教。
以前,我对那些烧香拜佛、作礼拜的人感到很不可思议。
泥胎塑像有什么好拜的?
后来,我意识到,他们求佛,求的不过就是心安二字。
他们不知道那些佛像就是石头,泥巴吗?他们知道,他们还是愿意虔诚下跪,再三叩拜。
只求心安!
我突然羡慕起了他们。
历史上,很多文学家、哲学家、科学家最后都皈依了宗教。
是他们学问不行吗?江郎才尽了吗?
我想,他们求的,也是心安二字。
三、流浪大师
看到这句突然想起了最近网上很火的“流浪大师”沈巍。
大学生、公务员、流浪汉,都是他的身份标签。
一个公务员,仅仅是因为喜欢捡垃圾,就被人当成了精神病,流浪了26年。
他对此并不后悔!
原因就在于心安。
他喜欢看书,捡垃圾卖的钱就拿来买书,所以他能给路人解说《尚书》、《左传》。
人们对于流浪汉,通常觉得很苦,然而沈巍却活的很快乐。
他很好地诠释了一点。
身在流浪,心不能流浪。
这是心安的真谛。
其他网友回答
这句诗的根源还是在中国人的故乡情节!
故乡情节是自古以来国人都难以舍弃的。我们可以从众多古诗词中信手拈来。贺知章有“少小离家老大回”,王维有“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李白有脍炙人口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近代乃至今日,人们对故乡的思念和热情仍然未减,余光中有《乡愁》,鲁迅有《故乡》,或委婉隐约、或炽热似火,落叶归根更是千万游子的不变梦想。
回到苏轼的“此心安处是吾乡”,诗句出自其《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首词是苏轼的好友王巩(字定国)因“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王定国歌妓柔奴毅然随行到岭南。后王巩北归,出柔奴(别名寓娘)为苏轼劝酒。苏轼问及广南风土,柔奴答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听后,大受感动,作此词以赞。
虽是赞赏,但也体现了苏轼洒脱豁达的心态,此做和他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有异曲同工之妙,一并抄录,与读者共飨: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苏轼的此心安处是吾乡让你领悟了什么】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