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是苏轼的真心话吗?为什么?
优质回答:
笑傲红尘少烦恼,
岭南山水多美好。
无心宦海为宰相,
僻壤穷乡景色妙。
其他网友回答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是苏轼的真心话吗?为什么?
苏轼这两句诗是出自于《惠州一绝》,当时他刚刚被贬岭南,也就是现在的广东惠州,所以在信手拈来,写下了这么一首经典的七绝。那要说明苏轼为什么会被贬到惠州,这还要从“乌台诗案”说起。
苏轼作为那个时代的天才,无论是诗词,还是文章,那都是千古以来一人,不过他在政治上还是比较幼稚,要知道当时的宋神宗是全力支持王安石变法,可是苏轼却站出来反对,认为祖宗之法是不可以随便改,这一样一来他不仅得罪了王安石,同时稍带着还把宋神宗给得罪了。
那么这就是事件的起因,而最终被抓住把柄,还是苏轼被调任湖州,也就是今天的浙江湖州任知州,所以他给宋神宗上了封《湖州谢表》,原本只是例行公事。不过他在里面也发了一通牢骚,这一下被变法人士抓住了把柄,于是被弹劾。当时的宋神宗气愤不已,于是直接下令,把他打入了死牢。这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从此之后,他的人生就发生了改变,先是被贬到黄州,此后又是惠州和儋州。
这首《惠州一绝》正是写于惠州,此时苏轼内心是很悲愤,不过事情已经发生了,他也没有更多的抱怨,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惠州的建设中,当时在那里他做了许多的实事。要知道当时的惠州,远不如今天发达,那个时候属于蛮荒之地,只是居住了一些当地人,地广人稀,完全没有开化。苏轼带来了中原农来技术,同时又大办教育。另外他对于惠州慢慢地有了感情,这才写下了这么一首有趣的诗。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我们从这首诗中,其实是可以感受到苏轼内心的从容,还有对于惠州的喜爱,那个地方风景宜人,特别是罗浮山独特的地理位置,还有秀丽的风光,以及当地独有的水果荔枝,那都使得苏轼热爱那片土地。
那么稍稍了解了这一点,也就能够明白,苏轼为什么会写这样的诗,而且从他的人生经历,还有他骨子里的傲气来说,他并不只是随便写,他是真心想要在惠州生活一辈子。只不过是后来又被再次被贬到了更为偏远的儋州。
最后总结:苏轼写这首诗本非只是随便那么一写,那是有感而发,毕竟对于他来说,非常喜欢惠州,那个地方风景秀丽,又还有当地独有的水果荔枝。这些都足以说明,苏轼在这首诗中,所写得那都是真心话。他很清楚自己是不可能回到中原,所以还不如一直生活在偏远的惠州。
其他网友回答
苏东坡流放岭南时,广东尚是蛮荒之地。那时候文化政治军事的中心以黄河流域为主,特别是中原大地,历来是兵家征战抢夺之地,中国六大古都,黄河流域的中原就有三个,开封、洛阳、安阳。苏东坡所在的北宋,都城便在开封,自然便是繁华之地。那时候的广东不象现在那样繁盛富饶,人人向往。既是流放之地,可以想到它的偏僻,想到它的人迹罕至。惠州博罗的罗浮山,风景秀美,有岭南第一山的美誉,苏东坡来到这里,感受到了它的独特风光,自有别于沿途丛山峻岭的艰辛。这里有杨贵妃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水果——荔枝,还有芦柑杨梅。便觉着了美好。当他写这首诗,心中还是有些纠结。岭南景色虽然好,又怎比得上京都呢?又怎比得上生养自己的故乡。所以他写这首时,二者兼而有之。既有罗浮山下真实景致,也有开朗豁达的自我宽慰。也叫皇帝们知道,我苏东坡人生遇上一点挫折很正常,打不垮我的精神意志,哪里都能生活,哪里都有我的安身之处。
其他网友回答
是酒话,真心的。荔枝吃多了上路容易被判定为饮酒驾驶。
回到这句话上来,这句说的强调的都是荔枝,包括不辞长作岭南人这句也是一种假设,用这种假设来强调荔枝好吃。自然真心的,至于题主问到是不是真心,大概是问他当真愿意长作岭南人?
去亲戚家吃饭,为了夸菜烧得好吃,很多人会说:吃的我都不想走了。亲戚大多会接:那就多待几天天天烧这盘管够。事实上,吃完饭休息片刻唠会嗑就都散了。是这个意味罢了。
其他网友回答
苏东坡一生过得十分潇洒,虽然被朝庭贬到黄州,却在岭南过着神仙般的日子,每日游山玩水,吟诗作赋,该吃该喝全然不当回亊。
“日啖荔枝三百颗“,可能吗?荔枝多吃会上火的,三百颗是啥慨念?以10颗为一两计量,三百颗岂不是三斤!这每天三斤荔枝吃下肚去,说不定马上就进医院看医生了。
其实,苏东坡被贬后看似活得像神仙一般,其实内心还是极复杂也是极空虚的。
朝庭大官做得好好的,突然被贬,如坠云里雾里,猛然间发觉伴君如伴虎,跳出三界外还是当个地方小官,无人约束无人过问,在此度过一生多好!
借物喻自己的人生,借荔枝发泄内心的愤懑。此地多好!地物丰华,有如仙境一般。为此吐出他的内心语言:老夫不走了!”不辞长作岭南人“。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是苏轼的真心话吗为什么】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