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古代的参知政事和平章政事是宰相的别称吗?有何依据?
优质回答:
参知政事
官名。唐初曾用来称呼宰相,如武德元年(618年)六日,裴寂参知政事;贞观元年(627年)以杜淹参议朝政,三年魏微为参预朝政,十三年刘洎为参知政事。宋代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而以参知政事为副相,宋神宗元丰年间改革官制废参知政事,而以门下、中书二侍郎,尚书左、右丞代替。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复以门下、中书二侍郎为参知政事,而省左、右丞。元代行中书省设参知政事,为行省的副长官。明废。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官名。简称同平章事。唐代中书令、侍中为宰相之职,如以其他官为宰相者,则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意思是和中书省、门下省的长官中书令、待中共同处理国事。唐朝中期以后,宰相办公处政事堂也叫“中书门下”,于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就成了宰相的官衔。肃宗至德年间以后,凡为宰相者义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宋初沿袭唐制,以同平章事为真宰相。宋神宗元丰年间改革官制后,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废同平章事;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起,左、右仆射并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乾道时又废。宋制,凡节度使加同平章事的,为使相,仅为虚御。辽、金、元多承袭前代旧名而杂乱设置,既有中书令,尚书令,又有左右丞相、同平章事、平章事等。元代于各大行政区设行中书省,也有平章官名,但其地位更低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问题本身不准确,参知政事是副相,相当于国务院副总理,平章政事历史上并无此官。
平章政事之官名于史未见,应为“中书门下平章事”,唐朝继承隋制度设立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尚书省统辖六部,负责行政,长官为尚书令,中书省负责制定政令,长官为中书令,门下省负责审查政令,长官为侍中,三省的长官都是正二品。
贞观以后,由于唐太宗继位前曾任尚书令,故此官不再授他人,中书令、侍中两官授予者也非常少,代之以三省的副长官尚书左右仆射,中书侍郎,门下侍郎作为实际的宰相。三省副长官中,尚书左右仆射是从二品,中书侍郎,门下侍郎都是正三品。以中书门下平章事作为宰相头衔,实际是自唐初名将李靖开始。此处的“平章”意思是“平正彰明”,就是辨明是非的意思。《新唐书.百官志》载:
贞观八年,仆射李靖以疾辞位,诏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而”平章事”之名盖起于此。其后,李勣以太子詹事同中书门下三品,谓同侍中、中书令也,而”同三品”之名盖起于此。
中书门下平章事李靖
此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称多次改变,唐高宗时期改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本官在三品以下者任宰相则授予“同中书门下三品”,到唐肃宗以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的实际职衔。宋朝到北宋神宗之前,也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作为宰相职衔。《宋史.职官志》言:
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平庶政,事无不统。宋承唐制,以同平章事为真相之任,无常员;有二人。
但这一制度也有例外,宋真宗初年,即存在李沆,向敏中,吕蒙正三人并相的情况,宋太祖年间,赵普一人独相达十年,可见宰相的人数并非固定。
宋太祖与赵普
参知政事之官名,源自北宋,一般都是以本官兼任,并没有固定品级。《宋史.职官志》:
参知政事 掌副宰相,毗大政,参庶务。乾德二年(公元961年)置。
宋太祖初年,赵普独相,为分宰相职权,宋太祖又以枢密直学士薛居正、兵部侍郎吕余庆任参知政事,此时参知政事俸禄为宰相一半,文件末尾签字在宰相之下,在办公地政事堂没有专设座位。到宋太宗至道年间,寇准为参知政事,为宠异寇准,宋太宗特诏参知政事骑马与宰相可以齐头,文件签字与宰相并排,轮流掌管政事堂中书省大印,此时参知政事的地位已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差不多了(一说此待遇自吕余庆始)。自此之后,参知政事相当于候补宰相,一旦宰相出缺,往往以任参知政事者接替。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宰相”,参知政事是“执政”,二者合称“宰执”,是帝国最高行政官员。宋仁宗的“庆历新政”即以范仲淹为参知政事而推动。
参知政事范仲淹
其他网友回答
参知政事——官名,简称参政,为副宰相之职称。唐高祖、太宗时期,以尚书省左右仆射、侍中、中书令为宰相,以其他官员参议国政者,称为“参知政事”,位次于宰相,不押班,不知印。宋初沿置,参知政事与宰相、枢密使及副使合称“宰执”,为中央最高政务官。其后地位渐高,与宰相同议政事,且与宰相“轮班知印,同升政事堂,押敕齐衔,行则并马”。宋太宗至道二年(996),罢知印押班,除非议论军国政事不得升堂。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改制废,以门下省、中书省二侍郎及尚书省左、右丞代其职任。南宋高宗时,复以门下、中书侍郎为参知政事,正二品。辽、金及西夏亦设。金尚书省置二员,从二品,与左、右丞合称为执政官,为左、右丞相之副手。元代置为执政官,从二品,职位次于左、右丞,为副宰相,参议政务。明初沿置于中书省,从二品;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废。清代常沿用旧名,亦有称协办大学士为“参政”者,但仅为虚衔,与唐、宋参知政事为实质的副相不同。
平章政事——官名,宰相之称。平章,意为共同议政;唐、宋宰相亦称为平章,故初为宰相的名义职责。唐太宗贞观八年(634)诏李靖“每三两日至门下、中书平章政事”,渐渐演变为官名,简称平章、平章事。辽南面朝官中书省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又有同政事门下平章事。金尚书省置二员,从一品,与左、右丞相同为宰相,掌丞天子,平章万机。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中书省、尚书省置,为丞相副贰,从一品。明初中书省置,从一品;行中书省置为长官,从一品,洪武九年(1376)皆废。
又,平章军国重事,初为名义职衔,后演变为官号。唐中宗时始为非侍中、中书令而居宰相职位者之加号。北宋哲宗时,为尊崇元老重臣,始置平章军国重事,以文彦博与吕公著相继为之,位序居宰相之上,六日一朝,非朝日不赴都堂议事。宋宁宗时,太师韩侂胄改称平章军国事,以扩大其职权。宋度宗时,太师贾似道为平章军国重事,独揽朝政,位居丞相之上。
其他网友回答
宰、相之名分别出现于商周及春秋之时,宰相连称始于战国。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后来,宰相一直沿用于整个封建社会。不过,除辽代设置“宰相”官职外,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用以指辅佐皇帝行使权力、处理国家政务的主要官吏,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
在古代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家最高行政机构的长官都属于宰相,具体官职叫法是不同的,秦汉时叫丞相、相国、三公,唐朝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宋朝时称同平章事, 参知政事是副宰相,明清时期叫内阁大学士等。
从时间上来看,宰相制度产生的时间更早,存在的时间更长,而同平章事和参知政事出现并存在于唐宋时期,时间较短。
所以,在唐宋时期,可以说同平章事和参知政事是宰相的别称,二者可以互称,其他时期二者没有关系,不能互换。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古代的参知政事和平章政事是宰相的别称吗有何依据】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