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春风又绿江南岸什么意思?
优质回答:
和煦的春风又一次吹绿了江南的田野。
此句一语双关,既是实指春风拂煦,百草竞茂,又暗喻皇恩浩荡(宋神宗下诏恢复王安石的相位)。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杂花生树,春色无边,诗人结束贬谪生活,奉诏回京复职,变法图强的政治主张又有了推行下去的希望。生机盎然的景色与诗人奉召回京的喜悦心情相契合,触景生情(或可说景由心生),情景交融,千古佳句。
此句中“绿”字的使用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修辞炼字的典范。
据南宋洪迈《容斋续笔》记载:
王荆公绝句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但是,也有不同的看法。
现代诗人臧克家认为:
这“绿”字,在视觉上是给人以色彩鲜明的感觉,在人心上,引起春意无涯的生趣;但我嫌它太显露,限制了春意丰富的内涵,扼杀了读者广阔美丽的想象。如果不用“绿”字而用“到”或“过”,反觉含蓄有味些。
现代教育家程千帆认为:
“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个“绿”字,的确很形象地写出了春风对于植物的绿化作用,但还不如《送和甫至龙安微雨因寄吴氏女子》“除却春风沙际绿”这个“绿”字。因为在那一句中,春风与绿究竟是两样东西,诗写由于春风,江南岸变绿了。这和贺知章《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用意略同。而这一句则以为并非春风能使草水呈现绿色,而是春风本身就是绿的,因此吹到之处,水边沙际,就无往而非一片绿色了。以春风为有色而且可染,是诗人功参造化处。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正是文艺的美妙处,个人觉得,“绿”字其实最为精妙。如用“到”字,表示只是完成了一个动作,没有写出春风所产生的视觉感受。如用“过”字,又次之,给人以匆忙之感。至于程千帆的看法,似有吹毛求疵之嫌。
我们解诗,当从诗人的写作背景、诗歌本身表现的思想和意境通盘去考虑,才能较为准确的把握诗作的原意。至于后来诗意的演变和发展,另当别论。
王安石的这首《泊船瓜洲》,表现出他欣喜、希冀、留恋和又顾虑重重的矛盾心理。第一次变法失败了,他被迫革职罢相,这一次呢?他既希冀变法成功,实现政治理想,又留恋远离政治旋涡,月白风清的江南闲适生活。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隐隐透露出诗人对前途未卜的担忧和功成身退的心理。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是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绍圣元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现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王安石在政务倥偬之际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创立“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他的文学成就比较突出,名列“唐宋八大家”。其散文简洁峻切,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诗歌擅长于说理与修辞(但他的文学主张过于强调“实用”,有的议论说理成分较重,稍显晦涩),晚年诗风丰神远韵,意境空阔苍茫,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其他网友回答
作者:王安石
诗的题目:【泊船瓜洲】
原诗文如下: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大家都一定知道,王安石是一个创作态度十分严肃的人,每一份作品都要经过多次的修改之后才定稿的。
这一首诗,他写完后,又反复吟诵与思考,当他诵读到第三句“春风又到江南岸”时,觉得句中的“到”字用的不太好。
春风又吹到江南岸,这是不错的,但这个“到”字太呆板,并没有能够把江南初春的景色和自己此时的心里感受充分的表达出来,诗的韵味也不够浓。
于是,他把这个“到”字圈了起来,并写了一个小注:不好,意思是提醒自己注意,待考虑好整篇问题之后,回头再作重点修改。为了这一个字,王安石费了极大的心思,他把“到”字,改为“过”字,“春风又过江南岸”,初看是否好了一些,但是仔细的吟味起来仍然感到不足。这个“过”字,只是说春风从江南过了一下,对传达此时江南的景色与此时自己的特定心情,仍缺乏表现力。
他又把“过”字圈掉,改为“入”字。“入”,这里是说春风从外面吹进来,仍不能表现出江南的色彩变化。他还是不满意,思考了半天,又把“入”字涂掉,改为“满”字。“春风吹满江南岸”,含有春满江南之意,但再仔细的推敲,这个“满”字尚未能将春风这个画面的色彩表现出来。
随着思潮的起伏,他顺口吟咏了前人的诗句“春风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吟完之后,心中豁然一醒,就用这个“绿”字吧,“春风又绿江南岸”。
因为一个字,王安石绞尽了多少的脑汁。哪么,这个“春风又绿江南岸”是什么意思呢?
这个“绿”字用得非常好。
绿,本来是一个形容词,这里把它作动词用。意思是春风吹来,使江南岸又都变绿了,它不仅有色彩感,而且把变化过程都写了出来。
改一字,景全出。这里用一个“绿”字,把春天江南的景色,以及与春风的关系,都非常巧妙确切而又形象地表达出来了。
作者:一片红与红楼梦
其他网友回答
这句诗的意思非常浅显,从表面上说,就是春天再一次降临江南,那“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景象将会再次让江南呈现出一片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过去,大家常常关注于“绿”字,以为这里体现了王安石的炼字之妙。然后,吴小如教授早已指出,洪迈在《容斋随笔》所载对“绿”字的修改当属道听途说。其实这句妙在“又”字上。一个“又”字,有些许欢欣,但或许更多的是期待、怅惘乃至无奈。如果结合背景,可以发现此句的深层涵义。前面王安石因为强推新法处于风口浪尖,因《流民图》被迫辞职。此时虽然还是改革派当权,但是内部起了争执,无法调解才让王安石再次拜相。但是,这时的王安石处于极端的孤立之中,即使是变法派中也是“嫌隙愈著”,他唯一的坚定支持者就是他的儿子王雱,但王雱不久病逝,令他悲痛无比,很快就辞职返回江宁。十年后神宗病逝,高太后执政,任司马光为相,尽废新法。王安石得知后万念俱灰,四月病逝,九月司马光亦病逝。或许,在他这次入京途中,已经对自己的前途有了预感,因此一个“又”字,才会涵盖如此复杂的情感。
其他网友回答
该句出自北宋著名的文学家王安石的一首诗《泊船瓜洲》。
当时王安石变大法,受到很多人的抨击,包括众多好友的反对,使新法在推行过程中受到很大的阻力。
欧阳修是主要的反对者,他大骂王安石忘记老祖宗的教诲,脑子进水秀逗了!欧阳修和神宗的母亲年轻的太后关系亲密,经常在太后耳边吹风,说王安石要改变祖宗的规矩,使天下大乱,没安好心。
另外一个强烈的反对者是苏东坡。苏东坡作为一个年轻有为的人,深受王安石的赏识,把他作为自己的接班人培养,没想到自己最信赖的人出卖了他,王安石大怒,把苏东坡贬谪到岭南吃荔枝去了。
后来,王安石的变法给百姓带来了很多灾难,百姓不干了,罢工了,聚众骂街。太后找到神宗,骂他。神宗无奈,把罪过推到王安石身上,于是王安石也被贬到镇江去了。
这一去就是好几年。老王的头发都白了,还没有接到叫他回去的指示。这一年初春,老王来的江边溜达缓解郁闷的心情,远远望去,对岸的草又绿了,不由得流下了眼泪。长叹一声:草啊!绿了!明月啊!我啥时候能回去啊!
其他网友回答
春风又一次吹绿了长江南岸,也就是说又过了一年。
诗人触景生情,看到了春草又绿了,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春风又绿江南岸什么意思?】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