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出自哪里?诗中之意是什么?
优质回答: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出咱那里?诗中之意是什么?
(原创)这两句警句出自李商隐七律诗《无题》。
李商隐的无题诗一般来说都是与爱情为题材,或者是另有隐情寄托。因此隐去题目是晦涩所旨。这首《无题》诗也不例外。
“春蚕到死丝方尽,惜炬成灰泪始干”这两句绝唱就是出自于李商隐的这首《无题》诗。
全诗是: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焟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翻成白话大约是这样的:
和你相见十分艰难,
和你离别也依依不舍,
更为艰难,
暮春的风柔弱无力地吹来,
将百花吹得十分凋残。
我与你的爱情正象那,
春蚕作茧,
直到死丝才会吐完。
又象那蜡烛点点泪滴,
化为灰烬泪才流干。
清晨,你对着镜子梳妆,
满头青丝,只愁它
衰落改变颜色,
在这更深人静的半夜,
我独自苦吟着诗,
只觉得那月光,
也露出阵阵寒意。
你住所有如仙境蓬山,
并不十分遥远,
那传递音书的青鸟啊,
但愿你殷勤一些吧,
为我时时地去探看她。
李商隐的这首爱情诗,用比兴手法和无穷的象征,描写了亦或是情人、恋人的相见和分别的艰难,具有托意幽深,寄情娓婉,悱恻缠绵的特点,是作者爱情诗中的代表作。是一首暮春时节伤别的爱情诗,诗中”别”字是整首诗的主题,读来使人黯然销魂,”别”字正是这首诗的感情渲染的氛围。”春蚕到死丝方尽,焟恒成灰泪始干”是这首诗笔力所凝聚。诗中以”春蚕”、”焟炬”作比喻,象征着至死不渝的刻骨铭心的爱情。出句”丝”作茧自缚,到死才吐尽;对句”泪”自己煎熬,有如焟烛燃烧成灰,才淌干。这种痴足以感天地,泣鬼神。宁愿终生痛苦的执着。这种殉情追求和浓浓的悲剧色彩,实为千古绝唱。只有痴情苦恋者才能写出这惊人的奇句。
诗的最后用神话传说中的青鸟代作者传递音信,代为探看,更是想象奇绝,匠心独到。
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绝唱!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其他网友回答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始泪干”,为什么这么说呢?
大家爱穿丝绸布缎,也深知那是“蚕宝宝”的奉献成品。蚕,在农村,特别是对于养殖户而言,敬为“神虫”般的存在。它食桑叶啃到筋,积聚养分不自贪消耗,总是吐丝结蚕留于人世。
俗话说:“吃水不忘挖井人”,就是要有一种感恩戴德的情怀,那么“春蚕到死丝方尽”,显然在真实写照的基础之上加了赞誉之意。
蜡烛如同春蚕,燃烧了自己,给别人送去光明,把那些在黑暗中不能完成的事情做得更好。宁愿失去了自我,也不洁身自好,所以人们感激不尽,皆言“蜡烛成灰始泪干”。
由此可见,规律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现象呈现,也是为了追求卓越的成功而该走的路。
既然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那该诗句又出自哪里呢?
诗,言志抒情,但它的基点在于“形象”和“景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始泪干”,据说这是唐代李商隐写给一个叫令狐绹之人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原文如下示: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始泪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纵观全诗,不难发现作者写此诗的原因所在。那诗中之意如何是好?
此诗背景:令狐绹离开徐州,找熟人走后门当了官之后,为了避人嫌话,于是谢绝了所有来访客人。这种情况下,当然很纠结,产生了《相见时难别亦难》的尴尬。
那么接下来如何去做呢?只能默默无闻、似蚕如烛,留不住自己的青春,随着时间而去也。所以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就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失落感跃然纸上……。
作者写出了他的心情状况,同时,也希望地看到后能重燃希望之光,不必一味地沉沦下去。这说明在绝望中的人们,不是没有机会可寻的,不甘心就要去奋斗。
诚然,“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始泪干”,没什么不好,反而更激励着人们去奋进。有人将此两句引喻为爱情不足为怪,相亲相爱一辈子,本身就是奉献,情也真,意亦切,至死不反悔!
其他网友回答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全诗如下: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好用典故,所作的诗歌较为晦涩。而且李义山大部分的诗给人的印象是极度的华丽,却又是极度的幻灭。比如:《落花》、《隋宫》等。这种极度华丽和极度幻灭被李义山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这看似是完全相反的气质为什么能被李义山完美地融会在一起?用蒋勋老师的话来说,就是:
“繁华当然可能是虚幻,其实虚幻本身也可能很华丽。”
而且李义山的诗有一个特点:把意欲指向的对象从诗歌中剥离。也就是说,李义山的诗似乎是没有对象,或者是对象不清楚。就像这首《无题》,有人说这是一首爱情诗,是抒写李商隐和女道士之间的恋情。也有人说这是李商隐写给令狐绹的,希望他能帮助自己进入翰林院。
这种对象不明确的诗歌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每个人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到的见解也就不一样。
▲朦胧也是一种美
就像《红楼梦》,背后是否隐藏了秘密,隐去的究竟是什么事儿?几百年来,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见解,看似都有道理,细想又是捕风捉影,回味又好像有点儿道理。也许这就是朦胧的美,给人很大的想象空间和发挥空间。
我们再看回这首诗的颔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义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很美,但又有一丝凄凉的画面。
蚕养到了一个特定的生命节点,蚕开始吐丝,一直吐一直吐,缠绕,缠绕,缠绕,把自己缠绕在里面,然后在茧里结束生命。
▲结丝成茧是蚕生命的自我完成
看着一支点燃的蜡烛,看着蜡泪一滴,一滴,一滴地流下来,直烧到变灰,蜡泪才停止。
现在大部分的人把这句理解为生命的奉献,赞美无私的奉献。我记得从小学的时候开始就学校就一直在教,老师是春蚕,是蜡烛,燃烧生命,为教育无私的奉献。其实这也没错,这也是很贴切的比喻。但为什么不能从另一个角度,从生命自身的角度来理解呢?
▲燃烧是蜡烛生命的自我完成
蒋勋老师说过,生命的最重要部分之一的是生命的自我完成。
蚕为什么要吐丝,为什么到死丝方尽?蜡泪为什么一直在流,为什么要到成灰泪始干?这就是自然,这其实就是生命的一种状态。生命中其实有一种状态,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其实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生命的过程中,去完成自己。是否照亮别人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完成自己,在过程中不断燃烧自己。
我又想到了《红楼梦》里的黛玉。很多人一直觉得黛玉嫁给宝玉才是完美的结果,但我不这么认为。一开始就有交代,黛玉其实是来还眼泪的,是来还前世的情。还泪其实就是黛玉生命的自我完成,泪尽了,也就走了。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是春蚕和蜡烛。我们生命中都有一个状态——自我完成。
其他网友回答
李商隐的名篇一一《无题》。现在隐喻较多。多指无私奉献精神!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出自哪里?诗中之意是什么?】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