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不知亡国恨的商女错了吗?
优质回答:
她们不是不知道,但,肉食者鄙,壮士齐卸甲,宁无一人是男儿。
当权者不思进取不为国家大计考虑,权臣只顾自己小家的安危,青壮年不为国献身。国家亡了,你倒怪起这些女人来了。那亡国的时候你们干嘛去了?
其他网友回答
我并不认为商女有错。
首先,我们要知道诗人在作品中想要表达的是什么。这里是借商女在弹奏的歌曲讽刺那些昏庸的统治者不去管理国家朝政,反而在这里奢靡享乐。讽刺的主体是统治者而不是歌女。歌女本身的工作就是演奏,这里只是为了生计罢了。
其次,在唐朝时期,甚至说是整个封建时期,平民百姓都认为自己对于国家的兴衰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在张养浩的《山坡羊 潼关怀古》里有提到“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表达的是一个国家的兴衰都会导致底层劳苦人民的不幸。(国家兴起必将大修土木,国家衰落必将战争迭起。)一个最鲜明的例子就是清末时期,人们看到有外来侵略者最开始的动作不是反抗,而是搬着凳子出来观看,凑热闹。
另一方面, 当时的国家统治者是官僚,皇帝。与百姓并无瓜葛。虽然历史上世世代代都有平民出身草根逆袭的故事,但这毕竟只占少数。国家是统治者的国家,人民的任务是在艰苦的环境中求生,在女子地位卑微的古代,挺直腰板说话都很难,更别说反抗了。在一个生计都困难的处境下,我们反而要求其为了国家而舍生取义,这本来就不是一个好的想法。
总而言之,放到现如今来说,歌女也只是进了她的本职工作而已。错的是统治者,而不是歌女。
其他网友回答
此诗词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亡国,亡的是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后庭花是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把此曲作为亡国之音的代表。
商女,唐代的时候,文人雅士一般把「歌姬女伶」称为「秋女」和「秋娘」。那么,「秋女」也就可以称为【商女】,与「秋风」称为「商风」是一样的道理。至于什么「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什么「后庭花是靡靡之音亡国调」,古代是男权社会,女人地位不高,国家大事是男人在搞,男人把事情搞砸了,杜牧却阴阳怪气讽刺一个女人,人家就唱个歌,你一定要一个艰难谋生的弱女子扮演一个苦大仇深的样子,就是矫情。
其他网友回答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的这首《泊秦淮》,堪称是唐诗中最经典的之一。
然而,对于“商女不知亡国恨”,我认为,却不能把它理解为“已经亡国的商女不知道亡国之恨”,而应该解释成“商女不知道《玉树后庭花》的背景”。
有关《泊秦淮》的具体写作时间,我们已经无法考证。根据杜牧生活的时间,是公元803年到约853年。这五十年里,唐朝发生了什么呢?
公元806-820年,宪宗李纯在位,励精图治,实现了“元和中兴”;
公元820-846年,穆宗、文宗和武宗在位,元和中兴的局面结束,唐朝再度四分五裂。中央层面,牛李党争不断,而宦官的气焰高到了无可比拟的地步;地方层面,武宗在位期间发动了灭佛,将佛教打入万劫不复。
846-852年:宣宗李忱在位,唐朝迎来回光返照,史称“大中之治”。
而在杜牧去世那年,距离唐朝灭亡还有65年,而且正是大中之治时期。
也就是说,此时的唐朝,虽然问题很多,但还远没有到能看出亡国之兆的程度。因此,说商女已经遭受亡国之痛,那是不确切的。
那么,商女为什么不知道《玉树后庭花》的历史背景呢?这个就更好解释了。秦淮河上的歌姬,文化水平高不到哪里去,不会知道这首三百年前陈叔宝谱写的曲子是最终给陈朝招致灭国之祸的“罪魁祸首”。对于她们来说,这首流传在金陵几百年的曲子,是她们必修的曲目,拿出来唱一唱,有何不可?
最应该反思、检讨甚至批判的,应该是那些专门点了这首《玉树后庭花》来听的听众们。这些有钱有闲的家伙不知道这首歌背后的政治意义,却在这里纵情声色。也许“敌在前三排”的戏语,绝非巧合。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其他网友回答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前两句有烟有水,有酒有月,只不闻一点声响,而后两句就听到了声音,这声音又是有典故的,不是随便的声响。商女,一般指以卖唱为生的歌女,很多注本说是商人的女人,似乎不通,秦淮河地区,歌女更合当时的情景。而《后庭花》这个曲子名,显然是杜牧有意安排出来的,除了韵脚之外, 《后庭花》这个曲子也有来源,它原名《玉树后庭花》,是南朝陈的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所制,他沉溺于声色,不思治国富民,创作此曲终日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这样做的最终结果当然就是亡国,后世就把这首曲子作为“亡国之音”的代表。“隔江”也有典故,当时隋兵陈兵江北,一江之隔的陈后主不以为意,依然享乐,亡国是必然的了。那么诗意就明显了,歌女们不知道亡国之恨,不知道这曲子是亡国之音,隔着江面仍然在唱亡国之音。
重点不在字面,“商女”不知道这是亡国之音,那么听这首曲子的贵族、官僚、豪绅们显然也不在意这是亡国之音,仍然听得津津有味,这些人或者知道《后庭花》是亡国之音,但不知道当下的唐王朝也正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而杜牧显然用意正在于此,他于轻描淡写之中,于婉转轻巧中透出辛辣的讽刺意味。
文字里看似只是对当下实情的描写,却透着对家国的关怀,这当然是首绝妙的好诗,但到底他的这种对家国的关怀,显然是隔了一层的,因为在他描写这诗中情景时,他也是悠悠然游于秦淮河的听曲者之一,写这首诗,他也是在享乐中待着的一个,只是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只是醉生梦死的一群人里稍稍清醒的那一个罢了。
大家可想而知,包括作者杜牧在内的一帮达官贵人,都尚且安然游醉在秦淮河畔,又怎能要求为了一日三餐奔忙的普通老百姓去关注国家大事呢?常言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显然匹夫是不能包括这些歌女为代表的底层人民的。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不知亡国恨的商女错了吗?】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