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如何理解”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诗句意境?
优质回答:
这首词是宋代志南的一首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原词:古木阴中系短篷,杖?扶我过桥东。沾衣浴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是作者在濛濛细雨中,走在杏花怒放的树下,一点也不觉得衣服被雨淋湿了。反而觉得杏花在细雨濛濛之中,显得更加娇艳了。阵阵微风迎面扑来,柳枝轻摇,没有一丝凉意。
其他网友回答
现在正是春季,如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杏花雨那绵绵细细的滋润和杨柳风那丝丝暖意的宜人景象。
热爱春天的美景,热爱山青水秀的祖国大好河山!
其他网友回答
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诗前两句叙事。写年老的诗人,驾着一叶小舟,停泊到古木阴下,他上了岸,拄着拐杖,走过了一座小桥,去欣赏眼前无边的春色。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默默无言地扶人前行,给人以亲切感,安全感,使这位老和尚游兴大涨,欣欣然通过小桥,一路向东。桥东和桥西,风景未必有很大差别,但对春游的诗人来说,向东向西,意境和情趣却颇不相同。 “东”,有些时候便是“春”的同义词,譬如春神称作东君,东风专指春风。诗人过桥东行,正好有东风迎面吹来,无论西行、北行、南行, 都没有这样的诗意。
次两句通过自己的感觉来写景物。眼前是杏花盛开,细雨绵绵,杨柳婀娜,微风拂面。诗人不从正面写花草树木,而是把春雨春风与杏花、杨柳结合,展示神态,重点放在“欲湿”、“不寒”二词上。“欲湿”,表现了濛濛细雨似有若无的情景,又暗表细雨滋润了云蒸霞蔚般的杏花,花显得更加娇妍红晕。“不寒”二字,点出季节,说春风扑面,带有丝丝暖意,连缀下面风吹动细长柳条的轻盈多姿场面,越发表现出春的宜人。这样表达,使整个画面色彩缤纷,充满着蓬勃生气。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这是耐心惬意的春日远足。
这首诗,语语清淳,从容不迫,在写景时充分注意了春天带给人的勃勃生机,富有情趣,所以为崇尚理趣的朱熹所赞赏。
其他网友回答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诗人行走在杏树开花的季节,那时正下着毛毛细雨。春天的风,吹在脸上,带着暖暖的阳春三月的气息,虽在细雨中,任没有感觉到一丝寒冷。
看到柳絮摇拽,杏花的芳香,风雨中交融,在大自然中。让诗心情也很舒畅,快乐。
其他网友回答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乃是出自宋代志南的《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
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
【宋】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他是南宋诗僧,志南乃是他的法号。对于他的生平并无详细记录,仅此一首短诗留世,却把自己的名字载入了宋代诗史。
然后我们来看一下译文:把小船停放拴在岸边的古木树荫下;拄着拐杖走过桥的东边恣意观赏这春光。阳春三月,杏花开放,绵绵细雨像故意要沾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轻轻吹拂人面的,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令人陶醉。
这首诗记述了作者一次游览的过程,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春风的柔和温暖,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
“古木阴中系短篷”。意思说:我在一棵老树荫下拴住小船。它告诉我们,作者是乘船出来春游的。而且这个地方有树有水,是个好去处。古木成荫,又乘带篷的船,暗示了春来天暖,并会有风雨。
“杖藜扶我过桥东”。意思说:我扶着藜杖来到小桥东面。这句写作者下了船,又扶杖步行,表明作者虽然年纪老了,但游兴很浓。其实在乘船途中,他已经在欣赏春天美景了,现在又徒步游赏,可见春天景色的迷人。
上两句主要写了春游的经过,在春游兴致中初步透露出春光的美好,那么春光到底怎样美好呢?作者就在后面两句中进行了具体的描述。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通过自己的感觉来写景物。眼前是杏花盛开,细雨绵绵,杨柳婀娜,微风拂面。诗人不从正面写花草树木,而是把春雨春风与杏花、杨柳结合,展示神态,重点放在“欲湿”、“不寒”二词上。“欲湿”,表现了濛濛细雨似有若无的情景,又暗表细雨滋润了云蒸霞蔚般的杏花,花显得更加娇妍红晕。“不寒”二字,点出季节,说春风扑面,带有丝丝暖意,连缀下面风吹动细长柳条的轻盈多姿场面,越发表现出春的宜人。这样表达,使整个画面色彩缤纷,充满着蓬勃生气。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这是耐心惬意的春日远足。
总之,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七绝名诗。诗僧志南亦因这首描写二月春景的诗而名留千古。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如何理解”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诗句意境?】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