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古代疫情期朝廷是如何应对的?
优质回答:
古代防治疫情通常都是这四步:
①重视疫情的收集与上报
瘟疫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它的恐怖传染性。瘟疫一旦发生,政府如果不重视那将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很有可能导致生灵涂炭。当疫情发生时,古代朝廷应对的都很及时,会非常重视疫情,重视收集关于疫情的消息。通过这个方法去了解疫情的传染规模和发病地点,只要找到最初传染地,就可以进行第二步了。
②将患者进行隔离和治疗
当知道传染地之后,政府会出钱请中医去治疗这些受感染的人,同时政府会游说宗教人士、地方乡绅和普通民众等去加入抗瘟疫的战争中。通过这些对民间力量的游说,可以很好的弥补了政府救助的薄弱区域。
③朝廷出钱研发药方
其实古代治疗瘟疫的手段和现代差不多,只不过古代缺乏对瘟疫的科学认知,他们可能把瘟疫的发生认知为上天的震怒。因为古代天人感应学说的流行,如果民间发生大灾难,那肯定是皇帝某些方面做的不好。于是乎,还给我为了压制舆论,便出钱去让中医研究治疗药方。
④皇帝祭祀天地祈求平安
当做完上面三件事以后,皇帝需要做的就是去祭祀天地。因为古代是非常迷信的,皇帝会通过这种行为来渴望上天的原谅。
通过上面的治疗瘟疫的措施我们可以看出古代朝廷应对方式跟我们现代已经很相似了,因为防治瘟疫这件事情如果做好的话,对古代帝王的政绩无疑是一次好的宣传,老百姓肯定会对“帝王”感恩戴德,尤其是那些从生死线上被抢救回来的人们。
参考文献:
《宋代瘟疫的流行与防治》
其他网友回答
古代封建王朝时期没有今天这么先进的医疗条件,也没有这么快的反应速度,千里赤地百里无人烟常伴随着天灾人祸出现。生活在乡下的人去趟城里顶着星星出门,踏着月光返回,百里之外少亲友,人们很少出门。没有今天的高铁高速路,仅有的马路也是坑坑洼洼,雨天泥泞不堪,晴天扬尘蔽日,百里之外就是远方。
不常出门的很少有人知道百里之外的人和事,不止是交通不便路难走,普通人还惧怕路途中的强盗和猛兽。有时一个地方遭了灾闹了瘟疫,整个村子没了活人,百里外的官府还迎来送往不知魔鬼已经降临人间。
由于城乡少有来往,等官府确认了灾难发生早已是马后炮。皇家平时对国事得过却过,当疫情发生时则反应神速,官府会六百里加急上报朝庭。疫区也会同一时间封闭,有人胆敢此时穿越封锁线不用请示直接格杀勿论。
古代的郎中肩负治病救人的工作,同样没有今天的防护裝备,疫区的消毒液全是中草药熬制,沿街泼撒,艾草薰蒸到处烟雾缭绕,仿佛鬼怪在狞笑,,,
一旦灾情无法控制,皇家冷酷无情就会显现出来,封锁疫区的官兵会全部撤出圈外,用刀枪弓箭面对期望逃出生天的灾区人。心软的官员还投放一点食物和水供病人取用,心狠的则断绝食水,目地就是让病人自生自灭。侥幸活下来的人少之又少,万一整个村子里没了活人,官兵只要放一把大火烧的干干净净。也有的地方土葬,开头还有人挖坑埋人,到后来埋人的也死了,多年后善人们收集无主的尸骸集中下葬,这也就是各地多见的非战争形成的万人坑,疫情结束后大的灾难发生地官府仍然会派兵驻守多年禁止人们进入。
其他网友回答
关注历史,关注古今中外。
近数月来,只因H7N9禽流感使人们谈禽色变。据近期的新闻报道,又有多国发现新型冠状病毒引起了病人死亡的病例。
其实,在中国古代也曾是公共疫情多发,造成惨烈程度的也不少。那么古人又是怎样抗击公共疫情的呢?
一是医学隔离:在东汉末年的建安22年,中原传染病大流行,据曹植在《说疫气》中形容:“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这种全家死光的现象,历代不绝。中国古人面对如此公共疫情没有屈服和绝望,在甲骨文中的“降疾”二字便可略见一斑。古人积极采取措施,降低、减少传染病的发生,其中“隔离法”就是有效措施之一,即便在现代也是被广泛采用的。
所谓隔离,就是划定区域,设置临时性专门场所,收容患者。《汉书·平帝纪》记载,当时朝廷采取的办法是,“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即政府给灾民免费发药,提供医疗、救治服务的同时,专门腾出空房子来安置患者。这种做法是中国设立传染病医院和实行医学隔离的开始。早在先秦时期,已出现了将传染病人隔离的现象,在《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问答》中,秦国便有将麻风病人集中迁移到“疬所”居住的规定
二是提供免费医疗、医药服务:在实行医学隔离的同时,提供免费医疗、医药服务,也是政府控制公共疫情的直接手段。在封建社会中,者手段也成了封建朝廷树立施“仁政”的形象需要。故称之为“赐药”,在“赐药”的同时还有“颁方”,这些也是中国古人控制和预防公共疫情的最实在、可靠的救治手段之一。
在中国古代的南北朝时,朝廷便有给民间免费提供医书、药方的做法。做的最好的则是在宋代。著名的医药典籍《圣惠方》、《庆历善救方》、简要济众方》、《集验方》、《四时摄生论》等所载的方子,都是北宋官府推荐的,其中不少方子现代中医仍在使用。南宋绍兴二十六年,都城临安发生瘟疫,皇帝宋高宗便推出了“柴胡制药”(类似于现在的柴胡冲剂),相当有疗效,“活者甚众”。
明嘉靖二十年五月,京城爆发“疾疬”,嘉靖皇帝亲自检验,创制“疾疫小饮子”方,散发给民众。
在2003年肥点爆发时,就曾有中医用东汉药方改变而来的“白虎加人参汤”、“麻可石甘汤”等十多种中药方治疗过非典。
三是官府出面处理尸体:传染病,过去也叫瘟疫。过去瘟疫的出现,极易导致人口成批的、大量的死亡。及时处理、掩埋遗体,也可以控制公共疫情的扩散和复发。
在唐代在这方面就采取了不少措施和对策。据《全唐文·文宗四》中“拯恤疾疫诏”条,大和六年春,自剑南(今四川境内)至浙西发生大疫情,李昂第一时间下诏,在安排官员去疫区查看,在免费送药的同时,要求“有一门尽殁者,官给凶具,随事瘗藏。一家如有口累,疫死一半者,量事与本户税钱三分减一分。”
在宋代,疫病发生后,各个皇帝也要积极救治、拯恤,《宋史·食货志上六·振恤》中有不少这方面的记载。一年京城大疫,北宋仁宗皇帝立即下诏,掩无主尸,赐给棺材:“一棺给钱六百,幼者半之”;南宋宁宗,在流行病发生时也曾向贫民和疫死军人的家属赐药发棺殓费。
四是“疫死”畜肉不可食:中国古人也很重视环境保护和饮食卫生。保护环境、做好个人卫生,除了临时应急手段外,不少都是以节日风俗形式,开展全国性活动,有的流行至今。如腊月祭灶日会家家会“除尘”,疫病多发季节的五月端午节,家家饮洒雄黄酒、艾叶酒、挂菖蒲、焚苍术,雄黄、艾叶、菖蒲、苍术,这些矿物、植物都有着杀菌抑菌的作用和预防疾病的功效。另外,对传染病人穿过的衣物,古人也会“消毒”,李时珍生前已经提到过用蒸汽消毒的方法。清贾山亭《仙方合集·避瘟诸方》说的更具体:“天行时疫传染,将病人衣服于甑上蒸过,则一家不染。”
先秦时期,人们已意识到家禽、牲畜和传染病有关,那时虽然没有“禽流感”的概念,但人畜分开,不能混住在一起,而是单独设圈,也不能食用病死、被污染的猪肉、牛肉等问题禽畜肉。到了东汉,不食死病畜肉、鱼肉已成了民间常识。古代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一章中所记,不少都是饮食禁忌:“肉中有如朱点者不可食之”、“六畜自死,皆疫死,则有毒,不可食之”……
在预防传染病方面,中国古人也很注意对饮用水源的保护。古人很多饮用井水的,为了保护谁的干净,会给水井加栏、加盖,以防止虫、鼠和人的掉入。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中讲到的“幂防损耗,亦防不洁”,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
其他网友回答
有人的地方就有疫情,从古至今都是如此。面对疫情,古代也一样,首先是隔离患者。如汉平帝时期,蝗灾引发疫情,发病者被安置到空宅子里,提供医护。比如南北朝时期,北齐太子就设立了六疾馆,专门隔离传染病患者。疾病是公共事件,古代的朝廷也会提供专项资金,用于购买药物和防治疫情。在宋真宗时期,朝廷拨付给没个州购买防疫药物的资金是50贯,到宋仁宗时期,提高到200贯,药局里要配置防疫药物,以防疾疫,消灭疾疫。除了地方州县,对于人群聚集的京师,有医博士宣传防疫知识,在军队里,还要求按时服用防疫药物。
在救治上,也会采取多种渠道。在宋太宗时期,京城发生瘟疫,太宗就命选派良医十人去诊视病人。高宗时,临安发生瘟疫,高宗拿出柴胡制药,救活很多人。孝宗淳熙14年,临安又发生瘟疫,合剂局就制成防疫汤药,免费发放,救治百姓。疾病爆发时当然少不了名医的身影。在历史上,医圣张仲景,明朝名医吴有性,清朝名医戴天章、刘奎、余霖、戴北山等,都在疫情期间起到非常重要作用,就好比当代的钟院士。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你。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古代疫情期朝廷是如何应对的?】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